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文明程度进化未深至今仍然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时代。从天山至于大海部族之多不下百计。自阿骨打这个强者挟胜辽之威将无数原本各有自家名称的部族整合到“女真”这面大旗下一时间纵横千里所向无敌。
这个年代正是世界性的低温期虽然汉部先进的耕作方式和新作物的投入让东北大地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使北国民族有可能不通过南下掠夺也能生存。但女真人的野心业已形成而大辽的政治又极为腐烂就像一窝才吃得半饱的豺狼面前匍匐着一只又肥又病的羚羊如何不流口水?
不过曹广弼的担忧却不是为这只羚羊而是为躺在这羚羊后面的那头更肥、更病的大象!
“如今联宋攻辽之议将成大战在即汉部的粮草供应没问题吧?我听克忠来信说今年复州的移民特别多民间的粮食十分吃紧去年新增收的粮食全被新移民耗光了。”
杨应麒道:“民间粮草吃紧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移民大增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辽南备荒、备战之粮控制甚严所致。至于移民大增就长远来说这可是大大的好事。咱们汉部畜力充足农具精良而新流入的破产农民又大多是种田的好手分到土地后个个振奋。如今我们汉部治下的农民上农上田一人可以产五六人之食中农中田一人可产三四人之用。贫瘠的滩涂以及江源附近的林地、草地我都让卢克忠他们荒着以护水土。现在复州的农地已经开得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几年里还有这么多的移民那不用两三年辰州、开州的荒地也会被垦完。而且咱们倡导的是精耕细作单位亩产甚高到时候或许能‘辽域熟、大金足’也未可知。”
曹广弼道:“近来从大宋来的移民越来越多连带着辽口也汉风大盛我甚是喜欢。只是这样下去如果三州荒地开殆尽而移民仍然滚滚而来那可如何是好?”
杨应麒道:“把三州荒地开完应该还需要过几年吧。再说我们还有个大流求岛呢那里能容纳的农业人口比辽南大得多。若大流求岛开起来了那我们汉部的粮草就再也不愁了。”
曹广弼道:“要是大流求也开完了呢?”
杨应麒笑道:“那怕要十年、十几年后了吧。那时候天下大势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十年二十年后?那个岛有这么大?”
杨应麒道:“一来那个岛确实不小尤其可以开垦成良田的土地甚多。二来我估计流求在四哥的主持下展不会那么快。四哥料理内政的本事有限得很他能把航路保持住并在大流求站住脚跟已经很不错了!等在辽东的事情渐渐稳了我还得物色一个利害的内政好手过去帮忙!”
曹广弼听到这里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可就错了!”
“我错了?”
“嗯今年六七月间的元部民会议你没来但主持书记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这些事情他去会宁时没跟你说么?”
杨应麒道:“没有。大嫂压着呢。我问胡茂有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他说没有我就不再问了。”
曹广弼笑道:“是了大嫂让我们‘报忧不报喜’如果部内一切顺利便暂时不要去烦扰你了。”
杨应麒见曹广弼这两句话来得突兀问道:“元部民会议上捅出什么大事了么?”
曹广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带来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门后最好看看记录大事的档案。”
元就是第一曹广弼说的“元部民”就是汉部的第一代部民。汉部在会宁立村设籍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记在汉部的第一本籍贯簿上开头几个人即是:狄喻、折彦冲、曹广弼、杨开远、欧阳适、阿鲁蛮、萧铁奴和杨应麒。
之后汉部通过联姻、战争渐渐扩大新加入的部民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贯簿。根据加入汉部的早晚汉部内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说法不过出于团结全部的考虑折彦冲等人都力图淡化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记在“元籍”的元部民却已经扩大到约三千人。为什么元部民会越来越多呢?
原来由于元部民是汉部的元老部民所以虽无明文规定但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实际上都比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认他们的“老资格”这便让元部民形成了一种然的地位和尊贵的自我认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别是战功)之后往往便有将自己的姓名登记入元籍的诉求汉部的脑们因势就利在征得老部民们同意之后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元部民的堕落与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规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后元部民便实现了人员的流动性和选拔性从一种籍贯上的资历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地位。由于元部民终身而不世袭老部民犯错会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元部民因此这个规矩也有助于消除原部民的骄矜和新部民对老部民的抵触。
一方面汉部内部优秀而忠诚的人都被慢慢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分布在各个要害部门成为汉部的骨干。目前元部民并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权但他们既是整个汉部的骨架也是整个汉部的实权阶层。在这个乱世里汉部要不断强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况——比如杨朴、卢克忠等人便因为能力而被迅提拔。但他们在汉部地位的真正确立却仍是在他们也成为元部民之后。
在会宁汉村时元部民每逢开春都会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随着汉部的事业越做越大这个纪念性质的聚会便渐渐成为一个带有政治功能的会议。流求开以后部分元部民作为骨干跟随欧阳适南下为了配合季风北来的时间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会议才从春节改为每年的六七月间。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职元部民会议时谁该来谁不该来都有定制。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辽口鞍坡的军官两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轮流出席等等。而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后除了互道各自别来之情也向大会汇报他们在所在地的见闻其中重要的事宜都会记录在案以备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会议杨应麒没有参加他参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会议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时候陈正汇还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
这个年代正是世界性的低温期虽然汉部先进的耕作方式和新作物的投入让东北大地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使北国民族有可能不通过南下掠夺也能生存。但女真人的野心业已形成而大辽的政治又极为腐烂就像一窝才吃得半饱的豺狼面前匍匐着一只又肥又病的羚羊如何不流口水?
