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陈立青他当然头脑没有发晕,种菜就是他的老本行。他也早有心思在上海开一个自助火锅店的心思。
上海的人流量,还有工人工资的水平,完全足以负担自助火锅的价格,再加上上海还有各国的外国人,对这种新奇的东西,他们肯定感兴趣,陈立青甚至能预想在上海开火锅店的生意肯定比在贵阳火爆十倍。
而若是火锅店在外国人眼中都出名了,那以后陈立青他的火锅店,就完全可以像是肯德基那样开遍全球。
当然,开这种火锅店,丰富足够便宜的蔬菜肉类供应是关键,所以陈立青才会看上蓝水村这片地方。
他准备在蓝水村这样的地方推广平越农产品回收加工种植模式,而霍元甲一家,正巧可以帮他。
八月某日,上海繁华的第二大马路。
"大家来看一看瞧一瞧了,中国人的新式火锅,自助五毛火锅问世了啊。"
"百种菜品,任你挑选,任您品尝,只需五毛,五毛让你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只要五毛了,五毛随您吃,随您喝。"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以及敲锣打鼓的热闹喧嚣声中,陈氏自助火锅在上海开业了。
本来忙碌着的工人,以及路人,顿时被这声音吸引了过去。
"陈氏火锅,这是什么?"他们看到了热闹的舞狮队背后的那巨大通透的火锅店,以及火锅店面前站着的一排穿着旗袍露出大腿的迎宾小姐。
"欢迎光临陈氏火锅,自助火锅上百种菜品任你品尝挑选。"迎宾小姐们端着精致的菜品,也是转头对着热闹的人群莺莺燕燕的喊道。
这般别开生面的开业典礼,这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哪儿见识过,一下子就被陈氏火锅给勾起了好奇心。
"这位大哥,来试试火锅,只要五毛钱,您可以吃鸡肉,吃鸭肉,吃猪肉,还有许多菜品呢。"身穿背后有‘精武门‘三个字衣衫的伙计们也急忙对旁边的人介绍道。
"五毛钱,随便吃?"人们对这么高昂的价格本来有些介意,可听到随便可以吃,有些人忍不住好奇了。
"是的,随便吃,我们这里有鸡肉,鸭肉,猪肉,羊肉,白菜——"伙计背书一样把基本的菜品说了一次,末了,他还补充道:"对了,我们这里还有清凉解暑的酸梅汁可以随便畅饮。"
"这么多东西?真的只要五毛钱?"人们惊讶了。
带着惊讶,一些人还是忍不住道:"可是这大热天,我们吃火锅的话?不是更热?"瞧着火辣辣的太阳,还有那热腾腾摆在外面示范的火锅,有人心动,可却还因为天热而犹豫。
此时正是**的夏天,虽然这个时期温室效应还不是那么明显,上海的温度不是那么高,可足足也有二十几度,接近三十度的样子。大热天吃火锅,对人们来说还是头一遭。
"大哥,不用担心,您看到我们每张桌子旁边的哪个风扇了吗?它能自动给你送风来,保管你吃了不热。"面对着大热天,陈立青当然早有准备,电风扇正好派上用场。
他们的火锅店虽然今天才开,可陈立青主持的另外一家电器店:专卖电风扇的电器店早已经卖的很火。
电风扇早已经在1890年左右发明出来了,但在中国这还没有普及电的国家,电风扇并不是很普及。
不过此时在上海,早已经普及用电,夏天来临的时候,陈立青就发现他们没有电风扇,所以他心头一动,就想到买电风扇。可是就算是在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电扇虽然有,可是不是那么普及。陈立青没有买到,买不到他就自己去做,终于花费了将近二十天左右,他在江南制造总局那边生产出来了电风扇。
于是,家用的电扇便被陈立青掌握在手中,此时开业已经足足有一个月,他早就以一百银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千多台了。
这时开一个火锅店,陈立青自然想到了热的问题,火锅店里面的几百台电扇开动之下,吃火锅也不是很热。
人们见到这样清凉的环境,加上还有那么丰富的菜品,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新式火锅呢?
