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零章御审(一)
李世民看到一贯爱唱反调的魏征突然表态,心中有些奇怪。起初他以为魏征这样做是因为李潜曾在裴寂的问题上驳斥了他,让他很没面子,所以趁机给李潜上眼药。可李世民转眼一想就否决了这个念头。魏征是什么人?他是那种你只要说得对,就算是你与他魏征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也会大声赞同你的那种人。在魏征心里,看待事情的观点与君臣、朋友、仇人这些统统无关。因为观点不同,他可以和君王吵的面红耳赤,可以和亲友翻脸,也可以站在仇人那一边(如果有的话)。既然不是因为他与李潜之间的si怨,那魏征为什么会同意将李潜交给有司审理?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下中旨缉拿李潜与律不合吗?
李世民想了片刻,没想明白魏征的意图。这时房玄龄开口道:“陛下,此事臣一直没想明白。陛下下旨缉拿李潜究竟是何原因?若是因为有御史弹劾他枉法,应让李潜上书自辩,或者召于朝堂让其自辩。为何陛下不让他自辩却直接派禁军将他缉拿下狱呢?”
听到房玄龄如此问,柴绍心都冒出了一个念头,“马后炮”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才问?不过,随即柴绍便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立刻心生敬佩。这个房玄龄果然会来事啊。房玄龄这样说虽然有置疑李世民下中旨不妥的嫌疑,却也给李世民一个台阶下。柴绍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现在他对李世民为何缉拿李潜想到了另外一个可能。
关于这另外一个可能说起来可就有些话长了。归根结底其根源还在开办钱庄一事上。李潜与那些个门阀因为开办钱庄的事谈崩了。那些个门阀便设计了一系列圈套妄图杀掉李潜。孰料他们派去的人却李潜生擒。李潜回到长安后,李世民与他谈了一次,希望他不再继续追究。当然,为了安抚李潜,李世民默许他向那些门阀狮子大开口。而那些门阀迫于李世民的压力只能接受李潜的勒索。那些门阀虽然吃了亏,但他们也触到了李世民的底线。那就是李世民不愿因为李潜而惹得朝野震动。
了解到一条底线,那些门阀们便开始处心积虑算计李潜。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御史弹劾李潜,李潜被缉捕下狱,安家派人在大理寺监牢刺杀李潜等一系列事件。然而那些门阀(包括安家父子)千算万算却没万万没算到李潜如此难对付他们派去的刺客不仅没能杀死李潜,反而被李潜杀了二十余个。由于刺杀失败,现场留下了刺客的尸体,使得他们的yin谋再也瞒不住(除非这些刺客从来都没公开lu过面,否则想要追查的话实在很简单。只需将刺客的相貌画出来,在长安公开便能找到线索)。
这些是整个事情的经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柴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初李世民下旨缉拿李潜分明是故意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谁会急不可耐的跳出来。不过,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那些个门阀这次学乖了,他们没有主动出面,而是把安家拉下水,让安家派人刺杀李潜。从整个事件来看,李潜的角sè实际上就是个you饵(不过是个浑身长满了刺的you饵),所以事情到了这一步如何处置李潜已经不重要了。
柴绍还在思忖,就听李世民开口道:“我之所以派人缉拿李潜,是因为我接到密报,说李潜是反贼李轨之子。”
李世民此言一出,众人皆愕然。特别是柴绍更是惊诧不已,瞬间将心中的推断彻底推翻。李潜竟然是反贼李轨之子?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众人沉默,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得意。哈哈,这次你们被我耍了吧。
过了片刻,见众人不说话李世民道:“李潜虽然是李轨之子,不过李轨已死了多年,从年龄来看,李轨死时李潜年纪尚幼,况且这么多年来李潜一直忠心耿耿,为我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又呕心沥血cào办开办钱庄一事。我心里也不信李潜有谋反之心。只是,兹事体大,我也不敢轻易做决断。所以我便想出了下旨缉拿李潜这个办法来试探李潜,看看他是否心怀不轨。如果他心中有鬼,一定不肯束手就擒。如果他遵从旨意,则说明他心中坦dàng。众位卿家,现在你们明白前因后果了吧?你们说说,该如何处置李潜?”
