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麻辣烫
仿佛约好了一般。
季考一过,天气顿时寒冷下来了。学生们放了假,家里收成又好,自然是舒舒服服的呆在了家里烤火过日子。
可四万灾民就苦了。
他们过来沧州的时候,所带的衣服极少,有的不过是身上一件罢了。
这些天出工下来,攒了不少粮食,换了许多旧衣服。可那些衣服都很薄,这寒风一划,都受不住了。又要出门做工改造盐碱地,不然靠着例发的口粮,日子过不下去。即便躲在屋子里,也要盖棉被,烤火才不会生病。
前面的安排已经完成了“得食”和“有居”两个环节,徐清以为万事大吉,可他现在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来了。
忽悠商人的一招肯定不能再用了,可官府里也拿不出这一笔款项来购置御寒衣物。当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间,灾民不过十几天就可以走了,徐清也可以让灾民们硬抗过去这十几天。
可徐清有强迫症啊,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既然接收了灾民,拍胸脯保证了对灾民如家人,那就要负责到底,决不能食言而肥。
要不怎么有传言说徐清是天神下凡呢,徐清一发愁,立即有了好消息传来。
而且一来就是两个。
其一,消息从黄骅港传来,说的准确一些,这个消息来自渤海。
原来,在处理奚族遗留的一大批物资的时候,有大量的毛皮衣物,皮革制品。渤海全国一起用还用不完,故而挑了一些半新不旧的毛皮衣物和皮革制品装船,送到了沧州。
当然,也不是白送,渤海还却许多铁制工具,小麦大米,布匹绢丝等中原产物。断红尘这一次让人把这些毛皮衣物送过来,也是想做一笔小小的交易。
四大船,压的满满的,徐清问,这怕不是有十万件大衣?押船的船老大搓搓手道:
“么有么有,只有四万件袍子,四万件袄子。暖和得很,就是稍旧了点,都洗干净了,晒好了,不脏。”
那就是八万啊,怎么也够了,徐清心喜,拍拍船老大的肩膀问他:“你们打算换些什么?”
船老大讲:“一件狍子换十斤米,或者四两布。”
徐清疑惑道:“几十万斤的米,你们这三艘船能运回去吗?”
船老大:“不嘞,还有好几艘船,这里港口太小,进不来。换了米,我们再换布,就能运回去了。”
“哦,那你们能在这里留几天?”
“换完就走,换完就走,”
“好吧好吧,你们把货卸下来,我给你们安排食宿,还有一些事情和你们商量。”
卸了货,徐清这边早已经安排好了一顿筵席,菜式里头有辽东菜,有中原菜,还有徐清家里的炒菜,从船老大到水手力壮都吃得直不起腰来。
宴后,徐清与船老大商量和灾民交换衣物的事。船老大惊讶,灾民到这里躲灾,居然还有钱赚。徐清解释一番,到最后,船老大差点痛哭流涕,他道,要是碰见徐大人这样的好官,当初他们家就不会流落辽东了。
两方约定好兑换地点,说优先给灾民换袄子,给沧州百姓换袍子。袍子较长,御寒却不利于干活儿,袄子较短,也比较厚实,御寒也好干活儿。
除了衣服,还有毡帽、毛鞋等东西可以交换。有道是一帽顶三袄,对于长期要在外的灾民,毡帽显得比较重要。故而也有先换给了他们。
十斤米一件大衣,一斤米三块钱,一件大衣三十块,这放在9.8折都有人抢的后世,不知多少人抢破脑袋。
即使在这里,似乎也非常火爆。换了灾民的之后,剩下的,在沧州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此时,船老大也发现了这个商机,沧州本地的百姓就能消费如此巨大,若是通过商队连接整个中原呢?那岂不是暴富?
草原的毛皮多得用不完,如果能够用毛皮轻易换取中原物资,那谁还会动不动就打仗?啧啧啧,这次回去之后,一定要再来几次。对了,大贺氏那边似乎也有物资堆积,不如,嘿嘿低价买来!
船老大计算之时,灾民们都用工钱粮换了衣物,总算暖和了不少。可还有一个问题,晚上没有火,睡得不安啊。
这时,就要说第二个好消息了。
这个消息,是徐清在城墙上发呆的时候发觉的。
“铛铛……”
一个商队的铃声传来,徐清习惯性的看了看,这一次,徐清却没能一眼看出来那商队运的东西。不过,看那商旗,却是正牌的沧州商会商旗。
到了城门口,车队里一辆车微微侧了一下,抖漏了一些东西,徐清才知道这商队来自哪里。
煤!
