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浩这次也要随平西军中营南下的。
平西军如今没有正副都指挥使,连都虞候如今都调去平戎军了,帅司行文让钟浩暂代平西军都指挥使一职。
虽然文官很少有任一军将主的,但钟浩如今有银城县男的爵位,权领平西军都指挥使一职倒也算合理。
富弼对钟浩随狄青平叛大军南下也是赞成的。大宋的武人虽然没地位,但是文官若是通军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在大宋,若是文官通军事,仕途会比不通军事的文官升迁顺利得多。
远了不说,就如刚刚去世的夏竦和范仲淹,之所有如此威望,就跟他们颇通军事,长期主持对夏作战有关。而如今的宰相庞籍、枢密使韩绮,也都是在西北领过兵的。在大宋,文官想要做到相公级别的高位,不懂些军事,还真不好办!
所以富弼对钟浩随军南下,还是很是赞成的。不管怎样,钟浩去了最少还能镀镀金,得一个颇通军事的名号。再说在富弼看来,此次狄青带西军南下平叛,对付的是在大宋眼中不怎么能成事的南蛮猴子,应该还是能手到擒来的。富弼也经略过西北,如今又在河东,对西军的战斗力还是颇为了解的。
但是富弼嘱咐钟浩一定不要误了明年开春举行的“锁厅试”。在富弼这样的文官心中,科考才是这才是大事。他觉得以钟浩的文采,考个“锁厅试”还是手到擒来的。
是以富弼嘱咐钟浩明年一定要及时回京,赶上明年的“锁厅试”。富弼觉得狄青带西军去对付侬智高,应该是能脆胜的,费不了多长时间。但万一西军和侬智高打成持久战,钟浩到时也要想办法离去去京城参加科考。反正钟浩随军南下,怕是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明年大宋的省试科考会在二月份举行,而如今八月正是各州举行解试取解的时候。当然,钟浩如今有官身,自然是参加“锁厅试”的,不用再去参加解试。
大宋的科举和后世明清的科举有很大的不同。
明清时期的科考,过了县试、府试就能考取童生的功名,便算是有终身的功名了,步入有身份的读书人行列了。
若是再过了院试考取秀才功名,这辈子已经算是迈入特权阶级的门槛了。
若是再考中举人便已经绝对算是进入特权阶级了,就算一辈子考不上进士,这辈子也基本不用为吃喝等俗事发愁了。明清的举人不但有权利可以为官,而且还有许多免税赋和徭役的特权,到时只是吃来投献和卖身为奴的人的田租等,就已经足够日常的生活用度了。
但在大宋这取中了解试的举人,若是考不中进士,依旧只是个穷措大。大宋的举人头衔,只是个一次性的消费品,只是当科有效,过期则就作废。
这点对大宋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谓的“穷文富武”在大宋很难成立,若是没有一定的家底做物质保证,很难培养一个读书人,支撑到这个读书人考中进士。
在大宋,就是一个小康之家,若是这个读书人迟迟考不中进士,估计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变成赤贫户。读书科考日常所费的开销,可是着实不小的。书籍、笔墨和纸张等,在如今这个年代可是很贵的。
若是像后世明清那样的科考方式,便可以吸纳更多的人走读书科考的路子。毕竟一个寒门子弟只要考中秀才,便可以有一些免税赋和徭役的特权,若是成绩好点,成了府县学宫里的廪生,每月还有一些钱粮发放,基本可以保证日常生活了,可以让学子们安心去读书了。
大宋的科考比起后世明清来,对应试的学子们来说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是有一些优点的。
比如大宋的科考中考中后,觉得名次不满意,可以放弃这次名次和进士头衔,几年后再来考。毕竟一甲、二甲和三甲的排名,对以后的仕途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当然,这样的人都是对自己的水平有绝对的自信的。能舍得放弃好不容易考到手的进士身份的人并不多,但在大宋绝非没有。
像王安石变法时作为主将之一的章惇便曾经干过。
嘉佑二年,章惇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连过省试和殿试,最终高中二甲第十八名。按说这个名次绝对不低了。要知道嘉佑二年的龙虎榜,可是号称千年科考史上最闪耀的一榜。这一榜可是有无数大家的,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王韶等一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大宋史册上都留下自己浓重的印迹。光是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就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就有三个是出自嘉佑二年的龙虎榜,占了半数。
