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与郑氏的合作
在这一群商人中,有一伙特别的商人,他们来自泉州,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人家是跟皇帝合作做生意,这支商人就是郑氏族人了。
年初的时候王维带领救**歼灭了清军尚可喜部,这件事给了郑氏很大的震动。作为目击者的郑大木,也就是我们的国姓爷郑成功很是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这一件事儿给了郑成功很深的印象,火器高超的威力再一次的完美的展示了出来。
郑成功对救**使用的火器非常的推崇,并力主与皇室的合作,然而老奸巨猾的郑芝龙却绝口不提与皇室的合作,王维力主建造两港的事儿很是让他不顺,这不是抢生意吗,松江、杭州两港一开泉州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泉州是自己的老窝,老窝的优势一失,自己的便利便少了很多。
不过当大木兄弟说出来王维给的条件之后,郑芝龙怦然心动,但他是谁,他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同荷兰、日本、南洋各国商贸公司竞争逐角,是官商结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人物。
这些年他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武装船队旗帜鲜明,戈甲坚利,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力,扩大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他是如今大明海域的无冕之王!
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也不会轻易的松口,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王维只是给他划了一张大饼,而他需要的是真正的东西,这个承诺虽然能打动他却不至于让他昏了头。
但是他是名义上的朝廷官员,对于王大官人的好意他不能没有表示,于是他同意了与王维合作在松江府建立共同的集团,这也是给了王维一个面子,不过那么一点儿小钱还不放在他的眼里,要知道他的船只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富可敌国!不过,他对于王维提出的其他的类似合作建船厂训练水师之类的条件却是绝口不提。
虽然只是同意了王维一个要求,但却算是作出了一个姿态了,意味着郑芝龙算是同意了并认可了二港的建立。当王维得知消息的那会儿他正在颍州准备着与多铎的大战,了解情况后王维也知道不能强求,总算是有一个好的开头不是,怪只能怪朝廷自己的实力弱,而这一次还需要将自己的实力展示出来啊!
而事实上,王维建立两港对郑氏的打击其实并不大。
因为郑芝龙“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此外,郑芝龙集团在扫清海上障碍之后,“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也就是说出海的船大部分都是打着郑氏的名义,而郑氏的船在海贸的船只中也是最多的!他占据这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他一点儿也不怕!
除此之外,从早年间,郑芝龙剪除群雄,并把海上力量纳入地方官府体制,取得制海权,合法掌控东西洋贸易制度的运作。1639年,日本袄地锁国,退出东亚海洋竞争;荷兰殖民者也不得已与郑氏达成海上航行与贸易协议,规定荷兰的对日本贸易,需经郑芝龙将中国特产运至台湾,转手之后,方由荷兰方面运往日本出售。郑芝龙遂成为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东南海疆各股武装集团李魁奇、杨六、杨七、钟斌等均唯郑芝龙之命是从!
朝廷的水师是拿不出手的,对他根本没威胁,他完全扼制着松江府和杭州的咽喉,所以说就算王大官人建了松江、杭州二港也不会对郑氏造成多大的打击,甚至还可能有好处,要知道郑氏也能往来两港进行贸易的!
郑芝龙从事海外贸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与《平户荷兰馆日志》记录:崇祯四年(1631年)郑芝龙两艘商船从日本长崎载货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艘郑芝龙商船满载黄白生丝及纱绫、绸缎等货物,运往日本。另据《长崎荷兰商船日志》记录,从1641~1643年(崇祯十四至十六年)间,郑芝龙运载大量生丝、各类纺织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药物,运往日本,颇受欢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平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郑芝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贸易关系。他运往日本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从澳门购进的,日本的货物也由他运到吕宋,转售西班牙。郑芝龙极力发展海上贸易,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咬留巴(今雅加达)、马六甲等国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
然而郑芝龙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福建等地,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度并不强。松江、杭州两港如今已经是越来越有名了,并且两港的建设必然导致整个大明海贸的繁荣,他们郑氏完全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发展北方海上贸易,进而继续发展壮大!
