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厅的三楼窗边看出去,东地中海冬末的细雨让一切看起来都灰蒙蒙的很无趣。灯塔上的灯光,进出金角湾的蒸汽明轮船上的灯光点缀其中,灰色的世界顷刻就有了生气。这些灯火的背景则是新建成的湾区建筑的灯火,于是生气进一步变成了情调。
郝康收回目光,看向餐桌对面的穆同学。穆同学此时一身东罗马当地服饰,却怎么都不像当地人。按捺住忍不住狂跳的心脏,郝康说道:“我们成亲吧。”
穆同学脸一红,低下了头。郝康的心里话喷涌而出,“我一天都等不下去了,我想和你成亲,我想每天醒来的时候第一眼就能看到你。我知道你担心很多事,我已经写了信,命人给你父母送去。信里面说了我们一起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你,想和你在一起。请求他们答应这门婚事,不然我这一辈子都会后悔……”
郝康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也没有这么害怕过。连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时候都没这么害怕。现在他所恐惧的不是死亡,儿童时代经历过西迁,郝康知道死亡是多么容易。死亡只是让人安眠,如果他被穆同学拒绝,活着的每一天只要想起穆同学就会让他感到痛苦。
可心里话几句就说完了,但是那种冲动却趋势郝康继续说下去。然后穆同学抬起头,她美丽的眼睛中有着一层模糊的东西。竖起手指在红润的嘴唇前做了个禁声的手势。郝康只觉得心脏一落千丈,跌到也不知道哪里的深渊中。就听穆同学说道:“那你不要当蒙古人了?”
郝康只觉得心从深渊里飞上来,他早就考虑过无数次穆同学的这点担心。“你放心,我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我了。我明白大宋到底多强大,也明白大宋这么强大的国家给我多少善意。以后我再也不会不自量力的考虑与大宋做对,只要大宋不来吞并我,我就会努力和大宋保持和平和善意。我不会和大宋拔刀相向。不过这个我也不在意,为了你,我愿意做让你高兴的事情。我想对你好,我想让你能安心的和我在一起。”
看着郝康都已经懵了,穆同学轻轻按住郝康的手背,镇定的说道:“我愿意嫁给你。”
“啊……”郝康只觉得血液直奔脑门,幸福、兴奋、茫然,种种情绪充斥着他的全身,他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郝康的信随着大宋定期船抵达了目的地,此时春天的江南也飘着细雨,穆同学的父母看完了信之后都懵了。他们的女儿跑去万里之外的东罗马当外交官已经令两位十分不解,这封信更让两位完全不明白这是咋回事。
对于郝康这个人他们有点印象,穆同学的母亲印象更深刻些。她不明白那种长相的人怎么会是蒙古人。
穆处长好不容易从震惊中恢复了一点,立刻大声说道:“这不行!她不能嫁给个蒙古人!”老先生当兵的时候杀过许多蒙古人,之前也表示过认同夫人的看法。就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不是蒙古人的容貌。此时的穆处长完全忘记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激动的表示道:“立刻让她给我回来!”
