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
徐兴夏四下里搜索着,看看自己能做点什么事。他看到了院子里的水缸,想要挑水,却发现冬子已经将水缸都装满了。在水缸的旁边,还有一副小木桶。别的人家,都是用大木桶来挑水的,只有冬子,给自己做了一副小木桶,有空的时候,就给水缸挑水。要装满一水缸的水,他至少要来回挑十趟以上。
“我该做点什么呢?”
徐兴夏闭上眼睛,默默的问自己。
得益于后世的信息大爆炸,得益于后世的发达互联网,得益于后世在很多论坛上的争辩,徐兴夏自认,懂得的知识相当的不少,发财的门路也有很多。只要有机会,他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可是,这些知识,这些发财的门路,现在全部都用不上。
对于明朝,徐兴夏也算是比较熟悉的。最起码,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他是认认真真的读过的。在袁崇焕的问题上,他也是和别人有过激烈争辩的。明朝的主要人物,主要大事,他都是记得的。但是,这些,暂时也用不上。
他记得的,都是国家大事,而现在的他,就是一个挣扎在最底层的明军士卒罢了。就算记得这些国家大事,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你现在跑去告诉上级,说努尔哈赤以后是要灭亡明朝的,一定要提前将他干掉。估计这样做的后果,是他被人提前干掉。
“战功……”
“杀鞑子……”
慢慢的,徐兴夏终于了理出了一些头绪。他是军户,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发达,还得从打仗上想办法。准确的来说,是要捞取战功。战功,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最受重视的。只要有足够的战功,就能够升官发财,就能够出人头地。明朝同样如此。有战功的人,总是能爬到权力的最高层。
要打仗,就得有一身好的功夫。打仗是要玩命的,没有一身好点的功夫,只有被人屠杀的份。可是,功夫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锻炼出来的。没办法,只有苦练了。那么,从现在,就开始苦练功夫吧。只要能杀死那些可恶的鞑靼骑兵,苦日子就到头了。
似乎有某种意识,徐兴夏的目光,落在了正屋里头,落在了最里面墙壁上挂着的铁背弓之上。这一把铁背弓,算得上是徐家的祖传之宝了。徐兴夏自从有记忆以来,这把铁背弓,就一直挂在正屋的墙壁上,作为徐家的镇家之宝。
据说这把铁背弓,是当年徐家先租从远方迁徙到宁夏镇驻守的时候带过来的。据说,在当时,徐家的先祖,曾经是军队的高级将领。据说,在很久之前,自己的祖先,曾经用这把铁背弓,射杀了不少的鞑子。据说……徐兴夏听到的,都是据说,真假不知。
由于是祖传的宝贝,刻印着每一代祖先的记忆,徐家人在最困苦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要将这把铁背弓卖掉。事实上,这把铁背弓,也从来没有债主留意到,估计是它的样子,的确是抬不起眼了。和铁背弓配套的,总共是三十枚的黑羽箭,外表一样不起眼。
以前的徐兴夏,也经常看到这把铁背弓,可是一直都没有怎么留意。因为,他曾经尝试过,自己根本拉不开弓弦。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把两石硬弓。明朝的一石约等于188.8斤,两石,就是三百七十多斤。这意味着,弓弦需要三百七十多斤的力气才能全部拉开,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作者注:有关明朝一石到底有多重的说法很多,本书采用的是每“石”约等于现在188.8斤的计量方式。这是从老白牛的书里抄来的。考究党请去跟老白牛理论,不要来找我。嘿嘿。】
一般明军士卒使用的榆木弓,也就是五斗左右(大约九十斤)而已。事实上,即使是只有五斗,还是有部分的明军士卒,是拉不开的。宁夏镇的明军士卒,都缺乏严格的训练,也缺乏足够的营养,身体素质明显不行。比如说,以前的徐兴夏,就无法拉开五斗弓。整个牛角墩驻军,能开五斗弓的人,只有五个不到。
奇怪的是,徐兴夏现在,好像有一股拉弓的欲望。他仿佛感觉,自己可以拉开这把铁背弓了。这种感觉,到底是怎么来的,徐兴夏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感觉很强烈,强烈到足可以支配他从墙壁上将铁背弓握在手中。将睡着的妞妞从怀里放到土炕上以后,徐兴夏将铁背弓从墙壁上摘了下来。
将铁背弓拿在手里以后,徐兴夏立刻感觉到,自己全身的血液,好像都有一种凝固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全身每个毛孔,每条筋脉,都好像扩张了无数倍。他的力量,也在瞬间扩张了不少。以前,感觉沉甸甸的铁背弓,在他的手中,轻飘飘的没有丝毫的分量。他可以用最娴熟的姿势,肆意的摆弄手里的铁背弓。
“呼!”