众人沉默了片刻,魏征突然道:“陛下问臣等如何处置李潜,想必刚才柴大将军建议将李潜交与有司审讯陛下却放声大笑之时便心里有所决断了吧?”
李世民面sè微赫,点头道:“不错。通过这事的考验,足以表明李潜对大唐的忠心。既然李潜是忠臣,那为何还要羁押审讯他?”
“臣反对。”魏征肃容道。
李世民诧异,道:“魏卿,你为何反对?”
魏征道:“且不论李潜是否是李轨之子,御史弹劾其勾结江洋大盗一事就必须要追查到底。”
房玄龄将李世民脸sè不悦,立刻道:“依贞观律,官员受到御史弹劾应予以自辩,御史也反驳其自辩,最终只有确认弹劾属实才能定罪。魏参政,现在李潜只需自辩即可,无须交与有司审理。”
房玄龄这样说摆明了是在劝架。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房玄龄根本劝不住。因为魏征这人是典型的一根筋。想三言两语劝住魏征根本不可能。三言两语将他骂的哑口无言还差不多。房玄龄自己也知道劝不住魏征,他之所还多费这些口舌不过是表表态度而已。
魏征摇头道:“房相此言差矣。贞观律所规定的,准予被御史弹劾的官员自辩,指的是对其施政存有争议的官员。请问房相,勾结江洋大盗与李潜施政有关吗?”
房玄龄顿时哑口无言。事实上,他当然清楚御史弹劾李潜勾结江洋大盗一案是怎么回事。这件案子明显是在翻旧账。所谓的江洋大盗指的就是当初被李潜押到长安来的赵天德等人。后来因为李世民的表态此事不了了之。没想到过了几个月这件事又被人拿出来说事。只是房玄龄明知如此却不好言明,所以对于魏征的反诘他只能拱手一笑,认输服软。
房玄龄不好开口,不代表李世民也不好开口。他看到魏征将房玄龄驳倒,便道:“御史弹劾李潜勾结江洋大盗的奏章我已看了。奏章上说的那两名江洋大盗分明就是八月初李潜从信都抓来的人。若说李潜勾结他们,可为何当初李潜会抓他们?况且在那之前李潜与他们并不认识,如何勾结?”
魏征反驳道:“不然。陛下,李郎中抓他们是在八月初,距御史弹劾他已过了近四个月。虽然在八月初之前李郎中并认识他们,可并不代表在那之后他们不认识,更不代表在那之后他们没有互相勾结。”
李世民怒了,道:“可也不代表他们就有过勾结。”
“所以才需要交与有sè审讯。”魏征不亢不卑地道。
李世民这下更是恼火,口不择言道:“魏征,你为何一再针对李潜,是否因为他当初曾让你难堪?”
魏征脸sè也变了,恼火地道:“陛下,我魏征岂是那种眦睚必报的小人我魏征做事一向只对事不对人。陛下如果相信李潜是清白的,为何不让他接受的审讯?”
长久以来官员都将被捕下狱视为耻辱。汉朝李广因为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得知汉武帝要将他缉拿下狱时竟然拔剑自刎。本朝官员也将下狱视为羞耻。李渊当政时也很注意这一点。对犯了罪的重臣、宠臣从来不假手有司审理,而是直接叫过来训斥,训斥完了便宣布处理结果。这也是给那些臣子留几分颜面。
李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下狱,本来就很没面子。不过发生了监牢刺杀一事,加上他在刺杀事件的中的超人表现,将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刺杀上。所以,他下狱的事并没对他的颜面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因此事名声更响亮。
但是,若是将李潜交付有司审理的话,对李潜来说不仅将他在刺杀事件中的争取来的加分彻底抹杀,而加重了他下狱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老百姓会说,李潜还是有问题,不然皇帝要让审问他?另外,审案的官员也是人,本身也有倾向性。若他们会错了意,以为李世民将李潜交付他们审问是想问出来点什么,那可就麻烦了。
李世民怒道:“真的是对事不对人?我看你是听到反贼两个字受了刺ji”
魏征听了登时脸sè变得跟猪肝一样。李世民说出这话心里也知道说过头了,只是现在骑虎难下,他只好硬撑着。
房玄龄见状,连忙道:“陛下,魏参政一事早有定论。这么多年来魏参政为我大唐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陛下忠心耿耿,陛下可要明鉴啊。”
李世民借坡下驴点点头,道:“是我昏了头,一时口误,魏卿且莫要往心里去。”
魏征的脸上稍转,起身长揖道:“臣的确追随过反贼,臣也相信陛下不会因为臣追随过反贼而质疑臣对大唐的忠心。同样道理,陛下若是相信李潜的忠心,为何不能让他接受有司审讯,也好还他一个清白?”
