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黑暗之剑,光明之心(上)-暗黑者 最新章节 无弹窗
第865章 黑暗之剑,光明之心(上)-暗黑者 最新章节 无弹窗-暗黑大宋-笔趣阁
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据解密的一些文件,永和年间,朔党之疯狂,有可能也有圣祖秘密派人在背后推动之故。”讲台上的教授讲说完这段历史,然后说道。
“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但当年银行司的一些失措之举,确实是圣祖派人唆使了孙觉。”
“但不能因此否认圣祖的伟大,当年朔党力量太强大了,加上武宗一直想用平衡之道,异论相搅的祖宗之术,导致王介甫与圣祖一直不断地妥协。不破不立,只有彻底地让他们破掉,才可以树立新的秩序。”
“所以有人论述圣祖,是用黑暗之剑去持光明之心。请大家注意这一点,手段可以黑暗,心却不能黑暗……”
永和党争过去了近两百年,在这两百年中,彼岸一直坚决执行着王巨的政策,不认同中原者中国者,一律杀无赦,这也是彼岸最重要的制度。绍圣后,宋朝也有意与彼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诸王多迎娶宋朝公主,这使得彼岸百姓一直将宋朝视为正朔,事实上彼岸虽分裂三国,但明确规订这三国是中原王朝的羁縻国,三国之主只称王,而非是皇、君、帝。尽管大家对王巨很尊敬,只是说圣祖,而非是圣皇。
当然,彼岸这种君主立宪制度,君王的权利无限的下放,宰执又改为换届制度,大伙失去了称王称霸的雄心,加上王巨立下的制度,也就没有对中原王朝产生野心的土壤了。
在这种良好关系下,宋朝也鼓励着无地的百姓向彼岸迁徙,使得彼岸迅速繁荣,当然,这也缓解了宋朝的人口压力。
但宋朝在彼岸帮助下,以及交通的改善,先后灭掉辽国,黑汗,花剌模子,以及吐蕃各部,使疆域超过了唐朝鼎盛之时。
然而因为立国时久,宋朝政治再次恶化,兼并严重,贫富严重分化,大臣将士们文恬武嬉,几乎到了病入膏肓之时,即便彼岸不断帮助,都阻止不了这种趋势蔓延扩大,相反的,宋朝内部有许多人认为彼岸以臣凌君,认为彼岸是干涉宋朝内政,凌驾于宋朝之上,导致许多大臣对彼岸越来越排斥。
以至彼岸渐渐放弃了宋朝,有一些眼光长远的人都开始为新王朝准备了。
不过因为王巨留下了一些预言,彼岸对于宋朝今天,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但又不能否认这段基业,正因为宋朝前面很长时间在强大着,彼岸依附着宋朝,才得以迅速发展。也因为这两百年的一统,宋朝经济迅速发展,各项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与彼岸几乎联手进入工业文明的初期阶段,宋朝内部资本主义也正式萌芽,为后面的新王朝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其中的得值得借鉴,其中的失也值得借鉴,三洲惩戒宋朝的局面,先后将遗产税提高百分之二十,每户标准财产内不用交纳遗产税,但超出部分,必须交纳等值的两成钱帛,或者由官府派人核算,割出两成财产由官府处理,才可以继承父辈遗产,用来打击世袭、垄断与兼并。
这个遗产税是王巨自绍圣年间陆续发起的税赋改制,首先改革的是商税,商税中过税没有动,但往税大幅度做了调整。关系到民生方面的,往税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比如粮食,只有百分之二。各种坑矿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之间,各种酒类与奢侈品则达到了百分之十。市舶司的对外或者进口商货也进行了调整,民生方面的只有百分之五,奢侈品如宋朝的基率,百分之十,但逃税者会苛以严厉的处罚。宅地税也与宋朝不同,彼岸制订了一个标准,普通的民宅不征税,高于这一标准则每年征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税率,千分之一则是对某人进行评估,对国家与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可以享有这个资格,否则就是千分之二。
其次就是遗产税,王巨将其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但也制订了一个标准,按照此人家中的宅、地、以及其他所有资产进行评估,普通人家则不必交纳这个遗产税,但高于这一标准,则必须交纳百分之十五的遗产税,不过有的人家全部是不动产,因此可以按照银行最低贷款率,准其在十年内陆续偿还。超过十年,那么则派人强行切割其财产,进行拍卖处理了。
这些制度是针对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将其财产分配给三个儿子,那怕是王室的财产,同样得交纳遗产税。同时进一步下调两税,一些烈士户、孝子、善人、老师等,则全部免其两税,但这不包括官员。
然后又做了一条规订,官员子弟相互联亲者,其子女则不可能进入官场,官员子女相互联亲,或者与当地豪强富人相互联亲者,官员本人则不可以进入行省级别的官场,也就是想担任行省级别的官职,其子女必须与寒门子弟联亲,以打击世袭。
这些制度推出后,一些有钱的人开始回流,遗产税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拦,但正是这些人的回流,开始将彼岸的情况带到了中原。
这时候宋朝与彼岸关系越来越好,彼岸有意放开四五十个州,准许宋朝派驻官员,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员前来磨砺。
看看彼岸的官多难做,再看看你们这个官做得多舒服,那么应不应当更加为朝廷效力?
