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辰接着扬声道:“朝廷为何动督师?还不是因为怕督师拥兵自重,还不是怕辽镇尾大不掉?等督师倒下了,辽镇没了领头羊,那朝廷接下来就要拿你们开刀了。要知道老朱家可是向来有杀功臣的传统,呵呵。”
道理,大家都看得明白,能当上将领的人岂会是傻瓜?督师下狱,甭管朝廷安了多少罪名,最关键的一条无非就是帝王猜忌,再说,老朱家确实对待功臣不怎么地道。上有明太祖屠戮功臣,中有于谦含冤受死,下有一心为国的督师被下狱。辽东诸将也是寒了心了,好男儿当不负国,可这国家却负了自己,那该怎么办?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祖大寿,他现在是辽东军的暂时领导者,只要他点头,大家都不会含糊,即刻提点麾下兵马杀回京师,赶跑鞑子,再向那姓龙的说的那样给那个不懂事儿的年轻皇帝来个兵谏,一定要把督师救出来不可!
祖大寿心中有了决断,再看了眼龙辰,现在,他有点明白当初督师为何会这么看重这个年轻人了,好个沙发果断的xing子,居然将自己也比了下去。
一把抓起茶杯,向地上摔去,祖大寿昂然吼道:“诸君,随我一同杀退鞑子,迎回督师。佛挡杀佛,辽东军上下一心,某要看看谁敢阻挡!”
辽东诸将也一同摔碎自己身边的茶杯,以此铭誓。
恰在此时,兵部的传令再次来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传信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兵部侍郎,其地位在文官中也算不低了,但居然做起了信使,足以可见朝廷对这支辽东军的重视程度,以及京师的危险局面,而且他手上更是带着督师的亲笔信。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袁崇焕规劝祖大寿带着辽东军回来保卫京师。
见身陷囹圄的督师还这般一心为国,祖大寿怆然而泣,辽东诸将皆是跪而听命,辽东军即刻回师京师。
只是,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支辽东军因为龙辰而被注入了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厉,若崇祯再像历史上那般给袁崇焕来个凌迟处死,天知道这些辽东军汉会做出什么事儿出来。
与此同时,护龙军和辽东军分开行军,辽东军火速赶往京师。两支人马互不相属,故而干脆分开,再加上龙辰也不愿意自己的护龙军受到制约,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次率军而来,定要咬下八旗军一大块肉!
……
关于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的带兵出走,是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jiān卖国关键的一环。
批驳袁崇焕的人无不抓住这一点,痛斥袁之人马,是袁军还是明军?是忠于袁还是忠于明?更曰: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他们却走了,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
接着,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细节:在后金大兵压城之时,在袁崇焕在城外奋力杀退后金jing兵之时,朱由检将袁崇焕进宫,在宫中令锦衣卫将其逮捕下狱,并放出话,说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余者不问。
祖大寿目睹了袁崇焕被抓的过程,似乎朱由检太过自信自己的王霸之气,或者是觉得若是再抓了祖大寿那辽东军就没人指挥了,总之崇祯很臭屁的当着祖大寿的面命人扒了袁崇焕的衣服,然后打入诏狱,却没动祖大寿。可能那时的崇祯还觉得祖大寿已经被自己吓住了,不敢有二心。
谁知祖大寿先是不露声sè,等到出了京城,过了几天即刻带兵回锦州,路上碰到辽东军的主力,听说抓了袁督师,也都愤而返。
此时,běi jing城四周勤王军也不在少数,可是,全都不敢进,基本是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又没有总指挥,满桂一个人又挑不起大梁,反而被后金大破数阵,损伤数万。朱由检大惊,细节这时出来了,他派人到监狱,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
首先,说明一点,袁崇焕写这一封信,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小龙断定,这封信还是崇祯要袁崇焕写的。不然身在锦衣卫诏狱内的袁崇焕怎么可能拿到笔墨纸砚写信,又怎么可能让这封信传递出去,而且是经由兵部传讯通道给祖大寿传讯?
