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那轮红日的初晖将紫禁城内照得一片鲜红。奉天殿偌大的广场内异常静谧。从丹墀到奉天门中间的道路两旁,肃立着盛装仪卫,一个个纹丝不动,犹如石雕。油亮的铺地方砖,洁白晶莹的汉白玉栏杆,紫红色的高高宫墙,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琉璃瓦,金碧辉煌的奉天大殿,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行人走兽……在初晖下显得格外壮观,威严肃穆。
建造至今已二十余年,依然显示出勃勃雄姿,亮丽堂皇。因为它代表着大明王朝的威严和皇家的体面。
大殿前静候着朝见的群臣,也沐浴在这初日的光辉中,尽管自从皇上去孝陵拜祭皇后那天起,一连六七天没有上朝,文武百官便有着种种猜测。皇帝可能去龙兴之地皇上故里濠州拜谒祖陵,可能因年岁日迈操劳而御体欠安,也可能因对驸马欧阳伦的案子被安庆公主困扰而厌上朝堂……。
刘三吾、张信等人自然也接到皇上召见的谕旨,不过从脸上都看出了各自的忐忑,自然心里也十分激动。想到一会面见皇帝奏报后的结果,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行色,浩然气概。
不管在等候的百官如何猜测,乾清宫西阁内,朱允炆和朱元璋一立一坐,在那里想对无言。
“朝里近日可有无大事?”
见到问及,朱允炆上前一步,十分恭敬的奏道:“皇祖父放心,各府都无大事。各地奏章孙儿也都做了批复,稍后会向皇祖父禀报,而且今日早朝之上,百官也会各有奏本,等待皇祖父裁决。”
难以释然,两眼盯着孙儿,呆了片刻,又问道:“朕命刑部修订《大明律》可曾完毕?”
“刑部尚书吕宗艺前日奏来,称近日即可完成。”
这种没有营养的一问一答,朱元璋自己都感到没有什么意思。攒了攒力气,侧脸转而看向窗外,好像是在观察着时辰,半晌才说道:
“朕乃开创之君,主政于乱世初平之际,只因奸佞不法之人刁顽难驯,居功骄横之辈充斥朝中,刑法不得不避轻倚重,虽早有《大明律》,亦常法外用刑,都是时势所使。如今开国已近三十年,人心已定,朕命有司修订《大明律》,意在删繁就简,减刑施仁,今后禁止法外用刑,均以此律为准。”
“皇祖父治国审时度势,孙儿铭记在心。”
朱元璋停了片刻,又道:“法律,关乎国家成败兴亡,新修《大明律》虽免了黥面、削鼻、跺脚、阉割等刑,所订律条须从严执行,上至朝臣,下至百姓,皆知畏惧,国家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朱允炆连连点头称是。
这时,一缕初晖照入西阁,挥洒在朱允炆的身上,在阴影中的朱元璋骤然眼前一亮,仿佛好久没有见过孙儿一样,就那样呆呆的盯着,好久没有说话。
已经二十岁的朱允炆,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红袍,盘领窄袖,袍的前胸后背及两肩皆绣织金色盘龙,腰勒玉带,足登皮靴,显得俊逸如同一个儒生。但是配合着瘦削的身材,清癯的面孔,以及细细的双眉下闪着充满幽邃的目光。使朱元璋看着看着,骤然心里一软,因为他又想起了太子朱标,曾几何时,标儿也经常如此站在自己面前,也是如此的对自己说话。
现在转眼间,标儿已经辞世五年了,而孙儿渐渐的长大,犹如当年的标儿站立在自己面前,以前总是将孙儿看成一个无知的孩童,心里担心不已。可能也只有这一会,朱元璋才看到孙儿真真正正的长大了。
“你的病好些了吧?准备的怎么样了?”看着孙儿瘦削的身材,朱元璋尽管猜测到前一段时日孙儿是假病,但还是关心的问道。
“谢皇祖父关心,孙儿已无大碍,其中也是刘夫子替孙儿操劳不少,才是孙儿恢复的如此迅。”
