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克谢幕了。这位自60年代中后期便活跃于法国政坛、担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长达12年的政坛常青树,不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对连任5年的谋求,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法国政坛和国际舞台。
他政坛生涯之初可谓毫不起眼,审计院稽核员出身的他在市议员、省议员和国务秘书任上盘桓多年,在政客俯拾皆是的巴黎,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右派小人物。68年政府对“红五月”处理给了他崭露头角机会,短短6年之后,他就在众多元老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斯坦总统的总理。1976年底,因与德斯坦政见不合退出政府,另组法兰西共和联盟并自任主席,从此以戴高乐派正统继承人的名义崛起,逐步取得了传统右翼盟主的地位。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1986年,他成为第一个兼任巴黎市长的法国总理、第一个和左派总统(密特朗)共事的右派总理;2002年5月,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个五年任期的总统,和唯一同时经历7年和5年任期的总统,2003年,他又成为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第一个访问这个曾让法国人又爱又恨、并直接导致第四共和国垮台国度的法国总统。
作为一个资深政治家,他树敌无数,据《世界报》报道,就在他谢幕前夕,左派社会党领袖、资深的法比尤斯还声称,希拉克两任任期,是“白白浪费了法兰西12年大好光阴”,但正忙于总统选举的社会党候选人罗亚尔却公开表示,希拉克是“法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杰出代表”,他在伊拉克问题、以黎冲突等“最需要法兰西声音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为法兰西原则大声疾呼。
作为“最不像传统右派政治家的传统右派政治家”,他重视民意,喜欢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和选民交流,这和他最强大的劲敌、同在“红五月”崛起,被称为“最不像左翼政治家的左翼政治家”密特朗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戴高乐的继承人,他沿袭了前者独立自主,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基本路线,在巴尔干、伊拉克、伊朗、以黎等众多热点问题上跟美、英大唱反调,并公开反对伊拉克战争,以至于《泰晤士报》认为他“令英国领导人难堪”,而《太阳报》干脆斥他为“骗子”;但即使是美、英也承认,希拉克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戴高乐派罕见的灵活性,在他的12年任期内,法国在北约中的作用比以前更明确,和美、英的合作也远比前任更多、更顺畅。
法兰西人热衷政治,崇尚新潮,早在世纪初,他们就开始厌倦“60末一代”政治家轮流坐庄的老套局面,谋求用选票让老一辈“休息”,这直接导致2002年总统大选出现希拉克对极右翼勒庞的对局,但随后的局面令人瞠目结舌:希拉克以81.5%对18.5%的空前优势获胜,毕竟对于法国人而言,希拉克也许不代表革新和未来,但他可以代表法兰西的价值观和现在。
作为在非洲最有影响大国的领袖,恐怕没有一个法国总统比他更遭埋怨甚至痛恨,在他任上,法国对非洲投资减少,“宪兵”的使命感也大大下降,非航破产了,西非法郎贬值了,法国的保护伞不再那么牢靠了;但前不久举行、被认为是“希拉克向非洲道别”的法非峰会上,许多非洲领导人却流露出不舍之意:毕竟对于非洲而言,法国实在太重要,希拉克所做的,他的继任者未必能做到。
近年来法国一直受移民问题困扰,右翼政治家在移民问题上纷纷向极右靠拢,《解放报》宣称,希拉克是始作俑者:他在“奥尔良晚宴事件中”所说“移民散发出怪味和吵闹声”是对右翼政客排外思想的鼓励。但必须承认,不论是总统、总理还是巴黎市长期间,希拉克在移民问题上大体沿袭了法国传统的开放、接纳、溶化政策,对同属右翼的总统候选人萨尔克奇的排外言论,他一直谨慎地保持一定距离。
法国是个文化大国,历任总统、总理中有不少是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希拉克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他酷爱东方文化,曾40余次访日、至少7次访印和5次访华(总统任上4次),并大力推动建成了被誉为“希拉克博物馆”的法兰西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秉持法兰西政治家传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法语影响力,法语圈也成为面对英语大潮全球冲击阵脚最稳的语言圈之一。他还大胆突破法国传统思路,推出24小时播出的“法国cnn”——法兰西24电视台,用英语、阿拉伯语等向法语圈之外宣传法兰西的声音,以力图打破“美国对舆论权的垄断”。
岁月沧桑,号称“黄金一代”的60末政治家如今已寥寥无几,老对手密特朗更早已与世长辞,希拉克的隆重谢幕,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光荣。
要说希拉克政治生涯最大的遗憾,应莫过于2005年5月29日,他所大力推动的欧盟宪章在法国全民公决中被否了。刚刚举行的欧盟峰会被认为是他总统任上最后的重大国际活动,他在会上公开为此向全欧洲道歉,壮志未酬之情溢于言表。
据rfi和tv5等法国媒体报道,许多受访的法国人对希拉克时代表露出眷恋之情,尤其对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表现出超越左右立场的一致赞赏。今天,这个时代即将结束。