要知道一些重犯写个信都要被层层检查,确定没有隐患后才可发出,更别提身在锦衣卫诏狱中的袁崇焕了,那封信,定然是出自袁崇焕之手,而且定然是经过崇祯亲自审阅的,不然若督师在心里隐晦要求祖大寿来个“兵谏”什么的,那崇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甚至在这里小龙可以很邪恶地想象下,为了让袁崇焕写这封信,崇祯是否动了点手腕?比如,用刑,比如用袁崇焕xing命做胁迫。崇祯,可不是纯洁的小龙,他首先是个政治家。但是,小龙还是坚持认为在崇祯派人通传袁崇焕后,袁崇焕心甘情愿地给祖大寿写信,劝他们回来保卫京师。这是小龙的坚持,也是小龙的看法,我们的目光不能总那么势力,小龙还是希望在那个时代有真正的英雄,有真正的为这个民族愿意牺牲一切的英烈!
这个细节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因为面临危险,就屈膝求一个通敌卖国的疑犯,这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应该做的事吗?这是一个有骨气的君主应该为的事吗?
十五年后,李自成率军打入běi jing,朱由检煤山自缢。“君王死社稷”,朱由检的担当,确实令小龙佩服。比之满清时期那些个皇帝在洋人打来时逃来逃去,朱由检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但小龙觉得读历史时,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举个例子,就是你读了一个人的记载,那件事是他自五岁时偷拿了邻居的黄瓜,然后这个人很可能就被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给定xing了。他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偷啊,这种人难成大器。可是这个人却在长大后参加军队,为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历史人物也是人,他是会成长的,会变化的。我们历史读者,却往往只能记得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个生命片段,然后就先入为主的将这个片段中该人物的xing格强行贯穿他的整个生命过程。
再拿韩信举例,如果韩信ri后没有追随刘邦开创一片基业,那么他当初承受的胯下之辱也不会那么令人津津乐道。我们读史书时看胯下之辱这个故事时,脑子里已经自己给自己定xing了,要知道韩信ri后可是功成名就的,那他承受胯下之辱也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啊。可是,有可能韩信当时是真的怕了,他真的没办法,只能钻胯下了。这事儿,谁知道呢,但是我们这些读史的后人就是习惯xing这么人为了。就像如今“病态”的语文阅读理解题,请写出这段文字中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有可能一篇很正常的游记,仅因为作者之后当上了将军去抗击外敌,我们后人就认为其内思想感情是:对家国的喜爱,决心保卫国家,抗击鞑虏的不变信念。其实,那作者很可能当时只是玩了玩,纯粹的赏景罢了。
就比如朱由检,当他在煤山自缢时,他确实很有骨气,很有担当,他不逃,他要死社稷。可是十五年前呢?难道说十五年前的朱由检和十五年后的朱由检一样吗?十五年啊,足够改变一个人的xing格了,经过十五年皇位历练,朱由检才学会做一名敢担当的帝王吧。
因此,小龙认为,在崇祯二年,朱由检抓袁崇焕时,他这个皇帝骨子里还是自私没担当,且相当懦弱怕死的。
那时朱由检的为人,此时昭然若揭,在他貌似勤政为民的背后,其实不过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既许袁崇焕五年平辽东之军令状,而不过一年半,因为后金绕路突袭,就分寸大失,临阵抓捕大将,信义何在?原本已经很脆弱的君臣关系,就在他这一道手令间,变成君臣交相贼的恶果。
或曰:若袁崇焕通敌是真,那可关系到国之存亡,如何能不当机立断,抓捕归案。这里,或曰的人想的很周到,却如何解释,
第一,让一个通敌卖国的人写信召回惊怒而走的袁之军队?
第二,若袁崇焕通敌卖国是真,有凭有据,那就应该立刻罗列罪状,斩首示众,再传首各营,以震军心,并威慑后金军马;如何却在大敌当前之时,把通敌重犯,关在牢中数月,不明不白,如此作为,该如何安定军心,而等到后金人马退走了,才大张旗鼓的押赴刑场,凌迟处死?若你的理由真的堂堂正正,你直接抓人痛痛快快地杀了不就了解了么。朱由检为什么不敢杀?而是关了袁崇焕半年多?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满蒙联军还没撤回去,在前线,辽东军还在和八旗军浴血·拼杀着。朱由检不敢在这时候杀袁崇焕。
他怕!是的,他很怕!