所以,在经过了一会儿的宣传后,一些兜里不缺钱,正好要去吃饭的人就光临了陈立青他们火锅店。
有人开头,其余不怎么缺钱的人也都纷纷上前。这毕竟不是贵阳那种小城市,五毛钱拿出来吃一顿饭的人还是很多。
要知道,在上海生活,随便下一个馆子两人炒菜也需要大约一块钱左右,还只能炒两个肉菜。而现在,花相同的钱,能够吃更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火锅呢。
本来就在饭点的人们,自然宁愿尝试一下新东西,新品种。
于是,成功的吸引到客人,陈氏火锅顺利的开张了。
而开张后,新奇的自助火锅形式就惹的人们赞叹纷纷,在他们抱着肚子出去的时候,更是对火锅店赞不绝口。在这些人的示范之下,开业当天,就有一千多人次在陈氏火锅用餐。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随着用餐的人越来越多,随着这种自助火锅的新形势用餐方式传遍上海,陈氏火锅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客人,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差不多有三万人次的人去陈氏火锅用餐过。
毕竟,在这个时期,花五毛钱能够随便吃东西,对普通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很大。
而用餐过后的人,更是对陈氏火锅的环境,以及食品效果多加宣传称赞,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下,陈氏火锅自然越来越火。
花同样的钱,一些人能够在陈氏火锅吃到更多的东西,享受到电风扇的待遇,还能喝到物超所值的酸梅汁,对这种类型的店,人们实在是找不到挑剔的地方。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氏火锅的生意越来越好,用餐的人也越来越多,开业才两个星期,就有人在外面等了。不得已,陈立青他们不得不再开了一间火锅店应急。
而接下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日子,陈立青他们的火锅店都已经在上海开了三家。
这般火爆的生意,本来是会惹得人们眼红,可是在陈其美的关照和用钱去运作之下,陈氏火锅暂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在上海算是暂时稳住脚跟。
这是一个九月的晚上,蓝水村,霍元甲家。
啪啪声中,陈立青终于看到了郑毓秀算好了账,直起了腰。
"怎样,三嫂,我们这一个月,赚了多少钱?"才看郑毓秀刚刚算好账,陈立青就忍不住询问。
一旁,随着陈立青开口,霍元甲,陈公哲,张显谟,以及喻培伦等十余人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一个月,火锅店生意的火爆他们都看在眼里,人们的心里虽然有一把秤,可还是忍不住想要知道具体数字。
郑毓秀抬头,不由得揉了揉腰,她的肚子已经鼓起来了,她在这个月没有参与什么事情,就只好算账了。看着大家如此关心,她看着算出来的数字,不由得道:"很多,立青,这个月,我们赚了很多。"
这一连串数字,郑毓秀看得都有些头晕,不太敢相信他们家赚了那么多钱,所以只好以很多来代替。
"额,三嫂,很多是多少,我需要具体数字。"陈立青苦笑,然后连问。
郑毓秀红了一下脸,然后又低头看了一下账本。
"除去支出,以及各项工资,我们这一个月一共盈利十三万七千六百五十三块五毛三。"
"再加上风扇店的话,我们这个月,大概盈利了三十余万银元。"郑毓秀抬头道。
众人沉默,接着一个一个人忍不住传来惊叹的声音。
"这,这么多?"陈公哲忍不住惊讶的叫出来,他算是陈其美和陈立青他们链接沟通的桥梁,这下听到陈立青他们的生意一个月除去成本,居然能够赚那么多,他忍不住吃惊,惊讶,乃至震惊了。
"是的,就有那么多。"郑毓秀听着大家的惊叹,接着也是不由得佩服的看着张显谟。
"这些都是张大哥的功劳。"她忍不住对张显谟投佩服眼神,她没有想到,她老公陈立冷的家人,居然有如此一个商业奇才。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们居然赚了别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钱。
