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是苏州城外名胜,山上山下,原本有些茶坊食肆,和售卖香烛之类的小铺。(看小说到网)自从太平军在山腰筑起炮垒,山巅树起望楼后,久已关门上锁,店东也不知何处去了。
后来城里的太平军在山下辟了条买卖街,于是颇有些大胆的商贾乡民,占了那几间无主的小铺,开始和长毛们讨价还价地做起了买卖,据说获利颇丰。
如今城里忽地贴出陈斜眼陈大人的训谕(1),说是要“重商”,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原本不冷不热的买卖街,便一下变得热闹非凡,商贩们的摊位把狭长的街道挤得拥堵不堪,原有的几间小铺边,也雨后春笋般新搭了无数杉皮棚子,沿着街道排列成两溜,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新商人有的不过是四乡八镇的穷百姓,为了度日,领了城里忠王府发下的本钱,摆个摊儿,卖些鱼虾蔬果、针头线脑之类贴补家用,有的则是从城里被赶出来的商家,跑到这里重操旧业,还有些则是上海、江北冒险来此贸易的走私客,甚至还有不少洋人为牟暴利,混过清军几道水陆关卡来到这里,洋枪洋炮和各色洋货,换回他们所需的丝绸和茶叶。
由于草莱初创,百废待兴,这些店铺多半显得很简陋,间或有几间门前扎了些红黄绸缎、显得光鲜气派些的,则是城里各馆各衙们开的“天朝圣店”了。这些“圣店”的店名头一个字清一色都是“天”字,坐店的不是穿红着黄的小把戏,就是断臂独眼的能人(2),跟殷勤周到的私商相比,他们似乎颇有些慵懒,对客人常常爱理不理的样子:也难怪,这圣店不论赚多赚少,统统要纳入主管大人的私囊,他们这些吃粮当兵的半点油腥也沾不上,何苦卖这份力气呢?
黄畹的“天隐茶肆”就混杂在这一片圣店之间,茶虽是圣库(3)拨下,并不甚好,但市口既旺,掌柜的又通今博古,能说一口好故典,不论坐商行商、华人洋人、圣兵官长,忙碌之余,都乐得进来小坐一会儿,喝几碗茶歇歇脚,和黄先生天南海北的闲聊几句。
最初的几天,黄畹眉头总是紧锁着,似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但没过多久他便开朗了许多,甚至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让伴着他的几个小把戏看得既好玩又好笑。
他当然不是因为钱:茶肆本小利薄,每天进帐并不多,还需被陈斜眼派来、不知什么时候走马上任的“天朝总理虎丘买卖街商务毂天燕邹”拿去一多半,况且,这苏州城里,也实在没多少用得上钱的所在。
可是这南来北往、五花八门的客人,却能让他知道许多时事,那些城里的官样告示一字不提、表兄汪克昌懵懂不知、甚至陈斜眼和刘矮子也未必很了然的事情。从这些客人的口中,他不但知道这些日子忠王西征湖北,干王出兵桐城,也知道上游的安徽省城安庆已被大清夺占,浙西的重镇金华却落到忠王和他的兄弟侍王李世贤手中。
他听说上海已成立了一支头裹绿头巾的奇怪队伍,官长都是洋人,兵士却清一色的中国人,用洋枪,练洋操,甚至出操的口令都喊得洋话,据说,这支“绿头勇”的头目,是个做了上海不知哪个大清官长女婿的洋鬼子。
他还听说自己的好友容闳在天京被干王待为上宾,同辇出入,并马而行,不过,怎么这么久,一点变革的风声都没有?这不像达萌兄的行事啊!