李世民见魏征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份上,纵然心有不甘也没办法再说了。只是,这样一来对李潜可就太不公平了。看来以后得找机会好好给李潜补偿一下才行。
李世民正在思忖日后如何补偿李潜,柴绍忽然道:“魏参政,不知要将李潜交与哪个有司审讯?”
魏征道:“大理寺是司法机关,当然是交给大理寺了。”
“不妥。”柴绍摇摇头道:“刚刚才发生了李潜在大理寺监牢遇刺一事,紧跟着便让大理寺来审讯李潜,无论大理寺能否保持公正,传扬出去都难以服众。”
魏征心里也明白,大理寺出了这档子事,上至大理寺正卿下到狱卒皆已是脸上无光,肯定也不愿再掺和进来徒让人笑话。所以,柴绍说的倒也是实情。他思忖了片刻,道:“既然大理寺不妥,那就交与刑部。”
柴绍摇头道:“也不妥。刑部负责稽核及复审斩监候以上案件。李潜虽被下狱,但陛下刚才也说了,将他下狱只是考验他的忠心,并非因其作jiān犯科,且他勾结江洋大盗的罪名还未确定,所以将李潜交与刑部审理也不妥。”柴绍还有一句话没说,一般来说交给刑部的犯人,其罪名都已是板上钉钉,极少有冤假错案。如果将李潜交给刑部,岂不是给人一个错误的信号?让所有人以为李潜本身就有罪?再说,刑部本身会不会领会错李世民的意思,把李潜往有罪上整?
“那交给长安府?”魏征又道。
“更不妥。”柴绍道:“最近长安接连发生数起命案,长安府衙忙的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审这案子?”
魏征把手一摊,道:“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不知柴大将军有什么建议?”
柴绍道:“臣建议让陛下亲自审,诸位大臣旁听,弹劾李潜的御史做原告,李潜做被告。”
魏征不悦地道:“柴大将军,你当魏某老糊涂了,这不分明就是当朝自辩吗?”
柴绍摇摇头,道:“我所说的这些与当朝自辩不是一回事。首先是证人。自辩不用传唤证人,这种审讯可以传唤证人来作证。其次,自辩要在朝堂上,这种审讯当然不能在朝堂上进行。”
“那要在哪里执行?”这次开口问话的却是李世民。
柴绍连忙回道:“臣觉得此事不宜大张旗鼓,参与的臣僚也不宜过多,审讯的地方嘛,臣以为不如就在门下省找个清静的地方。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听了非常满意地点点头,道:“好。就依嗣昌说的办。来人,传令下去,三日后朕在门下省亲自审问李潜一案,着御史台、大理寺将相关文卷、证人按时解送到场,不得有误。”
此时被审人李潜正在大理寺一间干净整洁的牢房里与张明塘对酌。酒是长丰酒,菜是从老字号杜记卤味馆买来的四样卤味。这些酒菜都是张明塘亲自去买来,并亲口品尝过。自从出了李潜遇刺一事,大理寺的正卿、少卿、寺丞都提心吊胆,唯恐再出什么岔子,所以特地安排张明塘全权负责李潜的饮食起居。对此,张明塘倒也没什么反感。反正就是跑跑tui而已,钱都是大理寺出,自己还能落个好吃喝,何乐而不为?
李潜一边吃喝,一边听着张明塘向他说着李世民要亲自审案的事,忍不住暗笑,心中暗忖,这不就是后世传说中的御审嘛?
