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哥把还在抽噎的胤祉拖到一旁,低声吩咐了几句,胤祉顿时脸色苍白,但是却没有作声。胤禛从那哥三开始密谋时就已经注意到了,但是佯做不知,还是一幅发呆的模样,心底里却暗暗开始盘算起来。
很明显,这三个人一定在策划什么,估计不利于自己,否则就不会背着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让自己背这个黑锅,问题是,背黑锅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被皇阿玛处罚一顿是免不了的。
做申辩,固然可能逃过一劫,然而却因此更加得罪三位阿哥,日子未必见得好过,而且也不会给康熙落下什么好印象;但是如果自己不做申辩,默默承受了,同时想办法让皇阿玛知道自己受了委屈,那就又局面不同了。首先,皇帝定然觉得自己懂得顾全手足之情,兄弟之义,这一条已经占了先机,其次,又能够凸显出那三个为了逃避责任而不择手段,在康熙面前已然就是失了大分数。为难之处在于,如何避免所谓“欺君”的风险,这倒是颇费思量。
正想着辙,就听到外厢的传报:“皇上驾到。”四人马上规规矩矩地跪好,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管事太监打开帘子,康熙一走进来,就发现地上玉灵芝的残骸,面色马上阴沉起来,一幅即将雷霆暴怒的样子,太子本来还偷偷地看了看康熙的脸色,此时吓得头也不敢抬了。
康熙冷冷道:“这是谁干的?”一时无人回应。
康熙声音愈是阴冷:“怎么,敢做不敢当啊?我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没有这样的孬种?”太子闻言略抬了抬头,看了一眼震怒的康熙,刚好和康熙打了一个照面。
康熙盯着太子,问道:“你是太子,你说!”
太子犹豫了一下,嗫嚅道:“是四阿哥,皇阿玛,四阿哥年纪小,玩兴大,刚才想拿着瞧瞧新鲜,不慎摔了这进贡的玉灵芝,皇阿玛,儿臣求您开恩,老四只是一时贪玩,才闯下大祸啊。”
大阿哥跟着帮腔:“皇阿玛,儿臣也是这个想头,这一次就饶了老四吧。儿臣们刚才也是存着维护四弟的意思,才没有及时禀告皇阿玛,儿臣们知罪了。”说着还看了一眼三阿哥胤祉,胤祉瞧瞧两位哥哥,犹豫了一下,还是什么都没说。
胤禛心说:“这二位真够狠的,这块黑砖砸得,不仅把自己摘出去,还想在康熙面前落一个好。”
康熙眉头紧皱,盯着胤禛,道:“胤禛,果真是你?为什么刚才不肯承认?”
胤禛心知此时说什么都是错,索性三缄其口,只是重重地冲着康熙磕了几个头。
康熙心中更是恼怒,训斥道:“平时见你尚算知礼,却不知原来如此不堪,师傅教你的东西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摔了东西,犯了错,担起责任领罚,这不算大过,然而对君父不诚,这就是大错!”
