既然有这样的权力,徐兴夏当然要运用到极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啊!正常的千户所,只有两个副千户,十个百户,1120名在册军户。但是,这些死规矩,徐兴夏根本不准备遵守。只要他喜欢,随时可以做出更改。反正,镇朔堡千户所的工资,都是他自己支付的,上头根本不给一点钱粮。有吴海鸣掌管左屯卫,徐兴夏根本不指望从上面得到援助。
威镇堡的发展,其实也没有得到上面的任何帮助。从一开始,他徐兴夏和上头的关系,就已经很不好。威镇堡的发展,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战功的兑换。这不能说是帮助,只能说是威镇堡应得的利益。别人要是眼红,也可以拿鞑子的首级来换。但是,威镇堡和镇朔堡不同。镇朔堡的发展,单独依靠战功兑现,只怕是不行了。
这次莫曰根灰溜溜的回去,估计大部分的鞑子部落,都会收到消息。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鞑子南下了。因此,白衣军想要持续不断的获得战功,应该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没有战功兑现银子,就必须想办法从其他的渠道积累发展资金。必须利用镇朔堡自身的人文、地理、自然优势,创造效益。
隐约间,徐兴夏已经逐渐的摸索到黄克缵的用意。显然,这位三边总督大人,直接委任自己为镇朔堡的代千户,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的。他是有自己的独特考虑的。他不是在简单的填一个坑,不是觉得镇朔堡缺少一个千户,就简单的找一个人来替代。他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卫所自给自足的模式。
其实,这种自给自足模式也不能说是新的。卫所军最初创立的时候,就是可以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的。只是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变味了,才会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如果还能回到以前自给自足的方式,他黄克缵绝对是善莫大焉。
对于万历皇帝的心思揣摩,黄克缵可以甩徐兴夏九条街。到了他这样的官职,万历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都已经一清二楚了。只要你想办法去做皇帝最盼望去做的事情,将来入阁拜相,就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万历皇帝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甩掉卫所的沉重包袱,绝对是其中之一!
身为三边总督,黄克缵麾下,管辖着四个军镇,有数十万的卫所军和战兵。除了辽东、蓟镇之外,就他这里的卫所军负担最沉重了,每年都要耗费国家大量的钱粮。如果他能率先解决这四个军镇的钱粮负担,万历皇帝想要不注意到他都不行。
特别是今年辽东地区的局势,不是很好,那个叫做努尔哈赤的家伙,居然宣称成立了大金国,这多多少少是让万历皇帝恼火的。深山老林里的一个野人,居然也敢称王立国,简直是在公然的藐视大明朝。万历皇帝的脾气再好,再不想动刀动枪,这个面子都是要的。黄克缵估计,未来数年,辽东只怕是要大动干戈的。
辽东的战事一起,国家的大量钱粮,必然倾斜到东北各镇,优先保证前线的需要。作为后方,西北四镇的钱粮,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到时候,西北四镇不但要抽调精锐部队去支援辽东作战,还有可能要抽取钱粮支援前线。这样一来,想要维持西北四镇的稳定,那就难度大了。没饭吃了,傻子都会起来造反啊!