徐兴夏轻轻的吹掉铁背弓上面的灰尘,用力的扣紧了弓弦。
深深了吸了一口气以后,徐兴夏摆出了前后跨马步的姿势,身体微微向后倾,全力开弓。这是明军最标准的开硬弓的姿势,即使无法开弓,对身体的损伤,也不会太大。
“咦?”
忽然间,徐兴夏轻轻的惊叫失声。
原来,他居然轻易的将弓弦拉开了,而且还是满弦。
一时间,徐兴夏愣住了。拉至满月的弓弦,始终没有放手。徐兴夏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好像闪过很多的信息,又好像是一片的空白。他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又好像不太明白。好大一会儿以后,他才清醒过来,缓缓的将弓弦缩放回原样。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铁背弓,轻轻的吸了一口气,重新拉开弓弦。结果,弓弦再次被轻松的拉开。嗯,准确的来说,也不算是轻松拉开,拉弓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力量,基本上已经到了极限了,没有什么余力了。将弓弦缩回去以后,徐兴夏下意识的捏了捏自己的大腿。很痛,没有做梦,这是真实的。
接下来,徐兴夏反复试验几次,发现自己的确没有做梦。自己的确只需要用足力量,就可以将这把两石硬弓拉开。他的心思,顿时活跃起来。以这样的两石弓计算,最远射程至少一百五十米以上。要是用这样的硬弓,对付该死的鞑子,岂不是轻而易举?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努尔哈赤野猪皮的军队和族人,才叫鞑子,其实不然。最早的鞑子,是指蒙元帝国势力,是指入侵中原的蒙古人。在明朝万历年间,鞑子则专门指蒙古的鞑靼部落,也就是活跃在阴山南北,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的鞑靼人。他们是蒙古所有部落中,最贪婪、最暴力、最血腥、最冷酷、最狡猾的一个群体。
在万历后期,大明帝国山西、北直隶以北的蒙古人部落,还是比较安分的。他们处在林丹汗的统治之下,和大明帝国的关系,还算友好,双方很少爆发冲突。但是,鞑靼人就不同了。鞑靼人并不接受林丹汗的统治。为了掠夺人口和资源,他们经常越过阴山南下,杀入陕西、甘肃一带。其中,宁夏镇就是被祸害得最严重的地方。
万历二十二年,鞑靼骑兵大举南下,一举杀入宁夏镇,兵锋直指陕西的固原镇,朝廷为之震动。已经很久没有上朝的万历皇帝,接报以后,破天荒的上朝议事。一番讨论以后,朝廷决定从附近各个边镇调集军队,对鞑靼骑兵进行围追堵截。
可惜,西北四镇的明军战斗力,实在是太差。装备粮饷什么的,也不齐备。鞑靼骑兵在袭扰内地一个多月以后,还是轻松的北返了。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将当时的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甘肃镇总兵、固原镇总兵等人,统统撤职查办。宁夏镇总兵还被问罪斩首。
事实上,自从宁夏镇建立以后,大大小小的战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后金努尔哈赤崛起之前,九边重镇当中,宁夏镇爆发的战事绝对是最频繁的。只是,这里发生的战斗,规模一般都不会很大。鞑靼骑兵每次前来洗掠,人数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人。因此,这里的战斗,很容易被其他地方的战事掩盖。
但是,对于生活在宁夏镇的民众,特别是军户们来说,鞑靼人就是他们最大的噩梦,最可怕的敌人。每次鞑靼骑兵到来,都要给当地造成极大的损失。威镇堡处在对抗鞑靼骑兵的最前线,每次遭受的损失,又是整个宁夏镇中最惨重的。
生活在威镇堡的军户,没有人不想将鞑靼骑兵都全部斩尽杀绝,彻底的断绝他们的祸害。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根本做不到。宁夏镇的明军,根本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相反的,在鞑靼骑兵的不断袭扰下,明军不得不放弃多道防线,连续撤退。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收藏!求推荐!有推荐票的兄弟,请给我几张!万分感激~~~新书要是看的不过瘾,请去看我的老书~~~简介的下面有传送门~~~~】
徐兴夏四下里搜索着,看看自己能做点什么事。他看到了院子里的水缸,想要挑水,却发现冬子已经将水缸都装满了。在水缸的旁边,还有一副小木桶。别的人家,都是用大木桶来挑水的,只有冬子,给自己做了一副小木桶,有空的时候,就给水缸挑水。要装满一水缸的水,他至少要来回挑十趟以上。
“我该做点什么呢?”