穆同学的母亲相对谨慎点,她在女儿上学的时候也不是没听到过些传言,对女儿的心思知道一些。此时她最大的疑问是两人怎么在遥远的东罗马又重逢了呢?绕了地球小半圈,两人又重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负责运输这封信的定期船此时已经卸下所有书信,书信文件通过大宋的通讯体系送到各个目的地。开封的赵谦接到最新的情报之后召开了会议,东地中海的局面已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蒙古与奴隶王朝的战争却陷入了关键的胶着。
如果巴士拉在奴隶王朝的猛攻下失守,蒙古金帐不可能守住巴格达。那时候两河流域将陷入全面动荡之中。赵谦的看法和将领们完全一致,与会的理藩部长罗义仁干脆提出在天竺开始动员的建议。
“如果要打仗,不如彻底解决。”罗义仁早就考虑过好多次,讲述看法的时候毫无迟疑,“我们把奴隶王朝的老窝抄了,同时派兵进入两河流域。既然都打烂了,咱们去也一样。”
将军们被这个计划弄得两眼放光,赵谦却没有这么激动,他摇摇头,“财政负担太重了。到时候咱们得动员多少船。蒙古也不一定会输。”
“未必。”杨铁心摇摇头,“蒙古人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正面作战。他们那套小把戏就是拉扯开对方战线,利用骑兵实施突然袭击。咱们大宋和他们正面作战,蒙古人没有一次打赢过。除非蒙古能组建起比官家当年的宋军还强的部队,能一次打破奴隶王朝的精锐。这种消耗战就是绞肉机,比的是后勤和组织能力。奴隶王朝围攻巴士拉,就跟当年襄阳之战一样。他们军中大部分都是从伊尔汗国与两河流域当地弄来的新附军和签军。这种军队也许不适合野战,打这种消耗战的时候还能用的上。”
看着将军们纷纷点头,赵谦觉得自己失误了。他本意根本是不想这么打,大宋马上就要把第一批倭国劳工送回去,和之前的计划差不多,从海州(连云港)到徐州的铁路已经铺设完铁轨,铁路电报在内的附属设施正在快速建造。所以赵谦干脆表态,“不行,现在国内基础建设正在开始,我们不能再消耗无谓的力量。咱们想打,什么时候都能打,此时打最不合适。”
不等将军们说话,罗义仁就接过话头,“如果不打,我们也不能干看着。得开始扶植蒙古内部的势力。”
“蒙古人……哼。”杨铁心忍不住冷笑一声。
罗义仁说道:“蒙古人当然不能用,我觉得郝康这种非蒙古人能用。”
听到郝康这个名字,杨铁心沉默了。赵谦心中翻涌着想法,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素描画像,赵谦越来越相信那些传言。这长相怎么看都不是蒙古人的样子,尤其是和郝康的几个兄弟姐妹的画像比较,差距非常明显。
罗义仁则自顾自的说了下去,“蒙古人最大的问题是文化更不上形势,百余年来都是那套。见识了新东西也改不了,还是觉得抢掠是蒙古的根本。这个郝康相比较而言已经能跟上形势,看来从小受到的教育才是关键。”
赵谦不想让这个讨论继续下去,一来是将军们被战争勾起了兴趣,二来是牵扯的人未免太敏感。他当即拍板,“就试试看。”
开完会,赵谦就准备出行。老婆萧美美帮着他收拾行李,结果三个娃都上来不想让赵谦走,赵谦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安慰三个小家伙。等他保证会尽快回家,老大就对弟弟妹妹说道:“爹爹很快就会回来,你们都乖乖的等着爹爹回来就好。”
赵谦看着大儿子一副兄长的模样,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好吧,他觉得那时候家里是他貌似最黏着老爹的一个。安抚了娃们,萧美美也快收拾好东西。赵谦就坐在沙发上随手扯了旁边的报纸看。看了片刻之后赵谦脸色就难看起来,萧美美此时过来见赵谦神色不快,忍不住问道:“怎么了?”
赵谦把报纸递给萧美美,萧美美看了那篇文章的开头写着‘道路需保护,刁民需严打’。细看内容是现在官道上许多人不按着道路走,而是抄近路。都抄近路了,自然不管脚下情况。这帮刁民践踏农田,破坏林木。引发农民和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争斗。流血事件自不用说,甚至闹出了人命。
“这怎么了?”萧美美有些奇怪。
“抄近路和刁民没啥关系。”赵谦不快的答道。
“那该怎么办?就让他们这么破坏下去?”萧美美看样子对刁民并无好感。
赵谦以前也曾经这么想过,老爹却不这么想。等赵谦去了地方亲眼看过之后开始觉得老爹所说的有道理。他就尝试着以老婆为对象讲述起来。
随着大宋经济繁荣,外出的人数量大大增加。从长江到黄河沿途的水运和陆运都到达了极限。水运安排需要非常有秩序,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出现撞船事故突然暴增的问题。一艘船可不便宜,加上人员与货物的损失更是让许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好在水运局管理的严格,控制了每天通航的船舶数量,行船的人骂的再凶也只能接受水运局的安排。
因为陆路载重有限,运输到了极限破坏看着没那么大。直接影响是路面坏了来不及修理。官道路面坏一块运输效率就下降一点,坏两块就下降两点。当缺乏维修的官道变成一条难以通行的烂路,大家就会选择更好走的路。看着只是让人民麻烦一点,实际上货物运输会误点,官道两边的商铺会没客人。
“你这么说,这文章没说错。”萧美美听完之后坚持自己的看法,“据说商朝对于在道路上倒土的人会严惩,孔子还说这做法影响公共安全,的确需要严惩。”
赵谦能理解老婆的想法,他以前也这么想。于是赵谦继续讲述他的看法。主张严刑峻法的就会主张‘严惩刁民’,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选择。且不说‘严惩刁民’既不人道又在打击普通劳动者。毕竟有身份地位的破坏者不会被当做刁民抓去严惩。便是通过‘严惩刁民’让路上人人自危,影响到的还只是国家经济营运。
“以前大宋通航税收的那么重,最后是大家一起吃亏。官家不许在长江等水道上设卡收费,国家税收反倒大幅度增加。物价也下降许多……”
萧美美打断了赵谦的话,“这两码事。破坏制度和减轻税收能一样么?”