朝廷既然不可能指望,那只有指望自己,只有指望西北四镇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黄克缵希望从卫所军的内部着手,看有没有改革的可能,又或者是,有没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情势危急,难度再大,都必须推行。刚好莫曰根来袭,宁夏镇出了大事,有一个千户所空缺。他立刻就将眼光盯到了徐兴夏的身上。
作为三边总督,对于徐兴夏送来的战功,黄克缵不可能不知道。他也不可能不派人核实。很显然,那些鞑子首级,都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一来,徐兴夏的名字,在三边总督这里,就算是挂了名了。否则,有千户出缺,黄克缵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徐兴夏。或许,这小子是一匹黑马,可以给宁夏镇带来一点新鲜东西也说不定。
既然黄克缵有这样的意思,徐兴夏统帅的镇朔堡千户所,就要努力的做到自负盈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上面伸手。只要做到这一点,估计三边总督,甚至是朝廷,乃至皇帝,都会注意到。如果还能有一点的盈余,那就更好了。朝廷要树立榜样,对他的嘉奖,必然是最丰厚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徐兴夏很快就可以提拔上去,成为人上人。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卫指挥使,甚至是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不在话下。如果抓不到这个机会,他就只能缓慢升迁,甚至是原地踏步,最终碌碌无为的过一生。
说到工资,徐兴夏又想起了白衣军的福利问题。现在的白衣军,不能仅仅依靠吃饱饭来吸引人了。随着威镇堡各个军户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白衣军的待遇,也需要逐渐的提升。要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参军,也要提升白衣军的待遇。徐兴夏初步决定,每个白衣军士卒,每个月在吃饱穿暖之外,还有一两银子的津贴。
既然叫做津贴,就表明不是正式的,必须的俸禄。它仅仅是对士卒的生活补贴,是由徐兴夏个人支付的,和其他的上司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总兵官衙门,又或者是都司衙门,又或者是巡抚衙门,都不能过问。在特殊的情况下,津贴是有可能变动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甚至可能取消。在白衣军内部的不同兵种之间,津贴的数量,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徐兴夏从来都认为,单纯依靠金钱,是无法刺激部队的战斗力的。一支只看重金钱的部队,不是一支强大的部队。打仗先得说价钱,还像话吗?当然,信仰这样的高度,暂时也做不到。他能做到的,只能是保证士卒基本的生活需要,然后激励他们保卫自己的亲人,保卫自己的田地的斗志!在当时的世界,只要这种朴素的心理被激发出来,战斗力已经足够横扫全世界了。
张全复有点担心的说道:“大人,以白衣军目前的人数,分别镇守两地,只怕不太够啊!镇朔堡和威镇堡相距大约五十里,如果鞑靼骑兵从中间将两堡隔开,我们可能会比较被动的。”
徐兴夏点点头,缓缓的说道:“你说的没错,我们必须扩军。”
白衣军目前的人数,如果不算战车营和炮兵营的话,战斗兵员只有200人左右,总共分成了骁骑军、射声军、虎豹骑、熊渠军等四个小队。即使加上后勤服务人员,也不足300人。显然,这样的兵力,派驻一地,还差不多,如果分守两地,难度就大了。一百支火枪,是无法守住镇朔堡的。
徐兴夏转头看着刘广梁。扩军的首要基础,是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拿着烧火棍上战场,只有被屠杀的份。他想要知道,曰月铳的生产,是否正常。只要曰月铳的生产正常,在十月份,应该可以生产两百支左右,又可以武装两百人了。
刘广梁低声说道:“曰月铳正常生产。”
徐兴夏沉吟片刻,凛然说道:“既然如此,白衣军就扩建四个小队!原来的四个小队,各自抽调两个伙的伙长、伍长和士兵,搭建新的架子。新的小队统领,就由原来各小队的副统领担任!抽调以后的空缺,都由新兵补充。各部队加紧训练新兵,以求尽快的形成战斗力!战车营和炮兵营建制不变!”
作为宁夏镇左屯卫后千户所的千户,徐兴夏可以名正言顺的拥有一支1120人的队伍,他当然要将其发挥到极限。战车营、炮兵营这些辅助作战部队,当然是不计算在这1120人的队伍里面的。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不算在这1120人里面的。这1120人,都是纯粹的战斗兵员,一个名额都不能浪费。
再说,千户所1120人的名额,其实也不是固定的。明朝的某些千户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卫所军的力量也是加强的。极少数的千户所,管辖的军户人数,曾经达到1800人。有这样的先例在,徐兴夏当然不会客气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他甚至敢将一个千户所扩建成一个卫!
经过简单的研究,徐兴夏决定,新成立龙骑军、虎骑军、豹骑军、狼骑军等四个小队,指挥官分别是夏可舞、刘横、毛十三、张峰。每个小队的士兵人数,都是50人。加上军官的话,则是60多人。四个小队,都全部装备曰月铳。
钱粮方面都不成问题,问题是合适的兵员。在大量的装备火枪以后,白衣军对兵员的素质,其实已经大大的降低了。只要是正常人,能吃苦,能遵守纪律,都可以成为白衣军的一员。但是,想要招募到足够的年轻壮丁,也不是十分容易的。
威镇堡的军余数量有限,除了参加白衣军之外,还要负责匠作坊的很多工作。镇朔堡的壮丁,则是被鞑子全部给掳走了,剩下的人的确不多。白衣军现在一下子要招募两百多人,还是有点难度的。何况,战车营和炮兵营,也同样需要大量兵员。
陈登隆建议说道:“千户大人,不知道那些逃亡的军户……”
大明朝的卫所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颓废,土地都集中到了高级军官的手里,下级军官和普通的军户,都失去了土地,导致大量的军户逃亡。很多千户所黄册上的登记的军户数量,其实有相当数量是不存在的。好像平虏守御千户所,黄册上的1120名在册军户,实际存在的,最多800人不到。
大明朝对于逃亡的军户,处置是很严格的,一旦抓回来,要在脸上刺字的。情节严重的话,甚至会被斩首示众,杀鸡儆猴。这导致很多逃亡的军户,变着法子藏匿,宁死不肯回来。其实,他们藏匿的地方,不会十分遥远。没钱,又没有路引,能跑多远?
