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抵达兰州的事情,除了范仲淹这位宰执外以及朝中的参知政事外,便只有亲卫司的护卫外知晓。
兰州是大宋的西北重镇之一,除了宁夏路的凉州外,便数兰州最为要害。
自古以来兰州便是华夏的土地,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一统使得兰州开启了一次又一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经历,汉昭帝始元六年置金城郡便是兰州的前身。
了解历史的人总是能把时间理得一清二楚,赵祯的边上是博学的苏洵,这个仅仅比赵祯大一岁的参知政事最受赵祯的待见。
这次巡幸兰州,自然需要朝中官员的陪同,这样的陪同不是为了和朝堂保持联系,而是让苏洵为自己背书,一旦出现什么事情,苏洵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公文,奏疏,旨意的正确传达。
当然现在的他就是赵祯的智库,关于兰州的一切史料他都能信手捏来,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虽然赵祯也大多知道,但绝不会比苏洵这个昭文馆大学士更加了解。
“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设立的永登县,三县合置广武郡。
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陛下这也是兰州第一次成为高等治所的存在,城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赵祯点了点头:“兰州之地数次易手外族,西羌之后便是吐蕃了吧?”
苏洵摇了摇头:“官家,兰州还曾有过反隋之举!”
说到这里苏洵微微一顿,瞧见赵祯的脸色如常才又开口道:“隋文帝开皇三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
大业十三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一统中原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
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占领。
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占领。
之后便是西夏人夺取,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陛下景祐三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自此兰州便一直流落于外!”
赵祯点了点头这些他当然清楚,看着一望无际的平原以及那条刀劈斧砍一般冲刷而出的“母亲河”微微感叹。
“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似得河谷。
峡谷无数,水草丰美,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都是牧马放歌之地啊!”
苏洵恭敬的上前给赵祯披上了披风,理顺了之后才缓缓开口道:“陛下,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早已出现过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只不过兰州因为靠近吐蕃,所以商贾不愿冒险,大宗货物还是走的新疆路,宁夏路旧地。”
赵祯忽然笑了笑:“听说雨雪关的吴成进军青塘,打算把河湟之地收回来,朕到了这里,那些商贾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朕反倒觉得应该把兰州逐渐变成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使其成为联系西域各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也应该作为文化之地。
朕要让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此交汇,也要在这里兴办学校,不能只顾及岭南,还要把眼光放在北方,谁能肯定的说草原上的人就不能成为入仕的学子?谁能肯定外族就不能入仕,成为大宋的相公?”
赵祯的几句话就让苏洵明白了皇帝的想法,这显然是要整合边陲之地,不光要在这里设置军镇和防御的边军,还要在这里开设文治以及文教。
对于苏洵来说,赵祯做什么他都不会觉得奇怪,其中必有意义,在边地开设文教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不会有人重视。
眼下官家既然想尝试一番,那也没有什么坏处。
“官家,既然要兴办文教,那就应该设立学校,聘请儒者前来,如今…………”
赵祯笑眯眯的望着苏洵一句话也不说,直到苏洵有些发毛的时候才缓缓开口道:“朕要这里进行试点科举,也就是开设博学双全科!”
听这名字苏洵就知道赵祯心中的打算,这是彻底打算把科举进行改革,所谓博学自然不用说,双全当然也是文武双全之意。
一旦开设,大宋的科举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兰州开设这样的学科,无疑有着试点作用。
官家做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搞试点,用司农寺的官员话说便是“试验田”。
兰州这是要迎来新生啊!开设全新的科举不光是在给大宋做实验,还是在给兰州的将士以及当地的军民发放福利。
每次全新的科举开设之后,被录取的学子往往会比其他科举多的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尝尝有人把新开的科举比作恩科。
即便是最终不理想,这些人也会成为简在帝心的人物,没有人傻到会放弃这个机会,到时间怕是有大量的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迁徙到兰州来。
如此不是增加了兰州的人口,同时也使得兰州的商也变得繁荣起来?