不过曹广弼的担忧却不是为这只羚羊而是为躺在这羚羊后面的那头更肥、更病的大象!
“如今联宋攻辽之议将成大战在即汉部的粮草供应没问题吧?我听克忠来信说今年复州的移民特别多民间的粮食十分吃紧去年新增收的粮食全被新移民耗光了。”
杨应麒道:“民间粮草吃紧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移民大增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辽南备荒、备战之粮控制甚严所致。至于移民大增就长远来说这可是大大的好事。咱们汉部畜力充足农具精良而新流入的破产农民又大多是种田的好手分到土地后个个振奋。如今我们汉部治下的农民上农上田一人可以产五六人之食中农中田一人可产三四人之用。贫瘠的滩涂以及江源附近的林地、草地我都让卢克忠他们荒着以护水土。现在复州的农地已经开得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几年里还有这么多的移民那不用两三年辰州、开州的荒地也会被垦完。而且咱们倡导的是精耕细作单位亩产甚高到时候或许能‘辽域熟、大金足’也未可知。”
曹广弼道:“近来从大宋来的移民越来越多连带着辽口也汉风大盛我甚是喜欢。只是这样下去如果三州荒地开殆尽而移民仍然滚滚而来那可如何是好?”
杨应麒道:“把三州荒地开完应该还需要过几年吧。再说我们还有个大流求岛呢那里能容纳的农业人口比辽南大得多。若大流求岛开起来了那我们汉部的粮草就再也不愁了。”
曹广弼道:“要是大流求也开完了呢?”
杨应麒笑道:“那怕要十年、十几年后了吧。那时候天下大势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十年二十年后?那个岛有这么大?”
杨应麒道:“一来那个岛确实不小尤其可以开垦成良田的土地甚多。二来我估计流求在四哥的主持下展不会那么快。四哥料理内政的本事有限得很他能把航路保持住并在大流求站住脚跟已经很不错了!等在辽东的事情渐渐稳了我还得物色一个利害的内政好手过去帮忙!”
曹广弼听到这里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可就错了!”
“我错了?”
“嗯今年六七月间的元部民会议你没来但主持书记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这些事情他去会宁时没跟你说么?”
杨应麒道:“没有。大嫂压着呢。我问胡茂有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他说没有我就不再问了。”
曹广弼笑道:“是了大嫂让我们‘报忧不报喜’如果部内一切顺利便暂时不要去烦扰你了。”
杨应麒见曹广弼这两句话来得突兀问道:“元部民会议上捅出什么大事了么?”
曹广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带来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门后最好看看记录大事的档案。”
元就是第一曹广弼说的“元部民”就是汉部的第一代部民。汉部在会宁立村设籍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记在汉部的第一本籍贯簿上开头几个人即是:狄喻、折彦冲、曹广弼、杨开远、欧阳适、阿鲁蛮、萧铁奴和杨应麒。
之后汉部通过联姻、战争渐渐扩大新加入的部民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贯簿。根据加入汉部的早晚汉部内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说法不过出于团结全部的考虑折彦冲等人都力图淡化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记在“元籍”的元部民却已经扩大到约三千人。为什么元部民会越来越多呢?
原来由于元部民是汉部的元老部民所以虽无明文规定但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实际上都比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认他们的“老资格”这便让元部民形成了一种然的地位和尊贵的自我认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别是战功)之后往往便有将自己的姓名登记入元籍的诉求汉部的脑们因势就利在征得老部民们同意之后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元部民的堕落与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规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后元部民便实现了人员的流动性和选拔性从一种籍贯上的资历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地位。由于元部民终身而不世袭老部民犯错会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元部民因此这个规矩也有助于消除原部民的骄矜和新部民对老部民的抵触。
一方面汉部内部优秀而忠诚的人都被慢慢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分布在各个要害部门成为汉部的骨干。目前元部民并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权但他们既是整个汉部的骨架也是整个汉部的实权阶层。在这个乱世里汉部要不断强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况——比如杨朴、卢克忠等人便因为能力而被迅提拔。但他们在汉部地位的真正确立却仍是在他们也成为元部民之后。
在会宁汉村时元部民每逢开春都会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随着汉部的事业越做越大这个纪念性质的聚会便渐渐成为一个带有政治功能的会议。流求开以后部分元部民作为骨干跟随欧阳适南下为了配合季风北来的时间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会议才从春节改为每年的六七月间。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职元部民会议时谁该来谁不该来都有定制。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辽口鞍坡的军官两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轮流出席等等。而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后除了互道各自别来之情也向大会汇报他们在所在地的见闻其中重要的事宜都会记录在案以备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会议杨应麒没有参加他参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会议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时候陈正汇还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