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姜薛的命令不断下达,先锋部队很快就运转起来。一个接一个的信息被探马反馈回来—————
“报,鹰山北端是一道百米宽,几里长的山岭隘口通道。”
“报,在此地西面一里外,发现一处树林可供砍伐取材!”
“好,立即就地取材,尽全力在鹰山北端修筑起一道柵栏城墙。箭塔、拒马等务必要多,知道吗?这个隘口乃是滦河南下,通往鹰山和北水泉、沟河,叩关长阳城的咽喉之地,务必在此消耗山戍尽可能多的力量。”姜薛高声喊道。
“遵命!”众将士齐声回应,士气高昂。
只要把这一段山岭之间的隘口通道死死守住,便可钳制住山戍大军的锋芒,至少能够抵挡和消耗山戍的一些时间和力量,为后面的北水泉关卡争取更多的获胜几率和准备时间。
山戍十万大军,七万攻打长阳城,但他们空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但在这狭隘的隘口下却无法发挥出来。顶多也就一次发起数千名山戍的同时冲锋。自己的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轻松抵挡住这种程度的进攻。
不过,在工事修筑的时候,姜薛又仔细走了一遭隘口附近的地面,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到不放心的隐患:此处岔口非常多。
万一山戍发现了这个致命缺陷,从侧翼找到了路口包抄自己的后路,那时候可就大大不妙了。
但,岔口虽多,通入鹰山的路口估计不多。姜薛立即派出士卒四下寻找。半天过后,士卒回来了,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也证明了姜薛的先见之明。
在目前这个主要隘口的东侧八里之外,士卒又发现了一个狭隘的通道,可以直接进入鹰山。
姜薛闻言之下果断地派出了四千兵力,由两名行司马统领镇守第二个通道,并在那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
理论上来说,只要这两个隘口通道守住了,鹰山的后方基本上就安全了。山戍前进的势头也将被自己钳制和牵制在此。如果山戍在更远的地方绕道过鹰山,不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士气也会受到一定打击。更让山戍担忧和不安的就是会将自己的后背露出,自己完全可以伺机而动,从后袭击山戍大军。不过,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自己守住两处隘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
能不能在这守住,这个问题姜薛以及少数将领心里清楚。要守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了。他们军团的主要人物就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好让后发给北水泉的主力军团做好充分的防守准备。到时候再兵合一处,实行防守反击,将疲惫不堪的山戍大军一举击溃。
姜薛心中十分清楚一件事实:这里大部分的士卒都是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响应自己参加的。这些士卒可不是自己的族民,一旦阵亡的士卒过多,自己肯定会被数以千计的氏族首领、阵亡将士的家属们的唾沫给活活淹死。
他可不认为只要自己能在这里凭藉险要的位置痛击山戎军队,拼命阻拦个十天半个月,用自身的上万名士卒的生命消灭掉山戎大军的二三万兵力,回去之后自己就能够获得英雄一样的夹道欢迎和拥戴。
不,那是白日做梦,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是后世的封建社会,这事发生了毫不奇怪。人民会将他视为英雄。但这里不是,族民,实质上就是氏族首领的私有财产。人家投资给你,你没给人家回报还把人家的投资给打了水漂,你说哪个投资者还会对你感恩戴德??
在这里消灭了数万山戎,这份巨大的功劳和荣耀当然是属于他。但是损失惨痛的却是长阳数以千计的氏族。如果士卒都打光了,不管他立了什么功,那么回去之后迎接他的恐怕只有无穷无尽的口水,甚至是不时发生针对自己的明枪暗箭。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榆罔奖励再多的赏赐给自己,怕也是无福消受了。
不过,这鹰山也并非是一无所长。姜薛意外的发现好几处断崖的地方,裸-露在外表有大量的石灰岩,锡矿他不晓得是什么,但石灰岩有什么用途他可就一清二楚了。将这些石灰岩敲碎煅烧可以得到上好的建筑材料。虽然姜薛不知道石灰岩的学名,但却从老祖宗那里知道用这种东西去配合木料石材垒砌起来的城墙,会变得更加的坚固。
现在长阳城除了偶尔几处建筑用黄泥巴或者是石灰这类粘性强的材料之外,大部分建筑都因为缺少这种材料,只是用木石简单堆砌起来。
这个可是好东西啊,虽然姜薛现在一时还无法得知他的经济价值有多大,但这里储量丰富,也算是一个宝藏了。
大部分人都不晓得石灰岩的作用,姜薛两眼盯着那些石灰岩,心里暗自打起了小算盘:他日要想在这鹰山独占到尽可能多的矿藏,必须尽量消耗掉其他三支部队的兵力。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本钱在这鹰山插上一脚了,保不准独占鳌头也是有可能的事。
任何东西就算再普通,量大必定引起质变,利润也随之而来。这个道理姜薛自然知晓。
立下颇巨功勋,才能在长阳竖立正面的威望。士卒不能伤亡过重,以免流失人心。拥有比其余三家部队更多的兵力,是争夺日后鹰山开采权的本钱。
{注意:这地可是属于大酋长榆罔的,要想获得开采权,那就必须征得榆罔的同意。}
姜薛思忖再三,渐渐露出一抹冷笑。要做到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太难,只要自己处理得当的话…………
砍伐树木和挖掘石材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当前隘口处已经摆放了四五十根粗大的木材和大小不一的石材。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士卒吆喝着呼啸而过,不停地将砍伐下来的木材合力抬到此处。
一些懂得修筑活儿的士卒则将搬来的木石进行加工分割,然后有条不紊地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如箭塔、瞭望台、柵栏墙、军营等等。
“报,鹰山北端是一道百米宽,几里长的山岭隘口通道。”
“报,在此地西面一里外,发现一处树林可供砍伐取材!”