提及刘三吾,朱元璋不由闷哼一声,虽然是自己的孙儿,虽然自己也准备将大统交与允炆接掌,但是那种被人违背的感觉还是让他心里十分不快。为了抑制怒气而分散注意力,眼光随意的一瞟,却看见门口站着的太监正犹豫着想西阁内张望。
不由大怒,喝道:“这死阉货,偷偷摸摸的看什么,有什么事情还不快给朕奏来。”
那太监唬了一跳,像被雷击了一般猛的趴倒在西阁门外,由于太急,头险些没有碰在门槛上,又是一身冷汗。忙回道:“圣上,现在已过辰时,大臣们已经在奉天殿前侯了一个时辰,奴婢在想陛下准备什么时候起驾,所以多看了两眼,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朕什么时间起驾,需要你这个阉人操心吗?”朱元璋将不能在孙儿身上的怒火全部都关注在眼前的这个太监身上:“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竟然违反朕所制定的内宦不得干政这一条,来人……。”
一声呼喝,不说外面的侍卫应声,那太监更是如同一滩软泥,吓的魂飞天外。朱允炆冷眼看着生的一切,虽然他对太监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单凭这个太监只是想问问什么时间起驾上朝,就被冠以干政的罪名,明着看有些牵强,而其实怒火全因为自己而起,心里有些不愉。
他知道朱元璋最忌恨内监干政,曾教导朱允炆说:“朕观周礼,阉寺不及百人。然后世竟有增至数千者,因重用而致生乱。这些人只可用作洒扫,听候使唤。除非有特别事一定要配备太监者,一定不能多用……这些太监,千百之中好的只有一两个,坏的常有千百,倘若用作耳目,则耳目皆蔽;用为心腹,断为心腹之疾,对这些人,驾驭的办法便是叫他们畏惧律法,决不可使之有功。畏法则自能检点而受约束,有功则便要骄慢放肆。”
更是亲眼见过几个曾经随侍的老太监,就是因为偶然在皇上面前议及政事而被苛斥疏远,不再重用。皇上还下了一道谕旨:“内监不准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悬挂内宫:“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诏谕朝臣,任何人不得与大内太监交往和文字接移。
在朱允炆眼里,除了那个失踪了的老太监德阳外,这些太监甚至连出宫也是不可能,不过看今日的态势,看上去无论讲情或者是放任不管,这个太监都是免不了一死,朱允炆心里也只能叹其命歹。
也不多言,也省的万一在引起朱元璋的长篇大论,不但救不了这个太监,而且还会连累自己的耳朵受罪。
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这个念头一起,朱允炆才觉,自己自从决定挽回科举风波所要牵涉的人后,心肠也变得硬了许多,做事也有些不计后果起来,为了引起朱元璋的注意,不惜拿着欧阳伦和郭英之事作为筹码。
其实,别说是皇亲国戚,就算是朝廷大员,只要在三品以上者,像郭英等人所犯的错误比比皆是,好像已经成为了官场上的一个定理,朝廷俸禄微薄,养家糊口尚可,但是要礼尚往来,就略显不足了,所以几乎有条件的官员,多多少少、明明暗暗的都有一些产业,有的是借助亲属的名誉,有的是家人在负责在暗中操持。已经成为了大明官场的潜规则。
而这次自己得到欧阳伦的投效,对于宗室之内的往来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次的弹劾包括欧阳伦在内,但是由于自己海关的建立,所谓的殴打兰县河桥小吏只是他凭借后世记忆而编造出来的一个理由,随时可以推翻的理由,而朱允炆此次的目标,正是现在大明表面上硕果仅存的元勋武臣——郭英。
有了秘密的冯胜、傅友德和杨杰带走的王弼,郭英的存在已经成为了朱允炆提前监国理政的最大障碍。
