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wukan
离开宫殿时是长安夏日的一个黎明,闷热的长安城,一片死寂。突然,成群的乌雅隐天蔽日,嘎嘎鸣叫着扑向古老的宫殿,宫墙和安福门楼上也站满了乌鸦。
随后,一大群亲服女子在太监的驱赶下走出宫门,被赶入停在宫门外的十几辆持着布幔的宫车。她们形同囚犯,仿佛被拉到西郊赴死。她们唯一的罪恶,便是曾被那个已死的皇帝亲幸过,而且未能生出孩子。她们神情各异,有的真如赴死,有的像是在为新的皇帝低声哭泣,有的灵魂走失,神情木纳、萎顿。
唯有武则天,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宁静动人,以一种绝美的凄艳闪射出光彩。
没有人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想什么,好像只有她不是被驱赶着去做尼姑,好像要坐上接她的宫车去做皇帝的新娘。
她款款而行,昂着那动人的、永不屈服的美的头颅。
此时,你知道史书上是怎样去写她的吗?他们写她如何阴狠地准备夺取大唐江山,写她如何算计着去迷惑那个单纯的新上任的皇帝,写她如何准备去滥杀无辜和与男人,写她幸运,为什么就没有被细绳子勒死在宫室。他们不想分析这可怜的女人被驱赶出宫的心境,不想给她施舍一丝同情的文字。他们只写她的野心,不写她的理想和奋斗。他们是被世界上聪明勇敢的女人吓坏了,被中国出了个女皇帝气坏了。只配为男人服务、生孩子的女人怎么可以当皇帝?那天下还有阴阳黑白和方圆吗?
我读过一本作家的书,挖苦中国古代的史官,说他们穷酸老式或是受支宫刑变态的文人。看着,我不禁想笑,是有点刻薄。
武则天终于被那些受过宫刑的男人恶毒地驱赶着,进入了奔向那暗无天日的“佛门净土”的宫车。
长安西郊的感业寺,依山傍水,古朴秀丽。对尘缘断绝的人说,是修真养性的佳处。但是对武则天这些世俗的女人来说,就是人间地狱。这里除掉磐钵的敲击之声,便是死亡般的寂静。迎接她们的老尼们凶狠的目光,在一双双山鬼般目光的监视下,一双双鸡皮鹰抓般的手里握着杀人匕首般的剪刀。一束束美丽的秀发,在凶狠、恶毒的目光投射下,坠落、飘散。转眼间这群美丽的女人,便成了泛着青光头颅的秃子。武则天紧闭着嘴唇,看着自己的头发一缕缕飘散,她强忍着泪水,两眼直视着那个老尼投来的忌妒的、幸灾乐祸的目光。
这是一群被遗弃的美丽女人,说什么佛门清净,她们谁也无法清净。
自隋文帝力倡佛教,贞观初年唐玄奘又西行印度,访求15年取回1300多卷经卷,是为大唐盛事。感业寺是皇家寺院,也藏有许多佛教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对这些残遭遗弃的女人来说,几乎毫无关系。
武则天初入寺院,心里也充满了怨毒,她厌恶灰色的葬服般的尼姑衣袍、憎恨那顶遮掩着她光秃的黑色布帽。看着一个个目光呆滞、垂首念经的老尼,听着那恼人的磐钵敲击声,她几乎要发疯,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这座剥夺她正常生活权力的人间地狱。
但是,她毕竟是一个非凡的女人,有着男性的刚强和女人的执拗。她很快更冷静下来,怨天忧人只能是自取灭亡。既然唐高宗李治要答应来接她回宫,她就要等着他的到来,即使等不来也不能这样自轻自贱,天不绝人人自绝,她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哪怕还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去等待、去创造。
这样一想她立即轻松起来,再看那寺院中的森森松柏,似乎也不比皇宫差。她在皇宫十几年,皇宫又给了她什么呢?于是,她开始烧香礼佛,面壁打坐,诵读经典。她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诵读译好的佛经,不觉困难。她开始想,唐玄奘千辛万苦到“西天”去访求佛经,一定有其道理。她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女人,她要发现佛经的奥秘,是何种奥秘吸引唐玄奘去为之奉献终生的。这种好奇心正好成为她诵读、研究佛典的兴趣。于是,她真的如饥似渴地研读感业寺所藏佛典了。武则天研习的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即法相宗。武则天当政后,曾钦撰《大福先寺浮图记》《三藏圣教序》《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方广大庄严经序》等佛学作品,表现出她较为深厚的佛学修养。她还亲自给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了中国佛教新宗派华严宗,该宗派以《华严经》立宗得名,武则天钦赐创宗人法藏为“贤首”,故又名贤首宗。在有唐一代,唐太宗和武则天是两位推动佛教发展的皇帝,而佛学知识方面,武则天又远比唐太宗深厚,这显然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研读佛经有关。
由于武则天的勤苦功课,认真诵读佛经,让感业寺的主持长明师太对她另目相看了,长明既为主持,亦当有道有识。一天,她问:“你对功课的**很熟悉,原来诵读过吗?”武则天抬头看着她,满脸皱纹,满目慈祥,绝无入寺时的凶狠,“弟子幼年曾受家母熏陶,亦曾留意经典。”“原来如此,这说明汝与我佛有缘,然佛经仅为文字,佛法乃大乘之道。望汝努力经进,参知佛法,修为正果,得菩提之道。”此后,师太常与她交谈。
可是,武则天毕竟不是佛中人物。尽管她攻读佛学很勤苦,她自己明白,那多半是在打发清苦的日子。她自知“六根”未净,与佛无缘,大唐尘事,新皇帝李治,才是她关心的根本所在。
《全唐诗》[《全唐诗?则天皇后》,卷第5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诗里收有武则天这么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有人认为不是武则天的创作,是《全唐诗》的误录。但收入者自然认定是她写的,有人还以为是她在感业寺为尼时写的。武则天文思敏捷而深刻,她应该还有很多诗文未得收录流传,尤其她为尼的几年,应该有不少诗文创作,只是因为她身为尼姑,作品难以流传而已。
这篇诗作并不算美,诗意浅显,一览无余,武则天身在尼寺,心里犹苦苦思念着一个人,因此常常流着眼泪,轻拂着她在宫中的裙带。她思念谁呢,自不待言。此诗乍看不大像武则天的性格,她不是缠绵的女性。然而,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作品,有时也真超脱作者性格。如杜工部乃关心政治和民生的作者,然而也有“林花著西胭脂色,水荇牵风翠带长”的闲品;李青莲豪放,让人不相信“寒山一带作心碧”和“霸陵伤别”那两首优美和寄意凄婉的词是出自他的笔下。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凶残的政治家曹丕竟写出《燕歌行》那首七言诗,以如泣如诉的笔调描绘妇女不眠秋夜思念丈夫的悉苦来。因此,武则天那般能够驾驭群臣、创造社会的伟大女性,在孤身为尼的逆境中,也会思念、流泪,祈盼着为她许有诺言的太子、如今做了皇帝的李治,盼着他降驾感业寺,救她脱离苦海。
李治是如何来感业寺探望武则天的,又是如何引她从俗再度回宫的。这些情节《资治通鉴》所用文字不多,但过程却极为清晰。为史者根据《通鉴》的史料,叙述大都正确。而且,《通鉴》的潜词也透露出李治在武则天出家前是有诺言的。其文曰:“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资治通鉴》,卷199,永徽五年三月庚申。]细读之,文后不便言者是极为清楚的。“忌日”,应是太宗去世两周年,李治为父亲服丧三个年头的日子,李治才能出宫借去感业寺为太宗祭奠的机会,去见武则天,并准备接她回宫。
