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勿看
公地69年,武则天在这一年又用了三个年号,四月以前是天授三年,四月改为如意元年,九月再改为长寿元年。公元684年也用过三个年号,即嗣圣元年、明元年和光宅元年,因为那一年生三件大事,即高宗驾崩后宗即位、废宗李旦即位、武则天代李旦临朝执政,宗、睿宗、太后临朝各用一个年号。公元69年是她自己做皇帝为何用三个年号?原来那年女皇虚岁是七十岁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女皇七十了,她自然有所感想,先改个“如意”是图个吉利,想顺利闯过七十大关,再往另一个“坎”上奔。这年五月,她还禁屠宰,都是图吉享,想春秋高寿,寿比南山。
但奇怪的事居然生了,又过四个月,到八月底已掉的牙床里竟然长出了新齿。这一奇迹让女皇太兴奋了,所以才又改元长寿的。史书自然有点不怀好意,这么记载:“太后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知衷。丙戍,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改元。更以九月为社。”[《资治通鉴》,卷o5,长寿元年九月。]年轻就是年轻,史书非说人是“善自涂泽”,好了,七十岁了又长出新牙来,这个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史书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记载,如果武则天能自动掉下脑脑袋,史书就该大事渲染了。又长出新牙了,史书就写那么一小句。而武则天当时不知怎么高兴呢?在百官的簇拥下,武则天登上高高的则天门,接受百官的拜贺,改元长寿元年,大赦天下。
武则天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日理万机,一直想不到年龄问题,这一年她所以挂念年龄和寿兴问题,主要有个嗣位问题缠绕着她,具体来说是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她拿不定主意,认为不如自己再活一百年,让他们无法争夺。
然而,在武承嗣的眼睛里,姑姑毕竟年已古稀,说不上哪天突然驾鹤西去,自己的命运如何,实在凶险。他是武氏嫡长,最先继承武士彟的爵位,姑姑称帝,又以亲王出任宰相之职。但他心如明镜,这一切靠的是皇上这棵大树,大树一倒,一切就难测。所以,他加紧培植党羽,笼络大臣,树立威信,牢牢控制朝局。并利用酷吏,整治那些仇武家的大臣,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清除,换上自己的亲信。然而,自己的亲信全是些无耻的小人,如傅游艺、宗秦客、来俊臣等,没有一个如狄仁杰、魏元忠般的忠诚、正派而有能力,这些大臣全部是自己的死对头。所以,他十分清楚,一旦女皇帝不在了,天下绝不可能再是武家的。他们也一定会被清除。所以,只有皇嗣是武家的、是他武承嗣,天下才能是武家的,他以合法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上,反对派只有依附他才能继续做官,最终必然会转向他一面,那时武周的天下才能代代传下去。
他不敢公然向姑母讨要皇嗣继承权,因为现在的皇嗣是姑母的亲儿子,姑侄的关系亲不过母子关系,他太没有把握能讨到皇嗣继承权。这些,都是武承嗣为之焦虑不安的问题,也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好也是武则天最为难的问题,她心也像明镜,自己的身体再好,再换几颗新牙也没有用,人到古稀就像日薄西山,没有几年好过,唐朝的前三帝都只活了五十几岁,唐太宗的身体那么雄壮,才刚活到五十出头。自己死后究竟让谁来继统?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一个不是传位给亲生儿子的。但是,自己的儿子姓李不姓武,如果传嗣给儿子,天下又成了李家,武周政权自然就消亡了。以前她解决的办法是把儿孙们全改为武姓,当今的皇帝变成了皇嗣,已改为武姓了。李贤的儿子光顺、守礼、守义及女儿长信公主都是武姓;宗之子重润、重福、重俊、重茂也都改为武隆;睿宗之子成器、成义、隆基、隆节、隆业都姓武了。这两一来明显产生了尖锐的新矛盾,武姓宗室王与李姓宗室王对立而存在,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现在因为她的存在,这两个阵营还没有公开反目,但她知道他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厚,矛盾也愈加尖锐。一旦她不在了,他们会各自组织,血拼一场。
她曾经试图在时解决这些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打击自己的子孙,让武姓王扬刀立万,为武姓王继统立下基础,让武大臣偏向武姓王,这是她让武周天下继续的决定。其表示是长寿二年开始,在宗祖祭祀时,她作为皇帝初献,让武承嗣亚献。同时,把李姓王降级,以恒王成义为衡阳王、楚王隆基为临淄王、卫王隆范为巴陵王、赵王陵业为彭城王[《新唐书》,卷4,本纪四,则天纪,长寿二年。]。同时,借助平李唐宗室王叛乱之机,把李氏宗亲或杀或流,包括高宗庶子也一个不留。如汝南郡王李炜、鄱阳郡王李湮、广汉郡王李谧、汶山郡王李蓁、零陵郡王李俊、东平郡王李续、广都郡王李畴、嗣恒山郡王李厥、嗣郑王李敬、嗣滕王李修琦、预章郡王李亶、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南安郡王李颖、鄅国公李昭等。
这些做法明白地告诉朝百官,下一步他要把皇帝继承人让给武氏,让武周天下永久取代李唐天下。但是,她的举措遭到朝重臣的反对,大家尤其对那个武承嗣反感,他指挥酷吏的残暴杀戮,分明是一头吃人的野兽,让他接替当皇帝,怕比秦始皇还要凶残。于是,出现不久前皇嗣问题上朝的一场争斗,宰相们没有一个同意立武承嗣为继嗣的。在那场争斗,出现了两种观点:一个是王庆之立武氏血亲的观点,“神不歆非莫,民不祀非族”,也的确有道理。另一个是李昭德的姑侄和母子关系的比较,“自古未闻侄为姑立庙者”,说的也极为动人。两个说法都对,但却不能都成立,因为二者只能其一。但窨是选子还是选侄,让这位英睿无比的女皇犹豫不决,因为问题的确十分重大,选择了一方,就意味消灭了另一方,这两个阵营绝不调和,那是一场灭族的战争。
武承嗣看的比武则天还清楚,争不到皇嗣位,直接灭亡的是他自己,他将会被李氏接替人和李昭德等大臣撕得粉碎,毫不会留情,李昭德在光政门外杖杀王庆之的场景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他不能等。
他来个釜底抽薪之法,把皇嗣李旦害死,迫使皇帝非立他不可。他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利用告密整死皇嗣,或暗杀。长寿二年正月,武则天身边的户奴团儿向女皇密告皇嗣的两个妃子“为厌呪(咒的异体字)”。其二妃一是刘妃,生李旦的长子李成器,一是窦妃,是李世民母亲窦太后的曾孙子,生子李隆基,便是唐明皇。在二妃进嘉豫殿朝拜武则天时,被武则天杀死,埋在宫,无人知尸体所在(或曰二妃神秘失踪)。[事见《资治通鉴》,卷o5,长寿二年正月。]李旦失去了两位妃子,又不敢说明,只有心内悲伤,在武则天身边像不知此事一样面不敢露形迹。团儿害死了二妃,又在女皇耳边密告皇嗣,武则天的亲信说出了团儿害二妃、又要加害皇嗣的真情,武则天才知上当、杀死了团儿。