他很怕自己杀了袁崇焕之后辽东军再次撂挑子,他怕八旗军再次打过来。
然后,等到战事结束,八旗军回去了,崇祯就大张旗鼓地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朱由检,这样的大明,还有救么?
道理,大家都看得明白,能当上将领的人岂会是傻瓜?督师下狱,甭管朝廷安了多少罪名,最关键的一条无非就是帝王猜忌,再说,老朱家确实对待功臣不怎么地道。上有明太祖屠戮功臣,中有于谦含冤受死,下有一心为国的督师被下狱。辽东诸将也是寒了心了,好男儿当不负国,可这国家却负了自己,那该怎么办?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祖大寿,他现在是辽东军的暂时领导者,只要他点头,大家都不会含糊,即刻提点麾下兵马杀回京师,赶跑鞑子,再向那姓龙的说的那样给那个不懂事儿的年轻皇帝来个兵谏,一定要把督师救出来不可!
祖大寿心中有了决断,再看了眼龙辰,现在,他有点明白当初督师为何会这么看重这个年轻人了,好个沙发果断的xing子,居然将自己也比了下去。
一把抓起茶杯,向地上摔去,祖大寿昂然吼道:“诸君,随我一同杀退鞑子,迎回督师。佛挡杀佛,辽东军上下一心,某要看看谁敢阻挡!”
辽东诸将也一同摔碎自己身边的茶杯,以此铭誓。
恰在此时,兵部的传令再次来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传信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兵部侍郎,其地位在文官中也算不低了,但居然做起了信使,足以可见朝廷对这支辽东军的重视程度,以及京师的危险局面,而且他手上更是带着督师的亲笔信。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袁崇焕规劝祖大寿带着辽东军回来保卫京师。
见身陷囹圄的督师还这般一心为国,祖大寿怆然而泣,辽东诸将皆是跪而听命,辽东军即刻回师京师。
只是,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支辽东军因为龙辰而被注入了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厉,若崇祯再像历史上那般给袁崇焕来个凌迟处死,天知道这些辽东军汉会做出什么事儿出来。
与此同时,护龙军和辽东军分开行军,辽东军火速赶往京师。两支人马互不相属,故而干脆分开,再加上龙辰也不愿意自己的护龙军受到制约,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次率军而来,定要咬下八旗军一大块肉!
……
关于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的带兵出走,是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jiān卖国关键的一环。
批驳袁崇焕的人无不抓住这一点,痛斥袁之人马,是袁军还是明军?是忠于袁还是忠于明?更曰: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他们却走了,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
接着,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细节:在后金大兵压城之时,在袁崇焕在城外奋力杀退后金jing兵之时,朱由检将袁崇焕进宫,在宫中令锦衣卫将其逮捕下狱,并放出话,说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余者不问。
祖大寿目睹了袁崇焕被抓的过程,似乎朱由检太过自信自己的王霸之气,或者是觉得若是再抓了祖大寿那辽东军就没人指挥了,总之崇祯很臭屁的当着祖大寿的面命人扒了袁崇焕的衣服,然后打入诏狱,却没动祖大寿。可能那时的崇祯还觉得祖大寿已经被自己吓住了,不敢有二心。
谁知祖大寿先是不露声sè,等到出了京城,过了几天即刻带兵回锦州,路上碰到辽东军的主力,听说抓了袁督师,也都愤而返。
此时,běi jing城四周勤王军也不在少数,可是,全都不敢进,基本是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又没有总指挥,满桂一个人又挑不起大梁,反而被后金大破数阵,损伤数万。朱由检大惊,细节这时出来了,他派人到监狱,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
首先,说明一点,袁崇焕写这一封信,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小龙断定,这封信还是崇祯要袁崇焕写的。不然身在锦衣卫诏狱内的袁崇焕怎么可能拿到笔墨纸砚写信,又怎么可能让这封信传递出去,而且是经由兵部传讯通道给祖大寿传讯?