既然连《通鉴》都说:“见之,武氏泣,上亦泣。”文后的内容大约是李治去感业寺与祭奠完毕后,通过寺中主持去见年近30的武则天。李治是皇帝,感业寺又是皇家的寺院,自然是不能不让单独见面的。见面之后,一定真有抱头痛哭的情景,以李治的柔弱多情,武则天的悲苦与欣喜交集,是可能出现抱头痛哭情景的。既得相见,亦有亲近之机会。而且,应该会有多次相见的可能。但是否已经怀孕,此为故事书尽力描绘者,或亦有可能。因第二年下半年武则天已为李治生有一子。然而是在寺中孕,或接回后宫纳为妃而孕者,很难推测,因为不久她就返回唐宫了。此亦细事,不必费猜。
武则天是怎样再度回宫的?也不能是说回就回,她毕竟是太宗的妃嫔侍妾,又出家当了尼姑。原来是高宗李治的妻妾大闹矛盾,给了李治接她回宫的大好机会。关于这段情节,正史记述的满详细。其他许多故事类书文的记述虽有渲染和夸张,但事实原本如此,出入多不算太大。
高宗的皇后王氏,是以其出身高贵、淑静贤德而被立为皇后的。她的确美丽端庄,但美丽的脸像个石膏像,极少有表情,更难见到其笑容。因其出身名门,又多了一份目空一切的高傲,美丽的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尖,眼睑总是低垂着,毫无声色,像个死羊。她假意顺从高宗,又似乎拘泥过了头,使高宗感到厌倦。况且她又是关陇大族的后人,有她在高宗身边,使高宗成了被监视的对象,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朝堂上,那些老臣为尽责任,总是无休止地劝谏;回到后宫,高宗面对皇后,也还是得小心谨慎。他前后应付,不得要领,成了个儿皇帝。
高宗像是个笨孩子,家长看得太紧就设法逃避,而逃避的地方便是淑妃宫[萧淑妃次女生于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前,淑妃获宠,参见《全唐文》,卷第3295页。]。
淑妃姓萧,高宗作太子时是他的良娣[良娣:汉代太子的妾号,唐无此号。即借用汉号,为太子妻。],即位后拜为淑妃(唐制,皇后之后有贵、淑、德、贤四妃)。此女美丽动人,又天性活泼,妖痴可爱,本不是个好妃,但大当时的情景下,高宗宁可躲入淑妃宫,不愿去见皇后。这在后宫制度下是极为不正常的,这叫冷落皇后,专宠偏妃,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不久,高宗与武则天的事为王皇后探知,她更是大为恼怒,一个淑妃就让皇帝准落了自己,如今皇帝又爱上了尼姑。王皇后也算是个有算计的女人,如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淑妃,她想:莫如把那个尼姑拉入后宫,以夺淑妃之宠。而那个尼姑仅是先皇的侍妾,地位卑下,谅入宫也不致为患。等到先用她取代了淑妃,再加头除掉她,不过轻而易举事。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柳氏,母亲也赞同。因为事大,又找舅父商量。舅父柳奭,出身关陇豪族,曾祖父是北魏的大臣,祖父和父亲都在隋朝做高官。柳奭很有才学,在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后因外甥女为皇太子妃,升为兵部侍郎。太子妃被立为皇后,柳奭又迁升中书侍郎。他的升适与皇后有关,命运拴到了皇后身上。皇后因皇上专宠淑妃,他不能坐视不管。他听了王皇后和柳氏的计划,也以为可行。而且强调武氏在朝中无任何依靠,将来或杀或逐都极容易。因此,主张速行。
有了舅父的支持,王皇后便派人入感业寺,让武则天蓄发[《唐会要》以为先召入宫,再蓄发,此说不可靠;《通鉴》是先蓄发,再召入宫,此处采之。],以待入宫。随后把自己的做法向高宗说明,自己不言她的离间计划,只表示自己的贤良德性,以博高宗的心欢。高宗是个没有算计的人,听皇后一说,便满心欢喜,对皇后的态度也热情了许多。
武则天见当今皇后让她蓄发和准备再度入宫,心里既高兴又惊疑。从皇帝要接她回宫的为难表情和迟迟未动,应该是皇后的阻力首当其冲。如今皇后主动要她入宫,她认为绝不那么简单。然而,即接她入宫,就先不用多想,离开寺院后再相机而动。
不久,宫中果然来了人,把武则天打扮梳妆了一番,拥上一乘小轿,抬入后宫。
侍女为武则开打开轿帘,王皇后笑脸相迎。一阵嘘寒之后,皇后半吞半吐地说出了接她回宫的意图。是说并不知武氏入寺之事,后来听说她在寺中受苦,皇帝又思念于她,才接她出宫的。武则天也假装惶恐、惊喜,向皇后和魏国夫人跪拜,感谢天恩。随后就在正宫的偏室住了下来。
当晚,王皇后把皇帝接入正宫,为武则天的入宫接风,为皇上与武氏圆房。从此,高宗下朝即来正宫,武氏劝他多礼皇后。高宗也从心底感念皇后的贤德,与皇后恢复新婚时的于飞之好。皇帝不再去淑妃宫了,皇后重又获得了李治的垂爱,她以为计划成功,也真的很喜欢武则天。
武则天果然也有了忍性。这是她为才人十几年、做尼姑三年获得的硬功夫,她不再是将军府的女公子。在皇后面前,她总是殷勤向上,显得极为知恩相报,没有些许虚与委蛇的意思。这样一来,武假成真,连丝毫瞧不起这个先被太宗遗弃,再做尼姑的魏国夫人柳氏,也对武则天改变了态度,常常温语相加,就像对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于是,每当高宗回宫皇后总说武氏如何知书达礼、贤淑聪明。高宗仁厚,以为皇后与武氏相处甚洽,以为武氏真的心地纯良,他坦然接受正宫里的一后一妾,很少临幸淑妃宫。
其实不管皇后,无论皇帝,都太小看了武则天。以她的聪明才智,以她在后宫寺院多年锤炼的心计,她怎能把皇后瞧在眼里。她认为这个花瓶一样的女人太愚蠢,没有任何头脑,自己身处险境,还自我感到得计。武则天很快就看清了她们的那个计谋,她完全看透了她们。对于这个似有权执的、自己未来真正的敌人。严格说来皇后和柳氏这母女,就够上她势均力敌的对手。如今自己还得对她们曲意逢迎,不过自己还必须依靠她们、利用她们罢了。武则天想,未来真正失败真正可怜的人儿肯定这一对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母女。
武则天身居正宫的别室,没有认为自己是皇后借用的她,她很自信,以为是皇后找到了最适合、最锋利的自杀的匕首。随着皇帝对她频频的宠幸和那份热烈的爱,使武则天更加自信,她在后宫才是最优秀的,这个庞大的正宫应该是她的。
没过多久,她便怀上了皇帝的龙种[参见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华中师大学报》,第1期。武则天怀孕应为离开感业寺,尼姑怀阴云说不可能。]。她欣喜若狂,就凭这,凭着皇帝热爱她而得出的结晶,她也要向大唐政权多要些东西了。
但是,她不会像皇后那般愚蠢,就是耍了点小聪明却遗下她这么个更大的祸患。武则天本是个十分欢快而又大度的女子,她不想凭借女人们那些小谋小计去获得,她对女人们忌妒和争宠很厌烦。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深刻教训,她也要多少用一点女人的天然条件,她清楚自己的手段,只要出手,就让她不同凡响。
武则天一生,尤其是她经过感业寺前后的起落之后,她都是极为自信的。
于是,正史上有了下面的记载:王皇后“阴令武士长发,劝上纳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士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哀,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这简短的文字,包含着多少曲折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宫中女人们争斗的泪水和血腥,也闪烁着武则天智慧的光彩。