张显谟被众人一看,脸色不由得有些挂不住:"哪有,三妹,你就别给我盖高帽子了,没有大家的帮忙,我就算是一个人也卖不了那么多钱啊,这些功劳,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张显谟连忙看向大家,当然,他特意看了一下陈立青。
虽然这几个月都是他在忙这些事情,可是,能够赚钱,只有他自己知道,是靠陈立青的奇思妙想,他只是重复在平越做的事情而已。
这点,众人当然不知道,他们连忙说张显谟谦虚,张显谟百口莫辩,尴尬要死,承受也不是,不承受也不是。
好在大家恭维了几句,张显谟就提醒大家回归正题。
陈立青他当然头脑没有发晕,种菜就是他的老本行。他也早有心思在上海开一个自助火锅店的心思。
上海的人流量,还有工人工资的水平,完全足以负担自助火锅的价格,再加上上海还有各国的外国人,对这种新奇的东西,他们肯定感兴趣,陈立青甚至能预想在上海开火锅店的生意肯定比在贵阳火爆十倍。
而若是火锅店在外国人眼中都出名了,那以后陈立青他的火锅店,就完全可以像是肯德基那样开遍全球。
当然,开这种火锅店,丰富足够便宜的蔬菜肉类供应是关键,所以陈立青才会看上蓝水村这片地方。
他准备在蓝水村这样的地方推广平越农产品回收加工种植模式,而霍元甲一家,正巧可以帮他。
八月某日,上海繁华的第二大马路。
"大家来看一看瞧一瞧了,中国人的新式火锅,自助五毛火锅问世了啊。"
"百种菜品,任你挑选,任您品尝,只需五毛,五毛让你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只要五毛了,五毛随您吃,随您喝。"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以及敲锣打鼓的热闹喧嚣声中,陈氏自助火锅在上海开业了。
本来忙碌着的工人,以及路人,顿时被这声音吸引了过去。
"陈氏火锅,这是什么?"他们看到了热闹的舞狮队背后的那巨大通透的火锅店,以及火锅店面前站着的一排穿着旗袍露出大腿的迎宾小姐。
"欢迎光临陈氏火锅,自助火锅上百种菜品任你品尝挑选。"迎宾小姐们端着精致的菜品,也是转头对着热闹的人群莺莺燕燕的喊道。
这般别开生面的开业典礼,这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哪儿见识过,一下子就被陈氏火锅给勾起了好奇心。
"这位大哥,来试试火锅,只要五毛钱,您可以吃鸡肉,吃鸭肉,吃猪肉,还有许多菜品呢。"身穿背后有‘精武门‘三个字衣衫的伙计们也急忙对旁边的人介绍道。
"五毛钱,随便吃?"人们对这么高昂的价格本来有些介意,可听到随便可以吃,有些人忍不住好奇了。
"是的,随便吃,我们这里有鸡肉,鸭肉,猪肉,羊肉,白菜——"伙计背书一样把基本的菜品说了一次,末了,他还补充道:"对了,我们这里还有清凉解暑的酸梅汁可以随便畅饮。"
"这么多东西?真的只要五毛钱?"人们惊讶了。
带着惊讶,一些人还是忍不住道:"可是这大热天,我们吃火锅的话?不是更热?"瞧着火辣辣的太阳,还有那热腾腾摆在外面示范的火锅,有人心动,可却还因为天热而犹豫。
此时正是**的夏天,虽然这个时期温室效应还不是那么明显,上海的温度不是那么高,可足足也有二十几度,接近三十度的样子。大热天吃火锅,对人们来说还是头一遭。
"大哥,不用担心,您看到我们每张桌子旁边的哪个风扇了吗?它能自动给你送风来,保管你吃了不热。"面对着大热天,陈立青当然早有准备,电风扇正好派上用场。
他们的火锅店虽然今天才开,可陈立青主持的另外一家电器店:专卖电风扇的电器店早已经卖的很火。
电风扇早已经在1890年左右发明出来了,但在中国这还没有普及电的国家,电风扇并不是很普及。
不过此时在上海,早已经普及用电,夏天来临的时候,陈立青就发现他们没有电风扇,所以他心头一动,就想到买电风扇。可是就算是在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电扇虽然有,可是不是那么普及。陈立青没有买到,买不到他就自己去做,终于花费了将近二十天左右,他在江南制造总局那边生产出来了电风扇。
于是,家用的电扇便被陈立青掌握在手中,此时开业已经足足有一个月,他早就以一百银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千多台了。
这时开一个火锅店,陈立青自然想到了热的问题,火锅店里面的几百台电扇开动之下,吃火锅也不是很热。
人们见到这样清凉的环境,加上还有那么丰富的菜品,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新式火锅呢?
