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坊即是神都城中的兵工厂,规模在当下来看已经是最大的工厂了,里面的匠人无论品级共有四百人,这还不包括学徒和帮工,若是全部算上总共的人数达到一千五百人!
这也是为何大宋的火器产量能够满足当下各军需求的原因,人数多,器械多,自然而然的产量也大。
更是因为这里所用的钢材,木料都是大宋最好的,所以精益求精便成了天工坊的宗旨,在朝臣们眼中,有如此珍贵的原材料还生产不出可靠的火枪来,实在说不过去。
天工坊不光受到禁军的监管,同时还有台谏院的御史,兵部的巡检都司,火器之重以如泰山之势,也是大宋君臣上下最为关心的事情。
当然这里的匠人早已按照品级划分,为了方便和朝中官员的品级如出一辙,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个不拉整整齐齐,不过匠人的品级划分却是按照技术来的,没有熬资历一说。
只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你就能走上一级,而待遇也是按照品级划分,无有例外,整个天工坊的人唯一一个不按照品级拿俸禄的只有一人,天工坊监丞曾公亮。
他是朝官,拿的是朝廷俸禄,也是吏部发放的俸禄,但却负责天工坊技术研发之外的事情。
他负责管理天工坊的一切事物,除了技术方面他不插手以外,小到吃喝拉撒,大到研究方向都要他把关。
当然也有实例证明,赵祯便亲自批过天工坊制作下水道一事,开始的时候他还纳闷,为何在神都城中修造一个下水道还要自己亲自批阅,甚至开销一点也不比皇宫的下水道要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天工坊的曾公亮。
这就难怪了,大宋的四大工坊的面积加起来确实赶上皇宫的四个大,并且在曾公亮之后,丁度上疏,也是关于修造下水道的奏请。
当年东京城的下水道是真的宽大,以至于鬼樊楼在其中滋生,但神都城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修建的下水道就要逼仄许多。
所以让世人仰望的神都城便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内涝严重,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当回事,毕竟倒霉的大多住在外城的百姓,内城的地势可要比外城高得多。
但逐渐的,随着神都城的不断繁华和扩建,原先的外城早已成为内城,而现在的外城也已经在数里地之外,一旦内涝,倒霉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富甲一方的商贾,这些人当然受不了。
反而是外城的百姓并没有如此疾苦,于是便有了上疏要求改建下水道的风波,当然赵祯出于“报复”并没有立刻同意,只是同意四大工坊进行改造而已。
至于为何?还不是因为那些商人和官员有意无意的炒高房价,越是靠近皇宫的房价越高,有些人早早看到商机,想尽一切办法从当年外城百姓的手中买来房子,待神都城扩建之后,再高价卖掉赚取暴利,欺负的就是普通百姓对未来发展的懵懂。
所以赵祯便让这些人泡在水里享受一下。
当然有朝臣上疏,人家是自己是凭本事挣的钱,凭眼光挣的钱,官家不该为难。对这一点赵祯也非常赞同,在奏书的末尾用朱红的毛笔写下:朕是凭的本事坐稳皇帝位,凭的本事整治这些人。
这奏书显然是在偏袒收益之人,凭自己的本事?这话完全是把是非对错放在了边上!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大宋房屋买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买卖双方达成契约即可。
因为大宋的房屋买卖有一条定例,也是太祖当年定下的规矩,卖房需问亲邻。
赵祯到现在都在怀疑太祖皇帝是不是穿越者,或者说是一个房奴穿越者……
为规范民间私人房地产交易,限制恶性炒卖,太祖皇帝下令:若想卖掉自有房产,得先从自己的亲戚,缌服之内问起,若无人问津,再到左邻右舍,直到这一干人等均签字画押“依账取问”,表示不买“批退”,你才能拿出卖,按市价售房。
但以中国的人际关系和近邻的消费水平,当你先向房亲四邻叫卖,卖价极可能低于市价,而这个价格就是你要卖出的价格,除非房亲四邻都为你作假、设局,但难度很高,一旦被人告发,所有人都得吃官司。
假如你不问亲邻,亲邻发现你的房子住了新人,可在一年内向官府状告,要求以原价赎回,重新出售,并以房亲为第一售房对象,四邻为第二售房对象。
这简直就是一道锁死炒作房价的枷锁,想要炒房就必须和亲戚邻人串通起来,关键是有多少人愿意和你沆瀣一气?