王皇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淑妃也做了替罪羔羊。她们相继完全失宠,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武则天。但是,她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又一起败下阵来。这反复争斗过程,故事书用来随意加工,写起来当然都很热闹,艺术性的作品,想象是允许的。关于这一段的描述,大体上也都不过格。
从历史的真实角度反映,大约是这样的。武则天知道自己怀孕,这可是皇后安排下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她名正言顺,尽管呕吐难受,但她很兴奋,只要在高宗还爱她的时候生下她们的儿女,她就可以和皇子或公主在一起,她就永远不会再过感业寺那种死寂和恐怖的日子。自然,她要抓住高宗,让他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以前,她没有这么想过,即使想,唐太宗也不一定吃她那一套,何况自己总认为那样太卑薄。
自然,有了某个男人孩子的女人,只要不是过于强迫的,她对自己未来孩子的父亲会向温柔方面发展的。如何驯服“狮子骢”,也是她的真实性格的流露,这也不能否认武则天作为怀孕美丽女子的温柔一面。
所以,当她把怀孕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时,表现的是那么妩媚、温柔和娇羞。李治太爱她了,他紧紧地搂着她,热烈地吻着她。不断地问:“是真的?你真的有了咱们的孩子?”李治是一个刚性不足的男人,但他此时的温柔,却让怀孕的武则开异常幸福。
马上,李治便作出了决定,让武同是天搬出了皇后使离间之计为她安排的住房,住进了后宫中另一处宏伟而美丽的宫殿。在皇帝的亲自安排下,武则天搬进了这个不亚于皇后宫邸的庭堂,她简直不相信这个宫殿的主人会是她武则天。随之加封为昭仪,连升三极,排在了皇后以后的第六位。
当武则天临别彬彬有礼地向皇后辞行时,那个高傲而愚蠢的女人才知道自己是引狼入室。更让她受不了的是,自己让她嗤之以鼻的女人,竟然也能怀上皇帝的龙种。她原来痛恨淑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淑妃连续生育,看到淑妃大腹便便,作为皇后还得假装关心慰问,自己却总也怀不上皇帝的孩子。淑妃经常捧着自己肚子在她面前走来走去,她认为是在向她示威。如今又让自己引来个女人,居然也怀上龙种,居然因此被皇帝接走,住进豪华的宫殿,与自己比肩而坐,她简直发了疯。
于是,她再也没有了平日淑女的风度,她气急败坏,急恨流泪,声嘶力竭地斥责母亲。“哎事情弄到这步田地”,待女儿稍稍平静柳氏安慰说:“是天命吧,女儿?跟太子作妃多年,咱没给人家生下一男半女啊”
皇后不管如何发火,此后皇帝更不幸其正宫。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丈夫的顾盼,就已经算是被遗弃了。武则天未入宫时,高宗有时还去正宫,如今只去武氏那儿。王皇后的位子形同虚设,她在这次后宫争斗中,遭到了失败。
接下来,令史家捉摸的是又一个问题的出现。史书上载出了高宗的一道诏书的内容:“立陈王忠为皇太子,赦天下。”[《资治通鉴》,卷199,永徽三年七月,丁已。]随后又有记载:“王皇后无子,柳奭为后谋,以忠母刘氏缴贱,功后立忠为太子,冀其亲已。”
这里透出的信息自然是会让写作史书的人进一步思考王皇后的举措的。因为《通鉴》上明明白白写道是王皇后的舅父柳奭为她“谋”的。
为什么要这么“谋”呢?原来那年三月,淑妃生下一子,高宗为之取名素节,随后又封为雍王。如今,皇帝又让武则天怀孕,如果生了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皇后的地位和处境就险恶了。既然皇后生子的希望不大了,莫如先立太子,让淑妃和武则天双方落空。陈王李忠的母亲刘氏只是后宫中的一个普通宫女,无法动摇皇后的地位;李忠之母天性柔弱,不会因母以子贵而反脸,只会让她母子对皇后感恩不尽。
既然皇后再无高招,只好听舅父的安排。接着,史书上又有“外则讽长孙无忌等使陈于上”(同上引注——引者),皇帝制度下,做个史官之不易,背后那么多的事情,只是隐约其词地写这几个字,似乎不写不行,或不写与心不忍,写明白了又怕出漏子。史实是,柳奭及皇后有了立李忠为太子的决定,没有直接向皇帝陈奏建议,而是“讽”那几个说话算数的老臣“请于上”。由于“讽”的原因,最终搬动了皇帝的舅父、朝中首席大臣长孙无忌,那个“等”字里包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左仆射于志宁、侍中韩瑗等重臣一起向皇帝“请”。估计皇帝内心是不大同意的,李忠虽是长子,但不是爱子,况且以其母亲的出身地位,真也就不够资格。在武则天未返宫之前,高宗宠于淑妃,淑妃生子雍王素节,素节才是高宗的爱子。即使不立素节,也不会立李忠,他可能等武则天生下孩子来再说。
由于高宗不同意立李忠为太子,所以柳奭才大动干戈,暗中不知动了多少脑子,做了多少手脚,才让高宗被迫下诏的。何况,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极重门第出身的,不会轻易同意立那个寒门母亲生的儿子为太子的。估计他们是很为王皇后生不出儿子而遗憾的,说不定他们还很认为王皇后、柳奭等大公无私呢。
其实,王皇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尚无损于武则天,因为武则天仅是有孕,生男生女尚在两可,而直接打击的是萧淑妃。如果淑妃能正确对待,也不会成大问题。但淑妃也是性格泼辣、缺少城府之人,自己在皇帝御妻中的地位排为第三,皇后和贵妃无子,那她的儿子原本应立为太子的。如今无故立了一般宫女之子,她承受不了这种极不合理决定对她的打击,心里的感受比皇后受冷落还要糟,谁让皇后生不出孩子的呢。
于是,淑妃也一下子跳了起来。本来高宗还一直喜欢着她,皇帝那么多妻妾,同时喜爱其中的几人是完全可能的。高宗软弱而多情,违背自己心愿地立了太子李忠,对淑妃和爱子素节实在深有愧意,总想尽快找淑妃,说明自己的苦衷,他还想让淑妃消遣自己在朝堂上委屈呢。
他这个皇帝可真天真啊结果遭到迎头痛击。淑妃又哭又叫,就差没打他抓她了。最后把他逐出宫门,还高声痛骂:“去找你的野尼姑吧找那个的臭*子吧”
太过份了,太过份了高宗被淑妃骂蒙了。想不到他宠爱的淑妃这么粗野,想想她那凶恶的样子,他怎会爱这么女人。说什么“梨花一枝春雨”,女人哭起来,鼻子眼泪可真难看、真怕人啊。
他哪里还敢去淑妃宫呢。
武则天真是料的不错,她们的确够不上势均力敌的对手。
旧时的史官们无不恶毒地咒骂武则天,总骂她天生就是个恶毒、的女人。正如《讨武曌檄》中骂的那样,说她“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然而,通观武则天的性格的人,年少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入宫后便成了任人驱使、宰割、毫无依靠的弱女子。入寺为尼等于进入了人间地狱,将来的命运自己完全作不得主。二度入宫原本就因李治看好了她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也只求能有立足之处,她害怕过去那些苦日月。