其实并没有宋朝所想象的那般艰苦,只要不贪不犯下严重错误,只要一代出现一个差不多的官员,就可以保障三代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这种制度,官终是官,还有许多优越性的,只能说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经过彼岸的磨砺,只要派过去的官员认真学习,一般回来后,都会成为不错的官员,以至在后来的宋朝“超黄金”一百年中,有九个宰相,有着去彼岸为官的履历。不过自绍圣过了一百年后,宋朝茫茫然没有了对手,又渐渐走向腐败。
而且随着对彼岸的厌恶,宋朝做了一个更错误的举动,再次诏令,不得百姓移。
这才是致命的错误,虽然在彼岸帮助下,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包括各类粮食种子进行了改善,辽东也全面开发,但这时候宋朝达到了近六千万户,加上官吏豪强的剥削,种种矛盾激化,终于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爆发。
也不是彼岸制度就完美了,主要还是彼岸过于广袤,虽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间一百年,又陆续从宋朝迁徙过来几百万户百姓,但人口基数太少了,到现在总人口还不足两亿人,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还要四百年时间,才可能发生土地与人口危机,但到了那时,恐怕彼岸早进入“现代化”。
随着传来宋朝发生了一场几乎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让人搞笑的是这批义军将彼岸的那套制度不伦不类的全部搬了过来。消息传到彼岸,许多人啼笑皆非。虽然是好事,但同样给了彼岸一个警告。三大王室听闻后,迅速削减开支,捐出近半产业的契股,用于各洲赈灾救贫。
三洲也分别宣布,对官员家属经商者,务必从严审查,有子弟为官者,必须从基层做起,而且提拨升迁时,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政绩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样,因为恩荫与联亲,导致官官相护,迅速走向衰败中。
正因为如此,学院里的教授又再度将这段历史拿出来反复开讲。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乐城之战,种种迹象证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会伐夏,伐夏后必失败。而且没有人敢小视王巨,所以为圣,比如科学,王巨老了后,将彼岸一切为三,开始安心著书立学,然后留下了许多定理与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学的推进,正是各个学者不断地研究王巨留下的这些定理与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顺着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进展,但想绕过这些假想,则没有什么进展。
但没有王巨这个默视,赵顼则不可能放权给王巨,同样则没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灭掉西夏,击败辽国,为后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动作用。
如果不让高滔滔与文彦博、刘挚等人疯狂,宋朝上层精英则不会对朔党彻底失望,那么赵煦亲政,章惇张商英主政,朔党的势力依然象一团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张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复王巨的改制,同样不能集中力量,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后面越疯狂,才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王巨可能的推动作用,使得朔党更加疯狂,也使得那几年宋朝许多百姓民不聊生,这是一次比坐视永乐城惨败还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这么做,甚至会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当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无疑是宋朝,但将来重要的则是彼岸,这里在将来则关系到整个族群的命运……
正是这个手段,使得宋朝进入漫长的中兴时代,没有一个中兴的宋朝,彼岸则不能蓬勃发展,毕竟那时候彼岸人烟稀少,物产有限,就包括贸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当然,彼岸的金银、矿产、技术,也对宋朝漫长的中兴起了加成作用。
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长的共赢时代。
所以教授说,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说完,宣布下课,有的学生又继续打开书本,翻看后面的历史。
…………
这几年诸臣一直将赵煦当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为。
但一个七岁能熟读论语的少年,心智岂是寻常少年可以相比的?况且王巨几乎手把手地教了那么久。
只是赵煦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隐忍着。那怕这些人强行和离自己的未婚妻,还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这群人陪着笑脸。
想到这里,他越说语气越尖锐:“大防,你曾向张载求学?”
