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的储存,杨改革小时候在农村看到过储藏番薯的地窖。要保存过冬也不是难事。
不过那也就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储藏方式,如果官府大规模的储存,还真的是一个麻烦问题。杨改革也没见过现代国家级的番薯储备是怎么弄的。
至于给官员和将士番薯,这还是一个问题。
用折色把番薯收上来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何下去是个难题。你给那些官员番薯,恐怕他们会跳起来骂娘。
杨改革开动脑经,思索着这个问题。思索着后来这番薯是怎么储藏的,是怎么变成经济作物的。
……
徐光启站出来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用折色收番薯可行,给官员,将士搭配一些番薯放,也是可行的,这番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乃是上等的补药,据说,海外多长寿,皆得益于长食此物,百官们,整日为了大明朝操劳,殚精竭虑,正需要此物来补补,给官员们番薯,正是显示了陛下对百官的爱护……”徐光启从药理的层次出,从番薯属于补药的理论出,给皇帝搭配放番薯作出了解释,实在是一“强人”。
杨改革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徐光启也是蛮牛的,居然能拿出这种理论来,也算是异想天开了。
“启禀陛下,这纯粹是瞎扯,番薯怎么是补药?还是长寿仙丹?这明显就是骗人,长寿的仙丹,从来都是用来哄骗帝王上当,以卑鄙手段达到接近帝王为目的,只会误国坏事,还请陛下不要误信。”扯到仙丹,长生,扯到皇帝,这就不是好事,很多大臣是天生的反感皇帝寻什么长生不老药的,搞得一些骗子比他们这些大臣还受皇帝重用,说的话比他们这些官员说的话还管用,官员们当然相当的不爽。
杨改革笑了笑,这番薯是不是补药不知道,杨改革只记得,这番薯吃多了会放屁,一想到这满朝的文武早上吃过番薯之后来上班,一个个都蹩着屁,就好笑。
徐光启也不含糊,立刻反驳道:“启禀陛下,臣非浪言,据《本草纲目》记载,这南人用番薯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为何就不是了?陛下,此话可是有据可查的。”这徐光启明显是博学多才的,辩论起来,十分犀利。
刚才那个反对的人明显不是这徐光启的对手,偃旗息鼓了,这《本草纲目》是药理方面的巨著,但是属于课外级的,不是人人都读的四书五经,如果是四书五经,当官的都还可以扯几句,说到《本草纲目》,如果不是有兴趣,读的人就不多了。
《本草纲目》?杨改革被这个东东吸引住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本牛书啊!成就巨大。李时珍,上小学的时候学过,杨改革到现在也不会忘记他的名字。这《本草纲目》里也记录了这番薯?还写了他的药用价值,还能长寿。要这样说起来,这折色收上来的番薯,还当真可以当作百官的福利放下去,抵俸禄。
皇帝赐给你能长寿的食物和补药,你敢说不好?杨改革想起这强悍和牛b的一塌糊涂的理由,就想笑,就好比这日后,用黄金搭档、脑白金之类给那些公务员工资。
这可当真是一个很强悍的理由。杨改革觉得,如果推广番薯实在不行,就可以如此操作。起码这番薯的种植规模是上去了。等日后那些旱灾爆的时候,人们就会现,这番薯,是救命的好东西,到时候,不用自己用力推广,他们也会积极的种番薯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绷紧的神经,多少松了一些,起码,这事算是有点着落了。这《本草纲目》和他的作者李时珍,杨改革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问一问,可是一位牛人和牛书啊!
“徐师傅所言出自《本草纲目》?可是李时珍写的那本?成书多久了?”杨改革也不确定《本草纲目》的成书时间,只记得这李时珍是明末的人,具体是什么年月,就不记得了。如果是和自己同一个时期,李时珍还活着,杨改革不介意收这样一位大才。自己的人才库里,又多了一位。
“启禀陛下,正是,此书正是出自李东璧之手,此书成书大约在五十年前,乃药理之宝典也,上面所说,自然是假不了的。”徐光启的知识显然相当的丰富,准确的回答了崇祯的话。
杨改革叹了口气,果然,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自己原本估计,这李时珍就不可能是和崇祯一个时期的人物,应该比这个时间早,现在书都写成五十年了,这人,估计也早死了。这李时珍,自己是没有机会再见到了,想到这里,杨改革又是一阵唏嘘。
“不错,这《本草纲目》乃是一本药理方面的巨著,朕此前也听说过,以前没放在心上,既然今日谈到了此书,那么,朕想刊印一些,送予各州县的医馆,为救死扶伤的大夫们增加知识,增长经验,或是以备查询,以此,大夫们能更好的为我大明朝的百姓服务,也算是朕积德,为天下百姓谋点福利……”
杨改革心血来潮,决定要印书,《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巨著,实在应该推广,不该埋没了它的价值。既然自己穿越过来当崇祯,那么,这些华夏民族的瑰宝,就不该埋没,应该扬光大,让世界瞩目。
……
“陛下仁慈……”听说皇帝要印《本草纲目》送给天下的大夫,这当真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也是聚集天下民心的举措,皇帝要这样干,自然没人反对了,谁脑残到反对皇帝笼络民心去了?这可是大禁忌啊!