无疑,嘉佑二年的这次科考含金量是相当高的。章惇能在这历史上最牛的一科中高中二甲第十八名,这个名次已经着实不算低了。但是在发榜之际,章惇看见侄子章衡名在自己的前面,而且还是高中状元。心高气傲的章惇耻于在其下,所以拒绝接受二甲进士的身份,丢下到手的二甲进士身份,飘然回家准备读书再战一次去了。等到嘉祐四年,章惇才再一次参加考试,这次名列第五名。
当然,像章惇这样敢于放弃到手的进士身份,回去重考的并不多。但大宋科举在这方面,总归还是比明清那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好一些,给那些确实有实力却因为一次发挥不好的学子们更多的机会。
而且大宋的科举和明清的科举不同之处便是,即使有品级的官员对目前的处境不满意,可以参加“锁厅试”,以期考取进士身份,毕竟科班正途出身的官员和非科班正途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上还是有很大不同。
而明清时的科举,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在明清,只要你得授入了品流的官职,便再没有机会参加科考了。当然,若是典史、驿丞等还不入品流的官员或是各种经制吏,还是有机会参加科考的。
所谓锁厅试,是宋代科举中专门针对有官人的特殊考试。
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大都是靠父辈恩荫、以军功、荐举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官职的,总之一句话,就是那些没考中进士,就当上官的。当然,除了有官职的,有爵位的也可以参加锁厅试。
按说,考进士也是为了当官,当了官何必再考进士?然而在宋代官场,进士才是正途,提升快、面子大、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而这些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则大都是杂途出身,多半被闲散置之,或者困顿于底层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现问题,背黑锅的总是他们,没办法,谁让他们不是正途出身呢!所以这些杂途出身有官人纷纷参加进士考试,以求提高政冶地位,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些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以父辈恩荫和以军功出身的为最多。以父辈恩荫的有官人,是想通过锁厅试考取进士,消除身上靠父辈恩荫出身这种无能的标签,而以军功出身的有官人,则是想通过锁厅试考取进士,消除身上的武人印迹,毕竟在大宋文官更有前途。
像钟浩这种荐举出身去参加锁厅试的,算是相对较少的。大宋通过荐举出身的官员地位并不低,虽然没有进士头衔,但是能被荐举为官的,大都是有真本事的,而且还有荐举人做靠山,所以仕途并不算差。但是被荐举的官员,头顶没有进士头衔,终究是个遗憾,偶尔还是会被人看不起,是以富弼力劝钟浩去参加锁厅试,以期考取一个进士头衔。
大宋朝廷对有官人参加进士考试的态度,是经过一个从禁止到限制、到允许直至放任的很长的过程。
大宋开国之初,太祖朝君臣总结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所造成的政权更迭、民不聊生,开始有意识的用文人治国。作为广纳天下才俊的主要手段,开科取士便成为重中之重。为了以避免权势之家,侵害平民士子的利益,树立科举考试的公平形象,大宋一改前唐科举考试的政策,开始禁止“有官人”参加科举。
这在当时比起前唐的科举来,是一个很大改革。前唐时的科举基本都是被门阀控制,科举成为世家大族恩荫为官的有官人获取进士,改头换面的重要手段,寒门子弟是基本没有可能考中的。而大宋开国之初禁止有官人参加科考,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大进步,让科举彻底向寒门子弟敞开了大门,也彻底让门阀世家走向了末路。
然而随着大宋的统治的彻底稳定,这个政策开始与大宋的官员们的利益相悖。因为大宋朝廷为了笼络人心维护统治,对官员的恩荫之滥,前无古人,当官的只要别犯错误,再不济,到末了总能荫上一子。至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升朝官,更是能荫上好几个子弟。所以历代官员前赴后继,一点点的慢慢撬动了这项祖制,直至将其变为新的权贵们的盛宴。
