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 姜族来投-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txt下载精校
第九十四章 - 姜族来投-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txt下载精校-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笔趣阁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作者:老酒里的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起可怜,神山也不过四五十米高,山地最高处也不过八、九十米,跟山东境内的大山比较起来。甚至跟少昊的神山比起来,这里连土包都算不上,基本上是大平原,这也造成了太昊族畜牧的早早萌芽,一个部族动辄数千乃到数万牲畜是很正常的。
实际到高一点的坡地上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越过附近的森林,远处仍是大草原。
关键是神山。
长老们舍不下的是神山。
以前也曾遇到过大洪水,那时的太昊族人不多,基本上神山周围以风氏为主,后来由于风氏出走,宗族空缺,才有好几个部族抢着迁到神山下,形成了如今的人口集中。所以当年洪水一到,风氏一族可以轻松地将人和牲畜全迁到神山背面的坡地上,就可以保得平安,但这一次洪水来时,神山容量有限,不得不将大量族人和牲畜安置到远处高一点的地方。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神山周围建城,洪水一到,城就泡在水中了。
尽管从有穷城开始,已经在用火烧过的原始砖砌城墙,但和后世有了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后,用石头或更专门的城砖砌起来的墙不一样,泡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不能保得族人平安了。
“神山将建一座宗庙,永远作为祭祀和长老们居住、议事的地方,这还是不变的。但绝对不可以在神山筑城!这里地地势太低。一旦洪山再来,能容纳的人有限。”我将理由交给风余。由他去跟长老们继续商讨,我则逃之夭夭了。
木驼给了我离开地理由——有一个新的部族来访。
我一出大帐,就看见了由那张笑得野花一样的丑脸。
怎么,他也来凑热闹?
等我看见所谓的“来访部族”,立码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300多口人,男女老小都齐了,带的牲畜所剩无几,看着一个个身材都瘦得不错。而且估计累得有点变形了,我要再晚一点,倒下去的肯定不会少。
这不是“来访”。而是“来投”。
一边安排木驼找人给这些人做点粟米饭,将牲畜赶入畜栏,一边问由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的兄弟部族,叫姜,也是受了灾。没法子才跑过来的。姜巨,快过来,这就是太昊族长。”由一边解释一边叫一位大骨架地汉子过来。
姜巨一下子就跪在由的面前,被由扯着耳朵转过60度对着我:“你瞎了啊!这边才是太昊族长。”
我笑了笑,这两个家伙不知道在跟我开什么玩笑。看得出他们比较熟,应该由还是姜巨的兄长或者族长,不然姜巨不会自然而然地朝由跪下去。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兄弟俩一个教。一个学,在我面前演教礼仪。
我连忙把姜巨扶起来。好家伙,比由地骨架还大,只是饿得肉都松了,吃上几顿饱饭,又是一个跟由一样的汉子。
看来是上次跟盈伯来过一次太昊,知道太昊实力还在少昊之上,所以再有兄弟部族来投,直接就带到太昊了。
我拍拍由的肩膀:“没问题,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在太昊,我一定让他和他地族人过上好日子。”
长老们最后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选择建城的地点。我叫骑兵们把20多个部族的长老们,一趟一趟地拉到附近30公里范围内稍高一点地所有山地上,一个山包一个山包地选。
要能看到神山。
要靠近山地的河流。
要有采石的地方。
要离森林比较近。
所有地条件都得满足,还真是比较比较的一件事,但在8月底地时候,长老们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起来,等我去一看——靠!还就是上次我提炼盐的那个小山包。
但现在还不是建城的时候,大量的劳动力在秋收之前还得去放牧、捕鱼、狩猎。这让木驼感觉有点不爽——他巴不得赶快开始建城工作。
在贸易城呆惯以后,现在跟我一起住帐篷,始终有点不情愿,贸易城那边交给马齐临时负责,也让他有点放心不下。
他开始把贸易城当成“木驼的贸易城”了。
资产阶级的“草”已经在木驼的脑袋里萌发。
在贸易城里,木驼除了享有比较高的处置权以外,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习以为常。
每天不用去放牧,陶器换来的牲畜就吃也吃不完,住在冬暖夏凉的土坯房里,不用忍受帐蓬内的风雨难阻。每天都能享受到香喷喷的粟米饭,以及厨房提供的各种大餐。哪像现在这样,一旦粟米运输马队出了一点问题,他还得带着骑兵出去狩猎。
看着地里不断成长的粟杆和已经冒出头的粟穗,我安慰木驼:“要快了,等这批粟一成熟,我们就立码开始建设太昊城!”
这段时间,土鲁的徒弟们正急于赶建粮仓。
已经有了几年的秋收经验,这批人完全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多少粮仓的建设。正在抽穗的栗正无声地催促他们。
土土的徒弟们则在洪水过后的一个多月里,建起了几座简单的平窑,已经开始产出一批比较粗糙的陶器,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族内所需。为了技术保密,陶器作坊外建起了一道篱笆墙,遮不住太多东西,聊备一格而已。
实际上这项技术很快我就会在族内传播,但遮一下跟不遮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即使过了一万年,人的好奇心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完全暴露的东西是没有人感兴趣的,半遮半掩的东西才最引人联想。
美女是如此,技术也不例外。
所以建房的工地上,除了我们的技术人员和指定的劳动力以外,很少有人去光顾,而陶器坊外则不时有族人甚至长老从泥缝里往里面“偷窥”。
秋收以前,还有一件事情也必须得做。上次在病人的需求下,我尝试提纯了一点盐,但按那种方式“生产”大量的海盐是肯定行不通的。我还得想个办法,让木恩负责的海盐生产也能达到少量提炼的质量。
从后世的发展来看,盐的质量提高,对后世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我相信在更好的盐提炼出来以后,厨房里的菜会更加可口。
那么在海边上,怎样才能复制提炼的过程呢?
