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火中取栗买单?

    在全球油价高空起舞之际,油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五、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六的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围绕油田爆出一条又一条新闻,一是石油巨头英荷壳牌的衰落:2003年,其在尼石油日产量达99.9万桶,占尼全国总产量45.41%,高居第一,今年11月却已降为48.2万桶,仅占22%,落在美国埃克森-美孚(35%)之后,且不断传出压缩产能和出让股权的消息;另一条却和中国有关:据法新社和bbc报道,中海油将收购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海上石油区块49.8%股份,总价值达9亿美元。

    据国内媒体“第一财经”电视频道披露的消息,壳牌出售股权的目的,是“重组在尼日利亚资产”,但作为老资格石油巨头,放弃石油重镇尼日利亚已到手的半壁江山,其原因显然不可能如此简单,而中海油此前已分别于2006年1月和4月,在尼日利亚共参股5个石油区块开发,但迄今为止并未获得期望中的厚利,反倒频频传出设施遭袭击、员工遭绑架的新闻,在如此情形下继续大举进场,究竟是锐意进取、富贵险中求,还是火中取栗的蛮干,不能让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壳牌因风险而早萌退意

    事实上,壳牌的资产收缩由来已久。

    2004年8月,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双双发出通知,宣布对壳牌处以总计约1.5亿美元的罚款,原因是该公司夸大其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从而误导市场,此举导致壳牌公司董事长菲利浦   然而把尼日利亚当作收缩的主战场,甚至到了2007年,由于油价飙升、油市看旺,其它地区已开始企稳反弹,壳牌在尼的收缩力度却反倒更大,计划减资额达90亿美元,竟达此前两年公司全球减资额度的90%,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选择。

    原因只有一个——风险。

    由于尼日利亚油田集中的尼日尔三角地区民众不满石油分配不均的现状,认为自己地盘上的石油资源开发,外国人和政府官僚获利丰厚,自己非但得不到就业机会和石油红利,反倒因此丧失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加上历史上这里的主要居民伊博族人曾和联邦政府激烈冲突,发生过长达3年、死亡数百万的内战,民族隔阂较深,导致暴力活动猖獗,使“尼日尔河三角洲解放军(nd)”等武装暴力组织有了生存、发展空间。

    由于该国由政府与外国财团合资开发的石油,占总产量95%以上,在三角地区民众和极端组织看来,袭击这些油田,既可以打击“资源和财富掠夺者”,又能吸引国际舆论,争取和联邦、外国财团讨价还价,对石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机会,近年来针对石油设施的暴力行径愈演愈烈。

    作为一度占尼日利亚石油业半壁江山的巨头,壳牌自然首当其冲,针对壳牌控股的油气田、输油管和炼油厂所发生的暴力活动一直不绝,几乎每个月都有油管被炸、工作人员被劫持等意外发生,最盛时(2006年1月)5天内竟被袭击4次。2006年2月18日,壳牌1日遭3险:凌晨,40多名武装分子袭击福卡多斯油港附近一艘属于美国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威尔布洛斯集团、当时正为英荷壳牌公司铺设输油管道的船只,绑架9人;几小时后,属壳牌的一条重要输油管被炸;傍晚,福卡多斯油港附近海域,一座属壳牌的重要石油装载平台被炸。进入2007年,麻烦有增无已,今年夏天,壳牌仅在三角地区就因暴力袭击导致22.7万桶/日产能的缩减,就在11月15日,作为为期一个多月不间断石油暴力的**,nd引爆了壳牌forcados石油终端管道,导致2-5万桶/日产能的损害。