胤禛岂有不知之理,只有磕头谢罪道:“儿臣知错,请皇阿玛重重责罚。”
听到这话,康熙怒气稍平,而这事的始作俑者,太子和大阿哥也暗自抒了一口气。
康熙略想了一下,道:“念你年纪幼小,朕也不过于苛责,但是这次应该给你一个教训,让你长长记性,去,自己到院子里,告诉武丹,朕要他重重责打你二十鞭。”
胤禛打了一个冷战,心里暗暗叫苦,但是还得按照礼仪拜谢,道:“儿臣谢过皇阿玛恩典。”起身前充满“哀怨”地看了一眼三阿哥,而且特别做的比较明显。这可是他是不是会白挨一次打的重要关节,如果康熙也注意到了,再加之三阿哥之前的不正常反应,康熙可能会起疑心,如果他事后问了三阿哥,那么可能还有扳回一城的希望。果然,他注意到,康熙的眉头微皱了一下。
走到院子里,看到武丹,胤禛老老实实道:“武军门,我刚才犯了大错,皇阿玛让我到你这里领二十鞭子,皇阿玛还吩咐了,要重重的打。”
武丹不敢怠慢,先是冲着书房一拱手,道:“奴才领旨。”接着眼中带有些许同情,道:“四阿哥,奴才要得罪了,奴才斗胆请四阿哥脱下外衣。”
胤禛把外衣,蟒袍脱去,只剩内里的白色小衣,面朝书房跪了下来。
武丹去别处拿了一根鞭子,他还是特意选了一支细绳鞭,毕竟,眼前的这位可是天皇贵胄,金枝玉叶,佟贵妃的爱子,虽说让自己重重责打,但是这个小人儿,年纪这么小,皮滑肉嫩的,真的伤了,皇帝也饶不了自己。站在了胤禛的身后,武丹又是低声说了一句,:“得罪了。”然后,抡起绳鞭,打了下去。
胤禛拼命忍住,不让自己叫出声来,每一下都像是刀割火燎一般,他很清晰的感到背上的皮肤在撕裂。
康熙在门内,也在注意倾听,然而除了绳鞭划空的嗖嗖声,几乎没有别的声音,这让他十分惊讶。甚至以为是不是武丹在故意做戏,但是他也深知,武丹一贯忠心不二,却不可能作伪,于是稍撩门帘,看到武丹确实正在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而胤禛,身子挺得笔直,面上确实泪水长流,但是看神色,却像是受了很大委屈。
武丹也是暗暗称奇,他没想到这么个小不点居然这么硬气,生生的受了二十鞭,饶是自己有点手下留情,可是胤禛背上仍然是皮开肉绽,小衣都快被鞭碎了。受刑完毕,胤禛冲着书房又挣扎着叩了个头,道:“儿臣领罚完毕。”接着,就不支昏了过去。
武丹低声说了一句:“好样的,是爷们。”一面忙不迭的抱着胤禛,进去书房交旨。
康熙看着武丹怀中面色苍白,已然昏过去的胤禛,嘱咐道:“你去,把他送回佟妃那里,找太医过去瞧瞧。”武丹诺了一声,匆匆的抱着胤禛出去了。
康熙颇有深意地看着三阿哥胤祉,三阿哥眼神闪烁,根本不敢和康熙眼神交错。康熙心中满是狐疑,但是又不能马上发问,只好挥挥手,让兄弟三个退了下去。本来准备好的借祭奠奉先殿之际训诫几个儿子的事,也只有先搁下了。
很明显,这三个人一定在策划什么,估计不利于自己,否则就不会背着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让自己背这个黑锅,问题是,背黑锅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被皇阿玛处罚一顿是免不了的。
做申辩,固然可能逃过一劫,然而却因此更加得罪三位阿哥,日子未必见得好过,而且也不会给康熙落下什么好印象;但是如果自己不做申辩,默默承受了,同时想办法让皇阿玛知道自己受了委屈,那就又局面不同了。首先,皇帝定然觉得自己懂得顾全手足之情,兄弟之义,这一条已经占了先机,其次,又能够凸显出那三个为了逃避责任而不择手段,在康熙面前已然就是失了大分数。为难之处在于,如何避免所谓“欺君”的风险,这倒是颇费思量。
正想着辙,就听到外厢的传报:“皇上驾到。”四人马上规规矩矩地跪好,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管事太监打开帘子,康熙一走进来,就发现地上玉灵芝的残骸,面色马上阴沉起来,一幅即将雷霆暴怒的样子,太子本来还偷偷地看了看康熙的脸色,此时吓得头也不敢抬了。
康熙冷冷道:“这是谁干的?”一时无人回应。
康熙声音愈是阴冷:“怎么,敢做不敢当啊?我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没有这样的孬种?”太子闻言略抬了抬头,看了一眼震怒的康熙,刚好和康熙打了一个照面。
康熙盯着太子,问道:“你是太子,你说!”
太子犹豫了一下,嗫嚅道:“是四阿哥,皇阿玛,四阿哥年纪小,玩兴大,刚才想拿着瞧瞧新鲜,不慎摔了这进贡的玉灵芝,皇阿玛,儿臣求您开恩,老四只是一时贪玩,才闯下大祸啊。”
大阿哥跟着帮腔:“皇阿玛,儿臣也是这个想头,这一次就饶了老四吧。儿臣们刚才也是存着维护四弟的意思,才没有及时禀告皇阿玛,儿臣们知罪了。”说着还看了一眼三阿哥胤祉,胤祉瞧瞧两位哥哥,犹豫了一下,还是什么都没说。
胤禛心说:“这二位真够狠的,这块黑砖砸得,不仅把自己摘出去,还想在康熙面前落一个好。”
康熙眉头紧皱,盯着胤禛,道:“胤禛,果真是你?为什么刚才不肯承认?”