“我说治标不治本就是指这个。”赵谦耐着性子继续讲,“明明有好路,却偏偏要走近道的,这是刁民,要打击。但是眼下的局面是官道真的拥挤不堪,堵在路上无法通行,搁谁都忍不住想当刁民啦。这得从根子上解决,增加运力,提高出行方便。我不反对严格管理,能严格管理是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但是管理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更方便,而不是为自己找借口。我觉得……”
说到这里赵谦突然想通了一件事,立刻陷入沉默。萧美美等了一阵,见赵谦不说话,她问道:“你觉得怎么了?”
“我这次出去就是解决这件事。你对此事千万什么都别说,我只怕有人想做什么文章。”赵谦觉得自己有点明白了什么,老爹通过电信部的整改开始推出‘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推行过程中反对者很多。现在已经有人公开喊出‘道路需保护,刁民需严打’,赵谦觉得这很可能是争论的延续。
大宋的言论一直很开放,特别是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时代,言论开放尺度是格外的大。又通过制科大量培养出一群理工男,把他们提拔到了各个重要位置上。所以‘官家钳制言论’的观点这几年是喊得越来越响。甚至有不少人都到赵谦这里说项,希望赵谦能够倡导礼贤下士,广开言论的风气。让赵谦来反对老爹,那些人当然被赵谦毫不迟疑的怼了。现在看那帮人并没有因为受挫而收敛,老爹是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那些人也有同样的坚持。
“你能解决这种事?”萧美美对丈夫的话有了极大兴趣。
赵谦只能用最后的耐心解释了铁路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技术,这种事情就非常难解决。早在南北朝(420~589)时,已有车船的记载。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大宋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赵官家在近千年的车船技术上增加了蒸汽机动力技术,引发了划时代的进步。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大宋的水上运输能力增加了几百倍。
进步会造就繁荣,也会造成更多新问题。交通越发达,出来的人就会以超出交通承载上限的速度增加。大家不是不肯出门,只是以前不方便出门才不得不停在家里。面对进步带来的问题,赵官家的看法是‘用更进步来解决这些进步带来的问题’。
铁路这种新运输方式让新增的出行人员有了更便捷远行的选择,能坐火车就有更多赚钱的机会,赚到更多钱才能让大家有钱买得起车票,这才会有更多人出行运货。几千年前大禹就说‘堵不如疏’,带着部下和受灾人民疏通了黄河堰塞湖。这就是华夏进步精神的代表,这才是进步的具体表现。
听了赵谦的解释,萧美美有些憧憬的叹道:“真能这么厉害,我都想和你去看看。”
“你……我安排一下,让学校集体出去长长见识。你带着孩子一起去。”赵谦下了决心。老爹说过,但凡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从来不是信奉新事物的那些人最终从道理上压倒了坚持旧观念的人。而是随着时间,坚持旧事物的人老死,新事物才取得了最终胜利。那就不妨让祖国的未来们先看到这种进步。特别是那些正在教育祖国未来的老师更需要开阔眼界才行。