谁能想到,她的入宫竟有了双重身份:李治要她女人的美色(李治认为她是最美的);王皇后把她当成为行使离间诡计的工具。于是,一下子便被人投入到激烈争斗的漩涡之中。就像有人把你投入正在相互撕咬的狼窝,封闭,想逃也逃不出。你眼前是不是只有两条路好走,要么被众狼吃掉,要么得比狼还凶。如果说武则天是狼,那也是狼群把她变成的狼,她被迫咬杀的也是狼。
王皇后困兽犹斗,淑妃在她恶毒的算计下失败了,下一个目标是专力对付武则天。前堂上那群出身豪门的大臣们,也是王皇后的有力援手,武则天稍有不慎,就会被扼杀、撕烂。武则天被逼无奈,不准备斗争是真不行啊。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下半年,武则天生下一个男孩,李治为之取名弘,不久被封为代王。武则天有了皇帝的龙子,对宫中妃嫔来说是非一般的重要之事,若不出特殊原因在宫中便可以站稳脚跟了,当初做太宗的侍女才人时若有皇帝的子嗣,就不会被逐出宫门当尼姑,保况她已是嫔之首的昭仪了。
随后,武则天又请求高宗追封父亲武士彟为免遭朝臣非议,高宗同时下诏追封武德时的功臣。武士彟被追封之后,表示武则天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名门,这本来也是事实,只是正史撰写者们不愿承认而已。与此同时,高宗又宣布武昭仪的直系亲属可以出入宫禁,使她能得到畅叙家庭之乐,这使武则天很感动。多年不见的母亲杨氏和姐姐坐着宫车进入后宫,母女、姐妹相见,悲喜交集。她13岁入宫,如今已是29岁,其间已经16年未得相见了。姐姐已经守寡,带着贺兰氏的一双儿女一直同年老的母亲凄惨地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好不容易能在皇宫相见,也算实现了小时向母亲许下的诺言,大家都很欣喜。
武则天在宫中地位的迅速变化,使王皇后等人忿恨不已,她认为一个进宫不久的尼姑、乱了天伦的yin妇,得寸进尺,又如此张扬,简直厚颜无耻,便咬牙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武则天虽得升迁,但仍按后宫规矩,如期到正宫向皇后请安。王皇后一见武昭仪眼里就要灼火出血,完全不见了往常那装出来皮笑肉不笑,阴毒地瞪视这个令她恶心的烂女人,丝毫不顾皇后的大体,讽刺挖苦无不走到极端,骂她是骚狐用的阴器和狐媚迷住了皇帝……
武则天毫无表情地看了看高高坐在皇后凤座上的女人,心想这小小年纪的女人竟会说出如此歹毒不堪的话来,真是白白坐在这个位子上,无怪乎李治不喜欢她。她本不想伤害这个已被皇帝遗弃,形同虚设的可怜女人。但是,在皇后如此不顾脸面,在众宫女面前这般侮辱自己,伤害自己,她不这样想了。她想,一定要让这个不知羞耻的女人加倍偿还,让她知道伤害无辜者的代价,她甚至决定杀了这个愚蠢的女人,报今日难以忍受的屈辱。
但是,她仍未表示对皇后的不敬,礼如其仪。然而就在这一刻,她下定决心要斗一斗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和支持她的那些酸文假醋的男人们。从而也让她闪现出一个奋斗方向,她要取代这个女人的位置,只有取而代之,才能改变自己的仍然险恶的处境,有皇后存在一日,她和她的儿子、母亲就无任何保障可言,包括她们一家的生命,可能会比以前被逐出宫门还要惨。为何一家的生命安全,她得好好计划一番了,她咬紧牙关,如仪退出正宫,一路暗暗地想着。
据说,生下儿子没多少天,她又怀孕了。
这个消息更加刺疼了皇后,她愈加疯狂、变态。在后宫肆意诋毁武昭仪,让她舅舅柳奭在大臣中恶毒散布武昭仪的谣言,并无耻地去找被她迫害的淑妃,重结联盟对付武昭仪。她愚蠢而明目张胆地指天画地,杨言:别以为那个臭尼姑有什么了不起,今天我还是皇后,六宫之中党政军是我说了算,谁敢不规矩我会给她好看的
王皇后的作为传到武则天那儿,她着实吃惊。一点也不错,在后宫中皇后秉有大权,一旦宫妃有误,皇后可以不经皇帝而动用家法。皇上在朝堂上知道也为时已晚,想救也来不及,后宫皇后滥发懿威,轻易处死宫妃的故事载在史书,武则天饱读经史,自然清楚。然而,她武则天也不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她又对皇后的作为感到好笑,不该先把自己的招数亮给对手,让她早有准备。她自言自语:“事已至此,自己决不能示弱,而要把握时机,给对方死命一击。”
武则天开始她的行动了。
第一步先要向皇帝示警,告以自己在后宫中的危险局面,让皇帝先有思想准备,以便周转。
当高宗又临武则天的宫室亲近爱妻幼子时,武则天说:“皇后因为皇上宠爱臣妾,要用家法整治臣妾了。望皇上以大局为重,多多看顾皇后,免伤皇后的心。”
李治只好快快而至正宫。皇后一见皇帝到来,以为自己的威仪毕竟让武则天害怕了。并一再向皇帝诋毁武则天,说她忘因负义,迷惑皇上,离间咱们夫妻之情,实在可恶,不给她点苦头是不行了。
李治听后,果然如武氏所言,顿时皱起眉头,十分不耐地说:“皇后贵为后宫主宰,心胸竟这么狭窄,朕可从未闻武昭仪说过皇后半句坏话,她总是催我到皇后这里来”
王皇后见他袒护武昭仪,更是妨火上涨,急不择言地说:“那是她故意在皇上面前狐弄,你被她迷住,怪不得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其威怒之情溢于言表。
李治立即回敬:“皇后也该有皇后的体统,为何屡与妃嫔相闹呢?前时总说淑妃不好,朕再不去她那里,现在又说得武昭仪这么难听,是何道理”
皇后见皇帝动怒,再不敢多言。李治也愈加生气,干脆甩袖而去。
第二步是争取后宫的人心。
王皇后统慑后宫大权,如果对武则天突然发动,则将仓促难以预备,造成被动。而如果取得了后宫众宫女的人心,就能随时控制王皇后的一举一动,以便有所准备。即使皇后欲加之罪,后宫的六尚女官、女史们也会替她说话,皇后就未必能轻易处置她。
王皇后及其母魏国夫人的弱点是自视太高。脱离后宫的众宫女和女官,尤其是魏国夫人,以为女儿当上皇后,自己出身又高贵,平日毫不体贴下人,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大家对她深怀不满。武则天平日就很注意宫中人际关系,她知道宫女们的苦处,对她们深表同情。而今有心于此,更加努力去做,她不断施以恩惠,有了赏赐,不论厚薄,全拿来赏给她们。尤其是被皇后和柳氏冷落的女官和宫女,更是专意笼络,赏赐丰厚,毫不吝惜。这就是正史中的记载:“后不能曲事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
[奉献]
离开宫殿时是长安夏日的一个黎明,闷热的长安城,一片死寂。突然,成群的乌雅隐天蔽日,嘎嘎鸣叫着扑向古老的宫殿,宫墙和安福门楼上也站满了乌鸦。
随后,一大群亲服女子在太监的驱赶下走出宫门,被赶入停在宫门外的十几辆持着布幔的宫车。她们形同囚犯,仿佛被拉到西郊赴死。她们唯一的罪恶,便是曾被那个已死的皇帝亲幸过,而且未能生出孩子。她们神情各异,有的真如赴死,有的像是在为新的皇帝低声哭泣,有的灵魂走失,神情木纳、萎顿。
唯有武则天,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宁静动人,以一种绝美的凄艳闪射出光彩。
没有人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想什么,好像只有她不是被驱赶着去做尼姑,好像要坐上接她的宫车去做皇帝的新娘。
她款款而行,昂着那动人的、永不屈服的美的头颅。
此时,你知道史书上是怎样去写她的吗?他们写她如何阴狠地准备夺取大唐江山,写她如何算计着去迷惑那个单纯的新上任的皇帝,写她如何准备去滥杀无辜和与男人,写她幸运,为什么就没有被细绳子勒死在宫室。他们不想分析这可怜的女人被驱赶出宫的心境,不想给她施舍一丝同情的文字。他们只写她的野心,不写她的理想和奋斗。他们是被世界上聪明勇敢的女人吓坏了,被中国出了个女皇帝气坏了。只配为男人服务、生孩子的女人怎么可以当皇帝?那天下还有阴阳黑白和方圆吗?