aurevoir(法语,再见)希拉克,希望正如其本人所言,在卸任之后,他能在有生之年,以其它方式,在政治以外的领域,继续为法国服务。
他政坛生涯之初可谓毫不起眼,审计院稽核员出身的他在市议员、省议员和国务秘书任上盘桓多年,在政客俯拾皆是的巴黎,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右派小人物。68年政府对“红五月”处理给了他崭露头角机会,短短6年之后,他就在众多元老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斯坦总统的总理。1976年底,因与德斯坦政见不合退出政府,另组法兰西共和联盟并自任主席,从此以戴高乐派正统继承人的名义崛起,逐步取得了传统右翼盟主的地位。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1986年,他成为第一个兼任巴黎市长的法国总理、第一个和左派总统(密特朗)共事的右派总理;2002年5月,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个五年任期的总统,和唯一同时经历7年和5年任期的总统,2003年,他又成为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第一个访问这个曾让法国人又爱又恨、并直接导致第四共和国垮台国度的法国总统。
作为一个资深政治家,他树敌无数,据《世界报》报道,就在他谢幕前夕,左派社会党领袖、资深的法比尤斯还声称,希拉克两任任期,是“白白浪费了法兰西12年大好光阴”,但正忙于总统选举的社会党候选人罗亚尔却公开表示,希拉克是“法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杰出代表”,他在伊拉克问题、以黎冲突等“最需要法兰西声音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为法兰西原则大声疾呼。
作为“最不像传统右派政治家的传统右派政治家”,他重视民意,喜欢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和选民交流,这和他最强大的劲敌、同在“红五月”崛起,被称为“最不像左翼政治家的左翼政治家”密特朗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戴高乐的继承人,他沿袭了前者独立自主,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基本路线,在巴尔干、伊拉克、伊朗、以黎等众多热点问题上跟美、英大唱反调,并公开反对伊拉克战争,以至于《泰晤士报》认为他“令英国领导人难堪”,而《太阳报》干脆斥他为“骗子”;但即使是美、英也承认,希拉克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戴高乐派罕见的灵活性,在他的12年任期内,法国在北约中的作用比以前更明确,和美、英的合作也远比前任更多、更顺畅。
法兰西人热衷政治,崇尚新潮,早在世纪初,他们就开始厌倦“60末一代”政治家轮流坐庄的老套局面,谋求用选票让老一辈“休息”,这直接导致2002年总统大选出现希拉克对极右翼勒庞的对局,但随后的局面令人瞠目结舌:希拉克以81.5%对18.5%的空前优势获胜,毕竟对于法国人而言,希拉克也许不代表革新和未来,但他可以代表法兰西的价值观和现在。
作为在非洲最有影响大国的领袖,恐怕没有一个法国总统比他更遭埋怨甚至痛恨,在他任上,法国对非洲投资减少,“宪兵”的使命感也大大下降,非航破产了,西非法郎贬值了,法国的保护伞不再那么牢靠了;但前不久举行、被认为是“希拉克向非洲道别”的法非峰会上,许多非洲领导人却流露出不舍之意:毕竟对于非洲而言,法国实在太重要,希拉克所做的,他的继任者未必能做到。
近年来法国一直受移民问题困扰,右翼政治家在移民问题上纷纷向极右靠拢,《解放报》宣称,希拉克是始作俑者:他在“奥尔良晚宴事件中”所说“移民散发出怪味和吵闹声”是对右翼政客排外思想的鼓励。但必须承认,不论是总统、总理还是巴黎市长期间,希拉克在移民问题上大体沿袭了法国传统的开放、接纳、溶化政策,对同属右翼的总统候选人萨尔克奇的排外言论,他一直谨慎地保持一定距离。
法国是个文化大国,历任总统、总理中有不少是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希拉克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他酷爱东方文化,曾40余次访日、至少7次访印和5次访华(总统任上4次),并大力推动建成了被誉为“希拉克博物馆”的法兰西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秉持法兰西政治家传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法语影响力,法语圈也成为面对英语大潮全球冲击阵脚最稳的语言圈之一。他还大胆突破法国传统思路,推出24小时播出的“法国cnn”——法兰西24电视台,用英语、阿拉伯语等向法语圈之外宣传法兰西的声音,以力图打破“美国对舆论权的垄断”。
岁月沧桑,号称“黄金一代”的60末政治家如今已寥寥无几,老对手密特朗更早已与世长辞,希拉克的隆重谢幕,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光荣。
要说希拉克政治生涯最大的遗憾,应莫过于2005年5月29日,他所大力推动的欧盟宪章在法国全民公决中被否了。刚刚举行的欧盟峰会被认为是他总统任上最后的重大国际活动,他在会上公开为此向全欧洲道歉,壮志未酬之情溢于言表。
据rfi和tv5等法国媒体报道,许多受访的法国人对希拉克时代表露出眷恋之情,尤其对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表现出超越左右立场的一致赞赏。今天,这个时代即将结束。
aurevoir(法语,再见)希拉克,希望正如其本人所言,在卸任之后,他能在有生之年,以其它方式,在政治以外的领域,继续为法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