李世民看到一贯爱唱反调的魏征突然表态,心中有些奇怪。起初他以为魏征这样做是因为李潜曾在裴寂的问题上驳斥了他,让他很没面子,所以趁机给李潜上眼药。可李世民转眼一想就否决了这个念头。魏征是什么人?他是那种你只要说得对,就算是你与他魏征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也会大声赞同你的那种人。在魏征心里,看待事情的观点与君臣、朋友、仇人这些统统无关。因为观点不同,他可以和君王吵的面红耳赤,可以和亲友翻脸,也可以站在仇人那一边(如果有的话)。既然不是因为他与李潜之间的si怨,那魏征为什么会同意将李潜交给有司审理?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下中旨缉拿李潜与律不合吗?
李世民想了片刻,没想明白魏征的意图。这时房玄龄开口道:“陛下,此事臣一直没想明白。陛下下旨缉拿李潜究竟是何原因?若是因为有御史弹劾他枉法,应让李潜上书自辩,或者召于朝堂让其自辩。为何陛下不让他自辩却直接派禁军将他缉拿下狱呢?”
听到房玄龄如此问,柴绍心都冒出了一个念头,“马后炮”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才问?不过,随即柴绍便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立刻心生敬佩。这个房玄龄果然会来事啊。房玄龄这样说虽然有置疑李世民下中旨不妥的嫌疑,却也给李世民一个台阶下。柴绍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现在他对李世民为何缉拿李潜想到了另外一个可能。
关于这另外一个可能说起来可就有些话长了。归根结底其根源还在开办钱庄一事上。李潜与那些个门阀因为开办钱庄的事谈崩了。那些个门阀便设计了一系列圈套妄图杀掉李潜。孰料他们派去的人却李潜生擒。李潜回到长安后,李世民与他谈了一次,希望他不再继续追究。当然,为了安抚李潜,李世民默许他向那些门阀狮子大开口。而那些门阀迫于李世民的压力只能接受李潜的勒索。那些门阀虽然吃了亏,但他们也触到了李世民的底线。那就是李世民不愿因为李潜而惹得朝野震动。
了解到一条底线,那些门阀们便开始处心积虑算计李潜。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御史弹劾李潜,李潜被缉捕下狱,安家派人在大理寺监牢刺杀李潜等一系列事件。然而那些门阀(包括安家父子)千算万算却没万万没算到李潜如此难对付他们派去的刺客不仅没能杀死李潜,反而被李潜杀了二十余个。由于刺杀失败,现场留下了刺客的尸体,使得他们的yin谋再也瞒不住(除非这些刺客从来都没公开lu过面,否则想要追查的话实在很简单。只需将刺客的相貌画出来,在长安公开便能找到线索)。
这些是整个事情的经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柴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初李世民下旨缉拿李潜分明是故意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谁会急不可耐的跳出来。不过,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那些个门阀这次学乖了,他们没有主动出面,而是把安家拉下水,让安家派人刺杀李潜。从整个事件来看,李潜的角sè实际上就是个you饵(不过是个浑身长满了刺的you饵),所以事情到了这一步如何处置李潜已经不重要了。
柴绍还在思忖,就听李世民开口道:“我之所以派人缉拿李潜,是因为我接到密报,说李潜是反贼李轨之子。”
李世民此言一出,众人皆愕然。特别是柴绍更是惊诧不已,瞬间将心中的推断彻底推翻。李潜竟然是反贼李轨之子?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众人沉默,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得意。哈哈,这次你们被我耍了吧。
过了片刻,见众人不说话李世民道:“李潜虽然是李轨之子,不过李轨已死了多年,从年龄来看,李轨死时李潜年纪尚幼,况且这么多年来李潜一直忠心耿耿,为我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又呕心沥血cào办开办钱庄一事。我心里也不信李潜有谋反之心。只是,兹事体大,我也不敢轻易做决断。所以我便想出了下旨缉拿李潜这个办法来试探李潜,看看他是否心怀不轨。如果他心中有鬼,一定不肯束手就擒。如果他遵从旨意,则说明他心中坦dàng。众位卿家,现在你们明白前因后果了吧?你们说说,该如何处置李潜?”