“好,立即就地取材,尽全力在鹰山北端修筑起一道柵栏城墙。箭塔、拒马等务必要多,知道吗?这个隘口乃是滦河南下,通往鹰山和北水泉、沟河,叩关长阳城的咽喉之地,务必在此消耗山戍尽可能多的力量。”姜薛高声喊道。
“遵命!”众将士齐声回应,士气高昂。
只要把这一段山岭之间的隘口通道死死守住,便可钳制住山戍大军的锋芒,至少能够抵挡和消耗山戍的一些时间和力量,为后面的北水泉关卡争取更多的获胜几率和准备时间。
山戍十万大军,七万攻打长阳城,但他们空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但在这狭隘的隘口下却无法发挥出来。顶多也就一次发起数千名山戍的同时冲锋。自己的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轻松抵挡住这种程度的进攻。
不过,在工事修筑的时候,姜薛又仔细走了一遭隘口附近的地面,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到不放心的隐患:此处岔口非常多。
万一山戍发现了这个致命缺陷,从侧翼找到了路口包抄自己的后路,那时候可就大大不妙了。
但,岔口虽多,通入鹰山的路口估计不多。姜薛立即派出士卒四下寻找。半天过后,士卒回来了,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也证明了姜薛的先见之明。
在目前这个主要隘口的东侧八里之外,士卒又发现了一个狭隘的通道,可以直接进入鹰山。
姜薛闻言之下果断地派出了四千兵力,由两名行司马统领镇守第二个通道,并在那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
理论上来说,只要这两个隘口通道守住了,鹰山的后方基本上就安全了。山戍前进的势头也将被自己钳制和牵制在此。如果山戍在更远的地方绕道过鹰山,不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士气也会受到一定打击。更让山戍担忧和不安的就是会将自己的后背露出,自己完全可以伺机而动,从后袭击山戍大军。不过,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自己守住两处隘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
能不能在这守住,这个问题姜薛以及少数将领心里清楚。要守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了。他们军团的主要人物就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好让后发给北水泉的主力军团做好充分的防守准备。到时候再兵合一处,实行防守反击,将疲惫不堪的山戍大军一举击溃。
姜薛心中十分清楚一件事实:这里大部分的士卒都是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响应自己参加的。这些士卒可不是自己的族民,一旦阵亡的士卒过多,自己肯定会被数以千计的氏族首领、阵亡将士的家属们的唾沫给活活淹死。
他可不认为只要自己能在这里凭藉险要的位置痛击山戎军队,拼命阻拦个十天半个月,用自身的上万名士卒的生命消灭掉山戎大军的二三万兵力,回去之后自己就能够获得英雄一样的夹道欢迎和拥戴。
不,那是白日做梦,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是后世的封建社会,这事发生了毫不奇怪。人民会将他视为英雄。但这里不是,族民,实质上就是氏族首领的私有财产。人家投资给你,你没给人家回报还把人家的投资给打了水漂,你说哪个投资者还会对你感恩戴德??
在这里消灭了数万山戎,这份巨大的功劳和荣耀当然是属于他。但是损失惨痛的却是长阳数以千计的氏族。如果士卒都打光了,不管他立了什么功,那么回去之后迎接他的恐怕只有无穷无尽的口水,甚至是不时发生针对自己的明枪暗箭。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榆罔奖励再多的赏赐给自己,怕也是无福消受了。
不过,这鹰山也并非是一无所长。姜薛意外的发现好几处断崖的地方,裸-露在外表有大量的石灰岩,锡矿他不晓得是什么,但石灰岩有什么用途他可就一清二楚了。将这些石灰岩敲碎煅烧可以得到上好的建筑材料。虽然姜薛不知道石灰岩的学名,但却从老祖宗那里知道用这种东西去配合木料石材垒砌起来的城墙,会变得更加的坚固。
现在长阳城除了偶尔几处建筑用黄泥巴或者是石灰这类粘性强的材料之外,大部分建筑都因为缺少这种材料,只是用木石简单堆砌起来。
这个可是好东西啊,虽然姜薛现在一时还无法得知他的经济价值有多大,但这里储量丰富,也算是一个宝藏了。
大部分人都不晓得石灰岩的作用,姜薛两眼盯着那些石灰岩,心里暗自打起了小算盘:他日要想在这鹰山独占到尽可能多的矿藏,必须尽量消耗掉其他三支部队的兵力。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本钱在这鹰山插上一脚了,保不准独占鳌头也是有可能的事。
任何东西就算再普通,量大必定引起质变,利润也随之而来。这个道理姜薛自然知晓。
立下颇巨功勋,才能在长阳竖立正面的威望。士卒不能伤亡过重,以免流失人心。拥有比其余三家部队更多的兵力,是争夺日后鹰山开采权的本钱。
{注意:这地可是属于大酋长榆罔的,要想获得开采权,那就必须征得榆罔的同意。}
姜薛思忖再三,渐渐露出一抹冷笑。要做到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太难,只要自己处理得当的话…………
砍伐树木和挖掘石材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当前隘口处已经摆放了四五十根粗大的木材和大小不一的石材。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士卒吆喝着呼啸而过,不停地将砍伐下来的木材合力抬到此处。
一些懂得修筑活儿的士卒则将搬来的木石进行加工分割,然后有条不紊地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如箭塔、瞭望台、柵栏墙、军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