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着文霸如此,田丰接着又给文霸支招道:“现今吾等之军卒尚未出郡,而董兵即来袭,以吾料来,必是因闻我出兵,故先来试我军虚实。既是为我试我虚实,则其军必然谨慎,董军兵强,今来者又皆骑兵,若再谨慎,不易取也。以我之见,君趋前,见敌后,不必即率兵猛进,与之硬战,不妨先示弱于敌,则敌必骄,待其骄后,可诱其入伏,再以精卒击之,胜之不难也。”
关东联军数十万,连月按兵无人敢进,董卓部的兵士本多百战悍卒,目观此状,必早轻视联军,如果文霸在接敌后再示弱于先,加上他带去的人马只有两千兵卒,那么身为骑兵的董军肯定就会以为文霸可欺,为取军功,十有八就会如田丰所说的“必骄”,骄兵必败。
文霸以为然,读头称是。
田丰又对文霸说道:“君请附耳过来,我有一伏兵、诱敌之计,可告与君。”
文霸附耳过去,听了田丰之计,欣然欢喜,说道:“得先生妙计,胜之易耳!”
别了田丰,文霸点齐兵马,遂乃率部先出,脱离了正在行军的主力部队,径往前迎敌。
此次首战,文丑是决意要全歼来敌,漂漂亮亮取胜的,所以除了文霸这两千人先发,待文霸离开后,又点了周路,命其带熟悉地况的本部四千郡兵亦立刻出发,为文霸后援,又召来中军之部的军司马刘庆,令之统一千精骑也立刻出发,命他务必要赶在文霸前绕到来敌的后边埋伏,以堵截这千人董骑的退路。——这一千精骑却是文丑在来到颍川之后,得到颍川士人、官吏门的支持之后,方才组建的精锐之卒!出于扩充中军威势的缘由,并没有将这些骑兵归入文霸所率领的骑部。
布置妥当,各路相继脱离主力,出发迎敌。
文丑自带主力徐徐在后从之。
左右有士此时赞道:“难怪将军先前只遣文霸二千甲士先行。却原来是留了周校尉、刘司马的后手在此啊。”
文丑一笑,没有解释周路、刘庆两路只是为全歼来敌,真正败敌的杀手锏其实是田丰的诱敌、伏兵之计。——田丰的此计是在文丑召诸将到前就筹划好了,与文丑商量过的。
行有十里余。闻得前头来报,文霸部已与敌接触。
董卓兵精,又皆骑士,实为强敌,虽有伏兵计在。文丑也不知文霸这一战胜负究竟会是如何,心存担忧,表面上却从容自若,笑对左右说道:“昔子勇随鄙人身经百战,灭贼驱寇,战功卓著,今疾击董兵,必不落昔日之威名。”
再行两三里,又得前头军报,刘庆带的精骑虽然出营晚于文霸。然而行速快,毕竟一个全是骑兵,一个还有半数步卒,而且又有本地人为前导,已经绕到了来敌之后,堵截住了董卓兵的后路。
得了这道军报,文丑心中大定。
即便文霸失利,有了刘庆在后堵截,这一支董兵也是插翅难飞了,等周路部又或自己的主力到达。也足能将之尽数消灭,最多就是不如文霸一战而胜那么好看罢了。
又前行不远,前头再有军报来到:“文霸部失利兵溃。”
文丑左右不少人闻言皆惊。
一个前些时投到文丑帐下的颍川士人失色说道:“文霸之勇冠于军中,实将军帐下之樊哙、灌婴也。而今方接敌未及两刻钟,竟就落败?董卓之兵,强竟至斯?文霸一败,周校尉、刘司马亦难胜也,将军请快派兵驰救吧!”
文丑却是转顾田丰,哈哈一笑。
却是文霸果用田丰之计。先示弱于敌,诱敌来攻。
只是,却不知此计能否得手?
因为,此计的最重要处却是后半截,是这伏兵之地,不知那董骑会否上当?会不会被诱入?