这次出行允许家长陪同,几艘船装载了七千多人从开封抵达徐州。一节客运车厢挤了九十号人,一辆火车拉八节车厢。火车采取分区间理制度,每个行车区间上只允许有一辆火车开动。两地铁路距离190公里,经过一天时间的运输,七千多人就全部运抵目的地。
同车的军方人员大赞,“太子,火车实在是太方便了。不管是船还是马车,一天跑这么久大家都要累死啦。你看着帮孩子,真有纪律。”
赵谦看着整齐列队的娃们,心中也很是感叹这几所学校的确有老爹赵嘉仁要求的风气。孩子们个个都整齐列队,家长们甚至都没办法相比。当然了,交头接耳不断惊叹也是必然的。孩子们么,还能咋样。
这样规模的远行已经堪比作战,赵谦专门请了部队派来七百多人,按照每十名家长和孩子配备一名班长的比例搭配。不少娃从未见过大海,到了海州自然要去看看海。还有当年赵官家建设舰队后战斗过的地方。
远足完毕,七千多号人再次乘坐火车离开。赵谦送了萧美美和娃们上车,萧美美叮嘱道:“早些回来。”
“嗯。”赵谦应道。看着火车启动,赵谦直奔海州城外的收容区,几万倭国家庭开始在那边集结等船回故乡。
四国镰仓幕府足利家都派来了使者,大宋铁道部可不会恶搞,让他们三方同时出现。此时是四国以及足利家的使者觐见。足利家的使者见到赵谦立刻跪倒在地谦卑的行礼。这可是大宋的太子,光是一睹圣荣就足够他回去吹一年。能亲自和大宋太子对话,半辈子都不缺吹嘘的资本。
赵谦也不在乎对面的身份,四国那边好说,都是用惯的,早就有了制度和规矩。足利家的人是不是可靠,赵谦心中没底。让使者坐在身边,赵谦开始询问使者具体问题。足利家使者最初完全受不了这种殊荣,思路非常混乱。四国使者还算能稳得住,看足利家的人失态,就靠过来用倭国话恶狠狠的说道:“早给你说过大宋的规矩,他们问你的话就要兑现。若是你再这么胡言乱语不说怎么执行,等我回去就告诉足利阁下。你是想切腹谢罪不成?”
这话让足利家的使者登时清醒了,事关自己的小命,他连忙理顺思路,非常谨慎的回答了赵谦的问题。人员运输有大宋,进入濑户内海之后有四国水军接应,要是再出事就只能怪那帮劳工命不好。上岸之后足利家已经准备好了引领队伍,有四**的人负责跟队。这些都是安排好的。
“这些人回去的时候携带的东西是他们在大宋办事的赏赐,你们不能抢。若是你们抢了,我也不能派兵杀去倭国。不过我把话说在这里,你回去的时候转告足利阁下,若是四国不出售东西给你们,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听着这温和坚定的威胁,足利家的使者完全不觉得过份。四国这边早就说过此事,大宋这么干的目的也告知给足利家,大家看到在大宋干活不仅不会送命还有东西可赚,以后当然乐意来。等人数多了,每个人随便收点就能赚到盆满钵满,就不要在此时找不痛快了。
所以使者连忙起身答道:“太子殿下,我们一定不会动大宋给这些人的东西。”
大宋军方的礼数是立正,足利家的使者把腰杆挺的笔直,正好与坐着的赵谦能平视。使者赶紧低下头,在倭国这么直视大人物很可能就要被砍头。然后就听赵谦说道:“你们知道就好。准备登船吧。”
倭国劳工们以家庭为单位排顺序,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他们都能排队了。丈夫背着装了装着食物和厨具以及农具的沉重行李箱,一大袋大米放在他们脚边。女人背着较轻的衣物包裹,除了身上由铁道部提供的服装之外,他们都得到了另外一套衣服和一些布料。有些是连孩子都被抓来,孩子们也穿着新衣服,紧挨着父母站立。
一声令下,队伍分队行动。倭国人开始列队上船,这队伍和大宋学校的小朋友相比完全不能看,却至少有了队列。赵谦看这帮人算是有了集体行动力,这才离开前去铁道部在海州的分局。
进了分局,铁道部的人立刻上来焦急的说道:“太子,下一批劳工啥时候到。”
赵谦忍不住打趣,“先别问这个,倭国劳工走了,你们算出来到底花了多少钱么?”
