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有没有错?按照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他没错。因为商贾从来都是政府的打击对象。商人一旦有钱了,就会搞事情。收买官员这种事情,他们做的很熟练。
大概意思就是,商人只追求利益,拉低了道德平均水准。换
成以前,李世民面对这样的话,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但是这一次,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魏征的谏言就站不住脚了。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
李世民看着下面哑口无言的魏征,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多少次被魏征口水洗脸啊!这一回,算是扳回一局了。而且还赢的很轻松。其
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李诚没有说出来,李世民同样想到了。那
就是斩断士族的利益触手!道理很简单,大豆风潮,士族的根本没有收到影响。如果不管那些受到沉重打击的普通商贾,整个市场份额,将有更多落入士族的手中。这
就是士族,一面叫嚣打击奸商,一面用自己的代言人去争夺市场。所
有的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一个“利”字,商人从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主流。
因为,商人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商人,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对话语权有着痛彻心扉的领悟,一直到明朝,商人终于用银子,争取到了相当的话语权。而
明朝的商人,也不是单纯的商人,他们是士绅和商人的结合体。
言归正传,魏征的哑火,导致反对派的全面溃败。没有人能反驳李世民的观点。
陛下爱民是政治正确,那么请问,商人就不是皇帝的子民么?
那么再请问,因为商人的减少,导致长安的市面不景气,物价上涨,百姓受损呢?谁能担这个责任?是魏征?还是别的什么人?李
世民的两个观点,就像两根铁柱子,谁都无法撼动。
李世民的目的,顺利的达到了。朝廷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应对这一次大豆风潮。并肩针对这一现象,加强监管,规避出现下一次无序的市场风潮。
李世民把这个部门抓在了手里,称之为商市监!跟少府监平级的单位,皇帝直属。
这个部门脱离户部,但是却对天下的商业经营,拥有监管的权利。李世民取得一场畅快淋漓的胜利。因为这个机构的存在,内府每年多了一笔新的增收点,至于能收多少未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手里,又多了一把对付士族的刀。没
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绝对的秘密。
这一次大豆风潮,赔钱的人很多,赚钱的人也有。好吧,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兄弟会的十二头牲口,不让他们装逼,那真是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比如房遗爱,每个月都拉钱回家,但是这一次不是正常的时间点,而且拉回去的钱很多。一万多贯的钱,按照李诚的要求,低调,低调,再低调。选择一个坊门关闭之前,天黑之后的时间点。用马车把钱拉回家。房
玄龄站在堂前居高临下的斜睨房老二,卢氏自然是喜欢这个幺儿的,看见拉回来这么多的钱,开心的走下台阶,欣慰之余,担忧的问一句:“二郎,这钱不是抢的吧?”房
遗爱不能在外面装逼,憋的很难受,当着父亲和母亲的面,没忍住:“跟抢钱也差不多了!”这一下卢氏不能淡定了,赶紧追问:“二郎,不会闹出祸事来吧?”
房遗爱得意的摇摇头:“没有的事情,这是一笔意外之财。本意是李家哥哥,带着大家一起榨油发财,担心大豆涨价,提前让我等出手收购大豆……”巴拉巴拉,一通说。房
玄龄站在台阶上,听着脸色渐渐的发黑。卢氏却听的喜上眉梢,一直到房玄龄咳嗽一声:“进来说话,站在院子里讲这些干啥?”
好吧,卢氏敏锐的察觉到了丈夫意思,咳嗽一声:“带耳朵的都听好了,刚才二郎说的话,漏出去一个字,你们一个都跑不掉。”
卢氏处理的很到位,但不等于别的人家里也这样。于是,兄弟会在大豆风潮中,挣钱了!挣大钱了!这事情短短几天的功夫,长安城的二代圈子都知道了。自然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于
是,兄弟会各家里开始整顿家规,板子打的飞起,据说打死了好几十个家奴。一张席子拉城外乱葬岗。当然这只是据说,没人看见。
随后的日子里,兄弟会的成员们再次汇聚李庄,开了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李
诚挨个喷过去,一个都不放过。事情当然不会不了了之,这群牲口有一个算一个,上半年的分红,减半。没人对这个决定不服气,实在是李诚之前有交代,但是大家还是没忍住装逼的欲望。
打一板子,给一颗甜枣子,这一招李诚玩的很熟练。
秋萍顶着大肚子,带着丫鬟出现,缓和了会议现场的气氛。
一个大茶壶,一对白瓷的杯子,还有装着开水的铜壶,这些都是二代们送给李诚的礼物。秋萍示意丫鬟放下东西,然后招呼一声便退了下去,留下两个丫鬟在李诚跟前伺候着。李诚拿起茶壶,从书架上拿出一个竹筒来打开。
竹筒里倒出一把东西,往茶壶里撒了一把,丫鬟倒开水,一股淡淡的幽香传开。
众人顿时眼珠子一亮,这是又有好事的前兆。李诚平静的看着丫鬟动手给大家倒茶后,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一口:“这才叫喝茶啊!”