以致后来朝廷战胜多铎与阿济格的消息传来,老奸巨猾的郑芝龙放下心来,开始主动的与皇室沟通了,非常自觉的同意了王维的所有条件。
通过沟通商讨,王维决定从东部沿海征集一万水军交由郑氏调教,但训练却是按照六艺学院的教学手法和救**的模式来的,陪练教官也是从参谋部抽调的,其中还有几位是王维打劫的欧洲海军的上尉少校。而王大官人最注重的精神训练也是不能少的,王维可不想花了大力气却为郑氏做嫁衣。
除此之外,王维与郑氏的合作是全方面的,王维在松江府和杭州给予了郑氏很优厚的待遇,投桃报李,郑氏同意与王维在上海合作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
在王维的五年规划中,海军的建立以及军舰的建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将来的北伐海军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早在去年后期王维就雄心勃勃的想要建船厂了,但是工匠和资料条件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朝廷拮据,这个伟大构想便搁浅了。
如今的朝廷也有钱了,但却没实力造船,没实力造船不代表别人没有,这些年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算是实力比较雄厚的了,合作已是势在必行了。如果王维真的下定决心也不是建不了船厂,只是那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既然有现成的何必费死功夫呢!
也不是说朝廷工部不能造船,只是没办法造大船,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一个脑子坏了的大臣给销毁了,再加上这些年的海禁,大明的造船业确实是萎缩了不少。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明末的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
而明初的船只却是比明末大多了,《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据说是“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当然这是有些夸张的写法,古人记叙一般都会有一些夸张,但按《明史》和当时人的记载,郑和帅船最大的船5000料还是有的!《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2000料长约18丈,5000料船长约26丈。所以5000料之郑和帅船,应该有四个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一般来说,有1料=0.325吨的比例,不过并不是绝对准确。)
也就是说明朝的造船技术后退了上百年!
对此王大官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一面积极的收集此类的资料,一面重金悬赏让船匠们积极的去创造了,王大官人相信我们华夏民族那强大的创造力的,以前能做到的现在也能做到!
朝廷与郑氏全面开始合作,这一次郑氏的代表仍是大木兄弟,只是他领了很大一班人来罢了,郑芝龙还要继续装病呢!
这次大木兄弟带来了一个让王维意想不到的人
在这一群商人中,有一伙特别的商人,他们来自泉州,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人家是跟皇帝合作做生意,这支商人就是郑氏族人了。
年初的时候王维带领救**歼灭了清军尚可喜部,这件事给了郑氏很大的震动。作为目击者的郑大木,也就是我们的国姓爷郑成功很是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这一件事儿给了郑成功很深的印象,火器高超的威力再一次的完美的展示了出来。
郑成功对救**使用的火器非常的推崇,并力主与皇室的合作,然而老奸巨猾的郑芝龙却绝口不提与皇室的合作,王维力主建造两港的事儿很是让他不顺,这不是抢生意吗,松江、杭州两港一开泉州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泉州是自己的老窝,老窝的优势一失,自己的便利便少了很多。
不过当大木兄弟说出来王维给的条件之后,郑芝龙怦然心动,但他是谁,他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同荷兰、日本、南洋各国商贸公司竞争逐角,是官商结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人物。
这些年他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武装船队旗帜鲜明,戈甲坚利,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力,扩大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他是如今大明海域的无冕之王!
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也不会轻易的松口,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王维只是给他划了一张大饼,而他需要的是真正的东西,这个承诺虽然能打动他却不至于让他昏了头。
但是他是名义上的朝廷官员,对于王大官人的好意他不能没有表示,于是他同意了与王维合作在松江府建立共同的集团,这也是给了王维一个面子,不过那么一点儿小钱还不放在他的眼里,要知道他的船只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富可敌国!不过,他对于王维提出的其他的类似合作建船厂训练水师之类的条件却是绝口不提。
虽然只是同意了王维一个要求,但却算是作出了一个姿态了,意味着郑芝龙算是同意了并认可了二港的建立。当王维得知消息的那会儿他正在颍州准备着与多铎的大战,了解情况后王维也知道不能强求,总算是有一个好的开头不是,怪只能怪朝廷自己的实力弱,而这一次还需要将自己的实力展示出来啊!