铁道部的人马上掏公文包,边掏边说:“是大宋劳工同等工作量的四成。报告书我们都准备好了。”把文件递给赵谦的时候,这位强调道:“这样的劳动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啊!”
郝康收回目光,看向餐桌对面的穆同学。穆同学此时一身东罗马当地服饰,却怎么都不像当地人。按捺住忍不住狂跳的心脏,郝康说道:“我们成亲吧。”
穆同学脸一红,低下了头。郝康的心里话喷涌而出,“我一天都等不下去了,我想和你成亲,我想每天醒来的时候第一眼就能看到你。我知道你担心很多事,我已经写了信,命人给你父母送去。信里面说了我们一起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你,想和你在一起。请求他们答应这门婚事,不然我这一辈子都会后悔……”
郝康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也没有这么害怕过。连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时候都没这么害怕。现在他所恐惧的不是死亡,儿童时代经历过西迁,郝康知道死亡是多么容易。死亡只是让人安眠,如果他被穆同学拒绝,活着的每一天只要想起穆同学就会让他感到痛苦。
可心里话几句就说完了,但是那种冲动却趋势郝康继续说下去。然后穆同学抬起头,她美丽的眼睛中有着一层模糊的东西。竖起手指在红润的嘴唇前做了个禁声的手势。郝康只觉得心脏一落千丈,跌到也不知道哪里的深渊中。就听穆同学说道:“那你不要当蒙古人了?”
郝康只觉得心从深渊里飞上来,他早就考虑过无数次穆同学的这点担心。“你放心,我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我了。我明白大宋到底多强大,也明白大宋这么强大的国家给我多少善意。以后我再也不会不自量力的考虑与大宋做对,只要大宋不来吞并我,我就会努力和大宋保持和平和善意。我不会和大宋拔刀相向。不过这个我也不在意,为了你,我愿意做让你高兴的事情。我想对你好,我想让你能安心的和我在一起。”
看着郝康都已经懵了,穆同学轻轻按住郝康的手背,镇定的说道:“我愿意嫁给你。”
“啊……”郝康只觉得血液直奔脑门,幸福、兴奋、茫然,种种情绪充斥着他的全身,他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郝康的信随着大宋定期船抵达了目的地,此时春天的江南也飘着细雨,穆同学的父母看完了信之后都懵了。他们的女儿跑去万里之外的东罗马当外交官已经令两位十分不解,这封信更让两位完全不明白这是咋回事。
对于郝康这个人他们有点印象,穆同学的母亲印象更深刻些。她不明白那种长相的人怎么会是蒙古人。
穆处长好不容易从震惊中恢复了一点,立刻大声说道:“这不行!她不能嫁给个蒙古人!”老先生当兵的时候杀过许多蒙古人,之前也表示过认同夫人的看法。就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不是蒙古人的容貌。此时的穆处长完全忘记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激动的表示道:“立刻让她给我回来!”
穆同学的母亲相对谨慎点,她在女儿上学的时候也不是没听到过些传言,对女儿的心思知道一些。此时她最大的疑问是两人怎么在遥远的东罗马又重逢了呢?绕了地球小半圈,两人又重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负责运输这封信的定期船此时已经卸下所有书信,书信文件通过大宋的通讯体系送到各个目的地。开封的赵谦接到最新的情报之后召开了会议,东地中海的局面已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蒙古与奴隶王朝的战争却陷入了关键的胶着。
如果巴士拉在奴隶王朝的猛攻下失守,蒙古金帐不可能守住巴格达。那时候两河流域将陷入全面动荡之中。赵谦的看法和将领们完全一致,与会的理藩部长罗义仁干脆提出在天竺开始动员的建议。
“如果要打仗,不如彻底解决。”罗义仁早就考虑过好多次,讲述看法的时候毫无迟疑,“我们把奴隶王朝的老窝抄了,同时派兵进入两河流域。既然都打烂了,咱们去也一样。”
将军们被这个计划弄得两眼放光,赵谦却没有这么激动,他摇摇头,“财政负担太重了。到时候咱们得动员多少船。蒙古也不一定会输。”