众人沉默了片刻,魏征突然道:“陛下问臣等如何处置李潜,想必刚才柴大将军建议将李潜交与有司审讯陛下却放声大笑之时便心里有所决断了吧?”
李世民面sè微赫,点头道:“不错。通过这事的考验,足以表明李潜对大唐的忠心。既然李潜是忠臣,那为何还要羁押审讯他?”
“臣反对。”魏征肃容道。
李世民诧异,道:“魏卿,你为何反对?”
魏征道:“且不论李潜是否是李轨之子,御史弹劾其勾结江洋大盗一事就必须要追查到底。”
房玄龄将李世民脸sè不悦,立刻道:“依贞观律,官员受到御史弹劾应予以自辩,御史也反驳其自辩,最终只有确认弹劾属实才能定罪。魏参政,现在李潜只需自辩即可,无须交与有司审理。”
房玄龄这样说摆明了是在劝架。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房玄龄根本劝不住。因为魏征这人是典型的一根筋。想三言两语劝住魏征根本不可能。三言两语将他骂的哑口无言还差不多。房玄龄自己也知道劝不住魏征,他之所还多费这些口舌不过是表表态度而已。
魏征摇头道:“房相此言差矣。贞观律所规定的,准予被御史弹劾的官员自辩,指的是对其施政存有争议的官员。请问房相,勾结江洋大盗与李潜施政有关吗?”
房玄龄顿时哑口无言。事实上,他当然清楚御史弹劾李潜勾结江洋大盗一案是怎么回事。这件案子明显是在翻旧账。所谓的江洋大盗指的就是当初被李潜押到长安来的赵天德等人。后来因为李世民的表态此事不了了之。没想到过了几个月这件事又被人拿出来说事。只是房玄龄明知如此却不好言明,所以对于魏征的反诘他只能拱手一笑,认输服软。
房玄龄不好开口,不代表李世民也不好开口。他看到魏征将房玄龄驳倒,便道:“御史弹劾李潜勾结江洋大盗的奏章我已看了。奏章上说的那两名江洋大盗分明就是八月初李潜从信都抓来的人。若说李潜勾结他们,可为何当初李潜会抓他们?况且在那之前李潜与他们并不认识,如何勾结?”
魏征反驳道:“不然。陛下,李郎中抓他们是在八月初,距御史弹劾他已过了近四个月。虽然在八月初之前李郎中并认识他们,可并不代表在那之后他们不认识,更不代表在那之后他们没有互相勾结。”
李世民怒了,道:“可也不代表他们就有过勾结。”
“所以才需要交与有sè审讯。”魏征不亢不卑地道。
李世民这下更是恼火,口不择言道:“魏征,你为何一再针对李潜,是否因为他当初曾让你难堪?”
魏征脸sè也变了,恼火地道:“陛下,我魏征岂是那种眦睚必报的小人我魏征做事一向只对事不对人。陛下如果相信李潜是清白的,为何不让他接受的审讯?”
长久以来官员都将被捕下狱视为耻辱。汉朝李广因为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得知汉武帝要将他缉拿下狱时竟然拔剑自刎。本朝官员也将下狱视为羞耻。李渊当政时也很注意这一点。对犯了罪的重臣、宠臣从来不假手有司审理,而是直接叫过来训斥,训斥完了便宣布处理结果。这也是给那些臣子留几分颜面。
李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下狱,本来就很没面子。不过发生了监牢刺杀一事,加上他在刺杀事件的中的超人表现,将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刺杀上。所以,他下狱的事并没对他的颜面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因此事名声更响亮。
但是,若是将李潜交付有司审理的话,对李潜来说不仅将他在刺杀事件中的争取来的加分彻底抹杀,而加重了他下狱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老百姓会说,李潜还是有问题,不然皇帝要让审问他?另外,审案的官员也是人,本身也有倾向性。若他们会错了意,以为李世民将李潜交付他们审问是想问出来点什么,那可就麻烦了。
李世民怒道:“真的是对事不对人?我看你是听到反贼两个字受了刺ji”
魏征听了登时脸sè变得跟猪肝一样。李世民说出这话心里也知道说过头了,只是现在骑虎难下,他只好硬撑着。
房玄龄见状,连忙道:“陛下,魏参政一事早有定论。这么多年来魏参政为我大唐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陛下忠心耿耿,陛下可要明鉴啊。”
李世民借坡下驴点点头,道:“是我昏了头,一时口误,魏卿且莫要往心里去。”
魏征的脸上稍转,起身长揖道:“臣的确追随过反贼,臣也相信陛下不会因为臣追随过反贼而质疑臣对大唐的忠心。同样道理,陛下若是相信李潜的忠心,为何不能让他接受有司审讯,也好还他一个清白?”