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后来被日本人学去了,尊为所谓的茶道。准
确的说,唐朝人喝的不是茶,是一种茶叶和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煮成一堆糊糊的东西。现代人李诚怎么受的了这个,正好附近的山上发现了野茶树。李诚带着几个人去采了一些回来,自己动手,反复试验,终于炒出茶叶来了。
当然这个茶叶是绿茶了,红茶是怎么弄的,李诚知道原理是发酵,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先把绿茶喝上了再说。
这种喝茶方式,在这个时代属于另类。一干二代喝了之后,表情各异。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者说没人喜欢,喝完一杯茶,没人主要要求再喝一杯。这样的结果,李诚很不爽。这
东西没有被市场接受啊,就像猪肉,没有酱油做出来的红烧肉,怎么可能被市场接受呢?现在流行的是吃牛羊肉和狗肉,猪肉是贱肉来的。
绿茶没有引发大家的喜爱,李诚只好先把这个念头压下来,心里多少有点失望。
“各位兄弟,大豆成灾了,虽然已经开始出油,但还不到出货的时候。如果把囤积的大豆都做成豆油,也够油坊消耗一年的。所以啊,我们要找新的出路解决大豆的问题。”李诚定下基调,大家有点失望,一碗茶似乎并不足以让大家发财。这
些人的局限性,李诚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茶叶的事情,就放一放,反正后山有十几亩的野生茶叶,够自己一个人喝的。
“哥哥只管说,我们照做就是。”这帮人最近很乖,也很滑头,推举程处弼出来说话。
“这样,你们回去,把家里回做酱的人找一些,给我送来,其他的就不要管了。还有,油坊边上,起一个新的作坊,多准备大缸,我有用处。这次要做什么,就不告诉你们了。等做好了,挣到钱啊,大家再谈扩大合作的事宜。”李诚这回学聪明了,这帮牲口靠不住。
李诚以为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事情的走向却出乎预料。反倒在长安市井之间,再次流传起关于李诚“财神”的传说。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李诚因为要做豆芽和榨油的买卖,提前囤积了一些大豆,挣了很多钱。比较玄幻的说法是,李财神,点石成金。
没有人想到,这是李诚勾结皇帝的一次商业阴谋。毕竟唐朝的眼界有局限性,鬼才想的到,大豆会突然涨价,然后不可收拾。
李诚听到传言之后,一脸的不可思议。后来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这就是见识的问题了。唐朝人,自然不知道荷兰人能把郁金香炒上天价,更别说什么一个概念,就能拉倒多少投资。至于次贷危机这种,唐朝人一定当神话来听。现在的商业,还是一个原始的状态。
时间慢慢的冲淡了这一次风潮带来的影响。天
气渐渐地热了,春天过去,夏天来临。李诚每天扛着锄头,出没在田间地头,做了一会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三
月底气温上升之后,番薯、土豆种了下去。然后成为了宿卫的眼珠子,每天都有人在附近巡逻。清理了苗圃之后,四月中,李诚在后院里种下了辣椒和烟叶,接着李诚种下了棉花,六月中,李诚种下玉米。于是宿卫们又多了一片巡逻区域。
李世民几乎每一旬都要听取关于三种作物长势的报告,也要了解李诚的动向。
可惜,李诚再也没有大动作了,每天就呆在农庄里,早晨起来吃了饭就扛锄头出门,然后下地干活。晚上回来,教一群半大的娃娃们读书识字识数。
六月初,李诚的油坊大规模的出油。李世民很给面子,一口气拉回去五十车,白送的当然要给面子。皇帝带头吃豆油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豆油作为厨房里一种主要食用油的地位,提前确立了。
大概意思就是,商人只追求利益,拉低了道德平均水准。换
成以前,李世民面对这样的话,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但是这一次,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魏征的谏言就站不住脚了。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
李世民看着下面哑口无言的魏征,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多少次被魏征口水洗脸啊!这一回,算是扳回一局了。而且还赢的很轻松。其
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李诚没有说出来,李世民同样想到了。那
就是斩断士族的利益触手!道理很简单,大豆风潮,士族的根本没有收到影响。如果不管那些受到沉重打击的普通商贾,整个市场份额,将有更多落入士族的手中。这
就是士族,一面叫嚣打击奸商,一面用自己的代言人去争夺市场。所
有的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一个“利”字,商人从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主流。
因为,商人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商人,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对话语权有着痛彻心扉的领悟,一直到明朝,商人终于用银子,争取到了相当的话语权。而
明朝的商人,也不是单纯的商人,他们是士绅和商人的结合体。
言归正传,魏征的哑火,导致反对派的全面溃败。没有人能反驳李世民的观点。
陛下爱民是政治正确,那么请问,商人就不是皇帝的子民么?
