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阳道:“我觉得,王旭军对待新兵和俘虏的政策很好,我们应该和他们学习学习。”
众人疑惑。
陆阳继续道:“我们的这十五万新兵战斗力太差,很容易叛变,所以我决定,将我们那两万精兵插到这十五万人之中,分别担任伍长、十长、百夫长、校尉等官职,虽然整体的战斗力会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能最快的控制这只部队,不会出现哗变的现象。”
众人恍然大悟,表示极力赞同。
会议结束,陆阳对王城内的十七万大军做了一下分配。
北郡王城不同于小小的兰关城,这里共有四面城墙,每一面城墙都有长达数千米,防守起来特别困难,而余渊极有可能会四面围城攻打,所以每面城墙都要派兵镇守。
四面城墙,陆阳分别派了两万人去,也就是八万人;听起来像是有点多,但是实际上一点都不多,因为敌人的攻城部队太多了,一旦展开全面进攻,很容易被破城。
当初王旭攻打西都时,他只是派兵攻打一面城墙,而且还只攻打了中间的那一段,若是兵力足够,全面攻打的话,就那一面城墙,周毅最少要派两万人才能守住。
................
次日。
余渊果然来了,他的攻城方略就是,以多欺少!
看似愚笨的办法,但是实乃大智!
他有三十万大军,加上北郡原有的十万大军,一共是四十万;每面城墙都驻守了十万人,全部都是主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攻城!
余渊手下大将昨晚有人谏言,说只围其三面城墙,好让敌人心存侥幸。等敌人出城后,再与其野战,这一计策被余渊否决了!
后来,也有人说。围其四面,但是要选择一面城墙为主攻方向,其余三面为助攻,意在牵制敌人的兵力如此能更快的拿下王城,余渊听后。依然否决!
余渊说了他自己的想法,现在皇帝已经震怒,下的旨意便是要全歼反贼,现在陆阳大军全部的兵力都在城中,正是消灭反贼的最好时机,若是故意将其放出来,一旦跑了,那后患将无穷无尽。
再说了,现在官兵有足够的兵力,为什么要将其他三面城墙设为助攻呢?
要的就是那种猛烈攻城的气势。要让所有的反贼都丧失斗志,所以,余渊今日一早便兵分四路,将陆阳所在的王城团团围住。
太阳升起之时,攻城大战正式开始!
.............
这天,乾仓和闵岭的部队回来了。
他们先来到了南门外的那个山谷,这里有贾恢派去的五千人驻守,今天这五千人也接到了王旭传来的撤军命令。
旋即,乾仓、闵岭、和那五千人全部从南门进入,回到了西都。
这期间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马兰发现了乾仓等人,曾派精骑绕到了南门,但是,马兰的骑兵晚了一步。他们到时,乾仓等人已经进城了,数万的精骑只能在城下干瞪眼。
现在西都的兵力又涨了一个台阶,秦双带回了一万五千人、闵岭和乾仓带回了两万人,如今的西都又恢复了当初的实力,达到了十万零四千的恐怖兵力。
时间过得很快。没多久,马兰的攻城器械便全部修缮好了,共有四台投石机,五个攻城塔,五个飞桥(度过护城河用的),还有很多的云梯等等。
这天一早,三座大营突然撤去,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北门,本来马兰是准备只去五万人的,但是听说西都如今有了十万人马,为了安全起见,马兰最后决定,全军出动,即使攻不下西都,也不会至于被敌军反攻吧。
马兰把兵力全部聚集到了北门,只攻一方!他没有余渊那么大的资本,所以就不敢围城了,本来兵力就不多,若是一旦分兵,被人家吃掉了就麻烦了。
马兰所部现在兵力如下:
骑兵本来有五万,但是马勋之前损失了五千,那现在就只有四万五千了。
战车两万。
步兵八万五千,本来它是有十三万的,但是山谷一役,马勋中了埋伏,被黄权坑掉了四万五千。
北门之外,阵势摆好,接下来便开始正式攻城。
王旭今天没有来,因为他知道,李智是不可能在第一天就丢失城门的,再说了,就算丢了外城,还有内城呢,所以,无碍。
看着城下两个攻城方阵向前移动,李智叫来了手下的诸多校尉。
“给我听好了,守好自己的那段城墙,不要让一个敌兵上城,丢了城墙,全部死罪!”
“诺!”数个校尉大声应答。他们已经在李智的手下任职很久了,对于攻城战,在校场上已经演练过很多次,相信现在真正的守城战一定能做的很好。
交代了一些守城的细节,李智随即让众人各司其职。
吼吼吼...城下士兵发出整齐的吼声,一万攻城前军分两个方阵,正推着各种器械向北门靠近。
五丈高的城墙,士兵们站在这上面信心大增,因为他们看向城下的敌人就如蚂蚁一般,想要从这么高的城下爬上来,这得有多难?
越来越近了...
“弓箭手,放箭!”城上众多的校尉大声喊道。
嗖嗖嗖...