徐兴夏闭上眼睛,默默的问自己。
得益于后世的信息大爆炸,得益于后世的发达互联网,得益于后世在很多论坛上的争辩,徐兴夏自认,懂得的知识相当的不少,发财的门路也有很多。只要有机会,他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可是,这些知识,这些发财的门路,现在全部都用不上。
对于明朝,徐兴夏也算是比较熟悉的。最起码,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他是认认真真的读过的。在袁崇焕的问题上,他也是和别人有过激烈争辩的。明朝的主要人物,主要大事,他都是记得的。但是,这些,暂时也用不上。
他记得的,都是国家大事,而现在的他,就是一个挣扎在最底层的明军士卒罢了。就算记得这些国家大事,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你现在跑去告诉上级,说努尔哈赤以后是要灭亡明朝的,一定要提前将他干掉。估计这样做的后果,是他被人提前干掉。
“战功……”
“杀鞑子……”
慢慢的,徐兴夏终于了理出了一些头绪。他是军户,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发达,还得从打仗上想办法。准确的来说,是要捞取战功。战功,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最受重视的。只要有足够的战功,就能够升官发财,就能够出人头地。明朝同样如此。有战功的人,总是能爬到权力的最高层。
要打仗,就得有一身好的功夫。打仗是要玩命的,没有一身好点的功夫,只有被人屠杀的份。可是,功夫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锻炼出来的。没办法,只有苦练了。那么,从现在,就开始苦练功夫吧。只要能杀死那些可恶的鞑靼骑兵,苦日子就到头了。
似乎有某种意识,徐兴夏的目光,落在了正屋里头,落在了最里面墙壁上挂着的铁背弓之上。这一把铁背弓,算得上是徐家的祖传之宝了。徐兴夏自从有记忆以来,这把铁背弓,就一直挂在正屋的墙壁上,作为徐家的镇家之宝。
据说这把铁背弓,是当年徐家先租从远方迁徙到宁夏镇驻守的时候带过来的。据说,在当时,徐家的先祖,曾经是军队的高级将领。据说,在很久之前,自己的祖先,曾经用这把铁背弓,射杀了不少的鞑子。据说……徐兴夏听到的,都是据说,真假不知。
由于是祖传的宝贝,刻印着每一代祖先的记忆,徐家人在最困苦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要将这把铁背弓卖掉。事实上,这把铁背弓,也从来没有债主留意到,估计是它的样子,的确是抬不起眼了。和铁背弓配套的,总共是三十枚的黑羽箭,外表一样不起眼。
以前的徐兴夏,也经常看到这把铁背弓,可是一直都没有怎么留意。因为,他曾经尝试过,自己根本拉不开弓弦。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把两石硬弓。明朝的一石约等于188.8斤,两石,就是三百七十多斤。这意味着,弓弦需要三百七十多斤的力气才能全部拉开,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作者注:有关明朝一石到底有多重的说法很多,本书采用的是每“石”约等于现在188.8斤的计量方式。这是从老白牛的书里抄来的。考究党请去跟老白牛理论,不要来找我。嘿嘿。】
一般明军士卒使用的榆木弓,也就是五斗左右(大约九十斤)而已。事实上,即使是只有五斗,还是有部分的明军士卒,是拉不开的。宁夏镇的明军士卒,都缺乏严格的训练,也缺乏足够的营养,身体素质明显不行。比如说,以前的徐兴夏,就无法拉开五斗弓。整个牛角墩驻军,能开五斗弓的人,只有五个不到。
奇怪的是,徐兴夏现在,好像有一股拉弓的欲望。他仿佛感觉,自己可以拉开这把铁背弓了。这种感觉,到底是怎么来的,徐兴夏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感觉很强烈,强烈到足可以支配他从墙壁上将铁背弓握在手中。将睡着的妞妞从怀里放到土炕上以后,徐兴夏将铁背弓从墙壁上摘了下来。
将铁背弓拿在手里以后,徐兴夏立刻感觉到,自己全身的血液,好像都有一种凝固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全身每个毛孔,每条筋脉,都好像扩张了无数倍。他的力量,也在瞬间扩张了不少。以前,感觉沉甸甸的铁背弓,在他的手中,轻飘飘的没有丝毫的分量。他可以用最娴熟的姿势,肆意的摆弄手里的铁背弓。
“呼!”