那么,团儿为什么要陷害刘、窦二妃,又要加害皇嗣?这又是一个宫秘闻,既是秘闻就难有确实根据,其事又牵扯女皇帝和皇嗣,“为君者讳”不好直言。《资治通鉴》只用了“有憾于皇嗣”几个字,原是“户奴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呪……团儿复欲害皇嗣”(原出处见前注)。那么“有憾于皇嗣”是什么意思?后来的作者从这字里行间窥出了秘密,认为是团儿欲与皇嗣生某些隐秘关系而被拒绝,或皇嗣不敢做,使团儿怀恨在心。继而同武承嗣有了勾结,她所以要加害皇嗣,是武承嗣指使。这种可能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尚无确实史料可以证明,在当时武承嗣争夺皇嗣的阴谋活动,这种事的出现也不足为怪。
团儿被杀,李旦的几个儿子都被降格为地方王,《新唐书》记为“郡王”,实则相同,皇孙李成器的资格也被取消,降为寿春王。武承嗣以为抢夺皇嗣的时机成熟,便乘机让人诬告皇嗣谋反,武则天便令来俊臣审讯皇嗣左右的人。来俊臣惯用酷刑,使受刑者不胜毒楚,都诬招与皇嗣谋反,免遭毒刑。而在皇嗣那里一个工人安金藏却不忍心皇嗣遇害,乃大声向来俊臣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说着用刀子自剖其胸腹,血流满地,五脏都暴露在外面。有人赶忙飞告女皇,女皇闻说,立即派人把他抬送进宫,命太医抢救。太医理其内脏,再用桑皮缐缝合,敷上药粉。经一夜抢救,安金藏才苏醒过来。武则天亲自前往看视,因他身子不能动弹,概令免礼,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是说:“我自己对亲生儿子不能明察,累你杀身作证明,受这么大的痛苦。”说完,便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放出被讯人等,武承嗣的阴谋又告吹。
皇嗣问题闹得天翻地覆,仍未解决。武则天仍然不能决定,只好迁延下去。而她唯可依凭者,就是让自己长生不老,自然就免得自己的子侄们动刀动枪,互相攻杀,也省得大臣们跟着受害,更省得像安金藏这样的人跟着玩命。
于是,武则天也想去求神仙了。尽管她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曾求神保祐,长生不老,但其结果全是虚空。然而她仍报有期望,尤其是她七十之寿,犹感精力不哀,掉了的牙还能长出新的来,也许自己真与神仙有缘,便想试试。
邪门外道者,只要人招之必然就有,何况是皇帝需求。武则天要长生不老术,马有就有成群的神仙出现。河内(今河南黄河北岸地区)有个老尼姑住在洛阳麟趾寺,白号浮光如来,她与嵩山人韦什方一起以妖妄惑众。浮光如来自称能周知过去和未来;韦什方自称是东吴赤鸟年(公元o4左右)生,已是45o多岁。还有个“老胡”人自称年已五百岁,还说二百年前就见过薛怀义。武则天求神心切,立好赐韦什方武姓,又任他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还送他制语:“迈轩代之广成,逾汉朝之河上。”制语是皇帝语,相当于皇帝的“语录”、警句。武则天的这个制语用的两个典故,前典言广成子居崆峒山上,黄帝轩辕氏立于下风而问道。后典言有个神仙叫河上公,汉帝在黄河之滨盖了个茅草房,听他讲《老子》,河上公告诉汉帝:“我注解这部经书已千七百年了。”武则天问这两个典故褒韦什方是活神仙,是黄帝时代的广成子、汉初的河上公。武则天遂也被奉为神圣,在其皇帝尊号上加了一大堆神圣字眼。长寿二年被尊为“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694年)武承嗣鼓动二万六千多人又为武则天上了个“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她欣然接受,改元延载元年;第二年,又加尊号为“慈氏越左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据考证,前一个尊号重在“金轮”二字。菩萨应世现身,称为转轮王,则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级,分别代表不同的转轮,金轮王拥有四方天下,以次类推,铁轮王只拥有南部阎浮提州一方天下。后一个尊号又加一个“慈氏”号,慈氏是弥勒的意译,即谓女皇是弥勒转世。那“越古”何意?是言“最古老”,原来,“弥勒”和“菩萨”都不是一个,而是产生年代不同的许多个。如佛经说最古老的那个弥勒,即慈氏涂勒,是佛祖的第一个弥勒弟子,先于佛祖圆寂,后经天经修行四千岁,等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再至人间成佛。大周女皇帝武天就是这个弥勒的化身,也是可以拥有四方土地的金轮菩萨的化身,等等。
然而,邪门外道从来是要败露的,那几个能知天命,能让武则天永久不死的神仙们也很快暴露了原形。
刚尊“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没几天,明堂起火了,夜间大炎照得洛阳城像是白昼,一把火把明堂和附近建筑烧个净光。武则天震怒了,她正要找那些活神仙算账,那个“浮光如来”如平常一般走进宫殿,女皇一见劈头便问:“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老尼姑无言以对,狼狈逃去。既然皇帝不信老尼姑了,马上就有人告老尼。说她自吹一日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可是晚上却与弟子烹宰宴饮,而纵容男女弟子百余行yin秽事。而那个自称45o岁的韦什方自称能造长生不老药,到岭南采药一去不归。
武则天本来不想把他们怎么样,一听众人控告,马上产生了杀人的念头。于是派人去找老尼,假称继续任用。老尼没想到武则天会张以待。放胆前来,弟子也被召回。女皇命人围住寺院,全部逮捕。河内老尼被杀,余皆没为官奴。韦什方在偃师听说骗局败露,自杀而死。
武则天始知自己也寻不到长生药,总有一天要归西,皇帝位也总得让别人来继承。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的确生了谋反事,造成一个大狱,也是女皇统治后期的最后一场大冤狱。
箕州刺史刘思礼鬼迷心窍,竟相信相术谋反事。他以前曾跟术士张憬藏学相面,张憬藏告诉他,你的面相可做太师的高官,等到你到箕州做官时,这个目标就可实现了。到神功元年,他果然被授为箕州刺使。命相的应验让他昏了头,他想要做太师,位至极品,不是辅佐王命无以至此高位。便找到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一听更加神经病,以为刘思礼辅佐的一定是他,虽然自己是个七品芝麻官,既然天命如此,就不要拒绝了。
于是,他俩便真的秘密商量造反夺皇位。他们的计划是:与朝官员相交接,以相面欺骗对方,假说他们都是富贵相,正当他们高兴时称:“綦连耀有天命,大家拥戴他做皇帝才能得到宝贵,你的面相富贵,就是应在他身上。”