吕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张载的学生,不过他确实向张载请教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学海无涯,达者为师,因此某种程度上吕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师兄,至少两人关系不外。
然而这才是最让人讥讽的地方。
有些冤枉吕大防了,他与范纯仁、吕公著、王存等人是属于旧党,但都是温和派旧党,手段不激进,行事不残忍,这几年吕大防在朝中多少对激进派起着一些制约作用,阻止了国家进一步恶化,尽管这种制约未必是王巨喜欢的。
不过吕大防确实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
因为他与章惇一直不和,梁焘攻击章惇时,他没有营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导致事态扩大,不久又出现了章党,蔡党,安石党。
后来刘挚他们又闹出王巨党,吕大防虽然争过,不过畏惧文彦博与刘挚的势力,没有力争。所以前线诸多名将,一起贬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这份名单中且不说王巨,游师雄与种师道同样是张载的学生。
就算不能因私废公吧,吕大防与新党们仇恨不大,那么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没有站在宋朝的立场,去阻止朔党们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布置,使辽国两场叛乱拖累了他们的脚步,不然辽军借助宋朝前线三军将士气愤、恐慌、军心动荡时,大军南下,宋朝都能出现严重危险。
最后一条,如果原先他因为文彦博与刘挚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为,后来文彦博退下,刘挚等人贬出朝堂了,范纯仁重新召回来,吕大防与范纯仁齐心合力,还是能够做到及时拨乱反正,但两人面对国家的败象,以及朝堂中的争吵,束手无策,于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机会。
然而还没有完呢。
朝廷刚下诏,严查段天水案,又有人来击鼓鸣冤了。
文彦博等人为了苟和,将黑山与武都军割让给了辽国。
其实真的不能割,王巨占领河套,用阴山黑山与黄河做为天险,但这一地区十分广大,于是王巨修建了长城,又修建了诸多堡砦,用来增加它的防御厚势。
虽不能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但因为此,辽国想要攻破这些防线,必然会伤亡惨重,考虑到这个因素,辽国便不会轻易发兵河套。
那么西北也有了守护,同时宋朝可以轻易地从阻卜人与白达旦人手中换来大量战马,牲畜,皮毛,甚至可以轻松地挑唆这些部族与辽国的关系,让他们不停地反叛,削弱辽国的实力。
然而这一割,没有天险可倚了,也意味着王巨花费那么多钱帛,人力,修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失去了一半作用。
大家只知道它的军事价值,然而没有想到背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陕西北路缘边五路散落着十万军队,但轮戍禁兵不足三万人,余下的便是三万多边军,于南北河套依附宋朝的游牧民族中挑选出七千多名蕃落军,以及折家军,还有灵夏两路的保捷军。
除了这些军队外,另外还有一些弓箭手与强人壮马,但他们都是民兵性质了,顶多免其田税,不发薪酬,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兵。
武都军也置有三千多名边军,一部分是来自宋朝的移民,余下的则是原来定居的辽国汉人,几乎占据到了武都军一半户数。
宋朝将它割让给辽国,胜州新知州梁士肃便下令全州军民向后方撤退。先是禁军顺利撤出来,但这么多军民的撤退,引起了混乱。就在这时候,辽军忽然渡过黄河,前来交接,又指着这些百姓说,他们都是我们契丹百姓,不准转移。
梁士肃不敢反驳,于是辽军顺利将武都军控制起来,并且还侵占了一部分丰州,近半胜州地界,但这些边军,特别是移民边军战士手中都有着武器,便有一部分有血性的战士主动站出来反抗,然而群龙无首,节节败退。有人便向梁士肃求救,梁士肃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于是这些反抗全部被镇压,随后辽国又将这些边军全部押向后方,押到哪里,只有辽国人清楚了。
不过有一部分人还侥幸逃了出来,有几个人便来到京城,准备告状,然而听到朝堂上的种种,都不敢作声了。
直到章张等人陆续调回京城,皇上亲政,这几人才感到时机到来,击登闻鼓,状告梁士肃。
以民告官不易的,首先得挨几十大板子,然而这些人的亲人也被押到辽国,下落不明,因此也不管了,挨完板子后,将情况一一禀报,然后泣不成声。
赵煦说了一句,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接着补了一句,丧心病狂!
这时候才真正开始清算,朝廷一边下诏彻查熊本案,那个逼迫熊本带病南下的太监就在皇宫内呢,不过一个太监那来这么大胆子,交待你幕后的唆使者吧。接着彻查沈括案,究竟是谁派人去遵义军那边造的谣。彻查华溱案,这几个衙役有什么胆量,活活将国家的一个知县于半路折磨而死。
然后追赠熊本、沈括、华溱、段天水等人,厚恤其家人。
随着开始清洗,前后两百多人被贬斥,其中近半官员官职几乎扒了精光,押向南方安置,永州是好地方,刘挚你去这个好地方吧。其中一半人去了南方,就呆在南方了。
章楶等人也陆续被调回。
还没有完呢,随后朝廷放出永和奸臣榜,以文彦博为首,一共四十六人,凡是位于此榜的“奸臣”,不但官职扒得精光,其子女永世不得恩荫,有子女恩荫者,立即罢免所有官职。
这才是要命的,为什么这些官员势力越来越大,正是宋朝的恩荫制度,老子当官,儿子当官,孙子也能当官,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世袭,再加上官员相互的联亲,于是形成了一张欲壑难填的庞大网络,象吸血虫一般,吸干了宋朝所有的血肉。
但与史上不同,这次清算清洗远胜于另一个时空,然而许多权贵豪强却拍手称赞。
因为到了这一步,宋朝军政已经完全破坏,就象银行司那些契股们,两年都未看到分红了,就连股本也缩水了一大半,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能不恨朔党们?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不破不立。
还有一个成语,叫斗而不破。
最好的例子便是华盛顿,养了三百个奴隶,占有全国百分之二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就象天朝一年收入十万来亿,那么百分之二,则是一年纯收入两千多亿!有钱不可怕,但这个人比周扒皮还要吝啬,当时美国刚经历过战争,许多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这个家伙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赈助百姓。更搞笑的是,他曾嘱咐过家人,他死了不准家人将他埋葬,以防他会再次活过来……
还有伟大的林肯同志,屠杀印第安人的命令就是他下达的。
然而站在美国白人的角度,他们两功远大于过,依然是美国的英雄。
所以张巡吃人肉,岳飞脾气很不好,太祖晚年确实是犯了错误,然而他们同样是英雄。反面的例子就是赵构,实际赵构内治还可以,生活也俭朴,然而他就是昏君!