粗略计算,一个千户所,就有几百的军户逃亡,十个千户所,就有几千的军户逃亡,宁夏镇有五十个千户所,就有数万的军户逃亡。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数万的军户,连带他们的家属,就是十数万人了。如果这个群体,能够被吸引到镇朔堡来,白衣军的劳动力和兵源,都根本不需要担心了。
西北四镇里面,宁夏镇的军户逃亡情况,还是比较轻微的。榆林镇、固原镇、甘肃镇等地,情况更加的严重。有的千户所,甚至逃掉一半以上。如果这些军镇的逃亡军户,也能到镇朔堡落脚的话,积聚二三十万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以黑山营周围的三百万亩田地,是完全可以容纳大量人口的。
要吸引这些逃亡的军户,唯一的措施,就是既往不咎,赦免他们的逃亡罪责。无论他们是从哪里逃亡来的,又逃亡了多久,只要来到镇朔堡的地盘,都将获得合法的身份,可以重新开始。至于其他的优惠措施,反而不需要很多。这些军户,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落脚,已经是感激不尽了。
当然,这样做,徐兴夏肯定会承受压力。别的卫所,不可能放任这样的收留行为。军户都跑到你镇朔堡来了,我们卫所怎么办啊?你还纵容收留他们,这不是鼓励他们积极逃亡吗?有镇朔堡存在,就算是没有地方跑的军户,也会想办法逃到这里来啊!可想而知,他们一定会施加压力,甚至是派人前来,要求徐兴夏将那些军户还给他们。如果他们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肯定会向上头告状的。
(未完待续)
威镇堡的发展,其实也没有得到上面的任何帮助。从一开始,他徐兴夏和上头的关系,就已经很不好。威镇堡的发展,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战功的兑换。这不能说是帮助,只能说是威镇堡应得的利益。别人要是眼红,也可以拿鞑子的首级来换。但是,威镇堡和镇朔堡不同。镇朔堡的发展,单独依靠战功兑现,只怕是不行了。
这次莫曰根灰溜溜的回去,估计大部分的鞑子部落,都会收到消息。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鞑子南下了。因此,白衣军想要持续不断的获得战功,应该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没有战功兑现银子,就必须想办法从其他的渠道积累发展资金。必须利用镇朔堡自身的人文、地理、自然优势,创造效益。
隐约间,徐兴夏已经逐渐的摸索到黄克缵的用意。显然,这位三边总督大人,直接委任自己为镇朔堡的代千户,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的。他是有自己的独特考虑的。他不是在简单的填一个坑,不是觉得镇朔堡缺少一个千户,就简单的找一个人来替代。他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卫所自给自足的模式。
其实,这种自给自足模式也不能说是新的。卫所军最初创立的时候,就是可以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的。只是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变味了,才会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如果还能回到以前自给自足的方式,他黄克缵绝对是善莫大焉。
对于万历皇帝的心思揣摩,黄克缵可以甩徐兴夏九条街。到了他这样的官职,万历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都已经一清二楚了。只要你想办法去做皇帝最盼望去做的事情,将来入阁拜相,就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万历皇帝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甩掉卫所的沉重包袱,绝对是其中之一!