实际到高一点的坡地上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越过附近的森林,远处仍是大草原。
关键是神山。
长老们舍不下的是神山。
以前也曾遇到过大洪水,那时的太昊族人不多,基本上神山周围以风氏为主,后来由于风氏出走,宗族空缺,才有好几个部族抢着迁到神山下,形成了如今的人口集中。所以当年洪水一到,风氏一族可以轻松地将人和牲畜全迁到神山背面的坡地上,就可以保得平安,但这一次洪水来时,神山容量有限,不得不将大量族人和牲畜安置到远处高一点的地方。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神山周围建城,洪水一到,城就泡在水中了。
尽管从有穷城开始,已经在用火烧过的原始砖砌城墙,但和后世有了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后,用石头或更专门的城砖砌起来的墙不一样,泡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不能保得族人平安了。
“神山将建一座宗庙,永远作为祭祀和长老们居住、议事的地方,这还是不变的。但绝对不可以在神山筑城!这里地地势太低。一旦洪山再来,能容纳的人有限。”我将理由交给风余。由他去跟长老们继续商讨,我则逃之夭夭了。
木驼给了我离开地理由——有一个新的部族来访。
我一出大帐,就看见了由那张笑得野花一样的丑脸。
怎么,他也来凑热闹?
等我看见所谓的“来访部族”,立码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300多口人,男女老小都齐了,带的牲畜所剩无几,看着一个个身材都瘦得不错。而且估计累得有点变形了,我要再晚一点,倒下去的肯定不会少。
这不是“来访”。而是“来投”。
一边安排木驼找人给这些人做点粟米饭,将牲畜赶入畜栏,一边问由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的兄弟部族,叫姜,也是受了灾。没法子才跑过来的。姜巨,快过来,这就是太昊族长。”由一边解释一边叫一位大骨架地汉子过来。
姜巨一下子就跪在由的面前,被由扯着耳朵转过60度对着我:“你瞎了啊!这边才是太昊族长。”
我笑了笑,这两个家伙不知道在跟我开什么玩笑。看得出他们比较熟,应该由还是姜巨的兄长或者族长,不然姜巨不会自然而然地朝由跪下去。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兄弟俩一个教。一个学,在我面前演教礼仪。
我连忙把姜巨扶起来。好家伙,比由地骨架还大,只是饿得肉都松了,吃上几顿饱饭,又是一个跟由一样的汉子。
看来是上次跟盈伯来过一次太昊,知道太昊实力还在少昊之上,所以再有兄弟部族来投,直接就带到太昊了。
我拍拍由的肩膀:“没问题,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在太昊,我一定让他和他地族人过上好日子。”
长老们最后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选择建城的地点。我叫骑兵们把20多个部族的长老们,一趟一趟地拉到附近30公里范围内稍高一点地所有山地上,一个山包一个山包地选。
要能看到神山。
要靠近山地的河流。
要有采石的地方。
要离森林比较近。
所有地条件都得满足,还真是比较比较的一件事,但在8月底地时候,长老们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起来,等我去一看——靠!还就是上次我提炼盐的那个小山包。
但现在还不是建城的时候,大量的劳动力在秋收之前还得去放牧、捕鱼、狩猎。这让木驼感觉有点不爽——他巴不得赶快开始建城工作。
在贸易城呆惯以后,现在跟我一起住帐篷,始终有点不情愿,贸易城那边交给马齐临时负责,也让他有点放心不下。
他开始把贸易城当成“木驼的贸易城”了。
资产阶级的“草”已经在木驼的脑袋里萌发。
在贸易城里,木驼除了享有比较高的处置权以外,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习以为常。
每天不用去放牧,陶器换来的牲畜就吃也吃不完,住在冬暖夏凉的土坯房里,不用忍受帐蓬内的风雨难阻。每天都能享受到香喷喷的粟米饭,以及厨房提供的各种大餐。哪像现在这样,一旦粟米运输马队出了一点问题,他还得带着骑兵出去狩猎。
看着地里不断成长的粟杆和已经冒出头的粟穗,我安慰木驼:“要快了,等这批粟一成熟,我们就立码开始建设太昊城!”
这段时间,土鲁的徒弟们正急于赶建粮仓。
已经有了几年的秋收经验,这批人完全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多少粮仓的建设。正在抽穗的栗正无声地催促他们。
土土的徒弟们则在洪水过后的一个多月里,建起了几座简单的平窑,已经开始产出一批比较粗糙的陶器,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族内所需。为了技术保密,陶器作坊外建起了一道篱笆墙,遮不住太多东西,聊备一格而已。
实际上这项技术很快我就会在族内传播,但遮一下跟不遮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即使过了一万年,人的好奇心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完全暴露的东西是没有人感兴趣的,半遮半掩的东西才最引人联想。
美女是如此,技术也不例外。
所以建房的工地上,除了我们的技术人员和指定的劳动力以外,很少有人去光顾,而陶器坊外则不时有族人甚至长老从泥缝里往里面“偷窥”。
秋收以前,还有一件事情也必须得做。上次在病人的需求下,我尝试提纯了一点盐,但按那种方式“生产”大量的海盐是肯定行不通的。我还得想个办法,让木恩负责的海盐生产也能达到少量提炼的质量。
从后世的发展来看,盐的质量提高,对后世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我相信在更好的盐提炼出来以后,厨房里的菜会更加可口。
那么在海边上,怎样才能复制提炼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