人无完人,小方向可以犯错,但大方向不能犯错。政坛也是如此,不论那一个国家,都有争斗。但这个争斗必须有一定的底线,这个底线也可以说不能出人命,也可以说不管怎么斗,但不能危害国家。
这几年朔党做得太过份了,已经大踏步跨过了这道底线,如果原来的时空,差别不大,许多人还不易察觉,但在这个时空,前后反差太大了。
经过数月清洗,几乎旧党所有中坚力量拨之一空,特别是那四十几名奸臣榜,因为取消了其恩荫资格,也意味着三十多个官宦家族从此走向末落,也许他们有后人争气的,金榜题名,但也不会在官场上一帆风顺。
除非有意外发生,可王巨、章惇与张商英是不会让意外发生的。
先是朝廷陆续下达诏令,恢复朔正元年时的法令。
接着又做了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下诏将一亿贯棉交全部收集到京城,当着京城百姓的面,统统焚烧。
这时候范纯仁还没有贬出朝堂,他委婉的劝说。
太可惜了,虽然这个棉交误事,但当初为了这些棉交,国家动用了几十万人力,仅是成本就达到了数千万贯,不能一把火将它们烧掉吧。真不行,以五当一,以十当一,多少还能挽回一些损失。
张商英说了一句:“不如此,绢交信誉如何重新得立!”
这时候棉交一贯已跌到市价两百文了,绢交同样跌得厉害,仅相当于五百文左右。
国家不如此壮士断腕,是不可能恢复百姓对绢交的信心。
随着,彼岸来了一队快船,各艘船上皆装满了大批金银与生铜,朝廷又于各行务张贴牒文,彼岸以后每年会继续提供大批金银,直到银行司恢复正常为止。
同时各艘船上下来许多经济人,前往各州签下大量订单,有了订单,各行各业也就能恢复生产了。这些经济人又说了一条消息,宋朝货币混乱,大食诸国那边货币同样混乱,况且不仅是大食,沿海还包括天竺诸国,大食那边还有欧洲诸国。
看到这种形势,这几年有的海客便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那边的绢价本来就比较贵,况且宋朝的绢交是如此精美,于是许多国家也将它做为一种准货币在流通,甚至价值还远在本身面额之上,就象十文钱的英宗交,在那边某些国家,它的价值几乎相当于四十多文的购买力。
话外之音,银行司与绢交皆是王巨一手推动的,尽管王巨在彼岸,也不会坐视它们失败。如果绢交继续贬值,王巨便会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消化,强行将它的价格重新抬起来。
那么现在手中有绢交,立即以很低价格将它兑换成铜币,以后必然会后悔。
三管齐下,绢交终于开始回温。
次年改元,绍圣。绍,持续,恢复,其意就是恢复赵顼时的政令并持续下去。
国家再次下诏,恢复朔正时两税税率,也就是一些百姓嘴中的文帝税,按照田等,从十税一到三十税一,当然执行时可不是这个税率,还有一些杂税呢。而且明面上的税率也比汉文帝的税率高,那个税率是十五到三十税一,可不是十税一。
不过比原来的税率要低得多了,即便一些杂税,这次诏书也明文一一取缔。
不久,彼岸大规模的船队陆续到达。
他们不仅带来彼岸的一些商货,同时又带来大批金银铜铁,特别是黄金,这批黄金数量达到了近四百万两。王巨早几年就开始安排这个“破”,破的关健就是银行司,但破后得立。这个立靠彼岸金矿产量以及贸易还是不够的,于是他让彼岸士兵袭击了南海一个小国,得到了大量金银珠玉,所以连续两年,彼岸皆带来了庞大的金银。
绢交价格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甚至许多人重新将手中的金银拿出来,到各行务换回绢交。毕竟金银交易太过麻烦,还要向金柜交纳一定的手续费用。而且就是铜币,随着彼岸带来一船船生铜,又铸成一枚枚铜币,它的实际价值也开始下跌了。
其实银行司与海外贸易,是王巨发起的“黄金之治”最重要的两大法宝,随着海外贸易恢复,银行司重新正常运行,在它们拉动下,宋朝经济也重新恢复过来。
但仍然远不及元丰后面几年与朔正年间的辰光,这一年秋天又有无数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队离开,还有大批百姓因为无法带走而逗留在各个港口。
赵煦闻讯大惊,连忙询问蔡确,如果国家安定了,则不会有这么多百姓逃离宋朝。(未完待续。)</p>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雲\来\阁,或手机访问m.》
“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但当年银行司的一些失措之举,确实是圣祖派人唆使了孙觉。”
“但不能因此否认圣祖的伟大,当年朔党力量太强大了,加上武宗一直想用平衡之道,异论相搅的祖宗之术,导致王介甫与圣祖一直不断地妥协。不破不立,只有彻底地让他们破掉,才可以树立新的秩序。”
“所以有人论述圣祖,是用黑暗之剑去持光明之心。请大家注意这一点,手段可以黑暗,心却不能黑暗……”
