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65章 闭关
就在我到达郢州的前二天。元朝皇帝忽必烈收到了來自临安的消息。南朝皇帝御驾亲征。这个在忽必烈意料之中的消息在临安城是人人皆知。元朝的细作并不需要费半分力气。只是多跑跑路。便将消息传到了大都。
忽必烈在朝会时说道:“各位卿家。南朝临安的官方报纸大宋皇家报在五月八ri出版的这一期上。于首版刊登了南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对于我朝來说。这是件天大的好事。自数十年前元宋战争爆发以來。先帝窝阔台汗、蒙哥汗以及朕无不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而南朝皇帝始终却躲在临安。不敢出城半步。这一次。赵禥终于走出了南朝的都城。其勇气虽然可嘉。却也省却了我军前往临安的千里路程。只要在襄阳将赵禥击杀或者抓获。元宋之战就可以提前结束了。”
时任中书平章政事兼领使职(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长)的大臣阿合马出列道:“皇上。此乃天赐良机。实为皇上之福。大元之福也。正如皇上所言。我军只需在襄阳击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南朝皇帝。便可统一天下。如此可比预计的时间至少提前数年之久。”
“哈哈。阿合马爱卿。所言不错。近年來。你为我朝之财政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今ri便加封你为平章尚书省事。好生辅佐帝师。以保证我朝的军备开支。”
阿合马内心狂喜。又升官了。只是脸上依旧保持着一副诚惶诚恐之sè道:“臣阿合马谢皇上隆恩。臣保证完成皇上交给臣之重任。”
“好。姚枢姚爱卿。”
姚枢道:“臣在。”
“襄樊大决战的序幕已经全面拉开。你作为朕钦定的随军参议使。后ri便南下襄阳。协同阿术、伯颜两位将军制定各种计划。并负责中路军与朝中的文书來往。”
“是。皇上。臣遵旨。”
姚枢和阿合马矛盾重重。数年前被阿合马排挤外放。直到去年年底。才被忽必烈重新调回大都。任职同议中书省事。只不过。这仅仅是个闲职而已。
“众位卿家。当今我朝的主要任务是襄樊之战。所有部门都需要服从大局。以此为中心。大家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好自为之。帝师、兀良合台。你们二位留下。余者退朝。”
在皇宫书房中。忽必烈将桌上的一份大宋皇家报递给了刚刚进來的帝师郝经和在枢密院担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兀良合台。
作为蒙古和元朝的五朝元老。骁勇善战的兀良合台却并未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对其是疑而忌之。待兀良合台北上返回中都后即解除了他的兵权。就连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叛乱时。兀良合台得到的任务也仅是留守京师。究其原因。应该是在蒙哥和忽必烈发生矛盾时。兀良合台沒有表明立场之故。所以。忽必烈只给了兀良合台一个闲职。枢密院事掌军事情报。沒有实际的军权。
不过。忽必烈却对兀良合台之子阿术又是十分信任。这也颇为怪异。
“两位爱卿。如今可以肯定。南朝皇帝是想在襄阳与我军决战。朕也很是佩服赵禥的这几分勇气。”忽必烈笑笑。接着看向桌上的襄樊地图道。“兀良合台。现今南朝在襄樊一带投入的兵力情况如何。”
兀良合台指着地图一一说道:“皇上。我军目前在襄樊的兵力有中路大军所部十一万五千人。水师三千人。而南朝军队有襄阳军区五万余人。均州张顺部六千人。郢州吴松含部一万两千人。御林军八千人。水师约四千人。随州夏贵部二万五千人。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另据细作传回的消息。御林军第一师文璋部也在前往郢州的路上。如此。南朝的总兵力应该在十二万左右。”
“恩。双方兵力大致相当。赵禥既然要在襄阳与我军决战。那朕也不会令其失望的。兀良合台。传朕指令。第一。襄阳阿术所部继续以抛石机轮番轰击襄、樊两城。并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是。除了城墙相对低矮的樊城北门外。其它地方均不可强攻。同时做好围点打援准备。以城堡为依托。消灭前來救援襄阳的郢州军和随州军;第二。传令真金。尽起中路军余部。全部开赴襄樊;第三。传令董文炳、合丹。东、西两路援军即ri兵发襄阳。归阿术、伯颜节制;第四。加快水师士卒的训练和战船的打造。从河南再征调五千辅军前往万丈山船厂;第五。传令我朝所有在南朝的细作。务必弄清临安城的防御情况;第六。全国征兵十万。以备所需。”