我读过一本作家的书,挖苦中国古代的史官,说他们穷酸老式或是受支宫刑变态的文人。看着,我不禁想笑,是有点刻薄。
武则天终于被那些受过宫刑的男人恶毒地驱赶着,进入了奔向那暗无天日的“佛门净土”的宫车。
长安西郊的感业寺,依山傍水,古朴秀丽。对尘缘断绝的人说,是修真养性的佳处。但是对武则天这些世俗的女人来说,就是人间地狱。这里除掉磐钵的敲击之声,便是死亡般的寂静。迎接她们的老尼们凶狠的目光,在一双双山鬼般目光的监视下,一双双鸡皮鹰抓般的手里握着杀人匕首般的剪刀。一束束美丽的秀发,在凶狠、恶毒的目光投射下,坠落、飘散。转眼间这群美丽的女人,便成了泛着青光头颅的秃子。武则天紧闭着嘴唇,看着自己的头发一缕缕飘散,她强忍着泪水,两眼直视着那个老尼投来的忌妒的、幸灾乐祸的目光。
这是一群被遗弃的美丽女人,说什么佛门清净,她们谁也无法清净。
自隋文帝力倡佛教,贞观初年唐玄奘又西行印度,访求15年取回1300多卷经卷,是为大唐盛事。感业寺是皇家寺院,也藏有许多佛教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对这些残遭遗弃的女人来说,几乎毫无关系。
武则天初入寺院,心里也充满了怨毒,她厌恶灰色的葬服般的尼姑衣袍、憎恨那顶遮掩着她光秃的黑色布帽。看着一个个目光呆滞、垂首念经的老尼,听着那恼人的磐钵敲击声,她几乎要发疯,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这座剥夺她正常生活权力的人间地狱。
但是,她毕竟是一个非凡的女人,有着男性的刚强和女人的执拗。她很快更冷静下来,怨天忧人只能是自取灭亡。既然唐高宗李治要答应来接她回宫,她就要等着他的到来,即使等不来也不能这样自轻自贱,天不绝人人自绝,她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哪怕还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去等待、去创造。
这样一想她立即轻松起来,再看那寺院中的森森松柏,似乎也不比皇宫差。她在皇宫十几年,皇宫又给了她什么呢?于是,她开始烧香礼佛,面壁打坐,诵读经典。她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诵读译好的佛经,不觉困难。她开始想,唐玄奘千辛万苦到“西天”去访求佛经,一定有其道理。她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女人,她要发现佛经的奥秘,是何种奥秘吸引唐玄奘去为之奉献终生的。这种好奇心正好成为她诵读、研究佛典的兴趣。于是,她真的如饥似渴地研读感业寺所藏佛典了。武则天研习的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即法相宗。武则天当政后,曾钦撰《大福先寺浮图记》《三藏圣教序》《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方广大庄严经序》等佛学作品,表现出她较为深厚的佛学修养。她还亲自给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了中国佛教新宗派华严宗,该宗派以《华严经》立宗得名,武则天钦赐创宗人法藏为“贤首”,故又名贤首宗。在有唐一代,唐太宗和武则天是两位推动佛教发展的皇帝,而佛学知识方面,武则天又远比唐太宗深厚,这显然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研读佛经有关。
由于武则天的勤苦功课,认真诵读佛经,让感业寺的主持长明师太对她另目相看了,长明既为主持,亦当有道有识。一天,她问:“你对功课的**很熟悉,原来诵读过吗?”武则天抬头看着她,满脸皱纹,满目慈祥,绝无入寺时的凶狠,“弟子幼年曾受家母熏陶,亦曾留意经典。”“原来如此,这说明汝与我佛有缘,然佛经仅为文字,佛法乃大乘之道。望汝努力经进,参知佛法,修为正果,得菩提之道。”此后,师太常与她交谈。
可是,武则天毕竟不是佛中人物。尽管她攻读佛学很勤苦,她自己明白,那多半是在打发清苦的日子。她自知“六根”未净,与佛无缘,大唐尘事,新皇帝李治,才是她关心的根本所在。
《全唐诗》[《全唐诗?则天皇后》,卷第5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诗里收有武则天这么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有人认为不是武则天的创作,是《全唐诗》的误录。但收入者自然认定是她写的,有人还以为是她在感业寺为尼时写的。武则天文思敏捷而深刻,她应该还有很多诗文未得收录流传,尤其她为尼的几年,应该有不少诗文创作,只是因为她身为尼姑,作品难以流传而已。
这篇诗作并不算美,诗意浅显,一览无余,武则天身在尼寺,心里犹苦苦思念着一个人,因此常常流着眼泪,轻拂着她在宫中的裙带。她思念谁呢,自不待言。此诗乍看不大像武则天的性格,她不是缠绵的女性。然而,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作品,有时也真超脱作者性格。如杜工部乃关心政治和民生的作者,然而也有“林花著西胭脂色,水荇牵风翠带长”的闲品;李青莲豪放,让人不相信“寒山一带作心碧”和“霸陵伤别”那两首优美和寄意凄婉的词是出自他的笔下。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凶残的政治家曹丕竟写出《燕歌行》那首七言诗,以如泣如诉的笔调描绘妇女不眠秋夜思念丈夫的悉苦来。因此,武则天那般能够驾驭群臣、创造社会的伟大女性,在孤身为尼的逆境中,也会思念、流泪,祈盼着为她许有诺言的太子、如今做了皇帝的李治,盼着他降驾感业寺,救她脱离苦海。
李治是如何来感业寺探望武则天的,又是如何引她从俗再度回宫的。这些情节《资治通鉴》所用文字不多,但过程却极为清晰。为史者根据《通鉴》的史料,叙述大都正确。而且,《通鉴》的潜词也透露出李治在武则天出家前是有诺言的。其文曰:“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资治通鉴》,卷199,永徽五年三月庚申。]细读之,文后不便言者是极为清楚的。“忌日”,应是太宗去世两周年,李治为父亲服丧三个年头的日子,李治才能出宫借去感业寺为太宗祭奠的机会,去见武则天,并准备接她回宫。
既然连《通鉴》都说:“见之,武氏泣,上亦泣。”文后的内容大约是李治去感业寺与祭奠完毕后,通过寺中主持去见年近30的武则天。李治是皇帝,感业寺又是皇家的寺院,自然是不能不让单独见面的。见面之后,一定真有抱头痛哭的情景,以李治的柔弱多情,武则天的悲苦与欣喜交集,是可能出现抱头痛哭情景的。既得相见,亦有亲近之机会。而且,应该会有多次相见的可能。但是否已经怀孕,此为故事书尽力描绘者,或亦有可能。因第二年下半年武则天已为李治生有一子。然而是在寺中孕,或接回后宫纳为妃而孕者,很难推测,因为不久她就返回唐宫了。此亦细事,不必费猜。