    不仅如此,尼国**成风、罢工频仍,以及因贫困导致的普遍性偷油现象,都让壳牌的石油生产困境雪上加霜。

    在如此形势下,油田作业已无法正常运作,在权衡风险与收益之后,老谋深算的壳牌选择了规避。

    屡屡掉在头上的馅饼

    自2006年初以来,尼日利亚对于中海油可谓洞天福地,馅饼接二连三掉在它头顶。

    2006年1月,它斥资22.68亿美元现金,从尼日利亚南大西洋石油公司手中收购“o130”akpo油田45%股权,创下该公司海外并购纪录;同年4月,在*主席访问期间,以40亿美元加上参与炼油厂扩建等项目为代价,一举获得三角地区4个区块开采权,此番传出收购传闻的的,是o-125和o-134两个区块壳牌49.8%的股份(其余股份属意大利埃尼公司),手笔不可谓不大。

    问题在于,壳牌减资蓄谋已久,早在2004年6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壳牌授权起草的一份秘密报告,就声称壳牌将可能在2008年内“退出”尼三角地区,也就是说,馅饼早已烘好,却迟迟没有人吃,在天上飘了许久,才最终落到迟到者中国人头顶上,在此经营已久的其它跨国公司为何反应迟钝?

    壳牌的死敌埃尼公司是石油暴力的另一个主要受害者,去年6月,曾因输油管被炸,宣布“不可抗力”减少布拉斯出口油库产能9.8万桶/日,去年11月又因同样理由减产6万桶/日,对壳牌屡屡减产、裁员宣示冷眼旁观;另一家石油巨头雪佛龙同样不能幸免,今年5月,因石油平台遇袭,6人被绑架,该公司被迫削减1.5万桶/日产能并表示“密切关注石油暴力对本产业的影响”,显然不可能对壳牌的馅饼感兴趣;比较另类的是埃克森-美孚,近年来其在尼市场份额已攀升至首位,属于逆势扩张的急先锋,但它的身后,却是由于中东、拉美油源吃紧、对尼石油依赖加深,且长期对尼保持密切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美国政府,即便如此,该公司在面对具体危险时也表现得十分警惕:去年1月,当尼石油管道屡屡遭袭之际,它就迅即宣布关闭驻尼分公司的管理部门,以保护公司及其员工的安全。

    壳牌秘密报告所提出的退出理由,是“在冲突频仍的这样一个国家,安全正直地运营十分困难”,而这样的理由对大多数在尼经营的跨国公司都存在,日本三菱公司风险管理经理tonynunan早在去年就公开认为,尼日利亚的石油暴力将是“长期”的,因此对油市将构成持续性困扰,据最新数据,目前尼石油日产能较去年同比下跌4.9%,在暴力最盛时跌幅一度高达过80%。在此分析主导下,各公司面对满天馅饼的谨慎态度完全不难理解。

    在对手纷纷退缩的情况下,中海油屡拾馅饼也就不足为奇,可是别人消化不了,中海油也未必行。

    壳牌等老牌企业所面对的石油暴力、民族矛盾、贫富分化、官员**等问题,中海油一个不少,而相较于1958年入场的壳牌、1962年入场的埃尼,“小字辈”中海油显然欠缺刀口舔血的功力和底蕴,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影响力更远不能和支持埃克森-美孚“抢馅饼”的美孚相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去年4月29日,距中海油获得4个区块开采权仅2天,nd就对中海油投资的一家炼油厂发动炸弹袭击,今年以来,针对中国石油企业员工的绑架和其它暴力活动已发生多起,中海油在当地的石油勘探、开采作业不能不被波及。

    但在这种局面下,中海油对掉下来的馅饼非但照单全收,甚至主动伸手:去年1月中标的o130,竞标价22.68亿美元收购45%股权,最后却花了26.92亿,在其它财团纷纷甩手的同时,反倒主动贴了4亿多;去年4月中标的4个区块,全都是壳牌等中标后不惜牺牲保证金主动放弃的,中海油却如获至宝;此番对壳牌o-125和o-134两个区块的觊觎,不过是故态复萌而已。

    然而导致壳牌退缩、其它财团观望的风险并未消退,从中海油的措置,也很难让人看到其足以规避风险、独善其身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此火中取栗,着实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不仅仅是他们