永和党争过去了近两百年,在这两百年中,彼岸一直坚决执行着王巨的政策,不认同中原者中国者,一律杀无赦,这也是彼岸最重要的制度。绍圣后,宋朝也有意与彼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诸王多迎娶宋朝公主,这使得彼岸百姓一直将宋朝视为正朔,事实上彼岸虽分裂三国,但明确规订这三国是中原王朝的羁縻国,三国之主只称王,而非是皇、君、帝。尽管大家对王巨很尊敬,只是说圣祖,而非是圣皇。
当然,彼岸这种君主立宪制度,君王的权利无限的下放,宰执又改为换届制度,大伙失去了称王称霸的雄心,加上王巨立下的制度,也就没有对中原王朝产生野心的土壤了。
在这种良好关系下,宋朝也鼓励着无地的百姓向彼岸迁徙,使得彼岸迅速繁荣,当然,这也缓解了宋朝的人口压力。
但宋朝在彼岸帮助下,以及交通的改善,先后灭掉辽国,黑汗,花剌模子,以及吐蕃各部,使疆域超过了唐朝鼎盛之时。
然而因为立国时久,宋朝政治再次恶化,兼并严重,贫富严重分化,大臣将士们文恬武嬉,几乎到了病入膏肓之时,即便彼岸不断帮助,都阻止不了这种趋势蔓延扩大,相反的,宋朝内部有许多人认为彼岸以臣凌君,认为彼岸是干涉宋朝内政,凌驾于宋朝之上,导致许多大臣对彼岸越来越排斥。
以至彼岸渐渐放弃了宋朝,有一些眼光长远的人都开始为新王朝准备了。
不过因为王巨留下了一些预言,彼岸对于宋朝今天,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但又不能否认这段基业,正因为宋朝前面很长时间在强大着,彼岸依附着宋朝,才得以迅速发展。也因为这两百年的一统,宋朝经济迅速发展,各项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与彼岸几乎联手进入工业文明的初期阶段,宋朝内部资本主义也正式萌芽,为后面的新王朝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其中的得值得借鉴,其中的失也值得借鉴,三洲惩戒宋朝的局面,先后将遗产税提高百分之二十,每户标准财产内不用交纳遗产税,但超出部分,必须交纳等值的两成钱帛,或者由官府派人核算,割出两成财产由官府处理,才可以继承父辈遗产,用来打击世袭、垄断与兼并。
这个遗产税是王巨自绍圣年间陆续发起的税赋改制,首先改革的是商税,商税中过税没有动,但往税大幅度做了调整。关系到民生方面的,往税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比如粮食,只有百分之二。各种坑矿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之间,各种酒类与奢侈品则达到了百分之十。市舶司的对外或者进口商货也进行了调整,民生方面的只有百分之五,奢侈品如宋朝的基率,百分之十,但逃税者会苛以严厉的处罚。宅地税也与宋朝不同,彼岸制订了一个标准,普通的民宅不征税,高于这一标准则每年征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税率,千分之一则是对某人进行评估,对国家与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可以享有这个资格,否则就是千分之二。
其次就是遗产税,王巨将其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但也制订了一个标准,按照此人家中的宅、地、以及其他所有资产进行评估,普通人家则不必交纳这个遗产税,但高于这一标准,则必须交纳百分之十五的遗产税,不过有的人家全部是不动产,因此可以按照银行最低贷款率,准其在十年内陆续偿还。超过十年,那么则派人强行切割其财产,进行拍卖处理了。
这些制度是针对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将其财产分配给三个儿子,那怕是王室的财产,同样得交纳遗产税。同时进一步下调两税,一些烈士户、孝子、善人、老师等,则全部免其两税,但这不包括官员。
然后又做了一条规订,官员子弟相互联亲者,其子女则不可能进入官场,官员子女相互联亲,或者与当地豪强富人相互联亲者,官员本人则不可以进入行省级别的官场,也就是想担任行省级别的官职,其子女必须与寒门子弟联亲,以打击世袭。
这些制度推出后,一些有钱的人开始回流,遗产税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拦,但正是这些人的回流,开始将彼岸的情况带到了中原。
这时候宋朝与彼岸关系越来越好,彼岸有意放开四五十个州,准许宋朝派驻官员,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员前来磨砺。
看看彼岸的官多难做,再看看你们这个官做得多舒服,那么应不应当更加为朝廷效力?