那么再请问,因为商人的减少,导致长安的市面不景气,物价上涨,百姓受损呢?谁能担这个责任?是魏征?还是别的什么人?李
世民的两个观点,就像两根铁柱子,谁都无法撼动。
李世民的目的,顺利的达到了。朝廷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应对这一次大豆风潮。并肩针对这一现象,加强监管,规避出现下一次无序的市场风潮。
李世民把这个部门抓在了手里,称之为商市监!跟少府监平级的单位,皇帝直属。
这个部门脱离户部,但是却对天下的商业经营,拥有监管的权利。李世民取得一场畅快淋漓的胜利。因为这个机构的存在,内府每年多了一笔新的增收点,至于能收多少未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手里,又多了一把对付士族的刀。没
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绝对的秘密。
这一次大豆风潮,赔钱的人很多,赚钱的人也有。好吧,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兄弟会的十二头牲口,不让他们装逼,那真是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比如房遗爱,每个月都拉钱回家,但是这一次不是正常的时间点,而且拉回去的钱很多。一万多贯的钱,按照李诚的要求,低调,低调,再低调。选择一个坊门关闭之前,天黑之后的时间点。用马车把钱拉回家。房
玄龄站在堂前居高临下的斜睨房老二,卢氏自然是喜欢这个幺儿的,看见拉回来这么多的钱,开心的走下台阶,欣慰之余,担忧的问一句:“二郎,这钱不是抢的吧?”房
遗爱不能在外面装逼,憋的很难受,当着父亲和母亲的面,没忍住:“跟抢钱也差不多了!”这一下卢氏不能淡定了,赶紧追问:“二郎,不会闹出祸事来吧?”
房遗爱得意的摇摇头:“没有的事情,这是一笔意外之财。本意是李家哥哥,带着大家一起榨油发财,担心大豆涨价,提前让我等出手收购大豆……”巴拉巴拉,一通说。房
玄龄站在台阶上,听着脸色渐渐的发黑。卢氏却听的喜上眉梢,一直到房玄龄咳嗽一声:“进来说话,站在院子里讲这些干啥?”
好吧,卢氏敏锐的察觉到了丈夫意思,咳嗽一声:“带耳朵的都听好了,刚才二郎说的话,漏出去一个字,你们一个都跑不掉。”
卢氏处理的很到位,但不等于别的人家里也这样。于是,兄弟会在大豆风潮中,挣钱了!挣大钱了!这事情短短几天的功夫,长安城的二代圈子都知道了。自然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于
是,兄弟会各家里开始整顿家规,板子打的飞起,据说打死了好几十个家奴。一张席子拉城外乱葬岗。当然这只是据说,没人看见。
随后的日子里,兄弟会的成员们再次汇聚李庄,开了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李
诚挨个喷过去,一个都不放过。事情当然不会不了了之,这群牲口有一个算一个,上半年的分红,减半。没人对这个决定不服气,实在是李诚之前有交代,但是大家还是没忍住装逼的欲望。
打一板子,给一颗甜枣子,这一招李诚玩的很熟练。
秋萍顶着大肚子,带着丫鬟出现,缓和了会议现场的气氛。
一个大茶壶,一对白瓷的杯子,还有装着开水的铜壶,这些都是二代们送给李诚的礼物。秋萍示意丫鬟放下东西,然后招呼一声便退了下去,留下两个丫鬟在李诚跟前伺候着。李诚拿起茶壶,从书架上拿出一个竹筒来打开。
竹筒里倒出一把东西,往茶壶里撒了一把,丫鬟倒开水,一股淡淡的幽香传开。
众人顿时眼珠子一亮,这是又有好事的前兆。李诚平静的看着丫鬟动手给大家倒茶后,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一口:“这才叫喝茶啊!”