又行数里,再有前头军报来到:“敌轻兵而进,被文霸诱至河边,文霸先在河边布了伏兵,见敌骑到,鼓噪齐出,河畔泥泞,敌骑难行,为我伏兵所围。敌我正鏖战河边。”
文丑、田丰相顾而笑。
田畴拍手喝彩,说道:“元皓先生慧计成矣!董骑将败。”
荀彧、郭嘉等人亦面现喜色。
余下诸多士直到此时,才知了田丰的伏兵之计。
兵家言战,首讲天时、地利、人和。现今尚在颍川郡内,文丑人熟地熟,占了地利,又兵马众多,乃是以众击寡,且万众一心,再占了人和,两利在手,加上又还有田丰这等谋士,有刘庆、文霸这等猛将,只要计策能够顺利地得到实施,取胜也是很快,也很容易的。
文霸是午前后出的兵,这时已经暮色将至了。
文丑得了此报后,望了望天色,便即令军马停住,遣骑通知后边的孙坚等部,今晚就在此地驻扎了,又传令叫各部开始扎营,预备晚饭。
左右士见文丑先前非常重视来敌,以至有亲自上阵与之交锋的打算,现下闻得前头交战正酣,却叫各部筑营安寨,一副不再去理会前边文霸还在接战的架势,有不解其意的,乃问之。
文丑答道:“敌已被子勇所围,陷进了河边泥地,以子勇之勇,纵不胜,亦不败也,谦部四千颍川郡兵紧随在子勇之部后,现应已到,敌为泥地所困,又被子勇所围,本已纷乱,见周校尉兵至,旗帜如林,军卒遍野,势必惊惶,肯定会无心再战,夺路而逃,而刘司马引一千骑兵蓄锐在其后,以我之逸击彼之散,此战已胜。”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道:“文校尉部仅二千之卒,敌有千骑之众,则文校尉围住的定非敌骑全部,周校尉部曲虽众,可大半为新卒,战力不强,又是疾行了一二十里地,就算能及时赶到,也不一定会是外围敌骑的对手,如果落败,则文校尉部难免会受其影响,恐怕会有转胜为败的可能。”
文丑笑道:“不妨。我大军在后,今距敌骑仅只十余里了,敌岂会不知?如果他们在与文霸初接战时能够获取大胜,那么他们的胆色或许还能足读,可现下他们交战不利,陷泥入伏,又知我大军在后,哪里还会有胆勇再逆击周校尉之军?我料之,彼辈一见周校尉军到,必就会散逃。”(未完待续。)
关东联军数十万,连月按兵无人敢进,董卓部的兵士本多百战悍卒,目观此状,必早轻视联军,如果文霸在接敌后再示弱于先,加上他带去的人马只有两千兵卒,那么身为骑兵的董军肯定就会以为文霸可欺,为取军功,十有八就会如田丰所说的“必骄”,骄兵必败。
文霸以为然,读头称是。
田丰又对文霸说道:“君请附耳过来,我有一伏兵、诱敌之计,可告与君。”
文霸附耳过去,听了田丰之计,欣然欢喜,说道:“得先生妙计,胜之易耳!”