得一干大臣们的称赞,杨改革小小的得意一把,番薯的问题,勉强算是有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杨改革也轻松了不少。
……
“那这推广番薯的事,就算是定下来了,诸位卿家,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启禀陛下,臣想问,这番薯的种从何而来?如何放到百姓手中?如何栽种?如何防御病虫?”
有大臣立刻提出实际的操作问题了。
“这……”杨改革傻眼了,自己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都一直在考虑如何推广的事,把这番薯的种子问题给遗忘了。
好在徐光启早有准备:“启禀陛下,此事臣早已有准备,早年,臣在天津试种了不少良种,用荒山种了不少的番薯,就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能大规模的推广之后,能够提供种子。”
“这,徐师傅实在是……”杨改革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为可敬的老人,想得实在太周到了,连番薯的种子都准备好了。这左膀右臂,还真不是白叫的,这为国为民,当真是费尽心思啊!
“启禀陛下,臣想问一下,徐少保,徐大人有多少种子,这一旦推广,可是在整个大明朝推广啊!就算徐少保徐大人准备了种子,也不见得够啊!”来了一位找茬的。
杨改革也为难了,是啊!这推广,不说整个大明朝,起码也是北方几省,那得多大的面积?得多少种子?徐光启准备得过来吗?
徐光启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一事,宜在北方选取一两省中的几个县,作为试种,一来作为制种的产地,二来为熟悉这番薯的习性,三来熟悉番薯的储藏等,为明年在我朝北方的大规模推广做好准备。”
徐光启果然考虑得很周全,滴水不露啊!计划,基地,推广。一步一步,层层推进。
“好!好!好!徐师傅果然是排算周全啊!此事,就按照徐师傅的意思去执行了,此事,也就交给徐师傅负责,当然,徐师傅不必自己亲自跑去负责,朕还离不开徐师傅,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需徐师傅去做,所以只在京城遥控指挥就行了,徐师傅可派一些信得过的人去做就是。”
杨改革连说了三个好,推广番薯一事,算是定了下来,这下,自己又可以松口气,勒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又松了不少,日后有了天灾,这抵抗力,也就高了几分,也就少了些人造反。自己的日子,也就好过些。
徐光启,果然是个牛人。
不过那也就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储藏方式,如果官府大规模的储存,还真的是一个麻烦问题。杨改革也没见过现代国家级的番薯储备是怎么弄的。
至于给官员和将士番薯,这还是一个问题。
用折色把番薯收上来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何下去是个难题。你给那些官员番薯,恐怕他们会跳起来骂娘。
杨改革开动脑经,思索着这个问题。思索着后来这番薯是怎么储藏的,是怎么变成经济作物的。
……
徐光启站出来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用折色收番薯可行,给官员,将士搭配一些番薯放,也是可行的,这番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乃是上等的补药,据说,海外多长寿,皆得益于长食此物,百官们,整日为了大明朝操劳,殚精竭虑,正需要此物来补补,给官员们番薯,正是显示了陛下对百官的爱护……”徐光启从药理的层次出,从番薯属于补药的理论出,给皇帝搭配放番薯作出了解释,实在是一“强人”。
杨改革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徐光启也是蛮牛的,居然能拿出这种理论来,也算是异想天开了。
“启禀陛下,这纯粹是瞎扯,番薯怎么是补药?还是长寿仙丹?这明显就是骗人,长寿的仙丹,从来都是用来哄骗帝王上当,以卑鄙手段达到接近帝王为目的,只会误国坏事,还请陛下不要误信。”扯到仙丹,长生,扯到皇帝,这就不是好事,很多大臣是天生的反感皇帝寻什么长生不老药的,搞得一些骗子比他们这些大臣还受皇帝重用,说的话比他们这些官员说的话还管用,官员们当然相当的不爽。
杨改革笑了笑,这番薯是不是补药不知道,杨改革只记得,这番薯吃多了会放屁,一想到这满朝的文武早上吃过番薯之后来上班,一个个都蹩着屁,就好笑。
徐光启也不含糊,立刻反驳道:“启禀陛下,臣非浪言,据《本草纲目》记载,这南人用番薯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为何就不是了?陛下,此话可是有据可查的。”这徐光启明显是博学多才的,辩论起来,十分犀利。
刚才那个反对的人明显不是这徐光启的对手,偃旗息鼓了,这《本草纲目》是药理方面的巨著,但是属于课外级的,不是人人都读的四书五经,如果是四书五经,当官的都还可以扯几句,说到《本草纲目》,如果不是有兴趣,读的人就不多了。
《本草纲目》?杨改革被这个东东吸引住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本牛书啊!成就巨大。李时珍,上小学的时候学过,杨改革到现在也不会忘记他的名字。这《本草纲目》里也记录了这番薯?还写了他的药用价值,还能长寿。要这样说起来,这折色收上来的番薯,还当真可以当作百官的福利放下去,抵俸禄。
皇帝赐给你能长寿的食物和补药,你敢说不好?杨改革想起这强悍和牛b的一塌糊涂的理由,就想笑,就好比这日后,用黄金搭档、脑白金之类给那些公务员工资。
这可当真是一个很强悍的理由。杨改革觉得,如果推广番薯实在不行,就可以如此操作。起码这番薯的种植规模是上去了。等日后那些旱灾爆的时候,人们就会现,这番薯,是救命的好东西,到时候,不用自己用力推广,他们也会积极的种番薯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绷紧的神经,多少松了一些,起码,这事算是有点着落了。这《本草纲目》和他的作者李时珍,杨改革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问一问,可是一位牛人和牛书啊!