由于双重国戚的身份,郭英被召回京师,一向为耿炳文搭档的他没有因为外戚的身份而削去兵权,非但如此,而且后来者居上,越过了耿炳文而成为了禁军统帅,总领京畿诸卫。而这一切,对于没有丝毫兵权的朱允炆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关于这一点,卓敬曾经在郭英执掌京畿的时候就提醒过太孙殿下,并提议用联姻的方法巩固双方的关系,朱允炆也慎重的考虑过,想着让刘三吾去说亲,要自己的弟弟娶郭英的小女儿,但是被礼貌的拒绝了。
理由是辈分不合,想想也是,郭英的妹妹是贵妃,儿子是驸马,这还算是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朱允炆的弟弟娶了郭英的女儿,那可能就有些乱了。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耿炳文的儿子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江都公主,可能,有郭英在的一天,耿炳文只能再征伐时位居其上,只要回到京师,郭英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除了联姻之外,也尝试过用别的手段来笼络郭英,但是都是不软不硬的被谢过,从那以后,朱允炆才明白,郭英或许是朱家大明的忠臣,但是绝对不是自己朱允炆的忠臣,可能朱元璋不在以后,他会忠于新的皇帝,但是朱允炆已经不能忍受朱元璋这种喜怒无常以及专断独行了。
思索到这儿,朱允炆才起现在的处境,猛的回过神来,居然现那个太监仍旧好好的跪在那里,而老朱却是一脸释然的望着自己。
忙整了整脸色,拱手朝朱元璋奏道:“皇祖父,不宜让朝臣们久等,您离京也有一段时间了,大臣们也需要皇上的教诲。”
默默的站起身,却没有接朱允炆的话题,只是朝着刚才差点没有丧命的太监喝道:“还不快先行准备,难道非要朕杀你不成?”
太监叩头后飞奔而去,朱允炆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慢慢的走出乾清宫的西阁,在环侍之下,往奉天殿而去。
ps:今天小区断网,是在网吧传的,有些晚了,请各位大大见谅,说一个问题,紫禁城只是后人冠以皇宫的称谓,其实南京也有,而且掘出了遗址。大大们搜索一下“南京紫禁城”,就可以知道南京紫禁城是北京紫禁城的前身,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另外,本书一般yy,不喜误入者虫子道歉,不过不要在书评区喷虫子好吗?就算是喷,虫子也开了帖子,请在那里,别的地方,虫子反正是虫子,看见了照吃不误。先道歉啊。
建造至今已二十余年,依然显示出勃勃雄姿,亮丽堂皇。因为它代表着大明王朝的威严和皇家的体面。
大殿前静候着朝见的群臣,也沐浴在这初日的光辉中,尽管自从皇上去孝陵拜祭皇后那天起,一连六七天没有上朝,文武百官便有着种种猜测。皇帝可能去龙兴之地皇上故里濠州拜谒祖陵,可能因年岁日迈操劳而御体欠安,也可能因对驸马欧阳伦的案子被安庆公主困扰而厌上朝堂……。
刘三吾、张信等人自然也接到皇上召见的谕旨,不过从脸上都看出了各自的忐忑,自然心里也十分激动。想到一会面见皇帝奏报后的结果,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行色,浩然气概。
不管在等候的百官如何猜测,乾清宫西阁内,朱允炆和朱元璋一立一坐,在那里想对无言。
“朝里近日可有无大事?”
见到问及,朱允炆上前一步,十分恭敬的奏道:“皇祖父放心,各府都无大事。各地奏章孙儿也都做了批复,稍后会向皇祖父禀报,而且今日早朝之上,百官也会各有奏本,等待皇祖父裁决。”
难以释然,两眼盯着孙儿,呆了片刻,又问道:“朕命刑部修订《大明律》可曾完毕?”