“未必。”杨铁心摇摇头,“蒙古人最不擅长的就是这种正面作战。他们那套小把戏就是拉扯开对方战线,利用骑兵实施突然袭击。咱们大宋和他们正面作战,蒙古人没有一次打赢过。除非蒙古能组建起比官家当年的宋军还强的部队,能一次打破奴隶王朝的精锐。这种消耗战就是绞肉机,比的是后勤和组织能力。奴隶王朝围攻巴士拉,就跟当年襄阳之战一样。他们军中大部分都是从伊尔汗国与两河流域当地弄来的新附军和签军。这种军队也许不适合野战,打这种消耗战的时候还能用的上。”
看着将军们纷纷点头,赵谦觉得自己失误了。他本意根本是不想这么打,大宋马上就要把第一批倭国劳工送回去,和之前的计划差不多,从海州(连云港)到徐州的铁路已经铺设完铁轨,铁路电报在内的附属设施正在快速建造。所以赵谦干脆表态,“不行,现在国内基础建设正在开始,我们不能再消耗无谓的力量。咱们想打,什么时候都能打,此时打最不合适。”
不等将军们说话,罗义仁就接过话头,“如果不打,我们也不能干看着。得开始扶植蒙古内部的势力。”
“蒙古人……哼。”杨铁心忍不住冷笑一声。
罗义仁说道:“蒙古人当然不能用,我觉得郝康这种非蒙古人能用。”
听到郝康这个名字,杨铁心沉默了。赵谦心中翻涌着想法,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素描画像,赵谦越来越相信那些传言。这长相怎么看都不是蒙古人的样子,尤其是和郝康的几个兄弟姐妹的画像比较,差距非常明显。
罗义仁则自顾自的说了下去,“蒙古人最大的问题是文化更不上形势,百余年来都是那套。见识了新东西也改不了,还是觉得抢掠是蒙古的根本。这个郝康相比较而言已经能跟上形势,看来从小受到的教育才是关键。”
赵谦不想让这个讨论继续下去,一来是将军们被战争勾起了兴趣,二来是牵扯的人未免太敏感。他当即拍板,“就试试看。”
开完会,赵谦就准备出行。老婆萧美美帮着他收拾行李,结果三个娃都上来不想让赵谦走,赵谦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安慰三个小家伙。等他保证会尽快回家,老大就对弟弟妹妹说道:“爹爹很快就会回来,你们都乖乖的等着爹爹回来就好。”
赵谦看着大儿子一副兄长的模样,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好吧,他觉得那时候家里是他貌似最黏着老爹的一个。安抚了娃们,萧美美也快收拾好东西。赵谦就坐在沙发上随手扯了旁边的报纸看。看了片刻之后赵谦脸色就难看起来,萧美美此时过来见赵谦神色不快,忍不住问道:“怎么了?”
赵谦把报纸递给萧美美,萧美美看了那篇文章的开头写着‘道路需保护,刁民需严打’。细看内容是现在官道上许多人不按着道路走,而是抄近路。都抄近路了,自然不管脚下情况。这帮刁民践踏农田,破坏林木。引发农民和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争斗。流血事件自不用说,甚至闹出了人命。
“这怎么了?”萧美美有些奇怪。
“抄近路和刁民没啥关系。”赵谦不快的答道。
“那该怎么办?就让他们这么破坏下去?”萧美美看样子对刁民并无好感。
赵谦以前也曾经这么想过,老爹却不这么想。等赵谦去了地方亲眼看过之后开始觉得老爹所说的有道理。他就尝试着以老婆为对象讲述起来。
随着大宋经济繁荣,外出的人数量大大增加。从长江到黄河沿途的水运和陆运都到达了极限。水运安排需要非常有秩序,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出现撞船事故突然暴增的问题。一艘船可不便宜,加上人员与货物的损失更是让许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好在水运局管理的严格,控制了每天通航的船舶数量,行船的人骂的再凶也只能接受水运局的安排。
因为陆路载重有限,运输到了极限破坏看着没那么大。直接影响是路面坏了来不及修理。官道路面坏一块运输效率就下降一点,坏两块就下降两点。当缺乏维修的官道变成一条难以通行的烂路,大家就会选择更好走的路。看着只是让人民麻烦一点,实际上货物运输会误点,官道两边的商铺会没客人。
“你这么说,这文章没说错。”萧美美听完之后坚持自己的看法,“据说商朝对于在道路上倒土的人会严惩,孔子还说这做法影响公共安全,的确需要严惩。”
赵谦能理解老婆的想法,他以前也这么想。于是赵谦继续讲述他的看法。主张严刑峻法的就会主张‘严惩刁民’,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选择。且不说‘严惩刁民’既不人道又在打击普通劳动者。毕竟有身份地位的破坏者不会被当做刁民抓去严惩。便是通过‘严惩刁民’让路上人人自危,影响到的还只是国家经济营运。
“以前大宋通航税收的那么重,最后是大家一起吃亏。官家不许在长江等水道上设卡收费,国家税收反倒大幅度增加。物价也下降许多……”
萧美美打断了赵谦的话,“这两码事。破坏制度和减轻税收能一样么?”