“是。皇上。”
下完指令。忽必烈道:“兀良合台。你征战沙场多年。经验丰富。对眼下的战局有何看法。”
尽管兀良合台心里十分清楚。忽必烈对自己并不信任。但因其生xing直爽。还是道:“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这一仗不好打啊。”
忽必烈脸sè如常道:“爱卿有话。尽管道來。”
“是。皇上。”兀良合台略微显得有些紧张。“皇上。虽然老臣已有十多年未曾和南人交手。但从我朝掌握的情报來看。南朝和以往相比。有一点最大的变化。那就是现在的南朝是以举国之力在和我朝抗争。不像以前。南朝是各自为政。而这一点变化带來的就是南朝军队的士气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赵禥亲征。其各部之间的协调会得以改进。因此。皇上要做好襄阳大战的持久xing准备。老臣以为。这场战争比拼的或许不是双方的战斗力。而是毅力和耐力。”
忽必烈难得地赞道:“兀良合台爱卿。说得很好。南朝赵禥比其老子要强多了。够胆量。可以成为我大元的对手。”
“皇上。虽然南朝有所改观。但老臣以为我军的胜算还是在七成以上。战争的习xing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任凭南朝的城池再为坚固。决定战争胜负的终究是人。而不是城池。”
忽必烈点点头道:“兀良合台。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今枢密院枢密使真金前往襄樊坐镇。朕加封你为枢密院副使。代行枢密使之权。”
“谢皇上恩典。”兀良合台不知是喜是忧。他知道。这次的加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术之故。随着战事的发展。忽必烈也越來越清楚。襄阳之战难度很大。阿术的作用会因此变得更加大了。
“报。皇上。萨满至尊才恩吉雅大人、神尊印天涯大人在门外求见。”
“哦。宣。”
才恩吉雅、印天涯进屋后。冲着忽必烈微一行礼道:“见过大汗。”
听到“大汗”这个称呼。忽必烈心里虽然不悦。但却十分平和道:“至尊大人。多ri不见。一向安好。”
从两人的称呼就能看出。蒙古萨满教是反对将蒙古国更名为大元朝的。这一方势力虽然松散。但才恩吉雅的观点却代表了大多数蒙古族人。特别是蒙古贵族阶层的看法。
“托大汗之福。”才恩吉雅笑道。“大汗。本尊此次进宫。是专程來向大汗辞行的。”
“怎么。”
“大汗。这两年來。本尊对于守护者的天道有了新的体会。因此打算返回极北之地的霍洛村闭关修炼。”
不管意见有何相左之处。忽必烈听罢也是颇为欢喜道:“恭喜至尊。如此说來。至尊大人即将成为守护者了。”
才恩吉雅道:“大汗。本尊目前有五分把握。”
“太好了。至尊大人。朕在此提前祝你马到功成。”忽必烈接着道。“至尊大人。在你离开之前。可否为我朝推演一次元宋战争的命数。”
才恩吉雅淡然一笑:“大汗。自南朝赵禥登基以來。天象之数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之势。在这四、五年间。平衡之势从未偏离。南北帝星之命数也同样维持着近乎等同的光芒。对于目前的天象。不仅是本尊。天下其他几位术士名家也一样无法探究出其结果。这在情形在天象学中叫做‘无迹’。意思就是说上天沒有留下丝毫迹象。这就等于失去了推演天象的依据。本尊曾在帝王谷藏书屋里见过一本资料。上面有记载。如果上天无意。则天象就会显示为无迹。此等天象非人力可以推演。唯守护者方可。”
“是吗。”忽必烈失望道。
“正是如此。不过。古书上也有提及。凡是出现这种天象时。往往居北者胜算更大。对于南朝而言。我朝偏北。自会处于上风的。”说到这里。才恩吉雅正sè道。“大汗。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既然上天不做任何表示。那就说明胜败全靠谋事之人了。这也就是古人说过的人定胜天。大汗。以你之雄才伟略。以我朝之无敌铁骑。当不会输给南朝那赵禥小子吧。”
每当提及南朝皇帝时。才恩吉雅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年轻人的身影。