要知道一些重犯写个信都要被层层检查,确定没有隐患后才可发出,更别提身在锦衣卫诏狱中的袁崇焕了,那封信,定然是出自袁崇焕之手,而且定然是经过崇祯亲自审阅的,不然若督师在心里隐晦要求祖大寿来个“兵谏”什么的,那崇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甚至在这里小龙可以很邪恶地想象下,为了让袁崇焕写这封信,崇祯是否动了点手腕?比如,用刑,比如用袁崇焕xing命做胁迫。崇祯,可不是纯洁的小龙,他首先是个政治家。但是,小龙还是坚持认为在崇祯派人通传袁崇焕后,袁崇焕心甘情愿地给祖大寿写信,劝他们回来保卫京师。这是小龙的坚持,也是小龙的看法,我们的目光不能总那么势力,小龙还是希望在那个时代有真正的英雄,有真正的为这个民族愿意牺牲一切的英烈!
这个细节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因为面临危险,就屈膝求一个通敌卖国的疑犯,这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应该做的事吗?这是一个有骨气的君主应该为的事吗?
十五年后,李自成率军打入běi jing,朱由检煤山自缢。“君王死社稷”,朱由检的担当,确实令小龙佩服。比之满清时期那些个皇帝在洋人打来时逃来逃去,朱由检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但小龙觉得读历史时,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举个例子,就是你读了一个人的记载,那件事是他自五岁时偷拿了邻居的黄瓜,然后这个人很可能就被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给定xing了。他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偷啊,这种人难成大器。可是这个人却在长大后参加军队,为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历史人物也是人,他是会成长的,会变化的。我们历史读者,却往往只能记得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个生命片段,然后就先入为主的将这个片段中该人物的xing格强行贯穿他的整个生命过程。
再拿韩信举例,如果韩信ri后没有追随刘邦开创一片基业,那么他当初承受的胯下之辱也不会那么令人津津乐道。我们读史书时看胯下之辱这个故事时,脑子里已经自己给自己定xing了,要知道韩信ri后可是功成名就的,那他承受胯下之辱也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啊。可是,有可能韩信当时是真的怕了,他真的没办法,只能钻胯下了。这事儿,谁知道呢,但是我们这些读史的后人就是习惯xing这么人为了。就像如今“病态”的语文阅读理解题,请写出这段文字中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有可能一篇很正常的游记,仅因为作者之后当上了将军去抗击外敌,我们后人就认为其内思想感情是:对家国的喜爱,决心保卫国家,抗击鞑虏的不变信念。其实,那作者很可能当时只是玩了玩,纯粹的赏景罢了。
就比如朱由检,当他在煤山自缢时,他确实很有骨气,很有担当,他不逃,他要死社稷。可是十五年前呢?难道说十五年前的朱由检和十五年后的朱由检一样吗?十五年啊,足够改变一个人的xing格了,经过十五年皇位历练,朱由检才学会做一名敢担当的帝王吧。
因此,小龙认为,在崇祯二年,朱由检抓袁崇焕时,他这个皇帝骨子里还是自私没担当,且相当懦弱怕死的。
那时朱由检的为人,此时昭然若揭,在他貌似勤政为民的背后,其实不过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既许袁崇焕五年平辽东之军令状,而不过一年半,因为后金绕路突袭,就分寸大失,临阵抓捕大将,信义何在?原本已经很脆弱的君臣关系,就在他这一道手令间,变成君臣交相贼的恶果。
或曰:若袁崇焕通敌是真,那可关系到国之存亡,如何能不当机立断,抓捕归案。这里,或曰的人想的很周到,却如何解释,
第一,让一个通敌卖国的人写信召回惊怒而走的袁之军队?
第二,若袁崇焕通敌卖国是真,有凭有据,那就应该立刻罗列罪状,斩首示众,再传首各营,以震军心,并威慑后金军马;如何却在大敌当前之时,把通敌重犯,关在牢中数月,不明不白,如此作为,该如何安定军心,而等到后金人马退走了,才大张旗鼓的押赴刑场,凌迟处死?若你的理由真的堂堂正正,你直接抓人痛痛快快地杀了不就了解了么。朱由检为什么不敢杀?而是关了袁崇焕半年多?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满蒙联军还没撤回去,在前线,辽东军还在和八旗军浴血·拼杀着。朱由检不敢在这时候杀袁崇焕。
他怕!是的,他很怕!
他很怕自己杀了袁崇焕之后辽东军再次撂挑子,他怕八旗军再次打过来。
然后,等到战事结束,八旗军回去了,崇祯就大张旗鼓地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朱由检,这样的大明,还有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