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杨康乘船离开临安府回转绍兴。(小说文学网)
在来到绍兴府之后,他没有即刻回到全家,而是和一直监视着全家的女孩阿朱见了面,听她讲述全家发生的事情以及娄师道的动向,皇帝陛下安排娄师道进入绍兴府衙做师爷是为了查找和赵与莒有关的公案文书。
当年全氏带着赵与莒兄弟二人来绍兴府投靠兄长,需要到府衙办理迁徙文书,这些文书中会详细记载赵与莒的身世档案,一旦赵与莒成为皇帝,这些原始档案会被调进宫中,成为皇帝起居注的一部分。
杨康是大金国的皇帝,对这套官方程序很熟悉,当初金国的大宗正府正是依靠着那些看似无用的原始档案推断出了杨康的身世,差点置他于死地,这一次皇帝陛下绝不会重蹈覆辙,他要把一切资料做到翔实可靠,让人查无可查。
娄师道的任务是查找和篡改赵与莒的身份资料,保证和皇帝陛下吻合,而师爷这个职位正是管理和誊写公文的,除此之外,娄师道还要伪造一些资料来证明皇帝陛下的身份,比如皇帝陛**上的一些小特征,如此才能共同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宋国皇室后裔赵与莒。
不过这种小事让明教光明左使来做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杨康决定这件事完结后把娄师道调回开封皇城,主持金国的朝政,荣王完颜洪熙带兵还行,但对朝政是一窍不通,那些大臣又是唯唯诺诺,金国的状况江河曰下,各地起义军不断,要赶紧收拾残局才行。
皇帝陛下和绍兴府师爷娄师道密谈了一番,任命这位原金国礼部侍郎为金国的左丞相,负责朝廷政务,让这位光明左使一下子成为了百官之首,大权在握,杨康这么安排不仅是为了收拾金国的残局,还是要掌握金国的朝政大权。
屠龙刀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他要在宋国生活很长的时间,如此就不能实时的了解金国国内的状况,谁都无法料到这期间会出现什么变故,荣王掌握兵权,娄师道掌握朝政,两人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才能保证事情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陛下,他曰宋和金何者可存?”临别之时,娄师道问出了这句僭越之语。
光明左使真正想问的是皇帝陛下的身世,你到底是汉人还是金人,这牵扯到娄师道的选择,作为汉人,他没有替金国卖命的觉悟,之所以一直跟着杨康是各种机缘巧合造成的,所谓无风不起浪,皇帝陛下的身世一直存有疑点,娄师道相信一个拥有《九阳真经》这种绝世武学的人想要在滴血认亲的过程中做些手脚是完全没有难度的。
这句话是一种试探,若是杨康成了宋国的皇帝,又掌握着金国,那么最终两个国家会合二为一,如果皇帝陛下是汉人,自然是宋国吞并金国,若是皇帝陛下是金人,结果则相反,娄师道想从皇帝陛下的回答中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杨康明白这位谋臣要逼他表态了,对于这一点他也曾想过,作为汉人对宋国更有归属感一些,不过他一直在金国生活,荣王完颜洪熙对他着实不错,况且时间还长,想要把宋金整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若是到了紧要关头,他应该会舍弃掉金国的,中原毕竟是汉人的地方,异族很难长久统治,能够洗脱自己金人的身份也是屠龙刀计划的一个目的。
“娄卿,那时不如改为‘明’作为国号好了。”皇帝陛下用调侃的语气说道。
娄师道的身体一颤,这让他联想到自己出身的明教,他知道这是皇帝陛下的警告,让他不要把明教牵扯进来,同时他也放下心来,皇帝陛下能如此轻松的谈论国号的更迭,而没有训斥他,这暗示着皇帝陛下对大金国没有认同感,换句话说,皇帝陛下极有可能是个汉人。
望着娄师道离去的背影,杨康暗自叹了口气,他选择的这条路无疑是艰难的。
太学学生赵与莒的回归让全氏一族轰动起来,半年过去了,这个曾经在全家吃白食的少年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自信了,谈吐更得体了,重要的是给全家子弟带来了临安皇城的小礼物。
果然是在皇城太学中读书的人啊!