其实并没有宋朝所想象的那般艰苦,只要不贪不犯下严重错误,只要一代出现一个差不多的官员,就可以保障三代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这种制度,官终是官,还有许多优越性的,只能说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经过彼岸的磨砺,只要派过去的官员认真学习,一般回来后,都会成为不错的官员,以至在后来的宋朝“超黄金”一百年中,有九个宰相,有着去彼岸为官的履历。不过自绍圣过了一百年后,宋朝茫茫然没有了对手,又渐渐走向腐败。
而且随着对彼岸的厌恶,宋朝做了一个更错误的举动,再次诏令,不得百姓移。
这才是致命的错误,虽然在彼岸帮助下,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包括各类粮食种子进行了改善,辽东也全面开发,但这时候宋朝达到了近六千万户,加上官吏豪强的剥削,种种矛盾激化,终于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爆发。
也不是彼岸制度就完美了,主要还是彼岸过于广袤,虽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间一百年,又陆续从宋朝迁徙过来几百万户百姓,但人口基数太少了,到现在总人口还不足两亿人,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还要四百年时间,才可能发生土地与人口危机,但到了那时,恐怕彼岸早进入“现代化”。
随着传来宋朝发生了一场几乎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让人搞笑的是这批义军将彼岸的那套制度不伦不类的全部搬了过来。消息传到彼岸,许多人啼笑皆非。虽然是好事,但同样给了彼岸一个警告。三大王室听闻后,迅速削减开支,捐出近半产业的契股,用于各洲赈灾救贫。
三洲也分别宣布,对官员家属经商者,务必从严审查,有子弟为官者,必须从基层做起,而且提拨升迁时,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政绩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样,因为恩荫与联亲,导致官官相护,迅速走向衰败中。
正因为如此,学院里的教授又再度将这段历史拿出来反复开讲。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乐城之战,种种迹象证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会伐夏,伐夏后必失败。而且没有人敢小视王巨,所以为圣,比如科学,王巨老了后,将彼岸一切为三,开始安心著书立学,然后留下了许多定理与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学的推进,正是各个学者不断地研究王巨留下的这些定理与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顺着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进展,但想绕过这些假想,则没有什么进展。
但没有王巨这个默视,赵顼则不可能放权给王巨,同样则没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灭掉西夏,击败辽国,为后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动作用。
如果不让高滔滔与文彦博、刘挚等人疯狂,宋朝上层精英则不会对朔党彻底失望,那么赵煦亲政,章惇张商英主政,朔党的势力依然象一团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张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复王巨的改制,同样不能集中力量,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后面越疯狂,才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王巨可能的推动作用,使得朔党更加疯狂,也使得那几年宋朝许多百姓民不聊生,这是一次比坐视永乐城惨败还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这么做,甚至会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当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无疑是宋朝,但将来重要的则是彼岸,这里在将来则关系到整个族群的命运……
正是这个手段,使得宋朝进入漫长的中兴时代,没有一个中兴的宋朝,彼岸则不能蓬勃发展,毕竟那时候彼岸人烟稀少,物产有限,就包括贸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当然,彼岸的金银、矿产、技术,也对宋朝漫长的中兴起了加成作用。
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长的共赢时代。
所以教授说,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说完,宣布下课,有的学生又继续打开书本,翻看后面的历史。
…………
这几年诸臣一直将赵煦当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为。
但一个七岁能熟读论语的少年,心智岂是寻常少年可以相比的?况且王巨几乎手把手地教了那么久。
只是赵煦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隐忍着。那怕这些人强行和离自己的未婚妻,还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这群人陪着笑脸。
想到这里,他越说语气越尖锐:“大防,你曾向张载求学?”
