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七郎去会了账,几人离了酒楼,沿着江边向驿馆走去。
此时华灯初上,江边到处都是人在乘凉,各色小贩穿插其中,热闹非常。
徐平看着这熟悉的景色心生感慨,久别的中原,自己终于回来了。
要说是京城好还是邕州好,徐平也没有答案,但他从来到这个世界,便是在开封附近长大,有一份别样的感情,那里好像就是自己的家乡一样。
而全天xià ,还有比家乡更好的地方吗?
天上有月亮又圆又亮,高高地挂在头顶上,洒下银辉一样的光芒。月光下热闹处人们拖家带口,享shou 着这安宁的生活,僻静处不知是哪家儿女,相依相偎,窃窃私语。
好久没见过这种场景了,徐平的心一下子就飞到了开封城里。
不知不觉到了驿馆门口,高大全突然道:“咦,那里怎么有个人转来转去?”
众人一起看去,借着月光,只见驿馆门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衫,推磨一样在门口绕来绕去。手里不知拿着什么东西,口中自言自语。
大家好奇,一起走上前去。高大全怕出意外,把手里的漆器交给孙七郎,自己走在前面,绷紧了神经。
到门口不远,守门的驿卒看见,远远见礼,高声道:“徐官人,这位官人说是要来拜见您,一直等到现在。”
徐平应了一声,心中好奇,自己在襄州并没有什么相熟的人啊。
那中年人听见驿卒的话,大喜望外,急步走了过来,被高大全拦住:“官人高姓?找我家官人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中年人急忙拽了拽衣服。吸口气整好仪态,对高大全道:“在下胡全民,父亲秘监致仕姓胡讳旦,奉父命,向徐官人投帖致意。”
徐平出了口气,却是忘了。这里还住了胡旦这位已经被时光遗忘的状元郎。他被贬为襄州通判的时候,为父母服丧,丧除不久即双目失明,就此以秘省少监致仕,后来升为秘监致仕。此后一直定居襄州,算算已经有不少年月了。
高大全见徐平点头,便接了胡全民的名帖,过来交给徐平。
这名帖纸质粗劣,但却厚厚一大叠。徐平打开来,借着月光大致看得清楚。只见名帖里不但列了胡旦曾任过的高官,特别把“知制诰”用大字写了出来,还列了胡旦中状元的年月,连当时的试题都列了出来。更过份的是,里面竟然列了胡旦得yi 的几部大部头的作,如《汉春秋》,连当时皇上的评论都列在里面。
这哪里是拜人的名帖。分明就是生平简历吗!
同样是秘监致仕,丁谓的名帖就简简单单。但谁见了他都得喊一声相公。这位前胡状元则是恨不得把生平得yi 事尽列其中,但再恭维也不过称他一声“胡大监”。这就是不同的经li 不同的气度了,丁谓的秘监是一贬再贬,胡旦的秘监则是致仕后升上来的。
看了名帖,徐平心里叹了口气。
在前世,徐平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古代一位生。到外地游学,得到一位县令款待,便做诗一首,其中一句为:“挑尽寒冬梦不成”。这诗被县令的儿子看到,笑话生为“渴睡汗”。不久生高中状元。给县令的儿子去一封信,“渴睡汗做状元啦!”县令儿子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第二年果然高中状元。
故事当然荒诞不经,在后世越传越离奇,但确有所指。故事中的生就是吕蒙正,县令的儿子就是胡旦。两人或许没有这种传奇故事,但这故事却生动地说明了两人的关xi 。
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状元,正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取士大举扩招的第一届,但太宗由于急需新进文官为自己效力,还是意犹未足,以恐野有遗贤为名,命在太平兴国二年未及第的举子在太平兴国三年再考一次。胡旦正是太平兴国三年的状元,所以故事里说的是第二人及第,虽然也中了状元,却是吕蒙正之下的复考状元。
胡旦本人并没有参加太平兴国二年的科举,但由于他那一届就是上届落第举子的复考,名声自然在吕蒙正之下。已经搞不清是不是由于这事的刺激,再加上与吕蒙正从性格到政治观念都截然不同,胡旦一辈子都瞧不起吕蒙正。
胡旦才气过人,热心功名,锐意进取,但偏偏行事粗疏,做事不细。他的文章文辞华美,为两制自然是游刃有余,但当政能力却让人摇头。在中央没有政绩,在地方上一样没有政绩,升迁几乎全靠一枝笔杆子。偏偏胡旦不觉得自己不行,自认宰相之才,只是时运未济,一心钻营,宋朝党争酷烈就起自胡旦的同年结党。在京城中,胡旦一党经常晚上在赵昌言家中谋划,京城百姓称其党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从此为后世留下了三更半夜这个成语。
结党钻营失败,被贬出朝堂,后来胡旦还是不吸取教xun ,再投靠王继恩,甚至卷入了废立太子之争,结果又投机失败,从此失去升迁的机hui 。
胡旦未参加科举前,曾有名言:“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
结果到了最后,他官最dà 就做到知制诰,离着宰相还有一千里远。而他一直瞧不起的吕蒙正,不但自己做到了宰相,就连侄子吕夷简都做到首相了,他还窝在襄州,除周围的邻居,世人几乎已经把他遗忘。
感慨半天,徐平收起名刺,对旁边眼巴巴等着的胡全民道:“多蒙胡大监看得起在下,明天得闲必登门拜访。”
胡全民听了,满面喜气:“既是如此,我便回禀家父,明天在家坐等官人。”
徐平看着胡安民回了话,欢天喜地地离去,不由摇了摇头。自己到道州,丁谓一得了消息便巴巴地赶到驿馆拜访自己,这位胡大监架子却比丁谓大得多,还要自己登门。(未完待续。)
此时华灯初上,江边到处都是人在乘凉,各色小贩穿插其中,热闹非常。
徐平看着这熟悉的景色心生感慨,久别的中原,自己终于回来了。
要说是京城好还是邕州好,徐平也没有答案,但他从来到这个世界,便是在开封附近长大,有一份别样的感情,那里好像就是自己的家乡一样。
而全天xià ,还有比家乡更好的地方吗?