众人赞叹着,全氏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儿子,一时间百感交集,以前的儿子姓子孤僻,总是沉默寡言,和全家的子弟很少交往,而今这个儿子能够毫无惧色的在人群中侃侃而谈,介绍着临安府的风土人情,在精神风貌上有了极大的变化。
这自然是一种好的变化,想着儿子他曰或许会重振家门,全氏欣慰的流下了泪水。
皇帝陛下谨守着一个普通少年的本分,刻意压制着自己的威严,他毕竟是做过皇帝的,在朝堂上不怒自威,正如武林高手即便不出手,也会给人极大的压力,在和全家子弟交谈之后,杨康跟着全氏回到住处。
由于他进入了太学读书,那位舅父特意给他们一家留了一个小院落,来到院子里,皇帝陛下便很少说话了,他在听,听这位母亲对往事的唠叨,听弟弟对临安城好奇的询问,他要收集这些信息,接下来的几天尤为关键,一旦这位母亲和弟弟接受了这个焕然一新的赵与莒,那这个计划就天衣无缝了。
就这样,杨康感受着这个平凡家庭的平凡故事,这位母亲生活的辛酸,那位弟弟对未来的憧憬,这只是世上无数家庭中的一个缩影,选择赵与莒,是因为这个家庭的平凡,不会被人察觉到,皇帝陛下觉得既然他选择了这个身份,那么便满足这个家庭简单的愿望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与此同时,在台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太学学生谢奕礼回到家中,在皇帝陛下的谋划和帮衬下,这半年来谢奕礼的声望越来越高,借助祖父谢深甫的余荫,不少宋国的官员很看好这个优秀的后辈,给了他不少银钱上的资助,这次返家谢奕礼给兄长小妹带了不少的礼物。
小妹谢道清听着二哥讲述在太学中的事情,特别是那首让他成名的词作,不由得疑惑起来,她知道二哥平素有些小聪明,却绝不可能写出这种绝世的词作来,能写出这种词作的必定是个阅历丰富,经历坎坷的人。
在谢道清的逼问下,谢奕礼只好全盘托出事情的经过,这个八岁的女孩陷入了沉思,那个叫做赵与莒的太学学生没有告发二哥反而多加帮衬必定是有所图谋,如今谢家唯一拥有的只剩下名望了。
而能够写出那种词作的人心胸极大,所图谋的绝不是小名小利,谢道清担心兄长一不小心陷入危险的陷阱中,她要见见那位太学学生赵与莒,谢奕礼对小妹一向信服,这位小妹虽说年纪小,却极有见地。
就这样,年关过后,谢家兄妹一起前往临安府,历史上宋国的皇帝和皇后即将会面。(未完待续。)
在来到绍兴府之后,他没有即刻回到全家,而是和一直监视着全家的女孩阿朱见了面,听她讲述全家发生的事情以及娄师道的动向,皇帝陛下安排娄师道进入绍兴府衙做师爷是为了查找和赵与莒有关的公案文书。
当年全氏带着赵与莒兄弟二人来绍兴府投靠兄长,需要到府衙办理迁徙文书,这些文书中会详细记载赵与莒的身世档案,一旦赵与莒成为皇帝,这些原始档案会被调进宫中,成为皇帝起居注的一部分。
杨康是大金国的皇帝,对这套官方程序很熟悉,当初金国的大宗正府正是依靠着那些看似无用的原始档案推断出了杨康的身世,差点置他于死地,这一次皇帝陛下绝不会重蹈覆辙,他要把一切资料做到翔实可靠,让人查无可查。
娄师道的任务是查找和篡改赵与莒的身份资料,保证和皇帝陛下吻合,而师爷这个职位正是管理和誊写公文的,除此之外,娄师道还要伪造一些资料来证明皇帝陛下的身份,比如皇帝陛**上的一些小特征,如此才能共同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宋国皇室后裔赵与莒。
不过这种小事让明教光明左使来做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杨康决定这件事完结后把娄师道调回开封皇城,主持金国的朝政,荣王完颜洪熙带兵还行,但对朝政是一窍不通,那些大臣又是唯唯诺诺,金国的状况江河曰下,各地起义军不断,要赶紧收拾残局才行。
皇帝陛下和绍兴府师爷娄师道密谈了一番,任命这位原金国礼部侍郎为金国的左丞相,负责朝廷政务,让这位光明左使一下子成为了百官之首,大权在握,杨康这么安排不仅是为了收拾金国的残局,还是要掌握金国的朝政大权。
屠龙刀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他要在宋国生活很长的时间,如此就不能实时的了解金国国内的状况,谁都无法料到这期间会出现什么变故,荣王掌握兵权,娄师道掌握朝政,两人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才能保证事情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陛下,他曰宋和金何者可存?”临别之时,娄师道问出了这句僭越之语。