大宋的律法可从来都不是吃素的。
除非遭遇天灾,亲邻们逃荒逃到了外地,你急等用钱,又无法询问,你又不得不卖房,这时候要有见证人签字画押,有买卖合同,有缴税证明,有公章,朝廷才不予追究。
还别不服,如果打官司,这些理由一般都能得到大老爷的支持。
可以想象得到,一个达官显贵不管平时有多神气,到了卖房的时候对族人和邻居都是点头哈腰的,以便得到他们的签字。
过了“遍问亲邻”这一关,买卖双方就以可签合同了。
而那些买下当年外城民居的贵人可不是如此操作的,他们往往三五合群,以大手笔买下整片的房舍,邻居这一条便算是过了,而接下来若是有亲友,那也好办,出些钱让这些人不去买房便是,自有牙行的人前去游说…………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却有人说这是凭借自己本事赚来的,这个世道到底是怎么了?趋利难道已经到达这种地步了吗?
赵祯不治罪已经是很体面仁慈的了,在水中泡着算什么!
而眼前的天圣坊却给赵祯一种别样纯净的感觉,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会去抢夺别人的东西,也没有太多的见利忘义,这里更像是类似后世的职工小区。
人们多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之间和睦友善,又因为匠人大多是搞技术的,人一旦在技术上花心思,在别的地方也就不怎么热衷了,比如内斗……
在赵祯看来,神都城的四大工坊是最没有争权夺利的地方,即便是有上下尊卑,即便有品级高低之分,但却是凭借自己能力上位,不需要勾心斗角。
比朝堂干净的多……
这也是为何大宋的火器产量能够满足当下各军需求的原因,人数多,器械多,自然而然的产量也大。
更是因为这里所用的钢材,木料都是大宋最好的,所以精益求精便成了天工坊的宗旨,在朝臣们眼中,有如此珍贵的原材料还生产不出可靠的火枪来,实在说不过去。
天工坊不光受到禁军的监管,同时还有台谏院的御史,兵部的巡检都司,火器之重以如泰山之势,也是大宋君臣上下最为关心的事情。
当然这里的匠人早已按照品级划分,为了方便和朝中官员的品级如出一辙,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个不拉整整齐齐,不过匠人的品级划分却是按照技术来的,没有熬资历一说。
只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你就能走上一级,而待遇也是按照品级划分,无有例外,整个天工坊的人唯一一个不按照品级拿俸禄的只有一人,天工坊监丞曾公亮。
他是朝官,拿的是朝廷俸禄,也是吏部发放的俸禄,但却负责天工坊技术研发之外的事情。
他负责管理天工坊的一切事物,除了技术方面他不插手以外,小到吃喝拉撒,大到研究方向都要他把关。
当然也有实例证明,赵祯便亲自批过天工坊制作下水道一事,开始的时候他还纳闷,为何在神都城中修造一个下水道还要自己亲自批阅,甚至开销一点也不比皇宫的下水道要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天工坊的曾公亮。
这就难怪了,大宋的四大工坊的面积加起来确实赶上皇宫的四个大,并且在曾公亮之后,丁度上疏,也是关于修造下水道的奏请。
当年东京城的下水道是真的宽大,以至于鬼樊楼在其中滋生,但神都城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修建的下水道就要逼仄许多。
所以让世人仰望的神都城便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内涝严重,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当回事,毕竟倒霉的大多住在外城的百姓,内城的地势可要比外城高得多。