先是到了太宗朝,有官人开始可以锁厅应试。不过有官人需要在单独的考场考试,考完后由礼部单独批阅,并呈皇帝过目,以避免徇私舞弊。但当时合格后只能迁转官阶,并不能获赐科名,以表示朝廷对科名的珍惜,不轻授与的态度,和后世的在职官员为了晋升,大都去弄个硕士、博士文凭差不多。而且太宗朝时,锁厅试应试不第者还将被取消本身的官职。而且推荐保送他们的长官,也要受到惩罚,显然朝廷对“有官人”参加科举,还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这样苛刻的规定下,许多官员都不敢要求应举,即便愿意冒险一试,地方的解试官及举荐官也不敢轻易同意。这样的规定显然对官员应举不利,自然遭到反对。后来到了真宗朝。才对及第者一视同仁。但有官人不授状元,以示朝廷对寒门士子的爱护。
到了本朝,趁着孤儿寡母好欺负,在官员们不懈的呼吁下,对锁厅应举的限制开始放松,先是不再处罚落第者及其保送人,又取消了不第者会被取消本身的官职的政策,而后将有官人应举的次数,从一次增加到两次,直至无限次。到如今,有官人除了要单独考试、且不能中状元之外,已经与普通士子没有任何区别了。
当然,若是没有这些政策,钟浩是绝对不会想着要去参加锁厅试,碰碰运气的。若是是为了参加锁厅试,而放弃自己的官职和刚到手的爵位,钟浩是绝对不会干的。
毕竟自己如今也是七品文官,还有爵位,在大宋也算是混的不错了,没必要为了一个进士头衔,放弃自己的官职和爵位的。再说,以他的水平,中进士的可能性也不是太高,倒是可就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好在如今大宋朝廷对有官人参加锁厅试的限制已经很少了。
说到底,钟浩之所以答应去参加锁厅试,还是对考中进士抱有一点希望的。毕竟自己怎么说也在松林书院学习过一阵子,基本的应试诗赋和文章,还是能做一些的。锁厅试的很多应试的有官人怕是水平还不如自己,而且锁厅试的录取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所以钟浩才决定碰一下运气。
当初为了保护平民士子,朝廷命“有官人”锁厅应试,单独阅卷、单独录取的措施,如今却随着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激增,变成了一项特权。省试的考中的难度,如今远大于锁厅试。
而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大都是官宦子弟,这些官宦子弟两极化严重,固然有一些优越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尖子,却也存在大量不学无术,想碰运气的衙内二世祖,这就更增加了真才实学者的录取几率。
钟浩虽然算不得有真才实学,但是他自我感觉怎么也比那些混吃等死的衙内二世祖们强一点。(未完待续。)
平西军如今没有正副都指挥使,连都虞候如今都调去平戎军了,帅司行文让钟浩暂代平西军都指挥使一职。
虽然文官很少有任一军将主的,但钟浩如今有银城县男的爵位,权领平西军都指挥使一职倒也算合理。
富弼对钟浩随狄青平叛大军南下也是赞成的。大宋的武人虽然没地位,但是文官若是通军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在大宋,若是文官通军事,仕途会比不通军事的文官升迁顺利得多。
远了不说,就如刚刚去世的夏竦和范仲淹,之所有如此威望,就跟他们颇通军事,长期主持对夏作战有关。而如今的宰相庞籍、枢密使韩绮,也都是在西北领过兵的。在大宋,文官想要做到相公级别的高位,不懂些军事,还真不好办!
所以富弼对钟浩随军南下,还是很是赞成的。不管怎样,钟浩去了最少还能镀镀金,得一个颇通军事的名号。再说在富弼看来,此次狄青带西军南下平叛,对付的是在大宋眼中不怎么能成事的南蛮猴子,应该还是能手到擒来的。富弼也经略过西北,如今又在河东,对西军的战斗力还是颇为了解的。
但是富弼嘱咐钟浩一定不要误了明年开春举行的“锁厅试”。在富弼这样的文官心中,科考才是这才是大事。他觉得以钟浩的文采,考个“锁厅试”还是手到擒来的。
是以富弼嘱咐钟浩明年一定要及时回京,赶上明年的“锁厅试”。富弼觉得狄青带西军去对付侬智高,应该是能脆胜的,费不了多长时间。但万一西军和侬智高打成持久战,钟浩到时也要想办法离去去京城参加科考。反正钟浩随军南下,怕是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明年大宋的省试科考会在二月份举行,而如今八月正是各州举行解试取解的时候。当然,钟浩如今有官身,自然是参加“锁厅试”的,不用再去参加解试。
大宋的科举和后世明清的科举有很大的不同。
明清时期的科考,过了县试、府试就能考取童生的功名,便算是有终身的功名了,步入有身份的读书人行列了。
若是再过了院试考取秀才功名,这辈子已经算是迈入特权阶级的门槛了。
若是再考中举人便已经绝对算是进入特权阶级了,就算一辈子考不上进士,这辈子也基本不用为吃喝等俗事发愁了。明清的举人不但有权利可以为官,而且还有许多免税赋和徭役的特权,到时只是吃来投献和卖身为奴的人的田租等,就已经足够日常的生活用度了。
但在大宋这取中了解试的举人,若是考不中进士,依旧只是个穷措大。大宋的举人头衔,只是个一次性的消费品,只是当科有效,过期则就作废。
