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小鱼这首《破阵子》后,震惊之下,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一个年纪轻轻的武举生,竟然真能写出如此豪情万丈的诗词来,也是忍不住立即出声赞叹道。



    “好!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简直太豪迈了,写的真好。”



    “是啊,听得我真的是热血沸腾,感觉比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还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吗,这两首词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举生老爷的那首《从军行》是塑造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将军,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最后一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华这首也一样,只不过他塑造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将军,虽然也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这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老将军,虽然有心报国,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蹉跎了岁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迈之中,更突显出了一抹悲壮啊。”



    “对,所以我觉得王华这首词更加感人,因为他写实,你们没感觉这首词隐含的内容和现在的时局非常相似吗?”



    “有无数的热血将士也想再度北伐,将被辽人占据的大好河山给收回来,一展汉唐雄风,也彻底解决我朝的边患问题,让辽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可朝廷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畏惧到现在,更怕因为战事一开,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让多少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关将士可怜白发生啊。”



    “哎,谁说不是呢,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称帝了,屡次犯边,可朝廷诸公就是不敢打,不仅不敢打,还派人去压制杨宗保将军,想夺了他的兵权,真是可悲啊,咱们大宋男儿什么时候活得这么憋屈了,随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们眼前蹦跶,这要是太祖时代的话,早就打了,说不定连李元昊的首级都割下来传视三边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再说下去,担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来。”



    “嗨,哪用得着这么小心,我也只不过是随便发发牢骚而已,再说了,我说的这不是事实吗?难道有错啊?”



    “……”



    一时间,因为李小鱼这首《破阵子》,是引得大家思绪万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慨,纷纷开始对朝廷针砭时弊。



    的确,李小鱼的这一首词,戳到了此时大宋朝的痛处,或者说,文官们的痛脚。



    因为朝廷太过压制武将,或者说把持朝政的文官们太过压制武将,不敢轻启战端,的确让无数渴望杀敌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将士,最后徒留下‘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而之所以如此惧怕打仗,是因为一方面文官们担心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太费钱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将趁机崛起,影响力和势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难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东流,再也一去不复还。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比如迫不得已的宋夏战争,就有狄青趁机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军营中,还是民间,都博得了交口称赞。



    毕竟百姓们虽然重文轻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对于能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打出国威的武将,还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时间狄青成为了当时大宋朝堂的风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点当上宰相了,这自然引起了全体文官的反弹,心想决不能让武将拥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们将寝食难安。



    于是,开始毫无节操的往他身上各种泼脏水,说什么他家的狗头上长犄角,而且冒怪光,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赵祯赶快把他给撸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赵祯本来对此不信的,毕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给了他显赫的权势,未必不是想用他来制衡满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个势单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击,要知道在当时,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参劾狄青为政治正确,不仅狄青扛不住,就连赵祯也扛不住,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匆匆将狄青给撸了下去。



    然后,这位大宋朝能征善战,传说中武曲星下凡的战神,就此郁郁而终。



    包括后来的韩世忠和岳飞都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崛起,获得了显赫的权势,特别是兵权,于是,才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攻击,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特别是岳飞,为什么秦桧和赵构要杀岳飞?仅仅是赵构担心岳飞迎回二帝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吗?



    不,而是在当时,提起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军,想到的是岳飞时,他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岳飞是武将,而且权势实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号,隐隐间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赵构和满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而且是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就怕岳飞不听号令,可见岳飞权势之大。



    毕竟如果岳飞真完全听从赵构的命令的话,只需一道金牌就够了,可最后却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并且把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还断了他北伐的粮草,各种不配合,就很说明问题。



    很显然是担心岳飞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当然,这都是猜测,谁都不知道岳飞当时到底怎么想的,不过,真的很让人费解的就是,他为什么一心想要北伐,他不知道赵构等人的担忧吗?



    而且就算北伐也不能打着迎回二帝的旗号啊,不然让赵构怎么办?只能说,这里面也有岳飞自己作死的成分,但凡换一下思路,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局。



    并且,最后彻底下决心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他的罪名‘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说一句话。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戳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是恨恨的瞪了他一眼,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使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而得到一众朝廷大佬的是以,文举生们也是不敢耽搁,立即拿出了自己写的第二诗交给柳依依演唱,因为他们也知道,好像凭借自己的第一首诗,根本赢不了李小鱼,能和他打平就不错了,想胜,还得拿出更佳精妙的诗词来才行。



    他们拿出的这第二首诗,是由王安石牵头写的,名为《明妃曲》,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由豪迈雄壮的风格,完全换了一个曲风,只听柳依依是娓娓道来。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立时,一曲歌罢,果然,将人们的思绪,是再度拉了回来,这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人们是微闭上眼眸,不由自主的想到,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以王安石为首的这首出塞曲,并没有从豪情壮志方面去描写边塞,而是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也的确是王安石的原创,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



    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



    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包括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



    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



    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



    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



    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



    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



    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



    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



    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



    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



    ……



    ……

章节目录

买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参见大总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八十四章打仗带来的坏处-比亚迪秦pro跑滴滴,买宋,笔趣阁并收藏买宋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