武则天是怎样再度回宫的?也不能是说回就回,她毕竟是太宗的妃嫔侍妾,又出家当了尼姑。原来是高宗李治的妻妾大闹矛盾,给了李治接她回宫的大好机会。关于这段情节,正史记述的满详细。其他许多故事类书文的记述虽有渲染和夸张,但事实原本如此,出入多不算太大。
高宗的皇后王氏,是以其出身高贵、淑静贤德而被立为皇后的。她的确美丽端庄,但美丽的脸像个石膏像,极少有表情,更难见到其笑容。因其出身名门,又多了一份目空一切的高傲,美丽的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尖,眼睑总是低垂着,毫无声色,像个死羊。她假意顺从高宗,又似乎拘泥过了头,使高宗感到厌倦。况且她又是关陇大族的后人,有她在高宗身边,使高宗成了被监视的对象,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朝堂上,那些老臣为尽责任,总是无休止地劝谏;回到后宫,高宗面对皇后,也还是得小心谨慎。他前后应付,不得要领,成了个儿皇帝。
高宗像是个笨孩子,家长看得太紧就设法逃避,而逃避的地方便是淑妃宫[萧淑妃次女生于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前,淑妃获宠,参见《全唐文》,卷第3295页。]。
淑妃姓萧,高宗作太子时是他的良娣[良娣:汉代太子的妾号,唐无此号。即借用汉号,为太子妻。],即位后拜为淑妃(唐制,皇后之后有贵、淑、德、贤四妃)。此女美丽动人,又天性活泼,妖痴可爱,本不是个好妃,但大当时的情景下,高宗宁可躲入淑妃宫,不愿去见皇后。这在后宫制度下是极为不正常的,这叫冷落皇后,专宠偏妃,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不久,高宗与武则天的事为王皇后探知,她更是大为恼怒,一个淑妃就让皇帝准落了自己,如今皇帝又爱上了尼姑。王皇后也算是个有算计的女人,如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淑妃,她想:莫如把那个尼姑拉入后宫,以夺淑妃之宠。而那个尼姑仅是先皇的侍妾,地位卑下,谅入宫也不致为患。等到先用她取代了淑妃,再加头除掉她,不过轻而易举事。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柳氏,母亲也赞同。因为事大,又找舅父商量。舅父柳奭,出身关陇豪族,曾祖父是北魏的大臣,祖父和父亲都在隋朝做高官。柳奭很有才学,在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后因外甥女为皇太子妃,升为兵部侍郎。太子妃被立为皇后,柳奭又迁升中书侍郎。他的升适与皇后有关,命运拴到了皇后身上。皇后因皇上专宠淑妃,他不能坐视不管。他听了王皇后和柳氏的计划,也以为可行。而且强调武氏在朝中无任何依靠,将来或杀或逐都极容易。因此,主张速行。
有了舅父的支持,王皇后便派人入感业寺,让武则天蓄发[《唐会要》以为先召入宫,再蓄发,此说不可靠;《通鉴》是先蓄发,再召入宫,此处采之。],以待入宫。随后把自己的做法向高宗说明,自己不言她的离间计划,只表示自己的贤良德性,以博高宗的心欢。高宗是个没有算计的人,听皇后一说,便满心欢喜,对皇后的态度也热情了许多。
武则天见当今皇后让她蓄发和准备再度入宫,心里既高兴又惊疑。从皇帝要接她回宫的为难表情和迟迟未动,应该是皇后的阻力首当其冲。如今皇后主动要她入宫,她认为绝不那么简单。然而,即接她入宫,就先不用多想,离开寺院后再相机而动。
不久,宫中果然来了人,把武则天打扮梳妆了一番,拥上一乘小轿,抬入后宫。
侍女为武则开打开轿帘,王皇后笑脸相迎。一阵嘘寒之后,皇后半吞半吐地说出了接她回宫的意图。是说并不知武氏入寺之事,后来听说她在寺中受苦,皇帝又思念于她,才接她出宫的。武则天也假装惶恐、惊喜,向皇后和魏国夫人跪拜,感谢天恩。随后就在正宫的偏室住了下来。
当晚,王皇后把皇帝接入正宫,为武则天的入宫接风,为皇上与武氏圆房。从此,高宗下朝即来正宫,武氏劝他多礼皇后。高宗也从心底感念皇后的贤德,与皇后恢复新婚时的于飞之好。皇帝不再去淑妃宫了,皇后重又获得了李治的垂爱,她以为计划成功,也真的很喜欢武则天。
武则天果然也有了忍性。这是她为才人十几年、做尼姑三年获得的硬功夫,她不再是将军府的女公子。在皇后面前,她总是殷勤向上,显得极为知恩相报,没有些许虚与委蛇的意思。这样一来,武假成真,连丝毫瞧不起这个先被太宗遗弃,再做尼姑的魏国夫人柳氏,也对武则天改变了态度,常常温语相加,就像对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于是,每当高宗回宫皇后总说武氏如何知书达礼、贤淑聪明。高宗仁厚,以为皇后与武氏相处甚洽,以为武氏真的心地纯良,他坦然接受正宫里的一后一妾,很少临幸淑妃宫。
其实不管皇后,无论皇帝,都太小看了武则天。以她的聪明才智,以她在后宫寺院多年锤炼的心计,她怎能把皇后瞧在眼里。她认为这个花瓶一样的女人太愚蠢,没有任何头脑,自己身处险境,还自我感到得计。武则天很快就看清了她们的那个计谋,她完全看透了她们。对于这个似有权执的、自己未来真正的敌人。严格说来皇后和柳氏这母女,就够上她势均力敌的对手。如今自己还得对她们曲意逢迎,不过自己还必须依靠她们、利用她们罢了。武则天想,未来真正失败真正可怜的人儿肯定这一对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母女。
武则天身居正宫的别室,没有认为自己是皇后借用的她,她很自信,以为是皇后找到了最适合、最锋利的自杀的匕首。随着皇帝对她频频的宠幸和那份热烈的爱,使武则天更加自信,她在后宫才是最优秀的,这个庞大的正宫应该是她的。
没过多久,她便怀上了皇帝的龙种[参见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华中师大学报》,第1期。武则天怀孕应为离开感业寺,尼姑怀阴云说不可能。]。她欣喜若狂,就凭这,凭着皇帝热爱她而得出的结晶,她也要向大唐政权多要些东西了。
但是,她不会像皇后那般愚蠢,就是耍了点小聪明却遗下她这么个更大的祸患。武则天本是个十分欢快而又大度的女子,她不想凭借女人们那些小谋小计去获得,她对女人们忌妒和争宠很厌烦。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深刻教训,她也要多少用一点女人的天然条件,她清楚自己的手段,只要出手,就让她不同凡响。
武则天一生,尤其是她经过感业寺前后的起落之后,她都是极为自信的。
于是,正史上有了下面的记载:王皇后“阴令武士长发,劝上纳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士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哀,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这简短的文字,包含着多少曲折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宫中女人们争斗的泪水和血腥,也闪烁着武则天智慧的光彩。