“刑部尚书吕宗艺前日奏来,称近日即可完成。”
这种没有营养的一问一答,朱元璋自己都感到没有什么意思。攒了攒力气,侧脸转而看向窗外,好像是在观察着时辰,半晌才说道:
“朕乃开创之君,主政于乱世初平之际,只因奸佞不法之人刁顽难驯,居功骄横之辈充斥朝中,刑法不得不避轻倚重,虽早有《大明律》,亦常法外用刑,都是时势所使。如今开国已近三十年,人心已定,朕命有司修订《大明律》,意在删繁就简,减刑施仁,今后禁止法外用刑,均以此律为准。”
“皇祖父治国审时度势,孙儿铭记在心。”
朱元璋停了片刻,又道:“法律,关乎国家成败兴亡,新修《大明律》虽免了黥面、削鼻、跺脚、阉割等刑,所订律条须从严执行,上至朝臣,下至百姓,皆知畏惧,国家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朱允炆连连点头称是。
这时,一缕初晖照入西阁,挥洒在朱允炆的身上,在阴影中的朱元璋骤然眼前一亮,仿佛好久没有见过孙儿一样,就那样呆呆的盯着,好久没有说话。
已经二十岁的朱允炆,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红袍,盘领窄袖,袍的前胸后背及两肩皆绣织金色盘龙,腰勒玉带,足登皮靴,显得俊逸如同一个儒生。但是配合着瘦削的身材,清癯的面孔,以及细细的双眉下闪着充满幽邃的目光。使朱元璋看着看着,骤然心里一软,因为他又想起了太子朱标,曾几何时,标儿也经常如此站在自己面前,也是如此的对自己说话。
现在转眼间,标儿已经辞世五年了,而孙儿渐渐的长大,犹如当年的标儿站立在自己面前,以前总是将孙儿看成一个无知的孩童,心里担心不已。可能也只有这一会,朱元璋才看到孙儿真真正正的长大了。
“你的病好些了吧?准备的怎么样了?”看着孙儿瘦削的身材,朱元璋尽管猜测到前一段时日孙儿是假病,但还是关心的问道。
“谢皇祖父关心,孙儿已无大碍,其中也是刘夫子替孙儿操劳不少,才是孙儿恢复的如此迅。”
提及刘三吾,朱元璋不由闷哼一声,虽然是自己的孙儿,虽然自己也准备将大统交与允炆接掌,但是那种被人违背的感觉还是让他心里十分不快。为了抑制怒气而分散注意力,眼光随意的一瞟,却看见门口站着的太监正犹豫着想西阁内张望。
不由大怒,喝道:“这死阉货,偷偷摸摸的看什么,有什么事情还不快给朕奏来。”
那太监唬了一跳,像被雷击了一般猛的趴倒在西阁门外,由于太急,头险些没有碰在门槛上,又是一身冷汗。忙回道:“圣上,现在已过辰时,大臣们已经在奉天殿前侯了一个时辰,奴婢在想陛下准备什么时候起驾,所以多看了两眼,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朕什么时间起驾,需要你这个阉人操心吗?”朱元璋将不能在孙儿身上的怒火全部都关注在眼前的这个太监身上:“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竟然违反朕所制定的内宦不得干政这一条,来人……。”
一声呼喝,不说外面的侍卫应声,那太监更是如同一滩软泥,吓的魂飞天外。朱允炆冷眼看着生的一切,虽然他对太监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单凭这个太监只是想问问什么时间起驾上朝,就被冠以干政的罪名,明着看有些牵强,而其实怒火全因为自己而起,心里有些不愉。
他知道朱元璋最忌恨内监干政,曾教导朱允炆说:“朕观周礼,阉寺不及百人。然后世竟有增至数千者,因重用而致生乱。这些人只可用作洒扫,听候使唤。除非有特别事一定要配备太监者,一定不能多用……这些太监,千百之中好的只有一两个,坏的常有千百,倘若用作耳目,则耳目皆蔽;用为心腹,断为心腹之疾,对这些人,驾驭的办法便是叫他们畏惧律法,决不可使之有功。畏法则自能检点而受约束,有功则便要骄慢放肆。”
更是亲眼见过几个曾经随侍的老太监,就是因为偶然在皇上面前议及政事而被苛斥疏远,不再重用。皇上还下了一道谕旨:“内监不准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悬挂内宫:“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诏谕朝臣,任何人不得与大内太监交往和文字接移。
