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了一天的太阳到了傍晚也累了,有气无力地趴在西边的山头上,向春光明媚的世界洒下万千金光。原野笼罩上了金色红色,更多几分绮丽。
王素庄子里招来的庄客都是熟手,种田基本无大错。徐平看了一天,也只是指点了他们要拉大行距,缩小株距,合理密植又充分利用阳光,也保持田间的通风。这是前世带来的经验,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大行距小株距,是密植提高产量的不二法门。
王素一一照做,听徐平的评价还不错,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经过一天的观察,徐平也大致了解了薅鼓田漏的用法。
鼓声既维持着田间的作业纪律,也调整着作业的节奏。掌鼓的老农钟四经验丰富,觉得进度快了鼓声便会慢一点,觉得进度慢了便会加快节奏。
田漏则能让钟四大致掌握时间,一次插秧到地头要多少时间,来要多少时间,作业几次之后是变快还是变慢,钟四看着田漏都心里有数。
靠着这鼓和漏,掌鼓的钟四就能让整个队伍保持一定的节奏,把当天的任务完成。既不会发生天黑了没干完,也不会发生干完了太阳还很高这种情形。
能够让这么多人工作起来井井有条,薅鼓田漏还真是不错的工具。
看着天边的斜阳,徐平对王素道:“天时不早,我该去了。仲仪的庄子种田已经无大错,只要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必然是错不了的。”
王素吃了一惊:“都到这个时辰了,又何必非要去?我庄子里杀了羊,准备了好酒,今夜一醉方休!明早上朝,只要起早一点,也误不了。”
徐平笑着摇摇头:“我家里有老有妻子又有了身孕,不去哪里行?”
说完,招呼刘小乙几个人,向王素和其他几人告辞。
徐平的身份在那里,性格又不怎么与几个人合得来,除了王素外,其他几人并没有怎么挽留,客套了几句,便一起把徐平一行送出了庄外。
走了三四里路,看看快要到两京驿路上,徐平对刘小乙道:“这里人烟不多,把那几只野鸟都放了吧,不要带家里去。”
刘小乙有些舍不得,问道:“官人,为何要放?王官人让庄上不少人帮着捉着,带去搏盼盼小娘子一笑,也不枉我们出来一天。”
“野鸟性烈,除了少数几种,或者从小养着,极难养活。带去盼盼看着高兴,结果没几天全都死了,又让她烦恼,何必呢!有这些蝈蝈和鱼,也能让她高兴几天了。”
刘小乙也听说过成年野鸟很难养,自己又没有孙七郎的本事,犹豫一会,只好让庄客们把捉来的鸟都放了。可惜了王素吩咐闲着的庄客,帮着自己一行人抓鸟了。
徐平是刚开始没看到,看到时已经抓了几只,当时不好说些什么。到了现在,当然是要在路上全部放掉,不然家养两天死了,盼盼还不知道伤心成什么样子。小女孩在她这个年纪,正是同情心泛滥的时候,没必要带去让她觉得难受。
到了四月初一,朔日大朝。下朝之后,徐平便就被叫到了后殿议事。
原来是徐平上的关于玻璃务需要人才的奏章,因为老花镜得了几位大臣和杨太后的欢心,这奏章优先顺序提了上来,被排在了前头,招徐平过去商议。
司天监的官吏受限制,不过是皇帝怕有人借天象蛊惑人心,贾宪在司天监里并不接触天文,也没学过六壬遁甲之类,没有这方面的疑虑,很痛快就把他和其他几个精通算学的人放了出来,加入玻璃务里。徐平倒是没想到如此顺利,感谢的话说了不少。
之后,赵祯便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玻璃务里制出了望远镜,能够观测天文,让徐平倾尽全力先帮宫里的翰林天文院制一具,没有问题了,才给司天监配备。
徐平并没有上奏望远镜的消息,燕肃也不是个多嘴的人,皇上赵祯的消息不是来自于这个渠道。至于到底从哪里听来的,赵祯含含糊糊没有说。
不只是徐平,在座的其他大臣也立即想到了,只怕又是皇城司探事卒的功劳。
以吕夷简为首,几位宰执大臣强忍着没有发作,但坚决反对先在翰林天文院里建。司天监是国家正牌的天文机构,一切天象日历的事情都以那里为准,有什么新仪器,自然是那里先用,没有先在宫里试用的道理。这是原则问题,大臣绝不让步。