王皇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淑妃也做了替罪羔羊。她们相继完全失宠,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武则天。但是,她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又一起败下阵来。这反复争斗过程,故事书用来随意加工,写起来当然都很热闹,艺术性的作品,想象是允许的。关于这一段的描述,大体上也都不过格。
从历史的真实角度反映,大约是这样的。武则天知道自己怀孕,这可是皇后安排下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她名正言顺,尽管呕吐难受,但她很兴奋,只要在高宗还爱她的时候生下她们的儿女,她就可以和皇子或公主在一起,她就永远不会再过感业寺那种死寂和恐怖的日子。自然,她要抓住高宗,让他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以前,她没有这么想过,即使想,唐太宗也不一定吃她那一套,何况自己总认为那样太卑薄。
自然,有了某个男人孩子的女人,只要不是过于强迫的,她对自己未来孩子的父亲会向温柔方面发展的。如何驯服“狮子骢”,也是她的真实性格的流露,这也不能否认武则天作为怀孕美丽女子的温柔一面。
所以,当她把怀孕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时,表现的是那么妩媚、温柔和娇羞。李治太爱她了,他紧紧地搂着她,热烈地吻着她。不断地问:“是真的?你真的有了咱们的孩子?”李治是一个刚性不足的男人,但他此时的温柔,却让怀孕的武则开异常幸福。
马上,李治便作出了决定,让武同是天搬出了皇后使离间之计为她安排的住房,住进了后宫中另一处宏伟而美丽的宫殿。在皇帝的亲自安排下,武则天搬进了这个不亚于皇后宫邸的庭堂,她简直不相信这个宫殿的主人会是她武则天。随之加封为昭仪,连升三极,排在了皇后以后的第六位。
当武则天临别彬彬有礼地向皇后辞行时,那个高傲而愚蠢的女人才知道自己是引狼入室。更让她受不了的是,自己让她嗤之以鼻的女人,竟然也能怀上皇帝的龙种。她原来痛恨淑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淑妃连续生育,看到淑妃大腹便便,作为皇后还得假装关心慰问,自己却总也怀不上皇帝的孩子。淑妃经常捧着自己肚子在她面前走来走去,她认为是在向她示威。如今又让自己引来个女人,居然也怀上龙种,居然因此被皇帝接走,住进豪华的宫殿,与自己比肩而坐,她简直发了疯。
于是,她再也没有了平日淑女的风度,她气急败坏,急恨流泪,声嘶力竭地斥责母亲。“哎事情弄到这步田地”,待女儿稍稍平静柳氏安慰说:“是天命吧,女儿?跟太子作妃多年,咱没给人家生下一男半女啊”
皇后不管如何发火,此后皇帝更不幸其正宫。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丈夫的顾盼,就已经算是被遗弃了。武则天未入宫时,高宗有时还去正宫,如今只去武氏那儿。王皇后的位子形同虚设,她在这次后宫争斗中,遭到了失败。
接下来,令史家捉摸的是又一个问题的出现。史书上载出了高宗的一道诏书的内容:“立陈王忠为皇太子,赦天下。”[《资治通鉴》,卷199,永徽三年七月,丁已。]随后又有记载:“王皇后无子,柳奭为后谋,以忠母刘氏缴贱,功后立忠为太子,冀其亲已。”
这里透出的信息自然是会让写作史书的人进一步思考王皇后的举措的。因为《通鉴》上明明白白写道是王皇后的舅父柳奭为她“谋”的。
为什么要这么“谋”呢?原来那年三月,淑妃生下一子,高宗为之取名素节,随后又封为雍王。如今,皇帝又让武则天怀孕,如果生了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皇后的地位和处境就险恶了。既然皇后生子的希望不大了,莫如先立太子,让淑妃和武则天双方落空。陈王李忠的母亲刘氏只是后宫中的一个普通宫女,无法动摇皇后的地位;李忠之母天性柔弱,不会因母以子贵而反脸,只会让她母子对皇后感恩不尽。
既然皇后再无高招,只好听舅父的安排。接着,史书上又有“外则讽长孙无忌等使陈于上”(同上引注——引者),皇帝制度下,做个史官之不易,背后那么多的事情,只是隐约其词地写这几个字,似乎不写不行,或不写与心不忍,写明白了又怕出漏子。史实是,柳奭及皇后有了立李忠为太子的决定,没有直接向皇帝陈奏建议,而是“讽”那几个说话算数的老臣“请于上”。由于“讽”的原因,最终搬动了皇帝的舅父、朝中首席大臣长孙无忌,那个“等”字里包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左仆射于志宁、侍中韩瑗等重臣一起向皇帝“请”。估计皇帝内心是不大同意的,李忠虽是长子,但不是爱子,况且以其母亲的出身地位,真也就不够资格。在武则天未返宫之前,高宗宠于淑妃,淑妃生子雍王素节,素节才是高宗的爱子。即使不立素节,也不会立李忠,他可能等武则天生下孩子来再说。
由于高宗不同意立李忠为太子,所以柳奭才大动干戈,暗中不知动了多少脑子,做了多少手脚,才让高宗被迫下诏的。何况,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极重门第出身的,不会轻易同意立那个寒门母亲生的儿子为太子的。估计他们是很为王皇后生不出儿子而遗憾的,说不定他们还很认为王皇后、柳奭等大公无私呢。
其实,王皇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尚无损于武则天,因为武则天仅是有孕,生男生女尚在两可,而直接打击的是萧淑妃。如果淑妃能正确对待,也不会成大问题。但淑妃也是性格泼辣、缺少城府之人,自己在皇帝御妻中的地位排为第三,皇后和贵妃无子,那她的儿子原本应立为太子的。如今无故立了一般宫女之子,她承受不了这种极不合理决定对她的打击,心里的感受比皇后受冷落还要糟,谁让皇后生不出孩子的呢。
于是,淑妃也一下子跳了起来。本来高宗还一直喜欢着她,皇帝那么多妻妾,同时喜爱其中的几人是完全可能的。高宗软弱而多情,违背自己心愿地立了太子李忠,对淑妃和爱子素节实在深有愧意,总想尽快找淑妃,说明自己的苦衷,他还想让淑妃消遣自己在朝堂上委屈呢。
他这个皇帝可真天真啊结果遭到迎头痛击。淑妃又哭又叫,就差没打他抓她了。最后把他逐出宫门,还高声痛骂:“去找你的野尼姑吧找那个的臭*子吧”
太过份了,太过份了高宗被淑妃骂蒙了。想不到他宠爱的淑妃这么粗野,想想她那凶恶的样子,他怎会爱这么女人。说什么“梨花一枝春雨”,女人哭起来,鼻子眼泪可真难看、真怕人啊。
他哪里还敢去淑妃宫呢。
武则天真是料的不错,她们的确够不上势均力敌的对手。