“我说治标不治本就是指这个。”赵谦耐着性子继续讲,“明明有好路,却偏偏要走近道的,这是刁民,要打击。但是眼下的局面是官道真的拥挤不堪,堵在路上无法通行,搁谁都忍不住想当刁民啦。这得从根子上解决,增加运力,提高出行方便。我不反对严格管理,能严格管理是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但是管理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更方便,而不是为自己找借口。我觉得……”
说到这里赵谦突然想通了一件事,立刻陷入沉默。萧美美等了一阵,见赵谦不说话,她问道:“你觉得怎么了?”
“我这次出去就是解决这件事。你对此事千万什么都别说,我只怕有人想做什么文章。”赵谦觉得自己有点明白了什么,老爹通过电信部的整改开始推出‘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推行过程中反对者很多。现在已经有人公开喊出‘道路需保护,刁民需严打’,赵谦觉得这很可能是争论的延续。
大宋的言论一直很开放,特别是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时代,言论开放尺度是格外的大。又通过制科大量培养出一群理工男,把他们提拔到了各个重要位置上。所以‘官家钳制言论’的观点这几年是喊得越来越响。甚至有不少人都到赵谦这里说项,希望赵谦能够倡导礼贤下士,广开言论的风气。让赵谦来反对老爹,那些人当然被赵谦毫不迟疑的怼了。现在看那帮人并没有因为受挫而收敛,老爹是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那些人也有同样的坚持。
“你能解决这种事?”萧美美对丈夫的话有了极大兴趣。
赵谦只能用最后的耐心解释了铁路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技术,这种事情就非常难解决。早在南北朝(420~589)时,已有车船的记载。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大宋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赵官家在近千年的车船技术上增加了蒸汽机动力技术,引发了划时代的进步。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大宋的水上运输能力增加了几百倍。
进步会造就繁荣,也会造成更多新问题。交通越发达,出来的人就会以超出交通承载上限的速度增加。大家不是不肯出门,只是以前不方便出门才不得不停在家里。面对进步带来的问题,赵官家的看法是‘用更进步来解决这些进步带来的问题’。
铁路这种新运输方式让新增的出行人员有了更便捷远行的选择,能坐火车就有更多赚钱的机会,赚到更多钱才能让大家有钱买得起车票,这才会有更多人出行运货。几千年前大禹就说‘堵不如疏’,带着部下和受灾人民疏通了黄河堰塞湖。这就是华夏进步精神的代表,这才是进步的具体表现。
听了赵谦的解释,萧美美有些憧憬的叹道:“真能这么厉害,我都想和你去看看。”
“你……我安排一下,让学校集体出去长长见识。你带着孩子一起去。”赵谦下了决心。老爹说过,但凡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从来不是信奉新事物的那些人最终从道理上压倒了坚持旧观念的人。而是随着时间,坚持旧事物的人老死,新事物才取得了最终胜利。那就不妨让祖国的未来们先看到这种进步。特别是那些正在教育祖国未来的老师更需要开阔眼界才行。
这次出行允许家长陪同,几艘船装载了七千多人从开封抵达徐州。一节客运车厢挤了九十号人,一辆火车拉八节车厢。火车采取分区间理制度,每个行车区间上只允许有一辆火车开动。两地铁路距离190公里,经过一天时间的运输,七千多人就全部运抵目的地。