吕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张载的学生,不过他确实向张载请教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学海无涯,达者为师,因此某种程度上吕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师兄,至少两人关系不外。
然而这才是最让人讥讽的地方。
有些冤枉吕大防了,他与范纯仁、吕公著、王存等人是属于旧党,但都是温和派旧党,手段不激进,行事不残忍,这几年吕大防在朝中多少对激进派起着一些制约作用,阻止了国家进一步恶化,尽管这种制约未必是王巨喜欢的。
不过吕大防确实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
因为他与章惇一直不和,梁焘攻击章惇时,他没有营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导致事态扩大,不久又出现了章党,蔡党,安石党。
后来刘挚他们又闹出王巨党,吕大防虽然争过,不过畏惧文彦博与刘挚的势力,没有力争。所以前线诸多名将,一起贬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这份名单中且不说王巨,游师雄与种师道同样是张载的学生。
就算不能因私废公吧,吕大防与新党们仇恨不大,那么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没有站在宋朝的立场,去阻止朔党们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布置,使辽国两场叛乱拖累了他们的脚步,不然辽军借助宋朝前线三军将士气愤、恐慌、军心动荡时,大军南下,宋朝都能出现严重危险。
最后一条,如果原先他因为文彦博与刘挚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为,后来文彦博退下,刘挚等人贬出朝堂了,范纯仁重新召回来,吕大防与范纯仁齐心合力,还是能够做到及时拨乱反正,但两人面对国家的败象,以及朝堂中的争吵,束手无策,于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机会。
然而还没有完呢。
朝廷刚下诏,严查段天水案,又有人来击鼓鸣冤了。
文彦博等人为了苟和,将黑山与武都军割让给了辽国。
其实真的不能割,王巨占领河套,用阴山黑山与黄河做为天险,但这一地区十分广大,于是王巨修建了长城,又修建了诸多堡砦,用来增加它的防御厚势。
虽不能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但因为此,辽国想要攻破这些防线,必然会伤亡惨重,考虑到这个因素,辽国便不会轻易发兵河套。
那么西北也有了守护,同时宋朝可以轻易地从阻卜人与白达旦人手中换来大量战马,牲畜,皮毛,甚至可以轻松地挑唆这些部族与辽国的关系,让他们不停地反叛,削弱辽国的实力。
然而这一割,没有天险可倚了,也意味着王巨花费那么多钱帛,人力,修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失去了一半作用。
大家只知道它的军事价值,然而没有想到背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陕西北路缘边五路散落着十万军队,但轮戍禁兵不足三万人,余下的便是三万多边军,于南北河套依附宋朝的游牧民族中挑选出七千多名蕃落军,以及折家军,还有灵夏两路的保捷军。
除了这些军队外,另外还有一些弓箭手与强人壮马,但他们都是民兵性质了,顶多免其田税,不发薪酬,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兵。
武都军也置有三千多名边军,一部分是来自宋朝的移民,余下的则是原来定居的辽国汉人,几乎占据到了武都军一半户数。
宋朝将它割让给辽国,胜州新知州梁士肃便下令全州军民向后方撤退。先是禁军顺利撤出来,但这么多军民的撤退,引起了混乱。就在这时候,辽军忽然渡过黄河,前来交接,又指着这些百姓说,他们都是我们契丹百姓,不准转移。
梁士肃不敢反驳,于是辽军顺利将武都军控制起来,并且还侵占了一部分丰州,近半胜州地界,但这些边军,特别是移民边军战士手中都有着武器,便有一部分有血性的战士主动站出来反抗,然而群龙无首,节节败退。有人便向梁士肃求救,梁士肃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于是这些反抗全部被镇压,随后辽国又将这些边军全部押向后方,押到哪里,只有辽国人清楚了。
不过有一部分人还侥幸逃了出来,有几个人便来到京城,准备告状,然而听到朝堂上的种种,都不敢作声了。
直到章张等人陆续调回京城,皇上亲政,这几人才感到时机到来,击登闻鼓,状告梁士肃。
以民告官不易的,首先得挨几十大板子,然而这些人的亲人也被押到辽国,下落不明,因此也不管了,挨完板子后,将情况一一禀报,然后泣不成声。
赵煦说了一句,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接着补了一句,丧心病狂!
这时候才真正开始清算,朝廷一边下诏彻查熊本案,那个逼迫熊本带病南下的太监就在皇宫内呢,不过一个太监那来这么大胆子,交待你幕后的唆使者吧。接着彻查沈括案,究竟是谁派人去遵义军那边造的谣。彻查华溱案,这几个衙役有什么胆量,活活将国家的一个知县于半路折磨而死。
然后追赠熊本、沈括、华溱、段天水等人,厚恤其家人。
随着开始清洗,前后两百多人被贬斥,其中近半官员官职几乎扒了精光,押向南方安置,永州是好地方,刘挚你去这个好地方吧。其中一半人去了南方,就呆在南方了。
章楶等人也陆续被调回。
还没有完呢,随后朝廷放出永和奸臣榜,以文彦博为首,一共四十六人,凡是位于此榜的“奸臣”,不但官职扒得精光,其子女永世不得恩荫,有子女恩荫者,立即罢免所有官职。
这才是要命的,为什么这些官员势力越来越大,正是宋朝的恩荫制度,老子当官,儿子当官,孙子也能当官,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世袭,再加上官员相互的联亲,于是形成了一张欲壑难填的庞大网络,象吸血虫一般,吸干了宋朝所有的血肉。
但与史上不同,这次清算清洗远胜于另一个时空,然而许多权贵豪强却拍手称赞。
因为到了这一步,宋朝军政已经完全破坏,就象银行司那些契股们,两年都未看到分红了,就连股本也缩水了一大半,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能不恨朔党们?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不破不立。
还有一个成语,叫斗而不破。
最好的例子便是华盛顿,养了三百个奴隶,占有全国百分之二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就象天朝一年收入十万来亿,那么百分之二,则是一年纯收入两千多亿!有钱不可怕,但这个人比周扒皮还要吝啬,当时美国刚经历过战争,许多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这个家伙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赈助百姓。更搞笑的是,他曾嘱咐过家人,他死了不准家人将他埋葬,以防他会再次活过来……
还有伟大的林肯同志,屠杀印第安人的命令就是他下达的。
然而站在美国白人的角度,他们两功远大于过,依然是美国的英雄。
所以张巡吃人肉,岳飞脾气很不好,太祖晚年确实是犯了错误,然而他们同样是英雄。反面的例子就是赵构,实际赵构内治还可以,生活也俭朴,然而他就是昏君!