徐兴夏轻轻的吹掉铁背弓上面的灰尘,用力的扣紧了弓弦。
深深了吸了一口气以后,徐兴夏摆出了前后跨马步的姿势,身体微微向后倾,全力开弓。这是明军最标准的开硬弓的姿势,即使无法开弓,对身体的损伤,也不会太大。
“咦?”
忽然间,徐兴夏轻轻的惊叫失声。
原来,他居然轻易的将弓弦拉开了,而且还是满弦。
一时间,徐兴夏愣住了。拉至满月的弓弦,始终没有放手。徐兴夏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好像闪过很多的信息,又好像是一片的空白。他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又好像不太明白。好大一会儿以后,他才清醒过来,缓缓的将弓弦缩放回原样。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铁背弓,轻轻的吸了一口气,重新拉开弓弦。结果,弓弦再次被轻松的拉开。嗯,准确的来说,也不算是轻松拉开,拉弓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力量,基本上已经到了极限了,没有什么余力了。将弓弦缩回去以后,徐兴夏下意识的捏了捏自己的大腿。很痛,没有做梦,这是真实的。
接下来,徐兴夏反复试验几次,发现自己的确没有做梦。自己的确只需要用足力量,就可以将这把两石硬弓拉开。他的心思,顿时活跃起来。以这样的两石弓计算,最远射程至少一百五十米以上。要是用这样的硬弓,对付该死的鞑子,岂不是轻而易举?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努尔哈赤野猪皮的军队和族人,才叫鞑子,其实不然。最早的鞑子,是指蒙元帝国势力,是指入侵中原的蒙古人。在明朝万历年间,鞑子则专门指蒙古的鞑靼部落,也就是活跃在阴山南北,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的鞑靼人。他们是蒙古所有部落中,最贪婪、最暴力、最血腥、最冷酷、最狡猾的一个群体。
在万历后期,大明帝国山西、北直隶以北的蒙古人部落,还是比较安分的。他们处在林丹汗的统治之下,和大明帝国的关系,还算友好,双方很少爆发冲突。但是,鞑靼人就不同了。鞑靼人并不接受林丹汗的统治。为了掠夺人口和资源,他们经常越过阴山南下,杀入陕西、甘肃一带。其中,宁夏镇就是被祸害得最严重的地方。
万历二十二年,鞑靼骑兵大举南下,一举杀入宁夏镇,兵锋直指陕西的固原镇,朝廷为之震动。已经很久没有上朝的万历皇帝,接报以后,破天荒的上朝议事。一番讨论以后,朝廷决定从附近各个边镇调集军队,对鞑靼骑兵进行围追堵截。
可惜,西北四镇的明军战斗力,实在是太差。装备粮饷什么的,也不齐备。鞑靼骑兵在袭扰内地一个多月以后,还是轻松的北返了。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将当时的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甘肃镇总兵、固原镇总兵等人,统统撤职查办。宁夏镇总兵还被问罪斩首。
事实上,自从宁夏镇建立以后,大大小小的战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后金努尔哈赤崛起之前,九边重镇当中,宁夏镇爆发的战事绝对是最频繁的。只是,这里发生的战斗,规模一般都不会很大。鞑靼骑兵每次前来洗掠,人数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人。因此,这里的战斗,很容易被其他地方的战事掩盖。
但是,对于生活在宁夏镇的民众,特别是军户们来说,鞑靼人就是他们最大的噩梦,最可怕的敌人。每次鞑靼骑兵到来,都要给当地造成极大的损失。威镇堡处在对抗鞑靼骑兵的最前线,每次遭受的损失,又是整个宁夏镇中最惨重的。
生活在威镇堡的军户,没有人不想将鞑靼骑兵都全部斩尽杀绝,彻底的断绝他们的祸害。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根本做不到。宁夏镇的明军,根本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相反的,在鞑靼骑兵的不断袭扰下,明军不得不放弃多道防线,连续撤退。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收藏!求推荐!有推荐票的兄弟,请给我几张!万分感激~~~新书要是看的不过瘾,请去看我的老书~~~简介的下面有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