上次马尼德出商的时候,徐清托他在山西买下一堆煤,也就是唐朝说的石炭,送到沧州来。当时徐清还没想好那石炭做什么,炼钢还是做燃料,只是下意识觉得煤这种东西十分重要十分有用。于是就让马尼德带了,而徐清也把这件事抛之脑后许多天了,没想到今天送了过来。
这真是雪中送炭,虽然还没有下雪,但对于沧州来说,不喾为一场及时雨。灾民们终于能够能生火保暖了。
有人问,山里那么多树木,为何不砍来用就是,古代保护森林没那么重要。
徐清本来也这么想,后来才知道山里的树木太湿,砍回来不晒几天就烧不得。山上稍微干一点的柴,都被本地的村民收拾回去了,连落叶都被扫得一干二净。过冬嘛,最不能少的就是火和食物。
二百车煤炭送了过来,一车四百斤,八万斤煤,也就是四十吨。徐清想把这些煤炭做成蜂窝煤,还要掺黄土,掺牛粪混在一起,少说也能做出来十万藕蜂窝煤。
若给灾民平分,每个人就只有两藕,按户口发,那就有十二藕。灾民们十户一保,蜂窝煤也可以按保发放,可以只发八十藕,反正灾民们是挤在一起住的,也挤在一起取暖。
此时,最先选出来的的那些“技术人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打藕煤用的器械,徐清稍一提示,他们就能快速制作出来。
连夜赶制,第二天,第一批煤就下发到了灾民手中,暂时每保四十藕,不够再发。灾民领取蜂窝煤的时候,都得到了嘱咐,一定要开了天窗才能烧煤取暖。
一晃过去八九天,六十天的期限近在眼前,灾民们发了二次蜂窝煤。这个时候的灾民们已经开始想念家乡了。而且,他们手里都有了粮,有了衣物,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制作出来工具,锄头柴刀什么的都有,回了乡,也能够过活。
不过,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灾民希望在这里再干十几天活,反正有的吃有的住,还有钱赚,不如开春再回去。
可官府是不能再出钱了的,于是徐清下令各里长,已经改造好了的田地全部登记造册。如果还想继续改造的,也可以自行雇佣灾民,但一定不能强迫他们,要你情我愿,而且要工钱恰当。
一部分灾民挑起行李,合起伙回乡起来。让他们可喜的是,来的时候空着手,走的时候却还要挑着行李。
沧州边界,数千回乡的灾民在那里聚集,他们四面而来,却同时在这边界之处留了下来。
前头就有一块写着“沧州”的石碑,也就是说再往前一步,就除了沧州地界,这群人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不为别的,他们要在这里建造一个纪念品,纪念这六十天来沧州百姓为他们做的。而纪念方式并没有什么推陈出新——徐刺史神像。
而且这神像,和沧州城里那些徐刺史庙差不多,大腹便便,胡子长长,下巴多多,面相猥.琐。当然,面色猥琐是徐清看过之后发出来的结论。
还有一些济养院的老人,和一些失了家人的留在了神像旁边,说要守着徐刺史像直到死去。甚至在这里收留孤儿,守护刺史像,代代相传。徐清倒是享受这种个人崇拜的,就是庙里的,神像下面供的东西他这个本身拿不了,这有点恼人。
留在了沧州的人,都被雇佣成了短工,有的是大户人家独自雇的,有的是几户人家,一个集子的人合资雇的。当然,工价就涨了不少,其他福利却下降了不少,再也不会有猪骨汤送到工地了。
还剩下许多许多煤炭,徐清便想着总要利用一下,便让工匠打造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盒子,盒子底下,是可以放煤的炉子。上面,有许多格子,格子之间,又有小孔相连。
这是干嘛呢?
徐清想吃麻辣烫!