就在我到达郢州的前二天。元朝皇帝忽必烈收到了來自临安的消息。南朝皇帝御驾亲征。这个在忽必烈意料之中的消息在临安城是人人皆知。元朝的细作并不需要费半分力气。只是多跑跑路。便将消息传到了大都。
忽必烈在朝会时说道:“各位卿家。南朝临安的官方报纸大宋皇家报在五月八ri出版的这一期上。于首版刊登了南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对于我朝來说。这是件天大的好事。自数十年前元宋战争爆发以來。先帝窝阔台汗、蒙哥汗以及朕无不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而南朝皇帝始终却躲在临安。不敢出城半步。这一次。赵禥终于走出了南朝的都城。其勇气虽然可嘉。却也省却了我军前往临安的千里路程。只要在襄阳将赵禥击杀或者抓获。元宋之战就可以提前结束了。”
时任中书平章政事兼领使职(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长)的大臣阿合马出列道:“皇上。此乃天赐良机。实为皇上之福。大元之福也。正如皇上所言。我军只需在襄阳击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南朝皇帝。便可统一天下。如此可比预计的时间至少提前数年之久。”
“哈哈。阿合马爱卿。所言不错。近年來。你为我朝之财政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今ri便加封你为平章尚书省事。好生辅佐帝师。以保证我朝的军备开支。”
阿合马内心狂喜。又升官了。只是脸上依旧保持着一副诚惶诚恐之sè道:“臣阿合马谢皇上隆恩。臣保证完成皇上交给臣之重任。”
“好。姚枢姚爱卿。”
姚枢道:“臣在。”
“襄樊大决战的序幕已经全面拉开。你作为朕钦定的随军参议使。后ri便南下襄阳。协同阿术、伯颜两位将军制定各种计划。并负责中路军与朝中的文书來往。”
“是。皇上。臣遵旨。”
姚枢和阿合马矛盾重重。数年前被阿合马排挤外放。直到去年年底。才被忽必烈重新调回大都。任职同议中书省事。只不过。这仅仅是个闲职而已。
“众位卿家。当今我朝的主要任务是襄樊之战。所有部门都需要服从大局。以此为中心。大家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好自为之。帝师、兀良合台。你们二位留下。余者退朝。”
在皇宫书房中。忽必烈将桌上的一份大宋皇家报递给了刚刚进來的帝师郝经和在枢密院担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兀良合台。
作为蒙古和元朝的五朝元老。骁勇善战的兀良合台却并未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对其是疑而忌之。待兀良合台北上返回中都后即解除了他的兵权。就连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叛乱时。兀良合台得到的任务也仅是留守京师。究其原因。应该是在蒙哥和忽必烈发生矛盾时。兀良合台沒有表明立场之故。所以。忽必烈只给了兀良合台一个闲职。枢密院事掌军事情报。沒有实际的军权。
不过。忽必烈却对兀良合台之子阿术又是十分信任。这也颇为怪异。
“两位爱卿。如今可以肯定。南朝皇帝是想在襄阳与我军决战。朕也很是佩服赵禥的这几分勇气。”忽必烈笑笑。接着看向桌上的襄樊地图道。“兀良合台。现今南朝在襄樊一带投入的兵力情况如何。”
兀良合台指着地图一一说道:“皇上。我军目前在襄樊的兵力有中路大军所部十一万五千人。水师三千人。而南朝军队有襄阳军区五万余人。均州张顺部六千人。郢州吴松含部一万两千人。御林军八千人。水师约四千人。随州夏贵部二万五千人。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另据细作传回的消息。御林军第一师文璋部也在前往郢州的路上。如此。南朝的总兵力应该在十二万左右。”
“恩。双方兵力大致相当。赵禥既然要在襄阳与我军决战。那朕也不会令其失望的。兀良合台。传朕指令。第一。襄阳阿术所部继续以抛石机轮番轰击襄、樊两城。并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是。除了城墙相对低矮的樊城北门外。其它地方均不可强攻。同时做好围点打援准备。以城堡为依托。消灭前來救援襄阳的郢州军和随州军;第二。传令真金。尽起中路军余部。全部开赴襄樊;第三。传令董文炳、合丹。东、西两路援军即ri兵发襄阳。归阿术、伯颜节制;第四。加快水师士卒的训练和战船的打造。从河南再征调五千辅军前往万丈山船厂;第五。传令我朝所有在南朝的细作。务必弄清临安城的防御情况;第六。全国征兵十万。以备所需。”
