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鸿升观察着对面的七个人,对面的七个人也在观察着夏鸿升。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即教和研究各种典籍。所以方才夏鸿升才有此问。而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即是乐台表明自己等人的身份的时候所言。
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是寻常的山野农夫所穿戴的装束。不过穿着这身衣服站在太极殿里,站在天子眼前,却是神气自若,不卑不亢,自有一番傲骨,气质出众。然而却又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倨傲,反而看上去温润亲和。
夏鸿升的大脑飞速运转,所有后世里记得的关于墨家的事情,还有穿越到了大唐之后搜集这些诸子百家的资料所做的功课,都一时间泛起于脑中。
墨家学说和思想体系,后世里面夏鸿升因其的超前理念而倍感好奇,现今觉得它的创始人墨翟一定是穿越去的,就是这么一门神奇的学术门派。
它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阶级,它的信徒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厚的、难以为平常人所理解的爱。它的信徒称为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时又有作战能力,以墨家钜子为核心结成准军事组织,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
墨者们试图在人间创造一个“兼爱”互利的理想国,在兴盛之时,就受到儒道法诸家的攻讦。
秦统一后,禁绝私学。“专任刑法,而儒墨既丧焉”。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墨学在局部地区和民间有所复苏。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法、道、阴阳诸学都被儒学所吸收或改造,只有墨学在此后的岁月里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备受打击,在此后的中华历史上被沦为绝学,墨者随之也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直到清代中叶。其时清朝海禁大开时期,中西交通发达,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学理论,许多方面与墨经中的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等理论相吻合,这才引发了人们的注意,才略有复苏。
由此可见其超前性。
“在下久闻墨者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灵蕴藏智。”夏鸿升再行一礼,对乐台说道:“敢问如今墨家境况如何?”
乐台笑了笑。说道:“夏侯谬赞,墨家如今已然孱弱势微,当世之墨者传承,唯余吾七人矣!”
墨者之中,又分为墨侠,墨客,墨匠三类,墨侠行走各国替弱国守备,传行墨家主张;墨客辑文成册,记录学说理念;墨匠乃是墨家科技的集大成者。是最早的科学家。
“在下欲请诸位留于泾阳院,传授墨家思想,传承墨家学说,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夏鸿升开门见山。直接了当。
“哦?”那七人有些吃惊的看着夏鸿升。
夏鸿升解释道:“泾阳院不同于寻常院,乃是吾欲使天下学问重现百家争鸣之地。”
“诸子百家,各样主张。道不同,如何能同谋?”乐台眉头微皱,说道。
这就是墨家逐渐消亡的原因之一啊!夏鸿升心中暗叹。
墨家虽然对天下有大爱,但是对学术却没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包容。儒家海纳百川,择百家之长改造为己所用,不停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这是儒家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学术的,政治之外的原因之一。
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
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再加上其小农思想和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性,导致了其理论主张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另外,墨家独特的钜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了。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中,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所以,任由哪一个再怎么大度的帝王,也不会在大一统之后还允许一个如此威力强大,且有掌握着神奇的机巧之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存在。
夏鸿升原以为经过从秦汉到如今大唐这中间的如此多年时间,这些墨者们会思考自己没落的原因,有所改变,却没想到,还是这么顽固。
“国子监中有人讲解经文,有人教授算学,有人专司策论,有人传教诗赋。此皆不同,而学子共习之。”夏鸿升对乐台说道:“泾阳院亦是如此。不拘是墨家,还是法家、儒家,乃至于医家、农家各为一科而已。学子通习之,而不专习之。待其学问渐进,心智既成,则由其思量自心,从一而专矣。绝不独专一家。”
“听吾言,用我道。”乐台摇了摇头,拒绝了夏鸿升。
夏鸿升盯着他看了看,笑了起来:“当年令祖墨子拒越王官爵封地,说的就是这句话,要的就是这个条件。”
“夏侯似乎对我墨家颇为了解。”乐台意外的看着夏鸿升,说道。
夏鸿升笑了笑,却听御座上一直沉默看戏的李世民忽而开了口,对夏鸿升说道:“夏卿可还记得前几日宫中魅影?乐先生言其通晓其道,可破而解之。夏卿以为如何?”