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后来被日本人学去了,尊为所谓的茶道。准
确的说,唐朝人喝的不是茶,是一种茶叶和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煮成一堆糊糊的东西。现代人李诚怎么受的了这个,正好附近的山上发现了野茶树。李诚带着几个人去采了一些回来,自己动手,反复试验,终于炒出茶叶来了。
当然这个茶叶是绿茶了,红茶是怎么弄的,李诚知道原理是发酵,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先把绿茶喝上了再说。
这种喝茶方式,在这个时代属于另类。一干二代喝了之后,表情各异。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者说没人喜欢,喝完一杯茶,没人主要要求再喝一杯。这样的结果,李诚很不爽。这
东西没有被市场接受啊,就像猪肉,没有酱油做出来的红烧肉,怎么可能被市场接受呢?现在流行的是吃牛羊肉和狗肉,猪肉是贱肉来的。
绿茶没有引发大家的喜爱,李诚只好先把这个念头压下来,心里多少有点失望。
“各位兄弟,大豆成灾了,虽然已经开始出油,但还不到出货的时候。如果把囤积的大豆都做成豆油,也够油坊消耗一年的。所以啊,我们要找新的出路解决大豆的问题。”李诚定下基调,大家有点失望,一碗茶似乎并不足以让大家发财。这
些人的局限性,李诚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茶叶的事情,就放一放,反正后山有十几亩的野生茶叶,够自己一个人喝的。
“哥哥只管说,我们照做就是。”这帮人最近很乖,也很滑头,推举程处弼出来说话。
“这样,你们回去,把家里回做酱的人找一些,给我送来,其他的就不要管了。还有,油坊边上,起一个新的作坊,多准备大缸,我有用处。这次要做什么,就不告诉你们了。等做好了,挣到钱啊,大家再谈扩大合作的事宜。”李诚这回学聪明了,这帮牲口靠不住。
李诚以为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事情的走向却出乎预料。反倒在长安市井之间,再次流传起关于李诚“财神”的传说。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李诚因为要做豆芽和榨油的买卖,提前囤积了一些大豆,挣了很多钱。比较玄幻的说法是,李财神,点石成金。
没有人想到,这是李诚勾结皇帝的一次商业阴谋。毕竟唐朝的眼界有局限性,鬼才想的到,大豆会突然涨价,然后不可收拾。
李诚听到传言之后,一脸的不可思议。后来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这就是见识的问题了。唐朝人,自然不知道荷兰人能把郁金香炒上天价,更别说什么一个概念,就能拉倒多少投资。至于次贷危机这种,唐朝人一定当神话来听。现在的商业,还是一个原始的状态。
时间慢慢的冲淡了这一次风潮带来的影响。天
气渐渐地热了,春天过去,夏天来临。李诚每天扛着锄头,出没在田间地头,做了一会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三
月底气温上升之后,番薯、土豆种了下去。然后成为了宿卫的眼珠子,每天都有人在附近巡逻。清理了苗圃之后,四月中,李诚在后院里种下了辣椒和烟叶,接着李诚种下了棉花,六月中,李诚种下玉米。于是宿卫们又多了一片巡逻区域。
李世民几乎每一旬都要听取关于三种作物长势的报告,也要了解李诚的动向。
可惜,李诚再也没有大动作了,每天就呆在农庄里,早晨起来吃了饭就扛锄头出门,然后下地干活。晚上回来,教一群半大的娃娃们读书识字识数。
六月初,李诚的油坊大规模的出油。李世民很给面子,一口气拉回去五十车,白送的当然要给面子。皇帝带头吃豆油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豆油作为厨房里一种主要食用油的地位,提前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