他从沉思中抬起头,看一眼茶肆外,寒山隐隐,夕阳斜斜,集市已渐渐地散了。毕竟已是冬天,天黑得早,人也倦得快啊。
两个小把戏似也倦了,一个趴在旧黑漆桌子上打盹,一个捻了根草芯儿,蹲在角落,绕有兴趣地逗着地上打架的蚂蚁。
他叹一口气,正要叫小把戏们收摊上板,却听马蹄声响,夹杂着水根的大嗓门:
“黄先生早些收摊,我家刘大人请先生过府饮……请先生过府同谢天福(4)。”
今天刘矮子兴致特别高,不但穿了身不知哪个贞人(5)做的、不中不洋的绉纱便服,还戴了副玳瑁框的西洋眼镜。桌上放着几瓶来路不明的洋酒,王韬隐隐认得,那是英吉利国的舶来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量素来很好的刘肇钧说话还很利索,镜片后那双大眼,眼神却显得有些游移和迷离,不知是真有了酒意,还是被那副并不合适的眼镜给害的:
“黄先生可知道,李忠王已把杭州城拿下了?”
“这?”黄畹倒是隐隐听说杭州被围,但的确是第一次听到破城的消息:“将军是说,天兵在浙江大胜?”
“可不是!”刘矮子一下蹦到椅子上,神采飞扬道:“不但杭州,绍兴、嘉兴、金华、台州……都入了咱天朝版图,忠王千岁现在,可是有百万大军、两省地盘的天国头号人物了!哎,黄先生,你常挂在嘴边的那个孙权孙仲谋,什么六郡八十一州,怕也不过如此罢?哈哈,哈哈。”
黄畹陪着干笑了几声:
“那么,忠王可是要回苏州?在下这便可拜谒了么?”
刘肇钧的脑袋晃得像拨浪鼓:
“早呢早呢,不瞒先生说,忠王殿下早已传下谆谕,铺排两省弟兄们全力攻打洋鬼子那个上海城呢,xx的,上次洋鬼子背信弃义,咱们吃了不小的亏那!”
“攻上海?”
黄畹不由地一惊,脸色也骤然变了。刘矮子抹下眼镜,重重点了点头:
“可不是!本爵也接了谆谕,三天之后,便要亲自带着五千新弟兄,去上海城下跟殿下大军会合了。”
“嗯……”
黄畹欲言又止,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先生可是有什么妙计么?快说啊,莫憋坏我这老粗才是。”
饶是刘矮子再粗,此刻也看出黄畹有话要说,一叠声催促着。黄畹犹豫半晌,才慢吞吞吐出一句话来:
“三日后在下当亲来送行。”
三日后。苏州城东娄门外。
五千新兵排着不甚齐整的队列,在寒风里不住地搓手跳跃,千余面或方或尖的旗帜有气无力地飘拂着。刘矮子披挂整齐,腰挎西洋刀,手提千里镜,骑一匹大花马,马上还横了杆双筒洋枪,意气风发地立在大纛下。
城楼边的垛口,几顶绣花黄风帽时隐时现,官道河岸的两旁,也战满了看热闹的各部官兵,他们指指点点,歙歙索索,仿佛在议论着什么。
刘肇钧当然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自己这五千兵都是新募,着实不太成气候,忠王前日还特意写信再三嘱咐,要他加紧训练。
“可又有什么要紧,xx的,”刘矮子不屑地瞥了城垛口一眼:“有忠王大军在,老刘这五千人就算都是豆腐,不出三个月也就炼成好钢了,走着瞧。”
“大人,列队已毕,可要出司(6)?”
一个参军问道。刘矮子拧着眉毛不答,只凝神望着城门洞的方向。不知过了多久,他猛一拍马颈,大叫了一声:
“来了!”
黄畹果然来了。穿一袭黑袍,戴了顶簇新的纶巾,额上鼻上,还隐隐沁着汗珠。
“xx的,老刘出趟马,还劳先生一大早爬起来送……”
刘肇钧又拍一下马颈,颇不好意思地嘟囔着。大花马很有些不情愿地刨着前蹄。
黄畹并不多言,从怀中摸出个青布锦囊,双手奉到马前:
“此中自有妙计,相烦将军见到忠王时,面呈开拆为荷。此事至关重大,不可有失,切记切记!”