兰州是大宋的西北重镇之一,除了宁夏路的凉州外,便数兰州最为要害。
自古以来兰州便是华夏的土地,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一统使得兰州开启了一次又一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经历,汉昭帝始元六年置金城郡便是兰州的前身。
了解历史的人总是能把时间理得一清二楚,赵祯的边上是博学的苏洵,这个仅仅比赵祯大一岁的参知政事最受赵祯的待见。
这次巡幸兰州,自然需要朝中官员的陪同,这样的陪同不是为了和朝堂保持联系,而是让苏洵为自己背书,一旦出现什么事情,苏洵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公文,奏疏,旨意的正确传达。
当然现在的他就是赵祯的智库,关于兰州的一切史料他都能信手捏来,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虽然赵祯也大多知道,但绝不会比苏洵这个昭文馆大学士更加了解。
“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设立的永登县,三县合置广武郡。
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陛下这也是兰州第一次成为高等治所的存在,城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赵祯点了点头:“兰州之地数次易手外族,西羌之后便是吐蕃了吧?”
苏洵摇了摇头:“官家,兰州还曾有过反隋之举!”
说到这里苏洵微微一顿,瞧见赵祯的脸色如常才又开口道:“隋文帝开皇三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
大业十三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一统中原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
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占领。
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占领。
之后便是西夏人夺取,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陛下景祐三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自此兰州便一直流落于外!”
赵祯点了点头这些他当然清楚,看着一望无际的平原以及那条刀劈斧砍一般冲刷而出的“母亲河”微微感叹。
“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似得河谷。
峡谷无数,水草丰美,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都是牧马放歌之地啊!”
苏洵恭敬的上前给赵祯披上了披风,理顺了之后才缓缓开口道:“陛下,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早已出现过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只不过兰州因为靠近吐蕃,所以商贾不愿冒险,大宗货物还是走的新疆路,宁夏路旧地。”
赵祯忽然笑了笑:“听说雨雪关的吴成进军青塘,打算把河湟之地收回来,朕到了这里,那些商贾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朕反倒觉得应该把兰州逐渐变成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使其成为联系西域各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也应该作为文化之地。
朕要让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此交汇,也要在这里兴办学校,不能只顾及岭南,还要把眼光放在北方,谁能肯定的说草原上的人就不能成为入仕的学子?谁能肯定外族就不能入仕,成为大宋的相公?”
赵祯的几句话就让苏洵明白了皇帝的想法,这显然是要整合边陲之地,不光要在这里设置军镇和防御的边军,还要在这里开设文治以及文教。
对于苏洵来说,赵祯做什么他都不会觉得奇怪,其中必有意义,在边地开设文教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不会有人重视。
眼下官家既然想尝试一番,那也没有什么坏处。
“官家,既然要兴办文教,那就应该设立学校,聘请儒者前来,如今…………”
赵祯笑眯眯的望着苏洵一句话也不说,直到苏洵有些发毛的时候才缓缓开口道:“朕要这里进行试点科举,也就是开设博学双全科!”
听这名字苏洵就知道赵祯心中的打算,这是彻底打算把科举进行改革,所谓博学自然不用说,双全当然也是文武双全之意。
一旦开设,大宋的科举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兰州开设这样的学科,无疑有着试点作用。
官家做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搞试点,用司农寺的官员话说便是“试验田”。
兰州这是要迎来新生啊!开设全新的科举不光是在给大宋做实验,还是在给兰州的将士以及当地的军民发放福利。
每次全新的科举开设之后,被录取的学子往往会比其他科举多的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尝尝有人把新开的科举比作恩科。
即便是最终不理想,这些人也会成为简在帝心的人物,没有人傻到会放弃这个机会,到时间怕是有大量的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迁徙到兰州来。
如此不是增加了兰州的人口,同时也使得兰州的商也变得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