身为三边总督,黄克缵麾下,管辖着四个军镇,有数十万的卫所军和战兵。除了辽东、蓟镇之外,就他这里的卫所军负担最沉重了,每年都要耗费国家大量的钱粮。如果他能率先解决这四个军镇的钱粮负担,万历皇帝想要不注意到他都不行。
特别是今年辽东地区的局势,不是很好,那个叫做努尔哈赤的家伙,居然宣称成立了大金国,这多多少少是让万历皇帝恼火的。深山老林里的一个野人,居然也敢称王立国,简直是在公然的藐视大明朝。万历皇帝的脾气再好,再不想动刀动枪,这个面子都是要的。黄克缵估计,未来数年,辽东只怕是要大动干戈的。
辽东的战事一起,国家的大量钱粮,必然倾斜到东北各镇,优先保证前线的需要。作为后方,西北四镇的钱粮,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到时候,西北四镇不但要抽调精锐部队去支援辽东作战,还有可能要抽取钱粮支援前线。这样一来,想要维持西北四镇的稳定,那就难度大了。没饭吃了,傻子都会起来造反啊!
朝廷既然不可能指望,那只有指望自己,只有指望西北四镇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黄克缵希望从卫所军的内部着手,看有没有改革的可能,又或者是,有没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情势危急,难度再大,都必须推行。刚好莫曰根来袭,宁夏镇出了大事,有一个千户所空缺。他立刻就将眼光盯到了徐兴夏的身上。
作为三边总督,对于徐兴夏送来的战功,黄克缵不可能不知道。他也不可能不派人核实。很显然,那些鞑子首级,都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一来,徐兴夏的名字,在三边总督这里,就算是挂了名了。否则,有千户出缺,黄克缵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徐兴夏。或许,这小子是一匹黑马,可以给宁夏镇带来一点新鲜东西也说不定。
既然黄克缵有这样的意思,徐兴夏统帅的镇朔堡千户所,就要努力的做到自负盈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上面伸手。只要做到这一点,估计三边总督,甚至是朝廷,乃至皇帝,都会注意到。如果还能有一点的盈余,那就更好了。朝廷要树立榜样,对他的嘉奖,必然是最丰厚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徐兴夏很快就可以提拔上去,成为人上人。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卫指挥使,甚至是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不在话下。如果抓不到这个机会,他就只能缓慢升迁,甚至是原地踏步,最终碌碌无为的过一生。
说到工资,徐兴夏又想起了白衣军的福利问题。现在的白衣军,不能仅仅依靠吃饱饭来吸引人了。随着威镇堡各个军户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白衣军的待遇,也需要逐渐的提升。要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参军,也要提升白衣军的待遇。徐兴夏初步决定,每个白衣军士卒,每个月在吃饱穿暖之外,还有一两银子的津贴。
既然叫做津贴,就表明不是正式的,必须的俸禄。它仅仅是对士卒的生活补贴,是由徐兴夏个人支付的,和其他的上司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总兵官衙门,又或者是都司衙门,又或者是巡抚衙门,都不能过问。在特殊的情况下,津贴是有可能变动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甚至可能取消。在白衣军内部的不同兵种之间,津贴的数量,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徐兴夏从来都认为,单纯依靠金钱,是无法刺激部队的战斗力的。一支只看重金钱的部队,不是一支强大的部队。打仗先得说价钱,还像话吗?当然,信仰这样的高度,暂时也做不到。他能做到的,只能是保证士卒基本的生活需要,然后激励他们保卫自己的亲人,保卫自己的田地的斗志!在当时的世界,只要这种朴素的心理被激发出来,战斗力已经足够横扫全世界了。
张全复有点担心的说道:“大人,以白衣军目前的人数,分别镇守两地,只怕不太够啊!镇朔堡和威镇堡相距大约五十里,如果鞑靼骑兵从中间将两堡隔开,我们可能会比较被动的。”
徐兴夏点点头,缓缓的说道:“你说的没错,我们必须扩军。”
白衣军目前的人数,如果不算战车营和炮兵营的话,战斗兵员只有200人左右,总共分成了骁骑军、射声军、虎豹骑、熊渠军等四个小队。即使加上后勤服务人员,也不足300人。显然,这样的兵力,派驻一地,还差不多,如果分守两地,难度就大了。一百支火枪,是无法守住镇朔堡的。
徐兴夏转头看着刘广梁。扩军的首要基础,是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拿着烧火棍上战场,只有被屠杀的份。他想要知道,曰月铳的生产,是否正常。只要曰月铳的生产正常,在十月份,应该可以生产两百支左右,又可以武装两百人了。
刘广梁低声说道:“曰月铳正常生产。”
徐兴夏沉吟片刻,凛然说道:“既然如此,白衣军就扩建四个小队!原来的四个小队,各自抽调两个伙的伙长、伍长和士兵,搭建新的架子。新的小队统领,就由原来各小队的副统领担任!抽调以后的空缺,都由新兵补充。各部队加紧训练新兵,以求尽快的形成战斗力!战车营和炮兵营建制不变!”