“是。皇上。”
下完指令。忽必烈道:“兀良合台。你征战沙场多年。经验丰富。对眼下的战局有何看法。”
尽管兀良合台心里十分清楚。忽必烈对自己并不信任。但因其生xing直爽。还是道:“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这一仗不好打啊。”
忽必烈脸sè如常道:“爱卿有话。尽管道來。”
“是。皇上。”兀良合台略微显得有些紧张。“皇上。虽然老臣已有十多年未曾和南人交手。但从我朝掌握的情报來看。南朝和以往相比。有一点最大的变化。那就是现在的南朝是以举国之力在和我朝抗争。不像以前。南朝是各自为政。而这一点变化带來的就是南朝军队的士气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赵禥亲征。其各部之间的协调会得以改进。因此。皇上要做好襄阳大战的持久xing准备。老臣以为。这场战争比拼的或许不是双方的战斗力。而是毅力和耐力。”
忽必烈难得地赞道:“兀良合台爱卿。说得很好。南朝赵禥比其老子要强多了。够胆量。可以成为我大元的对手。”
“皇上。虽然南朝有所改观。但老臣以为我军的胜算还是在七成以上。战争的习xing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任凭南朝的城池再为坚固。决定战争胜负的终究是人。而不是城池。”
忽必烈点点头道:“兀良合台。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今枢密院枢密使真金前往襄樊坐镇。朕加封你为枢密院副使。代行枢密使之权。”
“谢皇上恩典。”兀良合台不知是喜是忧。他知道。这次的加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术之故。随着战事的发展。忽必烈也越來越清楚。襄阳之战难度很大。阿术的作用会因此变得更加大了。
“报。皇上。萨满至尊才恩吉雅大人、神尊印天涯大人在门外求见。”
“哦。宣。”
才恩吉雅、印天涯进屋后。冲着忽必烈微一行礼道:“见过大汗。”
听到“大汗”这个称呼。忽必烈心里虽然不悦。但却十分平和道:“至尊大人。多ri不见。一向安好。”
从两人的称呼就能看出。蒙古萨满教是反对将蒙古国更名为大元朝的。这一方势力虽然松散。但才恩吉雅的观点却代表了大多数蒙古族人。特别是蒙古贵族阶层的看法。
“托大汗之福。”才恩吉雅笑道。“大汗。本尊此次进宫。是专程來向大汗辞行的。”
“怎么。”
“大汗。这两年來。本尊对于守护者的天道有了新的体会。因此打算返回极北之地的霍洛村闭关修炼。”
不管意见有何相左之处。忽必烈听罢也是颇为欢喜道:“恭喜至尊。如此说來。至尊大人即将成为守护者了。”
才恩吉雅道:“大汗。本尊目前有五分把握。”
“太好了。至尊大人。朕在此提前祝你马到功成。”忽必烈接着道。“至尊大人。在你离开之前。可否为我朝推演一次元宋战争的命数。”
才恩吉雅淡然一笑:“大汗。自南朝赵禥登基以來。天象之数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之势。在这四、五年间。平衡之势从未偏离。南北帝星之命数也同样维持着近乎等同的光芒。对于目前的天象。不仅是本尊。天下其他几位术士名家也一样无法探究出其结果。这在情形在天象学中叫做‘无迹’。意思就是说上天沒有留下丝毫迹象。这就等于失去了推演天象的依据。本尊曾在帝王谷藏书屋里见过一本资料。上面有记载。如果上天无意。则天象就会显示为无迹。此等天象非人力可以推演。唯守护者方可。”
“是吗。”忽必烈失望道。
“正是如此。不过。古书上也有提及。凡是出现这种天象时。往往居北者胜算更大。对于南朝而言。我朝偏北。自会处于上风的。”说到这里。才恩吉雅正sè道。“大汗。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既然上天不做任何表示。那就说明胜败全靠谋事之人了。这也就是古人说过的人定胜天。大汗。以你之雄才伟略。以我朝之无敌铁骑。当不会输给南朝那赵禥小子吧。”
每当提及南朝皇帝时。才恩吉雅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年轻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