而事实上,王维建立两港对郑氏的打击其实并不大。
因为郑芝龙“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此外,郑芝龙集团在扫清海上障碍之后,“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也就是说出海的船大部分都是打着郑氏的名义,而郑氏的船在海贸的船只中也是最多的!他占据这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他一点儿也不怕!
除此之外,从早年间,郑芝龙剪除群雄,并把海上力量纳入地方官府体制,取得制海权,合法掌控东西洋贸易制度的运作。1639年,日本袄地锁国,退出东亚海洋竞争;荷兰殖民者也不得已与郑氏达成海上航行与贸易协议,规定荷兰的对日本贸易,需经郑芝龙将中国特产运至台湾,转手之后,方由荷兰方面运往日本出售。郑芝龙遂成为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东南海疆各股武装集团李魁奇、杨六、杨七、钟斌等均唯郑芝龙之命是从!
朝廷的水师是拿不出手的,对他根本没威胁,他完全扼制着松江府和杭州的咽喉,所以说就算王大官人建了松江、杭州二港也不会对郑氏造成多大的打击,甚至还可能有好处,要知道郑氏也能往来两港进行贸易的!
郑芝龙从事海外贸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与《平户荷兰馆日志》记录:崇祯四年(1631年)郑芝龙两艘商船从日本长崎载货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艘郑芝龙商船满载黄白生丝及纱绫、绸缎等货物,运往日本。另据《长崎荷兰商船日志》记录,从1641~1643年(崇祯十四至十六年)间,郑芝龙运载大量生丝、各类纺织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药物,运往日本,颇受欢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平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郑芝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贸易关系。他运往日本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从澳门购进的,日本的货物也由他运到吕宋,转售西班牙。郑芝龙极力发展海上贸易,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咬留巴(今雅加达)、马六甲等国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
然而郑芝龙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福建等地,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度并不强。松江、杭州两港如今已经是越来越有名了,并且两港的建设必然导致整个大明海贸的繁荣,他们郑氏完全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发展北方海上贸易,进而继续发展壮大!
以致后来朝廷战胜多铎与阿济格的消息传来,老奸巨猾的郑芝龙放下心来,开始主动的与皇室沟通了,非常自觉的同意了王维的所有条件。
通过沟通商讨,王维决定从东部沿海征集一万水军交由郑氏调教,但训练却是按照六艺学院的教学手法和救**的模式来的,陪练教官也是从参谋部抽调的,其中还有几位是王维打劫的欧洲海军的上尉少校。而王大官人最注重的精神训练也是不能少的,王维可不想花了大力气却为郑氏做嫁衣。
除此之外,王维与郑氏的合作是全方面的,王维在松江府和杭州给予了郑氏很优厚的待遇,投桃报李,郑氏同意与王维在上海合作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
在王维的五年规划中,海军的建立以及军舰的建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将来的北伐海军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早在去年后期王维就雄心勃勃的想要建船厂了,但是工匠和资料条件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朝廷拮据,这个伟大构想便搁浅了。
如今的朝廷也有钱了,但却没实力造船,没实力造船不代表别人没有,这些年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算是实力比较雄厚的了,合作已是势在必行了。如果王维真的下定决心也不是建不了船厂,只是那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既然有现成的何必费死功夫呢!
也不是说朝廷工部不能造船,只是没办法造大船,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一个脑子坏了的大臣给销毁了,再加上这些年的海禁,大明的造船业确实是萎缩了不少。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明末的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
而明初的船只却是比明末大多了,《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据说是“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当然这是有些夸张的写法,古人记叙一般都会有一些夸张,但按《明史》和当时人的记载,郑和帅船最大的船5000料还是有的!《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2000料长约18丈,5000料船长约26丈。所以5000料之郑和帅船,应该有四个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一般来说,有1料=0.325吨的比例,不过并不是绝对准确。)
也就是说明朝的造船技术后退了上百年!
对此王大官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一面积极的收集此类的资料,一面重金悬赏让船匠们积极的去创造了,王大官人相信我们华夏民族那强大的创造力的,以前能做到的现在也能做到!
朝廷与郑氏全面开始合作,这一次郑氏的代表仍是大木兄弟,只是他领了很大一班人来罢了,郑芝龙还要继续装病呢!
这次大木兄弟带来了一个让王维意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