明堂尉(负责守卫明堂的军官)吉顼闻其谋,告诉了酷吏来俊臣。来俊臣此时因贪贿已被贬为合宫县尉,获此信息以为又是个升官的大好机会,于是他赶紧上报。武则天闻报,立即派河内王武懿宗审理此案。武懿宗是武则天从侄,武则天称帝开国封的十个郡王之一,和武承嗣一样,打算清除反对派,使朝归武氏。他抓住这个机会不放,表示只要说出造反的全部人来,并按他提供的朝大臣的名单诬陷,就免除刘思礼不死。结果,刘思礼把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亨、天官侍郎石抱忠和给事周潘、泾州刺史王勔、监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全部诬供出来,并利用酷刑使他们承认谋反,全部杀死。还进行灭族,案子牵连千余人受害。
这个案子是郡王武懿宗亲自审量,有谋反人的揭、有被告的供词,案情清楚,不由武则天不信。实质上她仍然犯了不察的错误,供词是在酷吏的锻炼下提供的。武懿宗一下子杀了这么多人,朝臣把他排在周兴、来俊臣之行列里,认为他是“周来之亚”。
来俊臣想独吞破案的功劳,又告吉顼,吉瑞一闻消息就去见女皇,在女皇面前洗刷自己,才得免于死。案后,来俊臣、吉顼都以功臣的面孔出现,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
随后,又诬告诛杀了司刑府史樊惎。其子到朝堂上鸣冤,没有人过问,拿出刀来自剖其腹。秋官侍郎刘如只是哀叹了几声,来俊臣就告他附恶逆,武则天下令流放瀼州。
来俊臣得武则天信任,又嚣张起来。此人好色不堪,专以搜集美女为能事。常倚势强抢民女,又视某官有美妻,乃罗织罪名陷害之,后矫诏取其妻,前后被害者不知凡几。李昭德常恶来俊臣,亦被其诬告谋反而下狱。
来俊臣终于骄横过了头,在党羽以石勒自比其才,产生谋取社稷的念头。他不再听命于诸武,决定组织党绩罗告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又进而诬告皇嗣、庐陵王、南北衙门官员同反。换句话说,他诬告朝所有官员、武氏宗室、李氏宗亲全谋反,只有他是武则天的大忠臣,让武则天下令杀掉朝、宗室所有的人,自己独揽朝纲,再进一步谋取皇帝位。他简直以为自己可以像董卓那样,权控整个朝廷,成了政治疯子。
这一阴谋被人告知诸武,他们非常害怕。而太平公主却以果断手段告来俊臣,乃罗列来俊臣罪,上告母皇,诸武也一起上告,使来俊臣终于进了监狱。刑司按法定其罪,应处极刑。武则天总以为他告了谋反大案,立了大功,还想敕免他,奏折上去三天仍迟疑不批复。大臣王及善上奏说:“来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必动摇朝廷。”武则天看了奏折仍在犹豫。有一天,武则天游于御园,吉顼执纲牵马,武则天骑在马上缓缓行走。她向吉顼打听大臣们都在议论什么事,吉瑞说:“大臣们都怪处理来俊臣的奏折还不下来。”武则天说:“来俊臣有功于国,朕正思考怎么处置他才合适。”吉瑞回答:“以前于安远揭李贞等人谋反,才准时把他们平息。于安远这么大的功劳,才做个成州司马。来俊臣的功劳有他的大吗?但他却聚集党绩,诬陷良善,家里的赃物堆如山,冤魂塞住了道路,他是国家的大强盗,为什么要为他可惜呢?”武则天听了吉顼的话,决定抛弃来俊臣。
武则下诏杀死了来俊臣。仇家争着撕咬其肉,斯须肉尽,又挖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踏成泥。武则天知天下人恨他,乃下诏数其罪恶,诏上有言:“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相贺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事见《资治通鉴》,卷o6,神功元年四月。]
来俊臣受宠时,选官部门受他的指使,选来俊臣的亲信为官者数百人。来俊臣被杀后,任选侍郎们都向武则天自其绪。女皇责备他们,他们说:“臣等有负陛下死罪啊但臣等乱国家之法,罪上一身;如违背了来俊臣的意愿,当时就得灭族”武则天听了,才知道自己重用来俊臣,才使他敢于胡作非为,朝臣们才如此害怕他。于是,武则天都敕免了这些侍郎们。
经过来俊臣案后,武则天再三反思任用周兴、来俊臣的前后过失,终于醒悟。一天在朝堂上问侍臣:“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国有常法,朕安敢违间疑其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周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也?”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自垂拱以来坐谋反者,率皆兴等罗织,自以有功。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摇所问者若有翻覆,惧遭惨毒,不若死。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微有实状,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太后悦曰:“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于yin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遂赐无崇钱千缗。[《资治通鉴》,卷o6,神功元年九月。]
酷吏们被除,政局宽松了。很多人提到魏元忠也是冤枉的,武则天马上召回任为御史丞。魏元忠曾三次被流放,一次遭贬,都大难不死。更险者,是女皇从刀口上救出他来。一天,武则天宴请群臣,武则天问他:“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要所避之”武则天听了,一句话也未说。她怎么想呢?这么好的大臣像鹿一样被酷吏数度捉去欲做羹吃,而捉鹿者却是她使用的工具,哪么其罪应由谁来承担呢?武则天想来想去,心里难过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
监察御史魏靖请求为那些受冤者平反昭雪,武则天当即批准。在调查复审工作,许多人被解除罪名,许多冤死者得到昭雪。此后,朝再无大狱,君臣关系融洽,出现了共同治理天下的和平局面。
然而,归根结底,其症结又在哪里?武则天够得上一位明君。但她的非正统地位和女性身份即云贵终是大臣们心的疙瘩,这个疙瘩武则天本人怎么才能完全解开呢?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七十五岁。这一年她突然感到思想的懈怠,从来没有过的懈怠。几十年敢作敢为的豪气没了,也缺少了那时的敏感,似乎对人对事有点无所谓,甚至有点麻木。在大臣眼睛里,女皇帝这两年变得慈祥、有趣,虽然威严犹在,但没有了以前那种逼人的锋芒。
由于思想懈怠,身体也似乎跟着软弱。女皇很热爱祭祀活动,以前泰山、嵩山封禅的祭祀、洛水授图的祭祀,女皇的兴奋、昂扬,登上则天门的宣赦,犹如一座天神、一个从天而降的女神。然而,如今的祭祀活动,大臣们只能看到女皇的虔诚、一个老年妇人的虔诚,动作迟滞、脚步踉跄。
看到女皇的老态,朝大臣都在想着一个问题,女皇身后接替人的问题。但是,女皇不说,大家都不开口。大家再也不想逼她,都由争斗变成了同情,为女皇的难于决择感到同情。在继嗣问题上能说得上话的大臣,也都是老人了,他们的争斗心似乎也不存在了,变成了怜悯和同情。因此,大家都在等待着。