人无完人,小方向可以犯错,但大方向不能犯错。政坛也是如此,不论那一个国家,都有争斗。但这个争斗必须有一定的底线,这个底线也可以说不能出人命,也可以说不管怎么斗,但不能危害国家。
这几年朔党做得太过份了,已经大踏步跨过了这道底线,如果原来的时空,差别不大,许多人还不易察觉,但在这个时空,前后反差太大了。
经过数月清洗,几乎旧党所有中坚力量拨之一空,特别是那四十几名奸臣榜,因为取消了其恩荫资格,也意味着三十多个官宦家族从此走向末落,也许他们有后人争气的,金榜题名,但也不会在官场上一帆风顺。
除非有意外发生,可王巨、章惇与张商英是不会让意外发生的。
先是朝廷陆续下达诏令,恢复朔正元年时的法令。
接着又做了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下诏将一亿贯棉交全部收集到京城,当着京城百姓的面,统统焚烧。
这时候范纯仁还没有贬出朝堂,他委婉的劝说。
太可惜了,虽然这个棉交误事,但当初为了这些棉交,国家动用了几十万人力,仅是成本就达到了数千万贯,不能一把火将它们烧掉吧。真不行,以五当一,以十当一,多少还能挽回一些损失。
张商英说了一句:“不如此,绢交信誉如何重新得立!”
这时候棉交一贯已跌到市价两百文了,绢交同样跌得厉害,仅相当于五百文左右。
国家不如此壮士断腕,是不可能恢复百姓对绢交的信心。
随着,彼岸来了一队快船,各艘船上皆装满了大批金银与生铜,朝廷又于各行务张贴牒文,彼岸以后每年会继续提供大批金银,直到银行司恢复正常为止。
同时各艘船上下来许多经济人,前往各州签下大量订单,有了订单,各行各业也就能恢复生产了。这些经济人又说了一条消息,宋朝货币混乱,大食诸国那边货币同样混乱,况且不仅是大食,沿海还包括天竺诸国,大食那边还有欧洲诸国。
看到这种形势,这几年有的海客便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那边的绢价本来就比较贵,况且宋朝的绢交是如此精美,于是许多国家也将它做为一种准货币在流通,甚至价值还远在本身面额之上,就象十文钱的英宗交,在那边某些国家,它的价值几乎相当于四十多文的购买力。
话外之音,银行司与绢交皆是王巨一手推动的,尽管王巨在彼岸,也不会坐视它们失败。如果绢交继续贬值,王巨便会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消化,强行将它的价格重新抬起来。
那么现在手中有绢交,立即以很低价格将它兑换成铜币,以后必然会后悔。
三管齐下,绢交终于开始回温。
次年改元,绍圣。绍,持续,恢复,其意就是恢复赵顼时的政令并持续下去。
国家再次下诏,恢复朔正时两税税率,也就是一些百姓嘴中的文帝税,按照田等,从十税一到三十税一,当然执行时可不是这个税率,还有一些杂税呢。而且明面上的税率也比汉文帝的税率高,那个税率是十五到三十税一,可不是十税一。
不过比原来的税率要低得多了,即便一些杂税,这次诏书也明文一一取缔。
不久,彼岸大规模的船队陆续到达。
他们不仅带来彼岸的一些商货,同时又带来大批金银铜铁,特别是黄金,这批黄金数量达到了近四百万两。王巨早几年就开始安排这个“破”,破的关健就是银行司,但破后得立。这个立靠彼岸金矿产量以及贸易还是不够的,于是他让彼岸士兵袭击了南海一个小国,得到了大量金银珠玉,所以连续两年,彼岸皆带来了庞大的金银。
绢交价格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甚至许多人重新将手中的金银拿出来,到各行务换回绢交。毕竟金银交易太过麻烦,还要向金柜交纳一定的手续费用。而且就是铜币,随着彼岸带来一船船生铜,又铸成一枚枚铜币,它的实际价值也开始下跌了。
其实银行司与海外贸易,是王巨发起的“黄金之治”最重要的两大法宝,随着海外贸易恢复,银行司重新正常运行,在它们拉动下,宋朝经济也重新恢复过来。
但仍然远不及元丰后面几年与朔正年间的辰光,这一年秋天又有无数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队离开,还有大批百姓因为无法带走而逗留在各个港口。
赵煦闻讯大惊,连忙询问蔡确,如果国家安定了,则不会有这么多百姓逃离宋朝。(未完待续。)</p>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雲\来\阁,或手机访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