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的首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是阿比让。这座人口稠密、经济繁荣、银行和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在整个西非都宛如梦幻之都。然而在名义上,阿比让只是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在阿比让以北240公里的内陆小城亚穆苏克罗,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首都。
事实上,科特迪瓦自殖民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至今不过114年历史,首都却换了3次,创下非洲近代史上迁都最多的纪录。这四次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大海越来越远。
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当时的首都大巴萨姆紧邻几内亚湾,位于著名的埃布里耶泻湖入海口和科莫埃河口之间,这里不仅是当年科特迪瓦最大最好的港口,还是该国经济命脉——热带经济作物——的集散地;仅过了17年,首都换成了埃布里耶泻湖畔的港城班热维尔,在法国人和当地人的苦心经营下,后者很快抢尽前者风头,成为最大港口、最大热带作物集散地,和西非著名的教育、文化和艺术中心。班热维尔周围地势宽阔,港阔湖平,虽然离海比大巴萨姆远一些,但许多人都认为这里的却是天造地设的首都。
没想到班热维尔的首都命刚刚比大巴萨姆长一倍:34年后的1934年,首都从这里迁到了阿比让,一座只有6年历史、位于埃布里耶泻湖北岸的小城镇。
当时的阿比让可谓要多寒酸有多寒酸:它有码头,但由于离海足足有近4公里,泻湖中有浅滩沙嘴,大船根本靠不了岸;他有居民,但几乎都是建都后迁来的移民,其中大多数是外国人。直到1960年独立,阿比让也只是个仅有27万人口的小城市。
独立后阿比让迅速繁荣起来,人口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飞速增长,西非最大的航空港、港口和金融中心相继诞生,这里成为让邻国艳羡的“西非巴黎”、“小曼哈顿”,人口也膨胀到300万左右,成为整个非洲屈指可数的大都会。很多人都认定,繁华的阿比让是和科特迪瓦这个西非大国最为相称的理想首都。
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1983年3月,科特迪瓦政府宣布从阿比让迁都亚穆苏克罗,后者为“立法首都”,而前者改为“经济首都”。亚穆苏克罗离海足有250公里,在定都之前甚至连城市都不是,只是个小小的行政村,对这次迁都行为,许多科特迪瓦人不能理解,著名笑星兼歌星达伊哥曾不无讥讽地唱道,科特迪瓦的首都,总是离大海越来越远,另一些人则抱怨,当年的老总统博瓦尼是因为衣锦还乡的乡土观念才会异想天开把首都搬到这么个荒凉的地方,因为亚穆苏克罗恰是博瓦尼的出生地。
这些讽刺虽不无道理,却忽视了科特迪瓦一步步把首都从沿海迁往内陆的真正用意:从大巴萨姆迁到班热维尔,是因为该国外海波涛汹涌航运不便,处于内湖的后者更理想;从班热维尔迁往阿比让,则是因为那里是当时新建的、延伸往内陆铁路和公路线的起点,有利于控扼和辐射更广阔的内陆;而把都城迁往更靠内陆的亚穆苏克罗,最重要的考虑,是更有力地掌控全国,并带动广大内陆地区发展。
但阿比让毕竟是科特迪瓦人苦心建立起来的:为了让这个不便航运的内湖城市通航大船,他们硬是挖开沙嘴,修建了长3.2公里、宽15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如今这里不但集中了全国85%的工业就业人口和2/3的产值,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亚穆苏克罗号称“立法首都”,但政府、外交使团却仍留在“经济首都”阿比让,甚至连立法的基础——议会也不例外:中国援建的“议员之家”去年7月刚刚交付使用,至今也只在几次重大仪式中派上用场,而此时上距迁都,已过了整整23年。
事实上,科特迪瓦自殖民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至今不过114年历史,首都却换了3次,创下非洲近代史上迁都最多的纪录。这四次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大海越来越远。
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当时的首都大巴萨姆紧邻几内亚湾,位于著名的埃布里耶泻湖入海口和科莫埃河口之间,这里不仅是当年科特迪瓦最大最好的港口,还是该国经济命脉——热带经济作物——的集散地;仅过了17年,首都换成了埃布里耶泻湖畔的港城班热维尔,在法国人和当地人的苦心经营下,后者很快抢尽前者风头,成为最大港口、最大热带作物集散地,和西非著名的教育、文化和艺术中心。班热维尔周围地势宽阔,港阔湖平,虽然离海比大巴萨姆远一些,但许多人都认为这里的却是天造地设的首都。
没想到班热维尔的首都命刚刚比大巴萨姆长一倍:34年后的1934年,首都从这里迁到了阿比让,一座只有6年历史、位于埃布里耶泻湖北岸的小城镇。
当时的阿比让可谓要多寒酸有多寒酸:它有码头,但由于离海足足有近4公里,泻湖中有浅滩沙嘴,大船根本靠不了岸;他有居民,但几乎都是建都后迁来的移民,其中大多数是外国人。直到1960年独立,阿比让也只是个仅有27万人口的小城市。
独立后阿比让迅速繁荣起来,人口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飞速增长,西非最大的航空港、港口和金融中心相继诞生,这里成为让邻国艳羡的“西非巴黎”、“小曼哈顿”,人口也膨胀到300万左右,成为整个非洲屈指可数的大都会。很多人都认定,繁华的阿比让是和科特迪瓦这个西非大国最为相称的理想首都。
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1983年3月,科特迪瓦政府宣布从阿比让迁都亚穆苏克罗,后者为“立法首都”,而前者改为“经济首都”。亚穆苏克罗离海足有250公里,在定都之前甚至连城市都不是,只是个小小的行政村,对这次迁都行为,许多科特迪瓦人不能理解,著名笑星兼歌星达伊哥曾不无讥讽地唱道,科特迪瓦的首都,总是离大海越来越远,另一些人则抱怨,当年的老总统博瓦尼是因为衣锦还乡的乡土观念才会异想天开把首都搬到这么个荒凉的地方,因为亚穆苏克罗恰是博瓦尼的出生地。
这些讽刺虽不无道理,却忽视了科特迪瓦一步步把首都从沿海迁往内陆的真正用意:从大巴萨姆迁到班热维尔,是因为该国外海波涛汹涌航运不便,处于内湖的后者更理想;从班热维尔迁往阿比让,则是因为那里是当时新建的、延伸往内陆铁路和公路线的起点,有利于控扼和辐射更广阔的内陆;而把都城迁往更靠内陆的亚穆苏克罗,最重要的考虑,是更有力地掌控全国,并带动广大内陆地区发展。
但阿比让毕竟是科特迪瓦人苦心建立起来的:为了让这个不便航运的内湖城市通航大船,他们硬是挖开沙嘴,修建了长3.2公里、宽15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如今这里不但集中了全国85%的工业就业人口和2/3的产值,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亚穆苏克罗号称“立法首都”,但政府、外交使团却仍留在“经济首都”阿比让,甚至连立法的基础——议会也不例外:中国援建的“议员之家”去年7月刚刚交付使用,至今也只在几次重大仪式中派上用场,而此时上距迁都,已过了整整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