别了田丰,文霸点齐兵马,遂乃率部先出,脱离了正在行军的主力部队,径往前迎敌。
此次首战,文丑是决意要全歼来敌,漂漂亮亮取胜的,所以除了文霸这两千人先发,待文霸离开后,又点了周路,命其带熟悉地况的本部四千郡兵亦立刻出发,为文霸后援,又召来中军之部的军司马刘庆,令之统一千精骑也立刻出发,命他务必要赶在文霸前绕到来敌的后边埋伏,以堵截这千人董骑的退路。——这一千精骑却是文丑在来到颍川之后,得到颍川士人、官吏门的支持之后,方才组建的精锐之卒!出于扩充中军威势的缘由,并没有将这些骑兵归入文霸所率领的骑部。
布置妥当,各路相继脱离主力,出发迎敌。
文丑自带主力徐徐在后从之。
左右有士此时赞道:“难怪将军先前只遣文霸二千甲士先行。却原来是留了周校尉、刘司马的后手在此啊。”
文丑一笑,没有解释周路、刘庆两路只是为全歼来敌,真正败敌的杀手锏其实是田丰的诱敌、伏兵之计。——田丰的此计是在文丑召诸将到前就筹划好了,与文丑商量过的。
行有十里余。闻得前头来报,文霸部已与敌接触。
董卓兵精,又皆骑士,实为强敌,虽有伏兵计在。文丑也不知文霸这一战胜负究竟会是如何,心存担忧,表面上却从容自若,笑对左右说道:“昔子勇随鄙人身经百战,灭贼驱寇,战功卓著,今疾击董兵,必不落昔日之威名。”
再行两三里,又得前头军报,刘庆带的精骑虽然出营晚于文霸。然而行速快,毕竟一个全是骑兵,一个还有半数步卒,而且又有本地人为前导,已经绕到了来敌之后,堵截住了董卓兵的后路。
得了这道军报,文丑心中大定。
即便文霸失利,有了刘庆在后堵截,这一支董兵也是插翅难飞了,等周路部又或自己的主力到达。也足能将之尽数消灭,最多就是不如文霸一战而胜那么好看罢了。
又前行不远,前头再有军报来到:“文霸部失利兵溃。”
文丑左右不少人闻言皆惊。
一个前些时投到文丑帐下的颍川士人失色说道:“文霸之勇冠于军中,实将军帐下之樊哙、灌婴也。而今方接敌未及两刻钟,竟就落败?董卓之兵,强竟至斯?文霸一败,周校尉、刘司马亦难胜也,将军请快派兵驰救吧!”
文丑却是转顾田丰,哈哈一笑。
却是文霸果用田丰之计。先示弱于敌,诱敌来攻。
只是,却不知此计能否得手?
因为,此计的最重要处却是后半截,是这伏兵之地,不知那董骑会否上当?会不会被诱入?
又行数里,再有前头军报来到:“敌轻兵而进,被文霸诱至河边,文霸先在河边布了伏兵,见敌骑到,鼓噪齐出,河畔泥泞,敌骑难行,为我伏兵所围。敌我正鏖战河边。”
文丑、田丰相顾而笑。
田畴拍手喝彩,说道:“元皓先生慧计成矣!董骑将败。”
荀彧、郭嘉等人亦面现喜色。
余下诸多士直到此时,才知了田丰的伏兵之计。
兵家言战,首讲天时、地利、人和。现今尚在颍川郡内,文丑人熟地熟,占了地利,又兵马众多,乃是以众击寡,且万众一心,再占了人和,两利在手,加上又还有田丰这等谋士,有刘庆、文霸这等猛将,只要计策能够顺利地得到实施,取胜也是很快,也很容易的。
文霸是午前后出的兵,这时已经暮色将至了。
文丑得了此报后,望了望天色,便即令军马停住,遣骑通知后边的孙坚等部,今晚就在此地驻扎了,又传令叫各部开始扎营,预备晚饭。
左右士见文丑先前非常重视来敌,以至有亲自上阵与之交锋的打算,现下闻得前头交战正酣,却叫各部筑营安寨,一副不再去理会前边文霸还在接战的架势,有不解其意的,乃问之。
文丑答道:“敌已被子勇所围,陷进了河边泥地,以子勇之勇,纵不胜,亦不败也,谦部四千颍川郡兵紧随在子勇之部后,现应已到,敌为泥地所困,又被子勇所围,本已纷乱,见周校尉兵至,旗帜如林,军卒遍野,势必惊惶,肯定会无心再战,夺路而逃,而刘司马引一千骑兵蓄锐在其后,以我之逸击彼之散,此战已胜。”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道:“文校尉部仅二千之卒,敌有千骑之众,则文校尉围住的定非敌骑全部,周校尉部曲虽众,可大半为新卒,战力不强,又是疾行了一二十里地,就算能及时赶到,也不一定会是外围敌骑的对手,如果落败,则文校尉部难免会受其影响,恐怕会有转胜为败的可能。”
文丑笑道:“不妨。我大军在后,今距敌骑仅只十余里了,敌岂会不知?如果他们在与文霸初接战时能够获取大胜,那么他们的胆色或许还能足读,可现下他们交战不利,陷泥入伏,又知我大军在后,哪里还会有胆勇再逆击周校尉之军?我料之,彼辈一见周校尉军到,必就会散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