所以,在经过了一会儿的宣传后,一些兜里不缺钱,正好要去吃饭的人就光临了陈立青他们火锅店。
有人开头,其余不怎么缺钱的人也都纷纷上前。这毕竟不是贵阳那种小城市,五毛钱拿出来吃一顿饭的人还是很多。
要知道,在上海生活,随便下一个馆子两人炒菜也需要大约一块钱左右,还只能炒两个肉菜。而现在,花相同的钱,能够吃更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火锅呢。
本来就在饭点的人们,自然宁愿尝试一下新东西,新品种。
于是,成功的吸引到客人,陈氏火锅顺利的开张了。
而开张后,新奇的自助火锅形式就惹的人们赞叹纷纷,在他们抱着肚子出去的时候,更是对火锅店赞不绝口。在这些人的示范之下,开业当天,就有一千多人次在陈氏火锅用餐。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随着用餐的人越来越多,随着这种自助火锅的新形势用餐方式传遍上海,陈氏火锅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客人,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差不多有三万人次的人去陈氏火锅用餐过。
毕竟,在这个时期,花五毛钱能够随便吃东西,对普通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很大。
而用餐过后的人,更是对陈氏火锅的环境,以及食品效果多加宣传称赞,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下,陈氏火锅自然越来越火。
花同样的钱,一些人能够在陈氏火锅吃到更多的东西,享受到电风扇的待遇,还能喝到物超所值的酸梅汁,对这种类型的店,人们实在是找不到挑剔的地方。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氏火锅的生意越来越好,用餐的人也越来越多,开业才两个星期,就有人在外面等了。不得已,陈立青他们不得不再开了一间火锅店应急。
而接下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日子,陈立青他们的火锅店都已经在上海开了三家。
这般火爆的生意,本来是会惹得人们眼红,可是在陈其美的关照和用钱去运作之下,陈氏火锅暂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在上海算是暂时稳住脚跟。
这是一个九月的晚上,蓝水村,霍元甲家。
啪啪声中,陈立青终于看到了郑毓秀算好了账,直起了腰。
"怎样,三嫂,我们这一个月,赚了多少钱?"才看郑毓秀刚刚算好账,陈立青就忍不住询问。
一旁,随着陈立青开口,霍元甲,陈公哲,张显谟,以及喻培伦等十余人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一个月,火锅店生意的火爆他们都看在眼里,人们的心里虽然有一把秤,可还是忍不住想要知道具体数字。
郑毓秀抬头,不由得揉了揉腰,她的肚子已经鼓起来了,她在这个月没有参与什么事情,就只好算账了。看着大家如此关心,她看着算出来的数字,不由得道:"很多,立青,这个月,我们赚了很多。"
这一连串数字,郑毓秀看得都有些头晕,不太敢相信他们家赚了那么多钱,所以只好以很多来代替。
"额,三嫂,很多是多少,我需要具体数字。"陈立青苦笑,然后连问。
郑毓秀红了一下脸,然后又低头看了一下账本。
"除去支出,以及各项工资,我们这一个月一共盈利十三万七千六百五十三块五毛三。"
"再加上风扇店的话,我们这个月,大概盈利了三十余万银元。"郑毓秀抬头道。
众人沉默,接着一个一个人忍不住传来惊叹的声音。
"这,这么多?"陈公哲忍不住惊讶的叫出来,他算是陈其美和陈立青他们链接沟通的桥梁,这下听到陈立青他们的生意一个月除去成本,居然能够赚那么多,他忍不住吃惊,惊讶,乃至震惊了。
"是的,就有那么多。"郑毓秀听着大家的惊叹,接着也是不由得佩服的看着张显谟。
"这些都是张大哥的功劳。"她忍不住对张显谟投佩服眼神,她没有想到,她老公陈立冷的家人,居然有如此一个商业奇才。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们居然赚了别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钱。
张显谟被众人一看,脸色不由得有些挂不住:"哪有,三妹,你就别给我盖高帽子了,没有大家的帮忙,我就算是一个人也卖不了那么多钱啊,这些功劳,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张显谟连忙看向大家,当然,他特意看了一下陈立青。
虽然这几个月都是他在忙这些事情,可是,能够赚钱,只有他自己知道,是靠陈立青的奇思妙想,他只是重复在平越做的事情而已。
这点,众人当然不知道,他们连忙说张显谟谦虚,张显谟百口莫辩,尴尬要死,承受也不是,不承受也不是。
好在大家恭维了几句,张显谟就提醒大家回归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