同车的军方人员大赞,“太子,火车实在是太方便了。不管是船还是马车,一天跑这么久大家都要累死啦。你看着帮孩子,真有纪律。”
赵谦看着整齐列队的娃们,心中也很是感叹这几所学校的确有老爹赵嘉仁要求的风气。孩子们个个都整齐列队,家长们甚至都没办法相比。当然了,交头接耳不断惊叹也是必然的。孩子们么,还能咋样。
这样规模的远行已经堪比作战,赵谦专门请了部队派来七百多人,按照每十名家长和孩子配备一名班长的比例搭配。不少娃从未见过大海,到了海州自然要去看看海。还有当年赵官家建设舰队后战斗过的地方。
远足完毕,七千多号人再次乘坐火车离开。赵谦送了萧美美和娃们上车,萧美美叮嘱道:“早些回来。”
“嗯。”赵谦应道。看着火车启动,赵谦直奔海州城外的收容区,几万倭国家庭开始在那边集结等船回故乡。
四国镰仓幕府足利家都派来了使者,大宋铁道部可不会恶搞,让他们三方同时出现。此时是四国以及足利家的使者觐见。足利家的使者见到赵谦立刻跪倒在地谦卑的行礼。这可是大宋的太子,光是一睹圣荣就足够他回去吹一年。能亲自和大宋太子对话,半辈子都不缺吹嘘的资本。
赵谦也不在乎对面的身份,四国那边好说,都是用惯的,早就有了制度和规矩。足利家的人是不是可靠,赵谦心中没底。让使者坐在身边,赵谦开始询问使者具体问题。足利家使者最初完全受不了这种殊荣,思路非常混乱。四国使者还算能稳得住,看足利家的人失态,就靠过来用倭国话恶狠狠的说道:“早给你说过大宋的规矩,他们问你的话就要兑现。若是你再这么胡言乱语不说怎么执行,等我回去就告诉足利阁下。你是想切腹谢罪不成?”
这话让足利家的使者登时清醒了,事关自己的小命,他连忙理顺思路,非常谨慎的回答了赵谦的问题。人员运输有大宋,进入濑户内海之后有四国水军接应,要是再出事就只能怪那帮劳工命不好。上岸之后足利家已经准备好了引领队伍,有四**的人负责跟队。这些都是安排好的。
“这些人回去的时候携带的东西是他们在大宋办事的赏赐,你们不能抢。若是你们抢了,我也不能派兵杀去倭国。不过我把话说在这里,你回去的时候转告足利阁下,若是四国不出售东西给你们,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听着这温和坚定的威胁,足利家的使者完全不觉得过份。四国这边早就说过此事,大宋这么干的目的也告知给足利家,大家看到在大宋干活不仅不会送命还有东西可赚,以后当然乐意来。等人数多了,每个人随便收点就能赚到盆满钵满,就不要在此时找不痛快了。
所以使者连忙起身答道:“太子殿下,我们一定不会动大宋给这些人的东西。”
大宋军方的礼数是立正,足利家的使者把腰杆挺的笔直,正好与坐着的赵谦能平视。使者赶紧低下头,在倭国这么直视大人物很可能就要被砍头。然后就听赵谦说道:“你们知道就好。准备登船吧。”
倭国劳工们以家庭为单位排顺序,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他们都能排队了。丈夫背着装了装着食物和厨具以及农具的沉重行李箱,一大袋大米放在他们脚边。女人背着较轻的衣物包裹,除了身上由铁道部提供的服装之外,他们都得到了另外一套衣服和一些布料。有些是连孩子都被抓来,孩子们也穿着新衣服,紧挨着父母站立。
一声令下,队伍分队行动。倭国人开始列队上船,这队伍和大宋学校的小朋友相比完全不能看,却至少有了队列。赵谦看这帮人算是有了集体行动力,这才离开前去铁道部在海州的分局。
进了分局,铁道部的人立刻上来焦急的说道:“太子,下一批劳工啥时候到。”
赵谦忍不住打趣,“先别问这个,倭国劳工走了,你们算出来到底花了多少钱么?”
铁道部的人马上掏公文包,边掏边说:“是大宋劳工同等工作量的四成。报告书我们都准备好了。”把文件递给赵谦的时候,这位强调道:“这样的劳动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