但逐渐的,随着神都城的不断繁华和扩建,原先的外城早已成为内城,而现在的外城也已经在数里地之外,一旦内涝,倒霉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富甲一方的商贾,这些人当然受不了。
反而是外城的百姓并没有如此疾苦,于是便有了上疏要求改建下水道的风波,当然赵祯出于“报复”并没有立刻同意,只是同意四大工坊进行改造而已。
至于为何?还不是因为那些商人和官员有意无意的炒高房价,越是靠近皇宫的房价越高,有些人早早看到商机,想尽一切办法从当年外城百姓的手中买来房子,待神都城扩建之后,再高价卖掉赚取暴利,欺负的就是普通百姓对未来发展的懵懂。
所以赵祯便让这些人泡在水里享受一下。
当然有朝臣上疏,人家是自己是凭本事挣的钱,凭眼光挣的钱,官家不该为难。对这一点赵祯也非常赞同,在奏书的末尾用朱红的毛笔写下:朕是凭的本事坐稳皇帝位,凭的本事整治这些人。
这奏书显然是在偏袒收益之人,凭自己的本事?这话完全是把是非对错放在了边上!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大宋房屋买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买卖双方达成契约即可。
因为大宋的房屋买卖有一条定例,也是太祖当年定下的规矩,卖房需问亲邻。
赵祯到现在都在怀疑太祖皇帝是不是穿越者,或者说是一个房奴穿越者……
为规范民间私人房地产交易,限制恶性炒卖,太祖皇帝下令:若想卖掉自有房产,得先从自己的亲戚,缌服之内问起,若无人问津,再到左邻右舍,直到这一干人等均签字画押“依账取问”,表示不买“批退”,你才能拿出卖,按市价售房。
但以中国的人际关系和近邻的消费水平,当你先向房亲四邻叫卖,卖价极可能低于市价,而这个价格就是你要卖出的价格,除非房亲四邻都为你作假、设局,但难度很高,一旦被人告发,所有人都得吃官司。
假如你不问亲邻,亲邻发现你的房子住了新人,可在一年内向官府状告,要求以原价赎回,重新出售,并以房亲为第一售房对象,四邻为第二售房对象。
这简直就是一道锁死炒作房价的枷锁,想要炒房就必须和亲戚邻人串通起来,关键是有多少人愿意和你沆瀣一气?
大宋的律法可从来都不是吃素的。
除非遭遇天灾,亲邻们逃荒逃到了外地,你急等用钱,又无法询问,你又不得不卖房,这时候要有见证人签字画押,有买卖合同,有缴税证明,有公章,朝廷才不予追究。
还别不服,如果打官司,这些理由一般都能得到大老爷的支持。
可以想象得到,一个达官显贵不管平时有多神气,到了卖房的时候对族人和邻居都是点头哈腰的,以便得到他们的签字。
过了“遍问亲邻”这一关,买卖双方就以可签合同了。
而那些买下当年外城民居的贵人可不是如此操作的,他们往往三五合群,以大手笔买下整片的房舍,邻居这一条便算是过了,而接下来若是有亲友,那也好办,出些钱让这些人不去买房便是,自有牙行的人前去游说…………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却有人说这是凭借自己本事赚来的,这个世道到底是怎么了?趋利难道已经到达这种地步了吗?
赵祯不治罪已经是很体面仁慈的了,在水中泡着算什么!
而眼前的天圣坊却给赵祯一种别样纯净的感觉,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会去抢夺别人的东西,也没有太多的见利忘义,这里更像是类似后世的职工小区。
人们多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之间和睦友善,又因为匠人大多是搞技术的,人一旦在技术上花心思,在别的地方也就不怎么热衷了,比如内斗……
在赵祯看来,神都城的四大工坊是最没有争权夺利的地方,即便是有上下尊卑,即便有品级高低之分,但却是凭借自己能力上位,不需要勾心斗角。
比朝堂干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