光明左使真正想问的是皇帝陛下的身世,你到底是汉人还是金人,这牵扯到娄师道的选择,作为汉人,他没有替金国卖命的觉悟,之所以一直跟着杨康是各种机缘巧合造成的,所谓无风不起浪,皇帝陛下的身世一直存有疑点,娄师道相信一个拥有《九阳真经》这种绝世武学的人想要在滴血认亲的过程中做些手脚是完全没有难度的。
这句话是一种试探,若是杨康成了宋国的皇帝,又掌握着金国,那么最终两个国家会合二为一,如果皇帝陛下是汉人,自然是宋国吞并金国,若是皇帝陛下是金人,结果则相反,娄师道想从皇帝陛下的回答中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杨康明白这位谋臣要逼他表态了,对于这一点他也曾想过,作为汉人对宋国更有归属感一些,不过他一直在金国生活,荣王完颜洪熙对他着实不错,况且时间还长,想要把宋金整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若是到了紧要关头,他应该会舍弃掉金国的,中原毕竟是汉人的地方,异族很难长久统治,能够洗脱自己金人的身份也是屠龙刀计划的一个目的。
“娄卿,那时不如改为‘明’作为国号好了。”皇帝陛下用调侃的语气说道。
娄师道的身体一颤,这让他联想到自己出身的明教,他知道这是皇帝陛下的警告,让他不要把明教牵扯进来,同时他也放下心来,皇帝陛下能如此轻松的谈论国号的更迭,而没有训斥他,这暗示着皇帝陛下对大金国没有认同感,换句话说,皇帝陛下极有可能是个汉人。
望着娄师道离去的背影,杨康暗自叹了口气,他选择的这条路无疑是艰难的。
太学学生赵与莒的回归让全氏一族轰动起来,半年过去了,这个曾经在全家吃白食的少年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自信了,谈吐更得体了,重要的是给全家子弟带来了临安皇城的小礼物。
果然是在皇城太学中读书的人啊!
众人赞叹着,全氏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儿子,一时间百感交集,以前的儿子姓子孤僻,总是沉默寡言,和全家的子弟很少交往,而今这个儿子能够毫无惧色的在人群中侃侃而谈,介绍着临安府的风土人情,在精神风貌上有了极大的变化。
这自然是一种好的变化,想着儿子他曰或许会重振家门,全氏欣慰的流下了泪水。
皇帝陛下谨守着一个普通少年的本分,刻意压制着自己的威严,他毕竟是做过皇帝的,在朝堂上不怒自威,正如武林高手即便不出手,也会给人极大的压力,在和全家子弟交谈之后,杨康跟着全氏回到住处。
由于他进入了太学读书,那位舅父特意给他们一家留了一个小院落,来到院子里,皇帝陛下便很少说话了,他在听,听这位母亲对往事的唠叨,听弟弟对临安城好奇的询问,他要收集这些信息,接下来的几天尤为关键,一旦这位母亲和弟弟接受了这个焕然一新的赵与莒,那这个计划就天衣无缝了。
就这样,杨康感受着这个平凡家庭的平凡故事,这位母亲生活的辛酸,那位弟弟对未来的憧憬,这只是世上无数家庭中的一个缩影,选择赵与莒,是因为这个家庭的平凡,不会被人察觉到,皇帝陛下觉得既然他选择了这个身份,那么便满足这个家庭简单的愿望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与此同时,在台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太学学生谢奕礼回到家中,在皇帝陛下的谋划和帮衬下,这半年来谢奕礼的声望越来越高,借助祖父谢深甫的余荫,不少宋国的官员很看好这个优秀的后辈,给了他不少银钱上的资助,这次返家谢奕礼给兄长小妹带了不少的礼物。
小妹谢道清听着二哥讲述在太学中的事情,特别是那首让他成名的词作,不由得疑惑起来,她知道二哥平素有些小聪明,却绝不可能写出这种绝世的词作来,能写出这种词作的必定是个阅历丰富,经历坎坷的人。
在谢道清的逼问下,谢奕礼只好全盘托出事情的经过,这个八岁的女孩陷入了沉思,那个叫做赵与莒的太学学生没有告发二哥反而多加帮衬必定是有所图谋,如今谢家唯一拥有的只剩下名望了。
而能够写出那种词作的人心胸极大,所图谋的绝不是小名小利,谢道清担心兄长一不小心陷入危险的陷阱中,她要见见那位太学学生赵与莒,谢奕礼对小妹一向信服,这位小妹虽说年纪小,却极有见地。
就这样,年关过后,谢家兄妹一起前往临安府,历史上宋国的皇帝和皇后即将会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