但是,有些人却着急,这就女皇的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看姑母一天天老下去,与大臣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枢大臣由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杜景俭、王方庆、姚元崇、魏元忠等人把持。这些人都稳重、忠直,全是忠于李唐王朝的能臣、治仕。姑母偶尔也让他们任宰相,但总不让他们掌枢,姑母到底是要把位子再让给李唐,还是让武周延嗣,做个开皇帝?他们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了。
没有数就得问出数来。于是,圣历元年二月里,就有几起人前来说女皇,他们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于是,数年不提的老话题又搬出来。对二武的心思和行动,朝大臣消息灵通,一清二楚。一天,女皇宴请众宰相。席间有人提起二武为皇嗣的事,狄仁杰说:“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儿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此时说这些话,女皇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但她平静了这么多年,一听就厌烦,就对狄仁杰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一听有点着急,赶紧拿女皇《臣轨》的观点劝说女皇,意思是君臣股肱,乃为一体,分不出国事和家事来。接着,王方庆、王及善也缓缓插言,劝说女皇。并劝女皇召还庐陵王,使母子相见。武则天听了,不仅毫无当年的锋芒,眼睛里满是泪水,侍从赶紧替女皇擦拭。武则天叹口气说:“朕老矣,不用矣”
他日,女皇忽召狄仁杰说:“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析,何也?”狄仁杰闻问一定在想女皇的意思,然后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二月。]
年迈的武则天至此更加清楚,大臣们仍然是李唐的大臣,他们认可屈从了她这个皇帝,却没有认可武姓皇族。认可她,也只是认可她是唐室的第四代皇帝,而不是武周的开国皇帝。她深信自己可以做一个开国皇帝,但是她就得再次跨上征鞍,扬起利剑,杀死这些忠于唐室的大臣,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与自己的孙子们。因为,他们会誓死保卫李唐宗脉,狄仁杰们一定做得出来。然而,她已经做不到斗争的事了,她更不能向自己的子孙动刀。因为她一天天在向长安的李唐皇陵走近,那儿有她崇敬的名君李世民,有同她厮守几十年的丈夫李治。他们正向她招手,到了那里她将是李治的妻子、太宗的儿媳。那时见到了他们她将如何交待?难道能说“我把你们的子孙全杀光了,现在已是姓武的天下了”吗?席间的泪水是真诚的。那是母亲想念亲生儿子的泪水,儿子昏瞆,做出了荒唐事,但是这些年对他的惩罚还不够吗?已经十几年不见她的显儿了,她想念。母子的亲情使她的好强之心融化了,她开始止住奔腾的脚步,退到亲情的房檐下。
一个月后,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召庐陵王及其妃和诸子,入都疗疾。七月,庐陵王到神都,潜居宫。狄仁杰等大臣知庐陵王被召回,就进宫求见。武则天见宰相前来,满面春风地说:“朕知爱卿所来何事,庐陵王已还宫矣”狄仁杰却故作不知地说:“真是喜事,臣何不知?”武则天即使人挽起帘幕,庐陵王从帘后走出,拜伏于地。武则天扶起庐陵王,牵着儿子的手到狄仁杰面前,说:“朕还卿庐陵王”又对儿子说:“今全我母子团聚者,国老也儿当拜国老”狄仁杰免冠顿,哽咽泪涌,跪地答拜。左右扶起狄仁杰,狄公继奏:“陛下母子团聚,家国之大幸事,庐陵王留过在房州,天下所悉知。今日在内,臣亦不知。宫外难免议论,其如明迎之,使朝内外尽知也。”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的奏请,乃令庐陵王去石像驿安置,由皇帝“具法驾,陈百僚,就迎之。”于是,满朝武皆知皇上将嗣位于庐陵王[《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三月。]。
九月,皇嗣李旦坚请逊太子位于庐陵王,得到皇帝允准,于是改立庐陵王为太子,复名李显,李旦册为相王。太子太保魏王武承嗣见继嗣落空,郁郁成病,一命呜呼。武三思为人乖巧,见形势急变,乃向庐陵门靠拢。
在立嗣期间,与突厥的关系仍时有起伏。突厥领默啜许诺其女嫁于唐,建立姻亲,这年六月,命武承嗣子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武延秀,淮阴郡王也。命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侍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以二人为使,携金万两、帛万匹为聘礼,送武延秀前往。凤阁舍人张柬之劝谏:“自古未有国王娶夷狄女者。”武则天不听,乃外调张柬之为合州(今四川合川)刺史。
武延秀一行至突厥黑沙南庭,见默啜。默啜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也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也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乃拘延秀于别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说是留着做唐朝在突厥之地的百姓之王。把阎知微、杜延秀、杨齐庄、裴怀古扣留。把其他人放回,让他们持着自己写的遣责信回洛阳,还故意封他们官职,加官服。突厥兵进攻靖难、平狄、清夷等唐军。
放回的人至神都,呈上默啜之书。武则天看到书列举唐朝五大罪状,全是胡说八道,什么给他们的种子是薰熟的,金子是假的,丝帛是粗劣的。尤其强调可汗贵女,武氏小姓,以此冒充婚姻,侮辱了她们。因此起兵,欲取河北。武则天一见大怒,乃兵三十万征讨之。又以庐陵王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而招兵,人闻太子为帅,几天内招兵百万。又以狄仁杰为行军副元帅,帮助太子征讨。
大军行前,狄仁杰、薛仁贵子薛纳等将领,都再三向亲自送行的女皇说,立嗣问题态度还应坚决明朗,要让新太子在百官面前听政和谒见皇上,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安了。
武则天一一答应了将领们的请求。
武则天确立庐陵王为太子,确立了她身后的皇位继承关系,但她仍然是大周皇帝,并没有让位给太子的想法,由于几十年斗争的习惯,使她仍牢牢朝廷局势。同时把都的屯兵,令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把禁兵仅,控制在自己手。
对默啜的打击,她虽派兵及时进行。但她早已认为默啜的犯境,很快会遭失败,并不怎么在意。而朝的大势,她却不放手。她对自己罢黜贬走十几年的庐陵王和他的近戚并不放心。而朝廷大势,重在枢宰相,她对自己的宰相们,尤为看重。武则天晚年的宰相是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姚元崇、苏味道、李峤、6元芳、魏元忠、吉顼,也有武家族人武三思、武攸宁,其狄仁杰是辅,尤为女皇倚重。