天上有月亮又圆又亮,高高地挂在头顶上,洒下银辉一样的光芒。月光下热闹处人们拖家带口,享shou 着这安宁的生活,僻静处不知是哪家儿女,相依相偎,窃窃私语。
好久没见过这种场景了,徐平的心一下子就飞到了开封城里。
不知不觉到了驿馆门口,高大全突然道:“咦,那里怎么有个人转来转去?”
众人一起看去,借着月光,只见驿馆门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衫,推磨一样在门口绕来绕去。手里不知拿着什么东西,口中自言自语。
大家好奇,一起走上前去。高大全怕出意外,把手里的漆器交给孙七郎,自己走在前面,绷紧了神经。
到门口不远,守门的驿卒看见,远远见礼,高声道:“徐官人,这位官人说是要来拜见您,一直等到现在。”
徐平应了一声,心中好奇,自己在襄州并没有什么相熟的人啊。
那中年人听见驿卒的话,大喜望外,急步走了过来,被高大全拦住:“官人高姓?找我家官人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中年人急忙拽了拽衣服。吸口气整好仪态,对高大全道:“在下胡全民,父亲秘监致仕姓胡讳旦,奉父命,向徐官人投帖致意。”
徐平出了口气,却是忘了。这里还住了胡旦这位已经被时光遗忘的状元郎。他被贬为襄州通判的时候,为父母服丧,丧除不久即双目失明,就此以秘省少监致仕,后来升为秘监致仕。此后一直定居襄州,算算已经有不少年月了。
高大全见徐平点头,便接了胡全民的名帖,过来交给徐平。
这名帖纸质粗劣,但却厚厚一大叠。徐平打开来,借着月光大致看得清楚。只见名帖里不但列了胡旦曾任过的高官,特别把“知制诰”用大字写了出来,还列了胡旦中状元的年月,连当时的试题都列了出来。更过份的是,里面竟然列了胡旦得yi 的几部大部头的作,如《汉春秋》,连当时皇上的评论都列在里面。
这哪里是拜人的名帖。分明就是生平简历吗!
同样是秘监致仕,丁谓的名帖就简简单单。但谁见了他都得喊一声相公。这位前胡状元则是恨不得把生平得yi 事尽列其中,但再恭维也不过称他一声“胡大监”。这就是不同的经li 不同的气度了,丁谓的秘监是一贬再贬,胡旦的秘监则是致仕后升上来的。
看了名帖,徐平心里叹了口气。
在前世,徐平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古代一位生。到外地游学,得到一位县令款待,便做诗一首,其中一句为:“挑尽寒冬梦不成”。这诗被县令的儿子看到,笑话生为“渴睡汗”。不久生高中状元。给县令的儿子去一封信,“渴睡汗做状元啦!”县令儿子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第二年果然高中状元。
故事当然荒诞不经,在后世越传越离奇,但确有所指。故事中的生就是吕蒙正,县令的儿子就是胡旦。两人或许没有这种传奇故事,但这故事却生动地说明了两人的关xi 。
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状元,正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取士大举扩招的第一届,但太宗由于急需新进文官为自己效力,还是意犹未足,以恐野有遗贤为名,命在太平兴国二年未及第的举子在太平兴国三年再考一次。胡旦正是太平兴国三年的状元,所以故事里说的是第二人及第,虽然也中了状元,却是吕蒙正之下的复考状元。
胡旦本人并没有参加太平兴国二年的科举,但由于他那一届就是上届落第举子的复考,名声自然在吕蒙正之下。已经搞不清是不是由于这事的刺激,再加上与吕蒙正从性格到政治观念都截然不同,胡旦一辈子都瞧不起吕蒙正。
胡旦才气过人,热心功名,锐意进取,但偏偏行事粗疏,做事不细。他的文章文辞华美,为两制自然是游刃有余,但当政能力却让人摇头。在中央没有政绩,在地方上一样没有政绩,升迁几乎全靠一枝笔杆子。偏偏胡旦不觉得自己不行,自认宰相之才,只是时运未济,一心钻营,宋朝党争酷烈就起自胡旦的同年结党。在京城中,胡旦一党经常晚上在赵昌言家中谋划,京城百姓称其党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从此为后世留下了三更半夜这个成语。
结党钻营失败,被贬出朝堂,后来胡旦还是不吸取教xun ,再投靠王继恩,甚至卷入了废立太子之争,结果又投机失败,从此失去升迁的机hui 。
胡旦未参加科举前,曾有名言:“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
结果到了最后,他官最dà 就做到知制诰,离着宰相还有一千里远。而他一直瞧不起的吕蒙正,不但自己做到了宰相,就连侄子吕夷简都做到首相了,他还窝在襄州,除周围的邻居,世人几乎已经把他遗忘。
感慨半天,徐平收起名刺,对旁边眼巴巴等着的胡全民道:“多蒙胡大监看得起在下,明天得闲必登门拜访。”
胡全民听了,满面喜气:“既是如此,我便回禀家父,明天在家坐等官人。”
徐平看着胡安民回了话,欢天喜地地离去,不由摇了摇头。自己到道州,丁谓一得了消息便巴巴地赶到驿馆拜访自己,这位胡大监架子却比丁谓大得多,还要自己登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