在朱允炆眼里,除了那个失踪了的老太监德阳外,这些太监甚至连出宫也是不可能,不过看今日的态势,看上去无论讲情或者是放任不管,这个太监都是免不了一死,朱允炆心里也只能叹其命歹。
也不多言,也省的万一在引起朱元璋的长篇大论,不但救不了这个太监,而且还会连累自己的耳朵受罪。
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这个念头一起,朱允炆才觉,自己自从决定挽回科举风波所要牵涉的人后,心肠也变得硬了许多,做事也有些不计后果起来,为了引起朱元璋的注意,不惜拿着欧阳伦和郭英之事作为筹码。
其实,别说是皇亲国戚,就算是朝廷大员,只要在三品以上者,像郭英等人所犯的错误比比皆是,好像已经成为了官场上的一个定理,朝廷俸禄微薄,养家糊口尚可,但是要礼尚往来,就略显不足了,所以几乎有条件的官员,多多少少、明明暗暗的都有一些产业,有的是借助亲属的名誉,有的是家人在负责在暗中操持。已经成为了大明官场的潜规则。
而这次自己得到欧阳伦的投效,对于宗室之内的往来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次的弹劾包括欧阳伦在内,但是由于自己海关的建立,所谓的殴打兰县河桥小吏只是他凭借后世记忆而编造出来的一个理由,随时可以推翻的理由,而朱允炆此次的目标,正是现在大明表面上硕果仅存的元勋武臣——郭英。
有了秘密的冯胜、傅友德和杨杰带走的王弼,郭英的存在已经成为了朱允炆提前监国理政的最大障碍。
由于双重国戚的身份,郭英被召回京师,一向为耿炳文搭档的他没有因为外戚的身份而削去兵权,非但如此,而且后来者居上,越过了耿炳文而成为了禁军统帅,总领京畿诸卫。而这一切,对于没有丝毫兵权的朱允炆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关于这一点,卓敬曾经在郭英执掌京畿的时候就提醒过太孙殿下,并提议用联姻的方法巩固双方的关系,朱允炆也慎重的考虑过,想着让刘三吾去说亲,要自己的弟弟娶郭英的小女儿,但是被礼貌的拒绝了。
理由是辈分不合,想想也是,郭英的妹妹是贵妃,儿子是驸马,这还算是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朱允炆的弟弟娶了郭英的女儿,那可能就有些乱了。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耿炳文的儿子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江都公主,可能,有郭英在的一天,耿炳文只能再征伐时位居其上,只要回到京师,郭英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除了联姻之外,也尝试过用别的手段来笼络郭英,但是都是不软不硬的被谢过,从那以后,朱允炆才明白,郭英或许是朱家大明的忠臣,但是绝对不是自己朱允炆的忠臣,可能朱元璋不在以后,他会忠于新的皇帝,但是朱允炆已经不能忍受朱元璋这种喜怒无常以及专断独行了。
思索到这儿,朱允炆才起现在的处境,猛的回过神来,居然现那个太监仍旧好好的跪在那里,而老朱却是一脸释然的望着自己。
忙整了整脸色,拱手朝朱元璋奏道:“皇祖父,不宜让朝臣们久等,您离京也有一段时间了,大臣们也需要皇上的教诲。”
默默的站起身,却没有接朱允炆的话题,只是朝着刚才差点没有丧命的太监喝道:“还不快先行准备,难道非要朕杀你不成?”
太监叩头后飞奔而去,朱允炆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慢慢的走出乾清宫的西阁,在环侍之下,往奉天殿而去。
ps:今天小区断网,是在网吧传的,有些晚了,请各位大大见谅,说一个问题,紫禁城只是后人冠以皇宫的称谓,其实南京也有,而且掘出了遗址。大大们搜索一下“南京紫禁城”,就可以知道南京紫禁城是北京紫禁城的前身,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另外,本书一般yy,不喜误入者虫子道歉,不过不要在书评区喷虫子好吗?就算是喷,虫子也开了帖子,请在那里,别的地方,虫子反正是虫子,看见了照吃不误。先道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