公地69年,武则天在这一年又用了三个年号,四月以前是天授三年,四月改为如意元年,九月再改为长寿元年。公元684年也用过三个年号,即嗣圣元年、明元年和光宅元年,因为那一年生三件大事,即高宗驾崩后宗即位、废宗李旦即位、武则天代李旦临朝执政,宗、睿宗、太后临朝各用一个年号。公元69年是她自己做皇帝为何用三个年号?原来那年女皇虚岁是七十岁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女皇七十了,她自然有所感想,先改个“如意”是图个吉利,想顺利闯过七十大关,再往另一个“坎”上奔。这年五月,她还禁屠宰,都是图吉享,想春秋高寿,寿比南山。
但奇怪的事居然生了,又过四个月,到八月底已掉的牙床里竟然长出了新齿。这一奇迹让女皇太兴奋了,所以才又改元长寿的。史书自然有点不怀好意,这么记载:“太后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知衷。丙戍,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改元。更以九月为社。”[《资治通鉴》,卷o5,长寿元年九月。]年轻就是年轻,史书非说人是“善自涂泽”,好了,七十岁了又长出新牙来,这个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史书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记载,如果武则天能自动掉下脑脑袋,史书就该大事渲染了。又长出新牙了,史书就写那么一小句。而武则天当时不知怎么高兴呢?在百官的簇拥下,武则天登上高高的则天门,接受百官的拜贺,改元长寿元年,大赦天下。
武则天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日理万机,一直想不到年龄问题,这一年她所以挂念年龄和寿兴问题,主要有个嗣位问题缠绕着她,具体来说是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她拿不定主意,认为不如自己再活一百年,让他们无法争夺。
然而,在武承嗣的眼睛里,姑姑毕竟年已古稀,说不上哪天突然驾鹤西去,自己的命运如何,实在凶险。他是武氏嫡长,最先继承武士彟的爵位,姑姑称帝,又以亲王出任宰相之职。但他心如明镜,这一切靠的是皇上这棵大树,大树一倒,一切就难测。所以,他加紧培植党羽,笼络大臣,树立威信,牢牢控制朝局。并利用酷吏,整治那些仇武家的大臣,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清除,换上自己的亲信。然而,自己的亲信全是些无耻的小人,如傅游艺、宗秦客、来俊臣等,没有一个如狄仁杰、魏元忠般的忠诚、正派而有能力,这些大臣全部是自己的死对头。所以,他十分清楚,一旦女皇帝不在了,天下绝不可能再是武家的。他们也一定会被清除。所以,只有皇嗣是武家的、是他武承嗣,天下才能是武家的,他以合法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上,反对派只有依附他才能继续做官,最终必然会转向他一面,那时武周的天下才能代代传下去。
他不敢公然向姑母讨要皇嗣继承权,因为现在的皇嗣是姑母的亲儿子,姑侄的关系亲不过母子关系,他太没有把握能讨到皇嗣继承权。这些,都是武承嗣为之焦虑不安的问题,也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好也是武则天最为难的问题,她心也像明镜,自己的身体再好,再换几颗新牙也没有用,人到古稀就像日薄西山,没有几年好过,唐朝的前三帝都只活了五十几岁,唐太宗的身体那么雄壮,才刚活到五十出头。自己死后究竟让谁来继统?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一个不是传位给亲生儿子的。但是,自己的儿子姓李不姓武,如果传嗣给儿子,天下又成了李家,武周政权自然就消亡了。以前她解决的办法是把儿孙们全改为武姓,当今的皇帝变成了皇嗣,已改为武姓了。李贤的儿子光顺、守礼、守义及女儿长信公主都是武姓;宗之子重润、重福、重俊、重茂也都改为武隆;睿宗之子成器、成义、隆基、隆节、隆业都姓武了。这两一来明显产生了尖锐的新矛盾,武姓宗室王与李姓宗室王对立而存在,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现在因为她的存在,这两个阵营还没有公开反目,但她知道他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厚,矛盾也愈加尖锐。一旦她不在了,他们会各自组织,血拼一场。
她曾经试图在时解决这些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打击自己的子孙,让武姓王扬刀立万,为武姓王继统立下基础,让武大臣偏向武姓王,这是她让武周天下继续的决定。其表示是长寿二年开始,在宗祖祭祀时,她作为皇帝初献,让武承嗣亚献。同时,把李姓王降级,以恒王成义为衡阳王、楚王隆基为临淄王、卫王隆范为巴陵王、赵王陵业为彭城王[《新唐书》,卷4,本纪四,则天纪,长寿二年。]。同时,借助平李唐宗室王叛乱之机,把李氏宗亲或杀或流,包括高宗庶子也一个不留。如汝南郡王李炜、鄱阳郡王李湮、广汉郡王李谧、汶山郡王李蓁、零陵郡王李俊、东平郡王李续、广都郡王李畴、嗣恒山郡王李厥、嗣郑王李敬、嗣滕王李修琦、预章郡王李亶、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南安郡王李颖、鄅国公李昭等。
这些做法明白地告诉朝百官,下一步他要把皇帝继承人让给武氏,让武周天下永久取代李唐天下。但是,她的举措遭到朝重臣的反对,大家尤其对那个武承嗣反感,他指挥酷吏的残暴杀戮,分明是一头吃人的野兽,让他接替当皇帝,怕比秦始皇还要凶残。于是,出现不久前皇嗣问题上朝的一场争斗,宰相们没有一个同意立武承嗣为继嗣的。在那场争斗,出现了两种观点:一个是王庆之立武氏血亲的观点,“神不歆非莫,民不祀非族”,也的确有道理。另一个是李昭德的姑侄和母子关系的比较,“自古未闻侄为姑立庙者”,说的也极为动人。两个说法都对,但却不能都成立,因为二者只能其一。但窨是选子还是选侄,让这位英睿无比的女皇犹豫不决,因为问题的确十分重大,选择了一方,就意味消灭了另一方,这两个阵营绝不调和,那是一场灭族的战争。
武承嗣看的比武则天还清楚,争不到皇嗣位,直接灭亡的是他自己,他将会被李氏接替人和李昭德等大臣撕得粉碎,毫不会留情,李昭德在光政门外杖杀王庆之的场景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他不能等。
他来个釜底抽薪之法,把皇嗣李旦害死,迫使皇帝非立他不可。他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利用告密整死皇嗣,或暗杀。长寿二年正月,武则天身边的户奴团儿向女皇密告皇嗣的两个妃子“为厌呪(咒的异体字)”。其二妃一是刘妃,生李旦的长子李成器,一是窦妃,是李世民母亲窦太后的曾孙子,生子李隆基,便是唐明皇。在二妃进嘉豫殿朝拜武则天时,被武则天杀死,埋在宫,无人知尸体所在(或曰二妃神秘失踪)。[事见《资治通鉴》,卷o5,长寿二年正月。]李旦失去了两位妃子,又不敢说明,只有心内悲伤,在武则天身边像不知此事一样面不敢露形迹。团儿害死了二妃,又在女皇耳边密告皇嗣,武则天的亲信说出了团儿害二妃、又要加害皇嗣的真情,武则天才知上当、杀死了团儿。