翰林天文院传承的历史也蛮悠久,不过在以前的朝代,那里只是皇帝本人把天文仪器当玩物的地方,只供皇帝赏玩,基本没有天文观测的功能。入宋以后,出于对任何机构都不信任,都要有同样机构关防的目的,翰林天文院充实起来,成了宫里的小司天监。
司天监组织上归于中书门下,翰林天文院则归于殿中省,一个外朝,一个内朝,大臣们的选择倾向非常明显。而且牵扯到了皇城司探事,在座的大臣们更是深恶痛绝,无论如何,都不让内朝占上风,引经据典,坚决要求以司天监为主。
皇城司探事在太宗的时候最猖獗,那时候还叫武德司,甚至到了大臣昨晚吃的什么饭菜,今天太宗皇帝就知道了的地步。这样一个机构引起众怒,本身又不干净,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层出不穷,被朝中臣僚群起而攻之。最后没有办法,太宗把武德司改名为皇城司,明文规定不得探查臣僚**,经办事务进行约束,与外朝的关系才缓和下来。实际上改为皇城司之后,皇帝依然利用他们探事,赵祯亲政之后,势力又有膨胀的趋势。
在座大臣其实不知道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能看到什么,不过他们立场鲜明,必须要把内朝开始权势上涨的势头压下去。不管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既然对观察天象有用,那就要在司天监里先用,有了余力,才能在翰林天文院里再建。
说话最刻薄的宋绶,明里暗里都讽刺赵祯用皇城司探事,是对臣僚的不信任。赵祯只有装傻,没法解释。太宗时候起对皇城司的职权有明文限制,有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不然可能会惹起天大的风暴来。赵祯是亲政之后要重新整理朝政的心理,才把皇城司又发动起来,主要也只是收集民间信息,并不主动去刺探大臣**。他自己也清楚,一旦突破了那个禁忌,就可能引起内朝外朝的激烈冲突,最后无法收场。
最终后殿讨论的结果,双方各退一步,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同时各建一座观天的望远镜。至于这望远镜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功用,没人清楚,反正是落到了徐平头上。未完待续。
王素庄子里招来的庄客都是熟手,种田基本无大错。徐平看了一天,也只是指点了他们要拉大行距,缩小株距,合理密植又充分利用阳光,也保持田间的通风。这是前世带来的经验,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大行距小株距,是密植提高产量的不二法门。
王素一一照做,听徐平的评价还不错,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经过一天的观察,徐平也大致了解了薅鼓田漏的用法。
鼓声既维持着田间的作业纪律,也调整着作业的节奏。掌鼓的老农钟四经验丰富,觉得进度快了鼓声便会慢一点,觉得进度慢了便会加快节奏。
田漏则能让钟四大致掌握时间,一次插秧到地头要多少时间,来要多少时间,作业几次之后是变快还是变慢,钟四看着田漏都心里有数。
靠着这鼓和漏,掌鼓的钟四就能让整个队伍保持一定的节奏,把当天的任务完成。既不会发生天黑了没干完,也不会发生干完了太阳还很高这种情形。
能够让这么多人工作起来井井有条,薅鼓田漏还真是不错的工具。
看着天边的斜阳,徐平对王素道:“天时不早,我该去了。仲仪的庄子种田已经无大错,只要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必然是错不了的。”
王素吃了一惊:“都到这个时辰了,又何必非要去?我庄子里杀了羊,准备了好酒,今夜一醉方休!明早上朝,只要起早一点,也误不了。”
徐平笑着摇摇头:“我家里有老有妻子又有了身孕,不去哪里行?”