这点对大宋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谓的“穷文富武”在大宋很难成立,若是没有一定的家底做物质保证,很难培养一个读书人,支撑到这个读书人考中进士。
在大宋,就是一个小康之家,若是这个读书人迟迟考不中进士,估计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变成赤贫户。读书科考日常所费的开销,可是着实不小的。书籍、笔墨和纸张等,在如今这个年代可是很贵的。
若是像后世明清那样的科考方式,便可以吸纳更多的人走读书科考的路子。毕竟一个寒门子弟只要考中秀才,便可以有一些免税赋和徭役的特权,若是成绩好点,成了府县学宫里的廪生,每月还有一些钱粮发放,基本可以保证日常生活了,可以让学子们安心去读书了。
大宋的科考比起后世明清来,对应试的学子们来说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是有一些优点的。
比如大宋的科考中考中后,觉得名次不满意,可以放弃这次名次和进士头衔,几年后再来考。毕竟一甲、二甲和三甲的排名,对以后的仕途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当然,这样的人都是对自己的水平有绝对的自信的。能舍得放弃好不容易考到手的进士身份的人并不多,但在大宋绝非没有。
像王安石变法时作为主将之一的章惇便曾经干过。
嘉佑二年,章惇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连过省试和殿试,最终高中二甲第十八名。按说这个名次绝对不低了。要知道嘉佑二年的龙虎榜,可是号称千年科考史上最闪耀的一榜。这一榜可是有无数大家的,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王韶等一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大宋史册上都留下自己浓重的印迹。光是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就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就有三个是出自嘉佑二年的龙虎榜,占了半数。
无疑,嘉佑二年的这次科考含金量是相当高的。章惇能在这历史上最牛的一科中高中二甲第十八名,这个名次已经着实不算低了。但是在发榜之际,章惇看见侄子章衡名在自己的前面,而且还是高中状元。心高气傲的章惇耻于在其下,所以拒绝接受二甲进士的身份,丢下到手的二甲进士身份,飘然回家准备读书再战一次去了。等到嘉祐四年,章惇才再一次参加考试,这次名列第五名。
当然,像章惇这样敢于放弃到手的进士身份,回去重考的并不多。但大宋科举在这方面,总归还是比明清那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好一些,给那些确实有实力却因为一次发挥不好的学子们更多的机会。
而且大宋的科举和明清的科举不同之处便是,即使有品级的官员对目前的处境不满意,可以参加“锁厅试”,以期考取进士身份,毕竟科班正途出身的官员和非科班正途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上还是有很大不同。
而明清时的科举,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在明清,只要你得授入了品流的官职,便再没有机会参加科考了。当然,若是典史、驿丞等还不入品流的官员或是各种经制吏,还是有机会参加科考的。
所谓锁厅试,是宋代科举中专门针对有官人的特殊考试。
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大都是靠父辈恩荫、以军功、荐举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官职的,总之一句话,就是那些没考中进士,就当上官的。当然,除了有官职的,有爵位的也可以参加锁厅试。
按说,考进士也是为了当官,当了官何必再考进士?然而在宋代官场,进士才是正途,提升快、面子大、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而这些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则大都是杂途出身,多半被闲散置之,或者困顿于底层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现问题,背黑锅的总是他们,没办法,谁让他们不是正途出身呢!所以这些杂途出身有官人纷纷参加进士考试,以求提高政冶地位,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些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以父辈恩荫和以军功出身的为最多。以父辈恩荫的有官人,是想通过锁厅试考取进士,消除身上靠父辈恩荫出身这种无能的标签,而以军功出身的有官人,则是想通过锁厅试考取进士,消除身上的武人印迹,毕竟在大宋文官更有前途。