以前没有蜂窝煤的时候,只能用木柴烧火,火力不稳,又要经常翻动添柴。徐清吃个火锅都只是勉强,就更不用说大锅混煮的麻辣烫了。
而蜂窝煤则不同,一筒子煤,可以大火燃一个上午,不吃的时候,可以闭了气孔,煤可以保大半天的温。
秋天已晚,冬天降至,我从今开始宅居,至春方休。 我将不逛街,不遛狗,不散步。我是火锅旁边的常客,麻辣烫边的守卫,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床铺,今天如此,以后皆然。
只有一件事情比较可惜,那就是徐清再怎么厉害,也不能找来在遥远的南美洲的神奇作物——辣椒。
麻辣烫,名不副实。
仿佛约好了一般。
季考一过,天气顿时寒冷下来了。学生们放了假,家里收成又好,自然是舒舒服服的呆在了家里烤火过日子。
可四万灾民就苦了。
他们过来沧州的时候,所带的衣服极少,有的不过是身上一件罢了。
这些天出工下来,攒了不少粮食,换了许多旧衣服。可那些衣服都很薄,这寒风一划,都受不住了。又要出门做工改造盐碱地,不然靠着例发的口粮,日子过不下去。即便躲在屋子里,也要盖棉被,烤火才不会生病。
前面的安排已经完成了“得食”和“有居”两个环节,徐清以为万事大吉,可他现在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来了。
忽悠商人的一招肯定不能再用了,可官府里也拿不出这一笔款项来购置御寒衣物。当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间,灾民不过十几天就可以走了,徐清也可以让灾民们硬抗过去这十几天。
可徐清有强迫症啊,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既然接收了灾民,拍胸脯保证了对灾民如家人,那就要负责到底,决不能食言而肥。
要不怎么有传言说徐清是天神下凡呢,徐清一发愁,立即有了好消息传来。
而且一来就是两个。
其一,消息从黄骅港传来,说的准确一些,这个消息来自渤海。
原来,在处理奚族遗留的一大批物资的时候,有大量的毛皮衣物,皮革制品。渤海全国一起用还用不完,故而挑了一些半新不旧的毛皮衣物和皮革制品装船,送到了沧州。
当然,也不是白送,渤海还却许多铁制工具,小麦大米,布匹绢丝等中原产物。断红尘这一次让人把这些毛皮衣物送过来,也是想做一笔小小的交易。
四大船,压的满满的,徐清问,这怕不是有十万件大衣?押船的船老大搓搓手道:
“么有么有,只有四万件袍子,四万件袄子。暖和得很,就是稍旧了点,都洗干净了,晒好了,不脏。”
那就是八万啊,怎么也够了,徐清心喜,拍拍船老大的肩膀问他:“你们打算换些什么?”
船老大讲:“一件狍子换十斤米,或者四两布。”
徐清疑惑道:“几十万斤的米,你们这三艘船能运回去吗?”
船老大:“不嘞,还有好几艘船,这里港口太小,进不来。换了米,我们再换布,就能运回去了。”
“哦,那你们能在这里留几天?”
“换完就走,换完就走,”
“好吧好吧,你们把货卸下来,我给你们安排食宿,还有一些事情和你们商量。”
卸了货,徐清这边早已经安排好了一顿筵席,菜式里头有辽东菜,有中原菜,还有徐清家里的炒菜,从船老大到水手力壮都吃得直不起腰来。
宴后,徐清与船老大商量和灾民交换衣物的事。船老大惊讶,灾民到这里躲灾,居然还有钱赚。徐清解释一番,到最后,船老大差点痛哭流涕,他道,要是碰见徐大人这样的好官,当初他们家就不会流落辽东了。
两方约定好兑换地点,说优先给灾民换袄子,给沧州百姓换袍子。袍子较长,御寒却不利于干活儿,袄子较短,也比较厚实,御寒也好干活儿。
除了衣服,还有毡帽、毛鞋等东西可以交换。有道是一帽顶三袄,对于长期要在外的灾民,毡帽显得比较重要。故而也有先换给了他们。
十斤米一件大衣,一斤米三块钱,一件大衣三十块,这放在9.8折都有人抢的后世,不知多少人抢破脑袋。
即使在这里,似乎也非常火爆。换了灾民的之后,剩下的,在沧州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此时,船老大也发现了这个商机,沧州本地的百姓就能消费如此巨大,若是通过商队连接整个中原呢?那岂不是暴富?
草原的毛皮多得用不完,如果能够用毛皮轻易换取中原物资,那谁还会动不动就打仗?啧啧啧,这次回去之后,一定要再来几次。对了,大贺氏那边似乎也有物资堆积,不如,嘿嘿低价买来!
船老大计算之时,灾民们都用工钱粮换了衣物,总算暖和了不少。可还有一个问题,晚上没有火,睡得不安啊。
这时,就要说第二个好消息了。
这个消息,是徐清在城墙上发呆的时候发觉的。
“铛铛……”
一个商队的铃声传来,徐清习惯性的看了看,这一次,徐清却没能一眼看出来那商队运的东西。不过,看那商旗,却是正牌的沧州商会商旗。
到了城门口,车队里一辆车微微侧了一下,抖漏了一些东西,徐清才知道这商队来自哪里。
煤!