注释:
1、天将一级的太平天国官员下行文书称“训谕”;
2、太平军称残疾军人为“能人”;
3、太平军要求财物归公,收藏财物的地方为“圣库”,但后期逐渐演变为官员的小金库;
4、谢天福是太平天国例行的饭前祈祷,但在许多军营里被作为聚餐的借口;
5、太平军官员称妻子为贞人,妾为小贞人;
6、太平天国后期避讳“师”,除了军师等几个词外,所有的师都要改成“司”,出司就是出师。
后来城里的太平军在山下辟了条买卖街,于是颇有些大胆的商贾乡民,占了那几间无主的小铺,开始和长毛们讨价还价地做起了买卖,据说获利颇丰。
如今城里忽地贴出陈斜眼陈大人的训谕(1),说是要“重商”,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原本不冷不热的买卖街,便一下变得热闹非凡,商贩们的摊位把狭长的街道挤得拥堵不堪,原有的几间小铺边,也雨后春笋般新搭了无数杉皮棚子,沿着街道排列成两溜,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新商人有的不过是四乡八镇的穷百姓,为了度日,领了城里忠王府发下的本钱,摆个摊儿,卖些鱼虾蔬果、针头线脑之类贴补家用,有的则是从城里被赶出来的商家,跑到这里重操旧业,还有些则是上海、江北冒险来此贸易的走私客,甚至还有不少洋人为牟暴利,混过清军几道水陆关卡来到这里,洋枪洋炮和各色洋货,换回他们所需的丝绸和茶叶。
由于草莱初创,百废待兴,这些店铺多半显得很简陋,间或有几间门前扎了些红黄绸缎、显得光鲜气派些的,则是城里各馆各衙们开的“天朝圣店”了。这些“圣店”的店名头一个字清一色都是“天”字,坐店的不是穿红着黄的小把戏,就是断臂独眼的能人(2),跟殷勤周到的私商相比,他们似乎颇有些慵懒,对客人常常爱理不理的样子:也难怪,这圣店不论赚多赚少,统统要纳入主管大人的私囊,他们这些吃粮当兵的半点油腥也沾不上,何苦卖这份力气呢?
黄畹的“天隐茶肆”就混杂在这一片圣店之间,茶虽是圣库(3)拨下,并不甚好,但市口既旺,掌柜的又通今博古,能说一口好故典,不论坐商行商、华人洋人、圣兵官长,忙碌之余,都乐得进来小坐一会儿,喝几碗茶歇歇脚,和黄先生天南海北的闲聊几句。
最初的几天,黄畹眉头总是紧锁着,似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但没过多久他便开朗了许多,甚至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让伴着他的几个小把戏看得既好玩又好笑。
他当然不是因为钱:茶肆本小利薄,每天进帐并不多,还需被陈斜眼派来、不知什么时候走马上任的“天朝总理虎丘买卖街商务毂天燕邹”拿去一多半,况且,这苏州城里,也实在没多少用得上钱的所在。
可是这南来北往、五花八门的客人,却能让他知道许多时事,那些城里的官样告示一字不提、表兄汪克昌懵懂不知、甚至陈斜眼和刘矮子也未必很了然的事情。从这些客人的口中,他不但知道这些日子忠王西征湖北,干王出兵桐城,也知道上游的安徽省城安庆已被大清夺占,浙西的重镇金华却落到忠王和他的兄弟侍王李世贤手中。
他听说上海已成立了一支头裹绿头巾的奇怪队伍,官长都是洋人,兵士却清一色的中国人,用洋枪,练洋操,甚至出操的口令都喊得洋话,据说,这支“绿头勇”的头目,是个做了上海不知哪个大清官长女婿的洋鬼子。
他还听说自己的好友容闳在天京被干王待为上宾,同辇出入,并马而行,不过,怎么这么久,一点变革的风声都没有?这不像达萌兄的行事啊!
他从沉思中抬起头,看一眼茶肆外,寒山隐隐,夕阳斜斜,集市已渐渐地散了。毕竟已是冬天,天黑得早,人也倦得快啊。
两个小把戏似也倦了,一个趴在旧黑漆桌子上打盹,一个捻了根草芯儿,蹲在角落,绕有兴趣地逗着地上打架的蚂蚁。
他叹一口气,正要叫小把戏们收摊上板,却听马蹄声响,夹杂着水根的大嗓门:
“黄先生早些收摊,我家刘大人请先生过府饮……请先生过府同谢天福(4)。”
今天刘矮子兴致特别高,不但穿了身不知哪个贞人(5)做的、不中不洋的绉纱便服,还戴了副玳瑁框的西洋眼镜。桌上放着几瓶来路不明的洋酒,王韬隐隐认得,那是英吉利国的舶来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量素来很好的刘肇钧说话还很利索,镜片后那双大眼,眼神却显得有些游移和迷离,不知是真有了酒意,还是被那副并不合适的眼镜给害的:
“黄先生可知道,李忠王已把杭州城拿下了?”