夏鸿升转头看看乐台,见他面色略带得色,于是眼珠一转,当下心中便有了定计来。(未完待续。)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即教和研究各种典籍。所以方才夏鸿升才有此问。而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即是乐台表明自己等人的身份的时候所言。
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是寻常的山野农夫所穿戴的装束。不过穿着这身衣服站在太极殿里,站在天子眼前,却是神气自若,不卑不亢,自有一番傲骨,气质出众。然而却又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倨傲,反而看上去温润亲和。
夏鸿升的大脑飞速运转,所有后世里记得的关于墨家的事情,还有穿越到了大唐之后搜集这些诸子百家的资料所做的功课,都一时间泛起于脑中。
墨家学说和思想体系,后世里面夏鸿升因其的超前理念而倍感好奇,现今觉得它的创始人墨翟一定是穿越去的,就是这么一门神奇的学术门派。
它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阶级,它的信徒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厚的、难以为平常人所理解的爱。它的信徒称为墨者,大都信奉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的核心思想,同时又有作战能力,以墨家钜子为核心结成准军事组织,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
墨者们试图在人间创造一个“兼爱”互利的理想国,在兴盛之时,就受到儒道法诸家的攻讦。
秦统一后,禁绝私学。“专任刑法,而儒墨既丧焉”。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墨学在局部地区和民间有所复苏。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法、道、阴阳诸学都被儒学所吸收或改造,只有墨学在此后的岁月里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备受打击,在此后的中华历史上被沦为绝学,墨者随之也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直到清代中叶。其时清朝海禁大开时期,中西交通发达,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学理论,许多方面与墨经中的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等理论相吻合,这才引发了人们的注意,才略有复苏。
由此可见其超前性。
“在下久闻墨者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灵蕴藏智。”夏鸿升再行一礼,对乐台说道:“敢问如今墨家境况如何?”
乐台笑了笑。说道:“夏侯谬赞,墨家如今已然孱弱势微,当世之墨者传承,唯余吾七人矣!”
墨者之中,又分为墨侠,墨客,墨匠三类,墨侠行走各国替弱国守备,传行墨家主张;墨客辑文成册,记录学说理念;墨匠乃是墨家科技的集大成者。是最早的科学家。
“在下欲请诸位留于泾阳院,传授墨家思想,传承墨家学说,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夏鸿升开门见山。直接了当。
“哦?”那七人有些吃惊的看着夏鸿升。
夏鸿升解释道:“泾阳院不同于寻常院,乃是吾欲使天下学问重现百家争鸣之地。”
“诸子百家,各样主张。道不同,如何能同谋?”乐台眉头微皱,说道。
这就是墨家逐渐消亡的原因之一啊!夏鸿升心中暗叹。
墨家虽然对天下有大爱,但是对学术却没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包容。儒家海纳百川,择百家之长改造为己所用,不停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这是儒家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学术的,政治之外的原因之一。
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
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再加上其小农思想和小生产者思想的局限性,导致了其理论主张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另外,墨家独特的钜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了。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中,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所以,任由哪一个再怎么大度的帝王,也不会在大一统之后还允许一个如此威力强大,且有掌握着神奇的机巧之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存在。
夏鸿升原以为经过从秦汉到如今大唐这中间的如此多年时间,这些墨者们会思考自己没落的原因,有所改变,却没想到,还是这么顽固。
“国子监中有人讲解经文,有人教授算学,有人专司策论,有人传教诗赋。此皆不同,而学子共习之。”夏鸿升对乐台说道:“泾阳院亦是如此。不拘是墨家,还是法家、儒家,乃至于医家、农家各为一科而已。学子通习之,而不专习之。待其学问渐进,心智既成,则由其思量自心,从一而专矣。绝不独专一家。”
“听吾言,用我道。”乐台摇了摇头,拒绝了夏鸿升。
夏鸿升盯着他看了看,笑了起来:“当年令祖墨子拒越王官爵封地,说的就是这句话,要的就是这个条件。”
“夏侯似乎对我墨家颇为了解。”乐台意外的看着夏鸿升,说道。
夏鸿升笑了笑,却听御座上一直沉默看戏的李世民忽而开了口,对夏鸿升说道:“夏卿可还记得前几日宫中魅影?乐先生言其通晓其道,可破而解之。夏卿以为如何?”
夏鸿升转头看看乐台,见他面色略带得色,于是眼珠一转,当下心中便有了定计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