上次马尼德出商的时候,徐清托他在山西买下一堆煤,也就是唐朝说的石炭,送到沧州来。当时徐清还没想好那石炭做什么,炼钢还是做燃料,只是下意识觉得煤这种东西十分重要十分有用。于是就让马尼德带了,而徐清也把这件事抛之脑后许多天了,没想到今天送了过来。
这真是雪中送炭,虽然还没有下雪,但对于沧州来说,不喾为一场及时雨。灾民们终于能够能生火保暖了。
有人问,山里那么多树木,为何不砍来用就是,古代保护森林没那么重要。
徐清本来也这么想,后来才知道山里的树木太湿,砍回来不晒几天就烧不得。山上稍微干一点的柴,都被本地的村民收拾回去了,连落叶都被扫得一干二净。过冬嘛,最不能少的就是火和食物。
二百车煤炭送了过来,一车四百斤,八万斤煤,也就是四十吨。徐清想把这些煤炭做成蜂窝煤,还要掺黄土,掺牛粪混在一起,少说也能做出来十万藕蜂窝煤。
若给灾民平分,每个人就只有两藕,按户口发,那就有十二藕。灾民们十户一保,蜂窝煤也可以按保发放,可以只发八十藕,反正灾民们是挤在一起住的,也挤在一起取暖。
此时,最先选出来的的那些“技术人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打藕煤用的器械,徐清稍一提示,他们就能快速制作出来。
连夜赶制,第二天,第一批煤就下发到了灾民手中,暂时每保四十藕,不够再发。灾民领取蜂窝煤的时候,都得到了嘱咐,一定要开了天窗才能烧煤取暖。
一晃过去八九天,六十天的期限近在眼前,灾民们发了二次蜂窝煤。这个时候的灾民们已经开始想念家乡了。而且,他们手里都有了粮,有了衣物,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制作出来工具,锄头柴刀什么的都有,回了乡,也能够过活。
不过,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灾民希望在这里再干十几天活,反正有的吃有的住,还有钱赚,不如开春再回去。
可官府是不能再出钱了的,于是徐清下令各里长,已经改造好了的田地全部登记造册。如果还想继续改造的,也可以自行雇佣灾民,但一定不能强迫他们,要你情我愿,而且要工钱恰当。
一部分灾民挑起行李,合起伙回乡起来。让他们可喜的是,来的时候空着手,走的时候却还要挑着行李。
沧州边界,数千回乡的灾民在那里聚集,他们四面而来,却同时在这边界之处留了下来。
前头就有一块写着“沧州”的石碑,也就是说再往前一步,就除了沧州地界,这群人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不为别的,他们要在这里建造一个纪念品,纪念这六十天来沧州百姓为他们做的。而纪念方式并没有什么推陈出新——徐刺史神像。
而且这神像,和沧州城里那些徐刺史庙差不多,大腹便便,胡子长长,下巴多多,面相猥.琐。当然,面色猥琐是徐清看过之后发出来的结论。
还有一些济养院的老人,和一些失了家人的留在了神像旁边,说要守着徐刺史像直到死去。甚至在这里收留孤儿,守护刺史像,代代相传。徐清倒是享受这种个人崇拜的,就是庙里的,神像下面供的东西他这个本身拿不了,这有点恼人。
留在了沧州的人,都被雇佣成了短工,有的是大户人家独自雇的,有的是几户人家,一个集子的人合资雇的。当然,工价就涨了不少,其他福利却下降了不少,再也不会有猪骨汤送到工地了。
还剩下许多许多煤炭,徐清便想着总要利用一下,便让工匠打造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盒子,盒子底下,是可以放煤的炉子。上面,有许多格子,格子之间,又有小孔相连。
这是干嘛呢?
徐清想吃麻辣烫!
以前没有蜂窝煤的时候,只能用木柴烧火,火力不稳,又要经常翻动添柴。徐清吃个火锅都只是勉强,就更不用说大锅混煮的麻辣烫了。
而蜂窝煤则不同,一筒子煤,可以大火燃一个上午,不吃的时候,可以闭了气孔,煤可以保大半天的温。
秋天已晚,冬天降至,我从今开始宅居,至春方休。 我将不逛街,不遛狗,不散步。我是火锅旁边的常客,麻辣烫边的守卫,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床铺,今天如此,以后皆然。
只有一件事情比较可惜,那就是徐清再怎么厉害,也不能找来在遥远的南美洲的神奇作物——辣椒。
麻辣烫,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