李世民见魏征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份上,纵然心有不甘也没办法再说了。只是,这样一来对李潜可就太不公平了。看来以后得找机会好好给李潜补偿一下才行。
李世民正在思忖日后如何补偿李潜,柴绍忽然道:“魏参政,不知要将李潜交与哪个有司审讯?”
魏征道:“大理寺是司法机关,当然是交给大理寺了。”
“不妥。”柴绍摇摇头道:“刚刚才发生了李潜在大理寺监牢遇刺一事,紧跟着便让大理寺来审讯李潜,无论大理寺能否保持公正,传扬出去都难以服众。”
魏征心里也明白,大理寺出了这档子事,上至大理寺正卿下到狱卒皆已是脸上无光,肯定也不愿再掺和进来徒让人笑话。所以,柴绍说的倒也是实情。他思忖了片刻,道:“既然大理寺不妥,那就交与刑部。”
柴绍摇头道:“也不妥。刑部负责稽核及复审斩监候以上案件。李潜虽被下狱,但陛下刚才也说了,将他下狱只是考验他的忠心,并非因其作jiān犯科,且他勾结江洋大盗的罪名还未确定,所以将李潜交与刑部审理也不妥。”柴绍还有一句话没说,一般来说交给刑部的犯人,其罪名都已是板上钉钉,极少有冤假错案。如果将李潜交给刑部,岂不是给人一个错误的信号?让所有人以为李潜本身就有罪?再说,刑部本身会不会领会错李世民的意思,把李潜往有罪上整?
“那交给长安府?”魏征又道。
“更不妥。”柴绍道:“最近长安接连发生数起命案,长安府衙忙的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审这案子?”
魏征把手一摊,道:“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不知柴大将军有什么建议?”
柴绍道:“臣建议让陛下亲自审,诸位大臣旁听,弹劾李潜的御史做原告,李潜做被告。”
魏征不悦地道:“柴大将军,你当魏某老糊涂了,这不分明就是当朝自辩吗?”
柴绍摇摇头,道:“我所说的这些与当朝自辩不是一回事。首先是证人。自辩不用传唤证人,这种审讯可以传唤证人来作证。其次,自辩要在朝堂上,这种审讯当然不能在朝堂上进行。”
“那要在哪里执行?”这次开口问话的却是李世民。
柴绍连忙回道:“臣觉得此事不宜大张旗鼓,参与的臣僚也不宜过多,审讯的地方嘛,臣以为不如就在门下省找个清静的地方。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听了非常满意地点点头,道:“好。就依嗣昌说的办。来人,传令下去,三日后朕在门下省亲自审问李潜一案,着御史台、大理寺将相关文卷、证人按时解送到场,不得有误。”
此时被审人李潜正在大理寺一间干净整洁的牢房里与张明塘对酌。酒是长丰酒,菜是从老字号杜记卤味馆买来的四样卤味。这些酒菜都是张明塘亲自去买来,并亲口品尝过。自从出了李潜遇刺一事,大理寺的正卿、少卿、寺丞都提心吊胆,唯恐再出什么岔子,所以特地安排张明塘全权负责李潜的饮食起居。对此,张明塘倒也没什么反感。反正就是跑跑tui而已,钱都是大理寺出,自己还能落个好吃喝,何乐而不为?
李潜一边吃喝,一边听着张明塘向他说着李世民要亲自审案的事,忍不住暗笑,心中暗忖,这不就是后世传说中的御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