箭如雨下,直射城下正在跑来的官兵,官兵的反应速度超快,瞬间便举起了盾牌,城上的箭羽射下没有造成多大的伤亡。
“啪啪啪...。”
不多时,一排排云梯便搭在了城墙边上,这些云梯除了高级云梯以外,还有很多的普通云梯,普通云梯已经被马兰改良过了,因为西都的城墙太高,马兰担心云梯断裂,所以将每架云梯的顶端都弄了两个铁爪,如此一来,不但不会断裂,还会变的更稳固。
见云梯一搭上城墙,守城的士兵便想着要将其推出去,可是,有铁爪勾着,云梯纹丝不动,而且是越来越紧,连城墙内部都被铁爪扣进去了一个小小的深坑。推了半天,没有丝毫用处。(未完待续。)
众人疑惑。
陆阳继续道:“我们的这十五万新兵战斗力太差,很容易叛变,所以我决定,将我们那两万精兵插到这十五万人之中,分别担任伍长、十长、百夫长、校尉等官职,虽然整体的战斗力会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能最快的控制这只部队,不会出现哗变的现象。”
众人恍然大悟,表示极力赞同。
会议结束,陆阳对王城内的十七万大军做了一下分配。
北郡王城不同于小小的兰关城,这里共有四面城墙,每一面城墙都有长达数千米,防守起来特别困难,而余渊极有可能会四面围城攻打,所以每面城墙都要派兵镇守。
四面城墙,陆阳分别派了两万人去,也就是八万人;听起来像是有点多,但是实际上一点都不多,因为敌人的攻城部队太多了,一旦展开全面进攻,很容易被破城。
当初王旭攻打西都时,他只是派兵攻打一面城墙,而且还只攻打了中间的那一段,若是兵力足够,全面攻打的话,就那一面城墙,周毅最少要派两万人才能守住。
................
次日。
余渊果然来了,他的攻城方略就是,以多欺少!
看似愚笨的办法,但是实乃大智!
他有三十万大军,加上北郡原有的十万大军,一共是四十万;每面城墙都驻守了十万人,全部都是主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攻城!
余渊手下大将昨晚有人谏言,说只围其三面城墙,好让敌人心存侥幸。等敌人出城后,再与其野战,这一计策被余渊否决了!
后来,也有人说。围其四面,但是要选择一面城墙为主攻方向,其余三面为助攻,意在牵制敌人的兵力如此能更快的拿下王城,余渊听后。依然否决!
余渊说了他自己的想法,现在皇帝已经震怒,下的旨意便是要全歼反贼,现在陆阳大军全部的兵力都在城中,正是消灭反贼的最好时机,若是故意将其放出来,一旦跑了,那后患将无穷无尽。
再说了,现在官兵有足够的兵力,为什么要将其他三面城墙设为助攻呢?
要的就是那种猛烈攻城的气势。要让所有的反贼都丧失斗志,所以,余渊今日一早便兵分四路,将陆阳所在的王城团团围住。
太阳升起之时,攻城大战正式开始!
.............
这天,乾仓和闵岭的部队回来了。
他们先来到了南门外的那个山谷,这里有贾恢派去的五千人驻守,今天这五千人也接到了王旭传来的撤军命令。
旋即,乾仓、闵岭、和那五千人全部从南门进入,回到了西都。
这期间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马兰发现了乾仓等人,曾派精骑绕到了南门,但是,马兰的骑兵晚了一步。他们到时,乾仓等人已经进城了,数万的精骑只能在城下干瞪眼。
现在西都的兵力又涨了一个台阶,秦双带回了一万五千人、闵岭和乾仓带回了两万人,如今的西都又恢复了当初的实力,达到了十万零四千的恐怖兵力。
时间过得很快。没多久,马兰的攻城器械便全部修缮好了,共有四台投石机,五个攻城塔,五个飞桥(度过护城河用的),还有很多的云梯等等。
这天一早,三座大营突然撤去,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北门,本来马兰是准备只去五万人的,但是听说西都如今有了十万人马,为了安全起见,马兰最后决定,全军出动,即使攻不下西都,也不会至于被敌军反攻吧。
马兰把兵力全部聚集到了北门,只攻一方!他没有余渊那么大的资本,所以就不敢围城了,本来兵力就不多,若是一旦分兵,被人家吃掉了就麻烦了。
马兰所部现在兵力如下:
骑兵本来有五万,但是马勋之前损失了五千,那现在就只有四万五千了。
战车两万。
步兵八万五千,本来它是有十三万的,但是山谷一役,马勋中了埋伏,被黄权坑掉了四万五千。
北门之外,阵势摆好,接下来便开始正式攻城。
王旭今天没有来,因为他知道,李智是不可能在第一天就丢失城门的,再说了,就算丢了外城,还有内城呢,所以,无碍。
看着城下两个攻城方阵向前移动,李智叫来了手下的诸多校尉。
“给我听好了,守好自己的那段城墙,不要让一个敌兵上城,丢了城墙,全部死罪!”
“诺!”数个校尉大声应答。他们已经在李智的手下任职很久了,对于攻城战,在校场上已经演练过很多次,相信现在真正的守城战一定能做的很好。
交代了一些守城的细节,李智随即让众人各司其职。
吼吼吼...城下士兵发出整齐的吼声,一万攻城前军分两个方阵,正推着各种器械向北门靠近。
五丈高的城墙,士兵们站在这上面信心大增,因为他们看向城下的敌人就如蚂蚁一般,想要从这么高的城下爬上来,这得有多难?
越来越近了...
“弓箭手,放箭!”城上众多的校尉大声喊道。
嗖嗖嗖...
箭如雨下,直射城下正在跑来的官兵,官兵的反应速度超快,瞬间便举起了盾牌,城上的箭羽射下没有造成多大的伤亡。
“啪啪啪...。”
不多时,一排排云梯便搭在了城墙边上,这些云梯除了高级云梯以外,还有很多的普通云梯,普通云梯已经被马兰改良过了,因为西都的城墙太高,马兰担心云梯断裂,所以将每架云梯的顶端都弄了两个铁爪,如此一来,不但不会断裂,还会变的更稳固。
见云梯一搭上城墙,守城的士兵便想着要将其推出去,可是,有铁爪勾着,云梯纹丝不动,而且是越来越紧,连城墙内部都被铁爪扣进去了一个小小的深坑。推了半天,没有丝毫用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