那么,团儿为什么要陷害刘、窦二妃,又要加害皇嗣?这又是一个宫秘闻,既是秘闻就难有确实根据,其事又牵扯女皇帝和皇嗣,“为君者讳”不好直言。《资治通鉴》只用了“有憾于皇嗣”几个字,原是“户奴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呪……团儿复欲害皇嗣”(原出处见前注)。那么“有憾于皇嗣”是什么意思?后来的作者从这字里行间窥出了秘密,认为是团儿欲与皇嗣生某些隐秘关系而被拒绝,或皇嗣不敢做,使团儿怀恨在心。继而同武承嗣有了勾结,她所以要加害皇嗣,是武承嗣指使。这种可能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尚无确实史料可以证明,在当时武承嗣争夺皇嗣的阴谋活动,这种事的出现也不足为怪。
团儿被杀,李旦的几个儿子都被降格为地方王,《新唐书》记为“郡王”,实则相同,皇孙李成器的资格也被取消,降为寿春王。武承嗣以为抢夺皇嗣的时机成熟,便乘机让人诬告皇嗣谋反,武则天便令来俊臣审讯皇嗣左右的人。来俊臣惯用酷刑,使受刑者不胜毒楚,都诬招与皇嗣谋反,免遭毒刑。而在皇嗣那里一个工人安金藏却不忍心皇嗣遇害,乃大声向来俊臣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说着用刀子自剖其胸腹,血流满地,五脏都暴露在外面。有人赶忙飞告女皇,女皇闻说,立即派人把他抬送进宫,命太医抢救。太医理其内脏,再用桑皮缐缝合,敷上药粉。经一夜抢救,安金藏才苏醒过来。武则天亲自前往看视,因他身子不能动弹,概令免礼,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是说:“我自己对亲生儿子不能明察,累你杀身作证明,受这么大的痛苦。”说完,便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放出被讯人等,武承嗣的阴谋又告吹。
皇嗣问题闹得天翻地覆,仍未解决。武则天仍然不能决定,只好迁延下去。而她唯可依凭者,就是让自己长生不老,自然就免得自己的子侄们动刀动枪,互相攻杀,也省得大臣们跟着受害,更省得像安金藏这样的人跟着玩命。
于是,武则天也想去求神仙了。尽管她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曾求神保祐,长生不老,但其结果全是虚空。然而她仍报有期望,尤其是她七十之寿,犹感精力不哀,掉了的牙还能长出新的来,也许自己真与神仙有缘,便想试试。
邪门外道者,只要人招之必然就有,何况是皇帝需求。武则天要长生不老术,马有就有成群的神仙出现。河内(今河南黄河北岸地区)有个老尼姑住在洛阳麟趾寺,白号浮光如来,她与嵩山人韦什方一起以妖妄惑众。浮光如来自称能周知过去和未来;韦什方自称是东吴赤鸟年(公元o4左右)生,已是45o多岁。还有个“老胡”人自称年已五百岁,还说二百年前就见过薛怀义。武则天求神心切,立好赐韦什方武姓,又任他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还送他制语:“迈轩代之广成,逾汉朝之河上。”制语是皇帝语,相当于皇帝的“语录”、警句。武则天的这个制语用的两个典故,前典言广成子居崆峒山上,黄帝轩辕氏立于下风而问道。后典言有个神仙叫河上公,汉帝在黄河之滨盖了个茅草房,听他讲《老子》,河上公告诉汉帝:“我注解这部经书已千七百年了。”武则天问这两个典故褒韦什方是活神仙,是黄帝时代的广成子、汉初的河上公。武则天遂也被奉为神圣,在其皇帝尊号上加了一大堆神圣字眼。长寿二年被尊为“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694年)武承嗣鼓动二万六千多人又为武则天上了个“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她欣然接受,改元延载元年;第二年,又加尊号为“慈氏越左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据考证,前一个尊号重在“金轮”二字。菩萨应世现身,称为转轮王,则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级,分别代表不同的转轮,金轮王拥有四方天下,以次类推,铁轮王只拥有南部阎浮提州一方天下。后一个尊号又加一个“慈氏”号,慈氏是弥勒的意译,即谓女皇是弥勒转世。那“越古”何意?是言“最古老”,原来,“弥勒”和“菩萨”都不是一个,而是产生年代不同的许多个。如佛经说最古老的那个弥勒,即慈氏涂勒,是佛祖的第一个弥勒弟子,先于佛祖圆寂,后经天经修行四千岁,等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再至人间成佛。大周女皇帝武天就是这个弥勒的化身,也是可以拥有四方土地的金轮菩萨的化身,等等。
然而,邪门外道从来是要败露的,那几个能知天命,能让武则天永久不死的神仙们也很快暴露了原形。
刚尊“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没几天,明堂起火了,夜间大炎照得洛阳城像是白昼,一把火把明堂和附近建筑烧个净光。武则天震怒了,她正要找那些活神仙算账,那个“浮光如来”如平常一般走进宫殿,女皇一见劈头便问:“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老尼姑无言以对,狼狈逃去。既然皇帝不信老尼姑了,马上就有人告老尼。说她自吹一日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可是晚上却与弟子烹宰宴饮,而纵容男女弟子百余行yin秽事。而那个自称45o岁的韦什方自称能造长生不老药,到岭南采药一去不归。
武则天本来不想把他们怎么样,一听众人控告,马上产生了杀人的念头。于是派人去找老尼,假称继续任用。老尼没想到武则天会张以待。放胆前来,弟子也被召回。女皇命人围住寺院,全部逮捕。河内老尼被杀,余皆没为官奴。韦什方在偃师听说骗局败露,自杀而死。
武则天始知自己也寻不到长生药,总有一天要归西,皇帝位也总得让别人来继承。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的确生了谋反事,造成一个大狱,也是女皇统治后期的最后一场大冤狱。
箕州刺史刘思礼鬼迷心窍,竟相信相术谋反事。他以前曾跟术士张憬藏学相面,张憬藏告诉他,你的面相可做太师的高官,等到你到箕州做官时,这个目标就可实现了。到神功元年,他果然被授为箕州刺使。命相的应验让他昏了头,他想要做太师,位至极品,不是辅佐王命无以至此高位。便找到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一听更加神经病,以为刘思礼辅佐的一定是他,虽然自己是个七品芝麻官,既然天命如此,就不要拒绝了。
于是,他俩便真的秘密商量造反夺皇位。他们的计划是:与朝官员相交接,以相面欺骗对方,假说他们都是富贵相,正当他们高兴时称:“綦连耀有天命,大家拥戴他做皇帝才能得到宝贵,你的面相富贵,就是应在他身上。”
明堂尉(负责守卫明堂的军官)吉顼闻其谋,告诉了酷吏来俊臣。来俊臣此时因贪贿已被贬为合宫县尉,获此信息以为又是个升官的大好机会,于是他赶紧上报。武则天闻报,立即派河内王武懿宗审理此案。武懿宗是武则天从侄,武则天称帝开国封的十个郡王之一,和武承嗣一样,打算清除反对派,使朝归武氏。他抓住这个机会不放,表示只要说出造反的全部人来,并按他提供的朝大臣的名单诬陷,就免除刘思礼不死。结果,刘思礼把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亨、天官侍郎石抱忠和给事周潘、泾州刺史王勔、监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全部诬供出来,并利用酷刑使他们承认谋反,全部杀死。还进行灭族,案子牵连千余人受害。