“徐师傅所言出自《本草纲目》?可是李时珍写的那本?成书多久了?”杨改革也不确定《本草纲目》的成书时间,只记得这李时珍是明末的人,具体是什么年月,就不记得了。如果是和自己同一个时期,李时珍还活着,杨改革不介意收这样一位大才。自己的人才库里,又多了一位。
“启禀陛下,正是,此书正是出自李东璧之手,此书成书大约在五十年前,乃药理之宝典也,上面所说,自然是假不了的。”徐光启的知识显然相当的丰富,准确的回答了崇祯的话。
杨改革叹了口气,果然,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自己原本估计,这李时珍就不可能是和崇祯一个时期的人物,应该比这个时间早,现在书都写成五十年了,这人,估计也早死了。这李时珍,自己是没有机会再见到了,想到这里,杨改革又是一阵唏嘘。
“不错,这《本草纲目》乃是一本药理方面的巨著,朕此前也听说过,以前没放在心上,既然今日谈到了此书,那么,朕想刊印一些,送予各州县的医馆,为救死扶伤的大夫们增加知识,增长经验,或是以备查询,以此,大夫们能更好的为我大明朝的百姓服务,也算是朕积德,为天下百姓谋点福利……”
杨改革心血来潮,决定要印书,《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巨著,实在应该推广,不该埋没了它的价值。既然自己穿越过来当崇祯,那么,这些华夏民族的瑰宝,就不该埋没,应该扬光大,让世界瞩目。
……
“陛下仁慈……”听说皇帝要印《本草纲目》送给天下的大夫,这当真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也是聚集天下民心的举措,皇帝要这样干,自然没人反对了,谁脑残到反对皇帝笼络民心去了?这可是大禁忌啊!
得一干大臣们的称赞,杨改革小小的得意一把,番薯的问题,勉强算是有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杨改革也轻松了不少。
……
“那这推广番薯的事,就算是定下来了,诸位卿家,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启禀陛下,臣想问,这番薯的种从何而来?如何放到百姓手中?如何栽种?如何防御病虫?”
有大臣立刻提出实际的操作问题了。
“这……”杨改革傻眼了,自己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都一直在考虑如何推广的事,把这番薯的种子问题给遗忘了。
好在徐光启早有准备:“启禀陛下,此事臣早已有准备,早年,臣在天津试种了不少良种,用荒山种了不少的番薯,就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能大规模的推广之后,能够提供种子。”
“这,徐师傅实在是……”杨改革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为可敬的老人,想得实在太周到了,连番薯的种子都准备好了。这左膀右臂,还真不是白叫的,这为国为民,当真是费尽心思啊!
“启禀陛下,臣想问一下,徐少保,徐大人有多少种子,这一旦推广,可是在整个大明朝推广啊!就算徐少保徐大人准备了种子,也不见得够啊!”来了一位找茬的。
杨改革也为难了,是啊!这推广,不说整个大明朝,起码也是北方几省,那得多大的面积?得多少种子?徐光启准备得过来吗?
徐光启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一事,宜在北方选取一两省中的几个县,作为试种,一来作为制种的产地,二来为熟悉这番薯的习性,三来熟悉番薯的储藏等,为明年在我朝北方的大规模推广做好准备。”
徐光启果然考虑得很周全,滴水不露啊!计划,基地,推广。一步一步,层层推进。
“好!好!好!徐师傅果然是排算周全啊!此事,就按照徐师傅的意思去执行了,此事,也就交给徐师傅负责,当然,徐师傅不必自己亲自跑去负责,朕还离不开徐师傅,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需徐师傅去做,所以只在京城遥控指挥就行了,徐师傅可派一些信得过的人去做就是。”
杨改革连说了三个好,推广番薯一事,算是定了下来,这下,自己又可以松口气,勒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又松了不少,日后有了天灾,这抵抗力,也就高了几分,也就少了些人造反。自己的日子,也就好过些。
徐光启,果然是个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