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现状堪忧(月底求订阅支持!)-我有一个小世界txt
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现状堪忧(月底求订阅支持!)-我有一个小世界txt-我有一个小世界-笔趣阁
我有一个小世界
作者:迷路行者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于效率的重视,人们对于治疗缓慢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轻视,所以,可以说,中医现在的现状是越来越堪忧了,现在的中医比起西医来,相差的太多了,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医的地位已经被西医代替了。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面对着这样的场面,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
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打个比方,一个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这里面原本中医科人数有14名,但是,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所以,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
除针灸、按摩、理疗等这些中医的盈利项目或者具有中医代表性的项目保留几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中医人员全部每月领取一千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就是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其实个体中医诊所的现状,想都想想的到。
每个城市里面,都会有一些中医的诊所。但是,你要是去那里看一看,就会发现。里面绝对有西药的柜台,而且绝对有人在输液治疗。更甚的,有些中医诊所里面会连一个中药的药柜都没有,中医诊所仅仅只是挂个名头罢了。
这里面肯定会有人询问,为什么中医诊所最终会变成西医诊所,而这些中医诊所医生的回答听了之后,绝对让人说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回答。他们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也是没有办法,中医的营业额太低了。所以,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现在中医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没有一个安稳的收入。哪里能够让人全心全意的去学习中医。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
也是因此,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诊所。
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
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那么现在中医为什么会渐渐的走向衰落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个原因: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走向衰落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
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
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
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
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方向错了,越走只会离目标越远!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西医有无必要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深入的论证之后再作出决定。
如果抱着“大跃进”式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改革中医,那么,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所带来的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
孰是非孰,难有定论。
其实,两者都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即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行医多年之后,才开始学习西医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们有关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此前提下,适当地了解一些西医的知识,对其提高临床疗效或许有所帮助。
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将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
第二个原因: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
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的此类议论:“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煎中药?”、“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的邻居也有意见!”、“煎药的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的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等等这样的抱怨多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
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
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的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的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
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
在许多类似的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
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在成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重新组方。
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
第三个原因: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
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
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
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
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
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
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予以精简。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
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
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
这种“方、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
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
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
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
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
因此,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初学医时,有些人会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
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是某教授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
由此可见,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中医现在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
即使是毕业实习,也不过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如此这般又怎培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然不同:在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症型,多讲解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同时,在每位学员面前放上相关的实物标本。
在上针灸课时,可让学员在输液瓶的橡皮上练习针刺指力及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亦可将男女学员分组,分别由男女老师带至不同的教室,在其指导下,相互在对方上划出正确的经络循行路线及精确的穴位定位。
在上推拿课时,可让两组学员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在对方上相互练习各种基本手法,待其熟练之后,再进一步练习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综合手法。
在讲解骨伤课时,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将骨损的状况及手法复位的机理摄制成带有三维立体图像的vcd,辅以相应的人体模型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中医的教学应该“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
如果将中医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那么,凡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者,当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针灸、推拿、骨伤等科目,则当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训;切不可全凭分数论英雄!
有关院---校若能立足实践、立足临床,集思广益,因材施教,又何愁中医不能振兴?又何愁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面对着这样的场面,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
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打个比方,一个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这里面原本中医科人数有14名,但是,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所以,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
除针灸、按摩、理疗等这些中医的盈利项目或者具有中医代表性的项目保留几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中医人员全部每月领取一千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就是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其实个体中医诊所的现状,想都想想的到。
每个城市里面,都会有一些中医的诊所。但是,你要是去那里看一看,就会发现。里面绝对有西药的柜台,而且绝对有人在输液治疗。更甚的,有些中医诊所里面会连一个中药的药柜都没有,中医诊所仅仅只是挂个名头罢了。
这里面肯定会有人询问,为什么中医诊所最终会变成西医诊所,而这些中医诊所医生的回答听了之后,绝对让人说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回答。他们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也是没有办法,中医的营业额太低了。所以,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现在中医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没有一个安稳的收入。哪里能够让人全心全意的去学习中医。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
也是因此,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诊所。
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
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那么现在中医为什么会渐渐的走向衰落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个原因: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走向衰落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
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
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
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
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方向错了,越走只会离目标越远!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西医有无必要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深入的论证之后再作出决定。
如果抱着“大跃进”式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改革中医,那么,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所带来的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
孰是非孰,难有定论。
其实,两者都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即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行医多年之后,才开始学习西医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们有关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此前提下,适当地了解一些西医的知识,对其提高临床疗效或许有所帮助。
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将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
第二个原因: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
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的此类议论:“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煎中药?”、“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的邻居也有意见!”、“煎药的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的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等等这样的抱怨多不胜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
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
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的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的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
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
在许多类似的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
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在成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重新组方。
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
第三个原因: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
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
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
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
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
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
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予以精简。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
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
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
这种“方、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
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
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
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
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
因此,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初学医时,有些人会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
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是某教授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
由此可见,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中医现在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
即使是毕业实习,也不过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如此这般又怎培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然不同:在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症型,多讲解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同时,在每位学员面前放上相关的实物标本。
在上针灸课时,可让学员在输液瓶的橡皮上练习针刺指力及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亦可将男女学员分组,分别由男女老师带至不同的教室,在其指导下,相互在对方上划出正确的经络循行路线及精确的穴位定位。
在上推拿课时,可让两组学员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在对方上相互练习各种基本手法,待其熟练之后,再进一步练习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综合手法。
在讲解骨伤课时,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将骨损的状况及手法复位的机理摄制成带有三维立体图像的vcd,辅以相应的人体模型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中医的教学应该“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
如果将中医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那么,凡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者,当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针灸、推拿、骨伤等科目,则当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训;切不可全凭分数论英雄!
有关院---校若能立足实践、立足临床,集思广益,因材施教,又何愁中医不能振兴?又何愁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