作为宁夏镇左屯卫后千户所的千户,徐兴夏可以名正言顺的拥有一支1120人的队伍,他当然要将其发挥到极限。战车营、炮兵营这些辅助作战部队,当然是不计算在这1120人的队伍里面的。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不算在这1120人里面的。这1120人,都是纯粹的战斗兵员,一个名额都不能浪费。
再说,千户所1120人的名额,其实也不是固定的。明朝的某些千户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卫所军的力量也是加强的。极少数的千户所,管辖的军户人数,曾经达到1800人。有这样的先例在,徐兴夏当然不会客气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他甚至敢将一个千户所扩建成一个卫!
经过简单的研究,徐兴夏决定,新成立龙骑军、虎骑军、豹骑军、狼骑军等四个小队,指挥官分别是夏可舞、刘横、毛十三、张峰。每个小队的士兵人数,都是50人。加上军官的话,则是60多人。四个小队,都全部装备曰月铳。
钱粮方面都不成问题,问题是合适的兵员。在大量的装备火枪以后,白衣军对兵员的素质,其实已经大大的降低了。只要是正常人,能吃苦,能遵守纪律,都可以成为白衣军的一员。但是,想要招募到足够的年轻壮丁,也不是十分容易的。
威镇堡的军余数量有限,除了参加白衣军之外,还要负责匠作坊的很多工作。镇朔堡的壮丁,则是被鞑子全部给掳走了,剩下的人的确不多。白衣军现在一下子要招募两百多人,还是有点难度的。何况,战车营和炮兵营,也同样需要大量兵员。
陈登隆建议说道:“千户大人,不知道那些逃亡的军户……”
大明朝的卫所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颓废,土地都集中到了高级军官的手里,下级军官和普通的军户,都失去了土地,导致大量的军户逃亡。很多千户所黄册上的登记的军户数量,其实有相当数量是不存在的。好像平虏守御千户所,黄册上的1120名在册军户,实际存在的,最多800人不到。
大明朝对于逃亡的军户,处置是很严格的,一旦抓回来,要在脸上刺字的。情节严重的话,甚至会被斩首示众,杀鸡儆猴。这导致很多逃亡的军户,变着法子藏匿,宁死不肯回来。其实,他们藏匿的地方,不会十分遥远。没钱,又没有路引,能跑多远?
粗略计算,一个千户所,就有几百的军户逃亡,十个千户所,就有几千的军户逃亡,宁夏镇有五十个千户所,就有数万的军户逃亡。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数万的军户,连带他们的家属,就是十数万人了。如果这个群体,能够被吸引到镇朔堡来,白衣军的劳动力和兵源,都根本不需要担心了。
西北四镇里面,宁夏镇的军户逃亡情况,还是比较轻微的。榆林镇、固原镇、甘肃镇等地,情况更加的严重。有的千户所,甚至逃掉一半以上。如果这些军镇的逃亡军户,也能到镇朔堡落脚的话,积聚二三十万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以黑山营周围的三百万亩田地,是完全可以容纳大量人口的。
要吸引这些逃亡的军户,唯一的措施,就是既往不咎,赦免他们的逃亡罪责。无论他们是从哪里逃亡来的,又逃亡了多久,只要来到镇朔堡的地盘,都将获得合法的身份,可以重新开始。至于其他的优惠措施,反而不需要很多。这些军户,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落脚,已经是感激不尽了。
当然,这样做,徐兴夏肯定会承受压力。别的卫所,不可能放任这样的收留行为。军户都跑到你镇朔堡来了,我们卫所怎么办啊?你还纵容收留他们,这不是鼓励他们积极逃亡吗?有镇朔堡存在,就算是没有地方跑的军户,也会想办法逃到这里来啊!可想而知,他们一定会施加压力,甚至是派人前来,要求徐兴夏将那些军户还给他们。如果他们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肯定会向上头告状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