胤禛心知此时说什么都是错,索性三缄其口,只是重重地冲着康熙磕了几个头。
康熙心中更是恼怒,训斥道:“平时见你尚算知礼,却不知原来如此不堪,师傅教你的东西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摔了东西,犯了错,担起责任领罚,这不算大过,然而对君父不诚,这就是大错!”
胤禛岂有不知之理,只有磕头谢罪道:“儿臣知错,请皇阿玛重重责罚。”
听到这话,康熙怒气稍平,而这事的始作俑者,太子和大阿哥也暗自抒了一口气。
康熙略想了一下,道:“念你年纪幼小,朕也不过于苛责,但是这次应该给你一个教训,让你长长记性,去,自己到院子里,告诉武丹,朕要他重重责打你二十鞭。”
胤禛打了一个冷战,心里暗暗叫苦,但是还得按照礼仪拜谢,道:“儿臣谢过皇阿玛恩典。”起身前充满“哀怨”地看了一眼三阿哥,而且特别做的比较明显。这可是他是不是会白挨一次打的重要关节,如果康熙也注意到了,再加之三阿哥之前的不正常反应,康熙可能会起疑心,如果他事后问了三阿哥,那么可能还有扳回一城的希望。果然,他注意到,康熙的眉头微皱了一下。
走到院子里,看到武丹,胤禛老老实实道:“武军门,我刚才犯了大错,皇阿玛让我到你这里领二十鞭子,皇阿玛还吩咐了,要重重的打。”
武丹不敢怠慢,先是冲着书房一拱手,道:“奴才领旨。”接着眼中带有些许同情,道:“四阿哥,奴才要得罪了,奴才斗胆请四阿哥脱下外衣。”
胤禛把外衣,蟒袍脱去,只剩内里的白色小衣,面朝书房跪了下来。
武丹去别处拿了一根鞭子,他还是特意选了一支细绳鞭,毕竟,眼前的这位可是天皇贵胄,金枝玉叶,佟贵妃的爱子,虽说让自己重重责打,但是这个小人儿,年纪这么小,皮滑肉嫩的,真的伤了,皇帝也饶不了自己。站在了胤禛的身后,武丹又是低声说了一句,:“得罪了。”然后,抡起绳鞭,打了下去。
胤禛拼命忍住,不让自己叫出声来,每一下都像是刀割火燎一般,他很清晰的感到背上的皮肤在撕裂。
康熙在门内,也在注意倾听,然而除了绳鞭划空的嗖嗖声,几乎没有别的声音,这让他十分惊讶。甚至以为是不是武丹在故意做戏,但是他也深知,武丹一贯忠心不二,却不可能作伪,于是稍撩门帘,看到武丹确实正在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而胤禛,身子挺得笔直,面上确实泪水长流,但是看神色,却像是受了很大委屈。
武丹也是暗暗称奇,他没想到这么个小不点居然这么硬气,生生的受了二十鞭,饶是自己有点手下留情,可是胤禛背上仍然是皮开肉绽,小衣都快被鞭碎了。受刑完毕,胤禛冲着书房又挣扎着叩了个头,道:“儿臣领罚完毕。”接着,就不支昏了过去。
武丹低声说了一句:“好样的,是爷们。”一面忙不迭的抱着胤禛,进去书房交旨。
康熙看着武丹怀中面色苍白,已然昏过去的胤禛,嘱咐道:“你去,把他送回佟妃那里,找太医过去瞧瞧。”武丹诺了一声,匆匆的抱着胤禛出去了。
康熙颇有深意地看着三阿哥胤祉,三阿哥眼神闪烁,根本不敢和康熙眼神交错。康熙心中满是狐疑,但是又不能马上发问,只好挥挥手,让兄弟三个退了下去。本来准备好的借祭奠奉先殿之际训诫几个儿子的事,也只有先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