说完,招呼刘小乙几个人,向王素和其他几人告辞。
徐平的身份在那里,性格又不怎么与几个人合得来,除了王素外,其他几人并没有怎么挽留,客套了几句,便一起把徐平一行送出了庄外。
走了三四里路,看看快要到两京驿路上,徐平对刘小乙道:“这里人烟不多,把那几只野鸟都放了吧,不要带家里去。”
刘小乙有些舍不得,问道:“官人,为何要放?王官人让庄上不少人帮着捉着,带去搏盼盼小娘子一笑,也不枉我们出来一天。”
“野鸟性烈,除了少数几种,或者从小养着,极难养活。带去盼盼看着高兴,结果没几天全都死了,又让她烦恼,何必呢!有这些蝈蝈和鱼,也能让她高兴几天了。”
刘小乙也听说过成年野鸟很难养,自己又没有孙七郎的本事,犹豫一会,只好让庄客们把捉来的鸟都放了。可惜了王素吩咐闲着的庄客,帮着自己一行人抓鸟了。
徐平是刚开始没看到,看到时已经抓了几只,当时不好说些什么。到了现在,当然是要在路上全部放掉,不然家养两天死了,盼盼还不知道伤心成什么样子。小女孩在她这个年纪,正是同情心泛滥的时候,没必要带去让她觉得难受。
到了四月初一,朔日大朝。下朝之后,徐平便就被叫到了后殿议事。
原来是徐平上的关于玻璃务需要人才的奏章,因为老花镜得了几位大臣和杨太后的欢心,这奏章优先顺序提了上来,被排在了前头,招徐平过去商议。
司天监的官吏受限制,不过是皇帝怕有人借天象蛊惑人心,贾宪在司天监里并不接触天文,也没学过六壬遁甲之类,没有这方面的疑虑,很痛快就把他和其他几个精通算学的人放了出来,加入玻璃务里。徐平倒是没想到如此顺利,感谢的话说了不少。
之后,赵祯便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玻璃务里制出了望远镜,能够观测天文,让徐平倾尽全力先帮宫里的翰林天文院制一具,没有问题了,才给司天监配备。
徐平并没有上奏望远镜的消息,燕肃也不是个多嘴的人,皇上赵祯的消息不是来自于这个渠道。至于到底从哪里听来的,赵祯含含糊糊没有说。
不只是徐平,在座的其他大臣也立即想到了,只怕又是皇城司探事卒的功劳。
以吕夷简为首,几位宰执大臣强忍着没有发作,但坚决反对先在翰林天文院里建。司天监是国家正牌的天文机构,一切天象日历的事情都以那里为准,有什么新仪器,自然是那里先用,没有先在宫里试用的道理。这是原则问题,大臣绝不让步。
翰林天文院传承的历史也蛮悠久,不过在以前的朝代,那里只是皇帝本人把天文仪器当玩物的地方,只供皇帝赏玩,基本没有天文观测的功能。入宋以后,出于对任何机构都不信任,都要有同样机构关防的目的,翰林天文院充实起来,成了宫里的小司天监。
司天监组织上归于中书门下,翰林天文院则归于殿中省,一个外朝,一个内朝,大臣们的选择倾向非常明显。而且牵扯到了皇城司探事,在座的大臣们更是深恶痛绝,无论如何,都不让内朝占上风,引经据典,坚决要求以司天监为主。
皇城司探事在太宗的时候最猖獗,那时候还叫武德司,甚至到了大臣昨晚吃的什么饭菜,今天太宗皇帝就知道了的地步。这样一个机构引起众怒,本身又不干净,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层出不穷,被朝中臣僚群起而攻之。最后没有办法,太宗把武德司改名为皇城司,明文规定不得探查臣僚**,经办事务进行约束,与外朝的关系才缓和下来。实际上改为皇城司之后,皇帝依然利用他们探事,赵祯亲政之后,势力又有膨胀的趋势。
在座大臣其实不知道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能看到什么,不过他们立场鲜明,必须要把内朝开始权势上涨的势头压下去。不管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既然对观察天象有用,那就要在司天监里先用,有了余力,才能在翰林天文院里再建。
说话最刻薄的宋绶,明里暗里都讽刺赵祯用皇城司探事,是对臣僚的不信任。赵祯只有装傻,没法解释。太宗时候起对皇城司的职权有明文限制,有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不然可能会惹起天大的风暴来。赵祯是亲政之后要重新整理朝政的心理,才把皇城司又发动起来,主要也只是收集民间信息,并不主动去刺探大臣**。他自己也清楚,一旦突破了那个禁忌,就可能引起内朝外朝的激烈冲突,最后无法收场。
最终后殿讨论的结果,双方各退一步,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同时各建一座观天的望远镜。至于这望远镜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功用,没人清楚,反正是落到了徐平头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