这个案子是郡王武懿宗亲自审量,有谋反人的揭、有被告的供词,案情清楚,不由武则天不信。实质上她仍然犯了不察的错误,供词是在酷吏的锻炼下提供的。武懿宗一下子杀了这么多人,朝臣把他排在周兴、来俊臣之行列里,认为他是“周来之亚”。
来俊臣想独吞破案的功劳,又告吉顼,吉瑞一闻消息就去见女皇,在女皇面前洗刷自己,才得免于死。案后,来俊臣、吉顼都以功臣的面孔出现,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
随后,又诬告诛杀了司刑府史樊惎。其子到朝堂上鸣冤,没有人过问,拿出刀来自剖其腹。秋官侍郎刘如只是哀叹了几声,来俊臣就告他附恶逆,武则天下令流放瀼州。
来俊臣得武则天信任,又嚣张起来。此人好色不堪,专以搜集美女为能事。常倚势强抢民女,又视某官有美妻,乃罗织罪名陷害之,后矫诏取其妻,前后被害者不知凡几。李昭德常恶来俊臣,亦被其诬告谋反而下狱。
来俊臣终于骄横过了头,在党羽以石勒自比其才,产生谋取社稷的念头。他不再听命于诸武,决定组织党绩罗告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又进而诬告皇嗣、庐陵王、南北衙门官员同反。换句话说,他诬告朝所有官员、武氏宗室、李氏宗亲全谋反,只有他是武则天的大忠臣,让武则天下令杀掉朝、宗室所有的人,自己独揽朝纲,再进一步谋取皇帝位。他简直以为自己可以像董卓那样,权控整个朝廷,成了政治疯子。
这一阴谋被人告知诸武,他们非常害怕。而太平公主却以果断手段告来俊臣,乃罗列来俊臣罪,上告母皇,诸武也一起上告,使来俊臣终于进了监狱。刑司按法定其罪,应处极刑。武则天总以为他告了谋反大案,立了大功,还想敕免他,奏折上去三天仍迟疑不批复。大臣王及善上奏说:“来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必动摇朝廷。”武则天看了奏折仍在犹豫。有一天,武则天游于御园,吉顼执纲牵马,武则天骑在马上缓缓行走。她向吉顼打听大臣们都在议论什么事,吉瑞说:“大臣们都怪处理来俊臣的奏折还不下来。”武则天说:“来俊臣有功于国,朕正思考怎么处置他才合适。”吉瑞回答:“以前于安远揭李贞等人谋反,才准时把他们平息。于安远这么大的功劳,才做个成州司马。来俊臣的功劳有他的大吗?但他却聚集党绩,诬陷良善,家里的赃物堆如山,冤魂塞住了道路,他是国家的大强盗,为什么要为他可惜呢?”武则天听了吉顼的话,决定抛弃来俊臣。
武则下诏杀死了来俊臣。仇家争着撕咬其肉,斯须肉尽,又挖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踏成泥。武则天知天下人恨他,乃下诏数其罪恶,诏上有言:“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相贺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事见《资治通鉴》,卷o6,神功元年四月。]
来俊臣受宠时,选官部门受他的指使,选来俊臣的亲信为官者数百人。来俊臣被杀后,任选侍郎们都向武则天自其绪。女皇责备他们,他们说:“臣等有负陛下死罪啊但臣等乱国家之法,罪上一身;如违背了来俊臣的意愿,当时就得灭族”武则天听了,才知道自己重用来俊臣,才使他敢于胡作非为,朝臣们才如此害怕他。于是,武则天都敕免了这些侍郎们。
经过来俊臣案后,武则天再三反思任用周兴、来俊臣的前后过失,终于醒悟。一天在朝堂上问侍臣:“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国有常法,朕安敢违间疑其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周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也?”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自垂拱以来坐谋反者,率皆兴等罗织,自以有功。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摇所问者若有翻覆,惧遭惨毒,不若死。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微有实状,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太后悦曰:“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于yin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遂赐无崇钱千缗。[《资治通鉴》,卷o6,神功元年九月。]
酷吏们被除,政局宽松了。很多人提到魏元忠也是冤枉的,武则天马上召回任为御史丞。魏元忠曾三次被流放,一次遭贬,都大难不死。更险者,是女皇从刀口上救出他来。一天,武则天宴请群臣,武则天问他:“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要所避之”武则天听了,一句话也未说。她怎么想呢?这么好的大臣像鹿一样被酷吏数度捉去欲做羹吃,而捉鹿者却是她使用的工具,哪么其罪应由谁来承担呢?武则天想来想去,心里难过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
监察御史魏靖请求为那些受冤者平反昭雪,武则天当即批准。在调查复审工作,许多人被解除罪名,许多冤死者得到昭雪。此后,朝再无大狱,君臣关系融洽,出现了共同治理天下的和平局面。
然而,归根结底,其症结又在哪里?武则天够得上一位明君。但她的非正统地位和女性身份即云贵终是大臣们心的疙瘩,这个疙瘩武则天本人怎么才能完全解开呢?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七十五岁。这一年她突然感到思想的懈怠,从来没有过的懈怠。几十年敢作敢为的豪气没了,也缺少了那时的敏感,似乎对人对事有点无所谓,甚至有点麻木。在大臣眼睛里,女皇帝这两年变得慈祥、有趣,虽然威严犹在,但没有了以前那种逼人的锋芒。
由于思想懈怠,身体也似乎跟着软弱。女皇很热爱祭祀活动,以前泰山、嵩山封禅的祭祀、洛水授图的祭祀,女皇的兴奋、昂扬,登上则天门的宣赦,犹如一座天神、一个从天而降的女神。然而,如今的祭祀活动,大臣们只能看到女皇的虔诚、一个老年妇人的虔诚,动作迟滞、脚步踉跄。
看到女皇的老态,朝大臣都在想着一个问题,女皇身后接替人的问题。但是,女皇不说,大家都不开口。大家再也不想逼她,都由争斗变成了同情,为女皇的难于决择感到同情。在继嗣问题上能说得上话的大臣,也都是老人了,他们的争斗心似乎也不存在了,变成了怜悯和同情。因此,大家都在等待着。
但是,有些人却着急,这就女皇的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看姑母一天天老下去,与大臣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枢大臣由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杜景俭、王方庆、姚元崇、魏元忠等人把持。这些人都稳重、忠直,全是忠于李唐王朝的能臣、治仕。姑母偶尔也让他们任宰相,但总不让他们掌枢,姑母到底是要把位子再让给李唐,还是让武周延嗣,做个开皇帝?他们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了。