    这种罔顾风险的火中取栗,在中资大型国企的海外经营中并不鲜见,涉及的不仅是中海油、不仅是尼日利亚、不仅是非洲,甚至不仅是石油产业。

    由于类似的风险,国际财团对尼日利亚4家炼油厂私有化计划毫不看好,对尼政府自2002年开始、长达4年多的招标反应冷淡,迫使后者不得不和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公司接洽,卡杜纳炼油厂股权并购合同,原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传闻中标,但他们却在印度内阁授意下故意流标,而中石化却迫不及待地扑上去,签署了“控制性股权”协议,一些中国企业还对横贯尼南北的拉各斯-卡诺铁路,从哈库特港纵贯撒哈拉大沙漠、将天然气直接输送到地中海之滨阿尔及利亚贝尼萨夫、长达4000公里的输送管线,甚至“尼日利亚宇航计划”跃跃欲试,在国内舆论上对其获利前景大加渲染,却罔顾这些项目均系老大难项目的事实,对风险隐患轻描淡写。

    在索马里,今年7月,中海油和该国过渡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获得其蓬特兰省穆杜格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权,而这个“非洲之角”不但战火至今未熄,境内军阀密布,过渡政府权威脆弱,且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资料称,该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竟然是0,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也仅有区区2000万立方英尺,如此匪夷所思的投资计划,令中海油在国际石油界获得“冒险者”的称号。

    在苏丹,中石油经营多年,投入巨大,却把经营中心放在南部穆特莱格地区,这一地区在2011年可能划归南部地方政府管辖,而中石油与北方关系密切,和南部地方关系紧张,如继续维持此局面,届时将存在被迫退出、投资全部打水飘的风险。

    在埃塞俄比亚,中原油田勘探局不顾该国欧加登地区长期是冲突热点的事实,不顾该国屡次石油招标都遭诸石油巨头冷遇背后的奥妙,甚至在当地恐怖分子已公开发布威胁前两天,仍一味强调获利可能,只字不提风险隐患,结果导致营地被袭、74人死亡的中国海外工程项目迄今最惨重人员损失。

    几乎与中海油尼日利亚收购传闻同时,南美厄瓜多尔传出对外资石油公司征收高达99%的特别收益金消息,令中石化、中石油合资组建的安第斯石油公司在当地多达5个区块投资项目面临重大损失可能,并导致石油板块在a股市场暴跌,直接拖累沪深股市大盘。而事实上,厄政府去年5月即通过特别收益金法案(当时征收率为50%),导致西方石油公司纷纷设法脱身,而安第斯石油公司却早在前年9月,便以14.2亿美元“跳楼价”,从加拿大恩卡纳石油公司如获至宝地购入如今证明是“烫手山芋”的5个区块。

    至于中投公司对美国“黑石”的、导致55亿元人间蒸发的“优惠价”大收购,更已成为海外投资并购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教训案例。

    显然,不加分析,盲目冒进,火中取栗的结果,很可能是既烫了手,又拣不到栗子,反倒帮老奸巨猾的外国财团分摊了风险。必须看到,许多风险本身已有先兆,许多损失原本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如果说有些风险的被忽略是经验问题,但有时候企业并非不知风险,如中海油在尼的投资已有前鉴,此番若果真如传闻所言接下壳牌的盘子,往好处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往坏处讲,就是明知是火坑还硬往里跳了。事实上,一些企业眼光只及利润,不及其它,不但自己不愿多想风险和隐患,甚至惟恐国内知道“坏了好事”,把风险和隐患遮掩起来,从而导致风险和隐患的扩大化和长期化。

    利润和机遇固然可贵,但企业的投资安全、员工的生命保障,远比这些更重要、更可贵,更何况火中取栗,未必如愿呢?中石油等都是大型国企,其投资和资产的安全,事关全体国民的利益,在决策和取舍时更宜慎重一些,再慎重一些。

章节目录

武侠.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喵喵20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谁来为火中取栗买单?-删,武侠.历史,笔趣阁并收藏武侠.历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