像钟浩这种荐举出身去参加锁厅试的,算是相对较少的。大宋通过荐举出身的官员地位并不低,虽然没有进士头衔,但是能被荐举为官的,大都是有真本事的,而且还有荐举人做靠山,所以仕途并不算差。但是被荐举的官员,头顶没有进士头衔,终究是个遗憾,偶尔还是会被人看不起,是以富弼力劝钟浩去参加锁厅试,以期考取一个进士头衔。
大宋朝廷对有官人参加进士考试的态度,是经过一个从禁止到限制、到允许直至放任的很长的过程。
大宋开国之初,太祖朝君臣总结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所造成的政权更迭、民不聊生,开始有意识的用文人治国。作为广纳天下才俊的主要手段,开科取士便成为重中之重。为了以避免权势之家,侵害平民士子的利益,树立科举考试的公平形象,大宋一改前唐科举考试的政策,开始禁止“有官人”参加科举。
这在当时比起前唐的科举来,是一个很大改革。前唐时的科举基本都是被门阀控制,科举成为世家大族恩荫为官的有官人获取进士,改头换面的重要手段,寒门子弟是基本没有可能考中的。而大宋开国之初禁止有官人参加科考,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大进步,让科举彻底向寒门子弟敞开了大门,也彻底让门阀世家走向了末路。
然而随着大宋的统治的彻底稳定,这个政策开始与大宋的官员们的利益相悖。因为大宋朝廷为了笼络人心维护统治,对官员的恩荫之滥,前无古人,当官的只要别犯错误,再不济,到末了总能荫上一子。至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升朝官,更是能荫上好几个子弟。所以历代官员前赴后继,一点点的慢慢撬动了这项祖制,直至将其变为新的权贵们的盛宴。
先是到了太宗朝,有官人开始可以锁厅应试。不过有官人需要在单独的考场考试,考完后由礼部单独批阅,并呈皇帝过目,以避免徇私舞弊。但当时合格后只能迁转官阶,并不能获赐科名,以表示朝廷对科名的珍惜,不轻授与的态度,和后世的在职官员为了晋升,大都去弄个硕士、博士文凭差不多。而且太宗朝时,锁厅试应试不第者还将被取消本身的官职。而且推荐保送他们的长官,也要受到惩罚,显然朝廷对“有官人”参加科举,还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这样苛刻的规定下,许多官员都不敢要求应举,即便愿意冒险一试,地方的解试官及举荐官也不敢轻易同意。这样的规定显然对官员应举不利,自然遭到反对。后来到了真宗朝。才对及第者一视同仁。但有官人不授状元,以示朝廷对寒门士子的爱护。
到了本朝,趁着孤儿寡母好欺负,在官员们不懈的呼吁下,对锁厅应举的限制开始放松,先是不再处罚落第者及其保送人,又取消了不第者会被取消本身的官职的政策,而后将有官人应举的次数,从一次增加到两次,直至无限次。到如今,有官人除了要单独考试、且不能中状元之外,已经与普通士子没有任何区别了。
当然,若是没有这些政策,钟浩是绝对不会想着要去参加锁厅试,碰碰运气的。若是是为了参加锁厅试,而放弃自己的官职和刚到手的爵位,钟浩是绝对不会干的。
毕竟自己如今也是七品文官,还有爵位,在大宋也算是混的不错了,没必要为了一个进士头衔,放弃自己的官职和爵位的。再说,以他的水平,中进士的可能性也不是太高,倒是可就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好在如今大宋朝廷对有官人参加锁厅试的限制已经很少了。
说到底,钟浩之所以答应去参加锁厅试,还是对考中进士抱有一点希望的。毕竟自己怎么说也在松林书院学习过一阵子,基本的应试诗赋和文章,还是能做一些的。锁厅试的很多应试的有官人怕是水平还不如自己,而且锁厅试的录取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所以钟浩才决定碰一下运气。
当初为了保护平民士子,朝廷命“有官人”锁厅应试,单独阅卷、单独录取的措施,如今却随着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激增,变成了一项特权。省试的考中的难度,如今远大于锁厅试。
而参加锁厅试的有官人大都是官宦子弟,这些官宦子弟两极化严重,固然有一些优越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尖子,却也存在大量不学无术,想碰运气的衙内二世祖,这就更增加了真才实学者的录取几率。
钟浩虽然算不得有真才实学,但是他自我感觉怎么也比那些混吃等死的衙内二世祖们强一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