没有数就得问出数来。于是,圣历元年二月里,就有几起人前来说女皇,他们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于是,数年不提的老话题又搬出来。对二武的心思和行动,朝大臣消息灵通,一清二楚。一天,女皇宴请众宰相。席间有人提起二武为皇嗣的事,狄仁杰说:“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儿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此时说这些话,女皇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但她平静了这么多年,一听就厌烦,就对狄仁杰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一听有点着急,赶紧拿女皇《臣轨》的观点劝说女皇,意思是君臣股肱,乃为一体,分不出国事和家事来。接着,王方庆、王及善也缓缓插言,劝说女皇。并劝女皇召还庐陵王,使母子相见。武则天听了,不仅毫无当年的锋芒,眼睛里满是泪水,侍从赶紧替女皇擦拭。武则天叹口气说:“朕老矣,不用矣”
他日,女皇忽召狄仁杰说:“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析,何也?”狄仁杰闻问一定在想女皇的意思,然后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二月。]
年迈的武则天至此更加清楚,大臣们仍然是李唐的大臣,他们认可屈从了她这个皇帝,却没有认可武姓皇族。认可她,也只是认可她是唐室的第四代皇帝,而不是武周的开国皇帝。她深信自己可以做一个开国皇帝,但是她就得再次跨上征鞍,扬起利剑,杀死这些忠于唐室的大臣,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与自己的孙子们。因为,他们会誓死保卫李唐宗脉,狄仁杰们一定做得出来。然而,她已经做不到斗争的事了,她更不能向自己的子孙动刀。因为她一天天在向长安的李唐皇陵走近,那儿有她崇敬的名君李世民,有同她厮守几十年的丈夫李治。他们正向她招手,到了那里她将是李治的妻子、太宗的儿媳。那时见到了他们她将如何交待?难道能说“我把你们的子孙全杀光了,现在已是姓武的天下了”吗?席间的泪水是真诚的。那是母亲想念亲生儿子的泪水,儿子昏瞆,做出了荒唐事,但是这些年对他的惩罚还不够吗?已经十几年不见她的显儿了,她想念。母子的亲情使她的好强之心融化了,她开始止住奔腾的脚步,退到亲情的房檐下。
一个月后,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召庐陵王及其妃和诸子,入都疗疾。七月,庐陵王到神都,潜居宫。狄仁杰等大臣知庐陵王被召回,就进宫求见。武则天见宰相前来,满面春风地说:“朕知爱卿所来何事,庐陵王已还宫矣”狄仁杰却故作不知地说:“真是喜事,臣何不知?”武则天即使人挽起帘幕,庐陵王从帘后走出,拜伏于地。武则天扶起庐陵王,牵着儿子的手到狄仁杰面前,说:“朕还卿庐陵王”又对儿子说:“今全我母子团聚者,国老也儿当拜国老”狄仁杰免冠顿,哽咽泪涌,跪地答拜。左右扶起狄仁杰,狄公继奏:“陛下母子团聚,家国之大幸事,庐陵王留过在房州,天下所悉知。今日在内,臣亦不知。宫外难免议论,其如明迎之,使朝内外尽知也。”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的奏请,乃令庐陵王去石像驿安置,由皇帝“具法驾,陈百僚,就迎之。”于是,满朝武皆知皇上将嗣位于庐陵王[《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三月。]。
九月,皇嗣李旦坚请逊太子位于庐陵王,得到皇帝允准,于是改立庐陵王为太子,复名李显,李旦册为相王。太子太保魏王武承嗣见继嗣落空,郁郁成病,一命呜呼。武三思为人乖巧,见形势急变,乃向庐陵门靠拢。
在立嗣期间,与突厥的关系仍时有起伏。突厥领默啜许诺其女嫁于唐,建立姻亲,这年六月,命武承嗣子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武延秀,淮阴郡王也。命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侍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以二人为使,携金万两、帛万匹为聘礼,送武延秀前往。凤阁舍人张柬之劝谏:“自古未有国王娶夷狄女者。”武则天不听,乃外调张柬之为合州(今四川合川)刺史。
武延秀一行至突厥黑沙南庭,见默啜。默啜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也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也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乃拘延秀于别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说是留着做唐朝在突厥之地的百姓之王。把阎知微、杜延秀、杨齐庄、裴怀古扣留。把其他人放回,让他们持着自己写的遣责信回洛阳,还故意封他们官职,加官服。突厥兵进攻靖难、平狄、清夷等唐军。
放回的人至神都,呈上默啜之书。武则天看到书列举唐朝五大罪状,全是胡说八道,什么给他们的种子是薰熟的,金子是假的,丝帛是粗劣的。尤其强调可汗贵女,武氏小姓,以此冒充婚姻,侮辱了她们。因此起兵,欲取河北。武则天一见大怒,乃兵三十万征讨之。又以庐陵王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而招兵,人闻太子为帅,几天内招兵百万。又以狄仁杰为行军副元帅,帮助太子征讨。
大军行前,狄仁杰、薛仁贵子薛纳等将领,都再三向亲自送行的女皇说,立嗣问题态度还应坚决明朗,要让新太子在百官面前听政和谒见皇上,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安了。
武则天一一答应了将领们的请求。
武则天确立庐陵王为太子,确立了她身后的皇位继承关系,但她仍然是大周皇帝,并没有让位给太子的想法,由于几十年斗争的习惯,使她仍牢牢朝廷局势。同时把都的屯兵,令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把禁兵仅,控制在自己手。
对默啜的打击,她虽派兵及时进行。但她早已认为默啜的犯境,很快会遭失败,并不怎么在意。而朝的大势,她却不放手。她对自己罢黜贬走十几年的庐陵王和他的近戚并不放心。而朝廷大势,重在枢宰相,她对自己的宰相们,尤为看重。武则天晚年的宰相是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姚元崇、苏味道、李峤、6元芳、魏元忠、吉顼,也有武家族人武三思、武攸宁,其狄仁杰是辅,尤为女皇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