旧时的史官们无不恶毒地咒骂武则天,总骂她天生就是个恶毒、的女人。正如《讨武曌檄》中骂的那样,说她“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然而,通观武则天的性格的人,年少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入宫后便成了任人驱使、宰割、毫无依靠的弱女子。入寺为尼等于进入了人间地狱,将来的命运自己完全作不得主。二度入宫原本就因李治看好了她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也只求能有立足之处,她害怕过去那些苦日月。
谁能想到,她的入宫竟有了双重身份:李治要她女人的美色(李治认为她是最美的);王皇后把她当成为行使离间诡计的工具。于是,一下子便被人投入到激烈争斗的漩涡之中。就像有人把你投入正在相互撕咬的狼窝,封闭,想逃也逃不出。你眼前是不是只有两条路好走,要么被众狼吃掉,要么得比狼还凶。如果说武则天是狼,那也是狼群把她变成的狼,她被迫咬杀的也是狼。
王皇后困兽犹斗,淑妃在她恶毒的算计下失败了,下一个目标是专力对付武则天。前堂上那群出身豪门的大臣们,也是王皇后的有力援手,武则天稍有不慎,就会被扼杀、撕烂。武则天被逼无奈,不准备斗争是真不行啊。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下半年,武则天生下一个男孩,李治为之取名弘,不久被封为代王。武则天有了皇帝的龙子,对宫中妃嫔来说是非一般的重要之事,若不出特殊原因在宫中便可以站稳脚跟了,当初做太宗的侍女才人时若有皇帝的子嗣,就不会被逐出宫门当尼姑,保况她已是嫔之首的昭仪了。
随后,武则天又请求高宗追封父亲武士彟为免遭朝臣非议,高宗同时下诏追封武德时的功臣。武士彟被追封之后,表示武则天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名门,这本来也是事实,只是正史撰写者们不愿承认而已。与此同时,高宗又宣布武昭仪的直系亲属可以出入宫禁,使她能得到畅叙家庭之乐,这使武则天很感动。多年不见的母亲杨氏和姐姐坐着宫车进入后宫,母女、姐妹相见,悲喜交集。她13岁入宫,如今已是29岁,其间已经16年未得相见了。姐姐已经守寡,带着贺兰氏的一双儿女一直同年老的母亲凄惨地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好不容易能在皇宫相见,也算实现了小时向母亲许下的诺言,大家都很欣喜。
武则天在宫中地位的迅速变化,使王皇后等人忿恨不已,她认为一个进宫不久的尼姑、乱了天伦的yin妇,得寸进尺,又如此张扬,简直厚颜无耻,便咬牙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武则天虽得升迁,但仍按后宫规矩,如期到正宫向皇后请安。王皇后一见武昭仪眼里就要灼火出血,完全不见了往常那装出来皮笑肉不笑,阴毒地瞪视这个令她恶心的烂女人,丝毫不顾皇后的大体,讽刺挖苦无不走到极端,骂她是骚狐用的阴器和狐媚迷住了皇帝……
武则天毫无表情地看了看高高坐在皇后凤座上的女人,心想这小小年纪的女人竟会说出如此歹毒不堪的话来,真是白白坐在这个位子上,无怪乎李治不喜欢她。她本不想伤害这个已被皇帝遗弃,形同虚设的可怜女人。但是,在皇后如此不顾脸面,在众宫女面前这般侮辱自己,伤害自己,她不这样想了。她想,一定要让这个不知羞耻的女人加倍偿还,让她知道伤害无辜者的代价,她甚至决定杀了这个愚蠢的女人,报今日难以忍受的屈辱。
但是,她仍未表示对皇后的不敬,礼如其仪。然而就在这一刻,她下定决心要斗一斗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和支持她的那些酸文假醋的男人们。从而也让她闪现出一个奋斗方向,她要取代这个女人的位置,只有取而代之,才能改变自己的仍然险恶的处境,有皇后存在一日,她和她的儿子、母亲就无任何保障可言,包括她们一家的生命,可能会比以前被逐出宫门还要惨。为何一家的生命安全,她得好好计划一番了,她咬紧牙关,如仪退出正宫,一路暗暗地想着。
据说,生下儿子没多少天,她又怀孕了。
这个消息更加刺疼了皇后,她愈加疯狂、变态。在后宫肆意诋毁武昭仪,让她舅舅柳奭在大臣中恶毒散布武昭仪的谣言,并无耻地去找被她迫害的淑妃,重结联盟对付武昭仪。她愚蠢而明目张胆地指天画地,杨言:别以为那个臭尼姑有什么了不起,今天我还是皇后,六宫之中党政军是我说了算,谁敢不规矩我会给她好看的
王皇后的作为传到武则天那儿,她着实吃惊。一点也不错,在后宫中皇后秉有大权,一旦宫妃有误,皇后可以不经皇帝而动用家法。皇上在朝堂上知道也为时已晚,想救也来不及,后宫皇后滥发懿威,轻易处死宫妃的故事载在史书,武则天饱读经史,自然清楚。然而,她武则天也不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她又对皇后的作为感到好笑,不该先把自己的招数亮给对手,让她早有准备。她自言自语:“事已至此,自己决不能示弱,而要把握时机,给对方死命一击。”
武则天开始她的行动了。
第一步先要向皇帝示警,告以自己在后宫中的危险局面,让皇帝先有思想准备,以便周转。
当高宗又临武则天的宫室亲近爱妻幼子时,武则天说:“皇后因为皇上宠爱臣妾,要用家法整治臣妾了。望皇上以大局为重,多多看顾皇后,免伤皇后的心。”
李治只好快快而至正宫。皇后一见皇帝到来,以为自己的威仪毕竟让武则天害怕了。并一再向皇帝诋毁武则天,说她忘因负义,迷惑皇上,离间咱们夫妻之情,实在可恶,不给她点苦头是不行了。
李治听后,果然如武氏所言,顿时皱起眉头,十分不耐地说:“皇后贵为后宫主宰,心胸竟这么狭窄,朕可从未闻武昭仪说过皇后半句坏话,她总是催我到皇后这里来”
王皇后见他袒护武昭仪,更是妨火上涨,急不择言地说:“那是她故意在皇上面前狐弄,你被她迷住,怪不得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其威怒之情溢于言表。
李治立即回敬:“皇后也该有皇后的体统,为何屡与妃嫔相闹呢?前时总说淑妃不好,朕再不去她那里,现在又说得武昭仪这么难听,是何道理”
皇后见皇帝动怒,再不敢多言。李治也愈加生气,干脆甩袖而去。
第二步是争取后宫的人心。
王皇后统慑后宫大权,如果对武则天突然发动,则将仓促难以预备,造成被动。而如果取得了后宫众宫女的人心,就能随时控制王皇后的一举一动,以便有所准备。即使皇后欲加之罪,后宫的六尚女官、女史们也会替她说话,皇后就未必能轻易处置她。
王皇后及其母魏国夫人的弱点是自视太高。脱离后宫的众宫女和女官,尤其是魏国夫人,以为女儿当上皇后,自己出身又高贵,平日毫不体贴下人,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大家对她深怀不满。武则天平日就很注意宫中人际关系,她知道宫女们的苦处,对她们深表同情。而今有心于此,更加努力去做,她不断施以恩惠,有了赏赐,不论厚薄,全拿来赏给她们。尤其是被皇后和柳氏冷落的女官和宫女,更是专意笼络,赏赐丰厚,毫不吝惜。这就是正史中的记载:“后不能曲事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