“这?”黄畹倒是隐隐听说杭州被围,但的确是第一次听到破城的消息:“将军是说,天兵在浙江大胜?”
“可不是!”刘矮子一下蹦到椅子上,神采飞扬道:“不但杭州,绍兴、嘉兴、金华、台州……都入了咱天朝版图,忠王千岁现在,可是有百万大军、两省地盘的天国头号人物了!哎,黄先生,你常挂在嘴边的那个孙权孙仲谋,什么六郡八十一州,怕也不过如此罢?哈哈,哈哈。”
黄畹陪着干笑了几声:
“那么,忠王可是要回苏州?在下这便可拜谒了么?”
刘肇钧的脑袋晃得像拨浪鼓:
“早呢早呢,不瞒先生说,忠王殿下早已传下谆谕,铺排两省弟兄们全力攻打洋鬼子那个上海城呢,xx的,上次洋鬼子背信弃义,咱们吃了不小的亏那!”
“攻上海?”
黄畹不由地一惊,脸色也骤然变了。刘矮子抹下眼镜,重重点了点头:
“可不是!本爵也接了谆谕,三天之后,便要亲自带着五千新弟兄,去上海城下跟殿下大军会合了。”
“嗯……”
黄畹欲言又止,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先生可是有什么妙计么?快说啊,莫憋坏我这老粗才是。”
饶是刘矮子再粗,此刻也看出黄畹有话要说,一叠声催促着。黄畹犹豫半晌,才慢吞吞吐出一句话来:
“三日后在下当亲来送行。”
三日后。苏州城东娄门外。
五千新兵排着不甚齐整的队列,在寒风里不住地搓手跳跃,千余面或方或尖的旗帜有气无力地飘拂着。刘矮子披挂整齐,腰挎西洋刀,手提千里镜,骑一匹大花马,马上还横了杆双筒洋枪,意气风发地立在大纛下。
城楼边的垛口,几顶绣花黄风帽时隐时现,官道河岸的两旁,也战满了看热闹的各部官兵,他们指指点点,歙歙索索,仿佛在议论着什么。
刘肇钧当然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自己这五千兵都是新募,着实不太成气候,忠王前日还特意写信再三嘱咐,要他加紧训练。
“可又有什么要紧,xx的,”刘矮子不屑地瞥了城垛口一眼:“有忠王大军在,老刘这五千人就算都是豆腐,不出三个月也就炼成好钢了,走着瞧。”
“大人,列队已毕,可要出司(6)?”
一个参军问道。刘矮子拧着眉毛不答,只凝神望着城门洞的方向。不知过了多久,他猛一拍马颈,大叫了一声:
“来了!”
黄畹果然来了。穿一袭黑袍,戴了顶簇新的纶巾,额上鼻上,还隐隐沁着汗珠。
“xx的,老刘出趟马,还劳先生一大早爬起来送……”
刘肇钧又拍一下马颈,颇不好意思地嘟囔着。大花马很有些不情愿地刨着前蹄。
黄畹并不多言,从怀中摸出个青布锦囊,双手奉到马前:
“此中自有妙计,相烦将军见到忠王时,面呈开拆为荷。此事至关重大,不可有失,切记切记!”
注释:
1、天将一级的太平天国官员下行文书称“训谕”;
2、太平军称残疾军人为“能人”;
3、太平军要求财物归公,收藏财物的地方为“圣库”,但后期逐渐演变为官员的小金库;
4、谢天福是太平天国例行的饭前祈祷,但在许多军营里被作为聚餐的借口;
5、太平军官员称妻子为贞人,妾为小贞人;
6、太平天国后期避讳“师”,除了军师等几个词外,所有的师都要改成“司”,出司就是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