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辞别孟氏姐妹,想着心事,不知不觉马车到了相府,此时,太阳已升起很高。他到大堂时,正好看到了忙碌着的肥义。
他边走边与周绍商议事情,两人看到苏秦,都站在原地,躬身给苏秦施礼。苏秦摆手示意免礼。
肥义向苏秦说道:“我俩一早就找过丞相,想要向您汇报一件紧要的事情。”
苏秦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来晚了。他掩饰了一下难为情的神色,让肥义和周绍随自己到大堂再说。
苏秦进到大堂,未等坐在席上,就问道:“究竟是什么事情,令你们如此急迫?”
“我们一早收到了来自魏国的密报,魏王闻听赵国内部发生相位的争夺,矛盾重重,所以召集武将朝会,意欲不利于赵国。”周绍语气急促地汇报道。
“下官看到周都尉拿来的这个密报,不敢怠慢,所以就紧急带着周绍来禀告丞相了。”肥义也补充了一句。
他向苏秦递过了一方丝帛,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二十多个字,苏秦一看,眉头紧皱起来。俗语说:一国之隙,敌国之机。果真如此。
值此乱世,各国都对周边邻国虎视眈眈,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根本马虎不得。
苏秦思忖了片刻,立即命肥义和周绍带着密报,随自己去觐见赵侯。他连坐席都未坐暖,转身就带着肥义和周绍去了邯郸宫。
赵侯听到苏丞相紧急求见,有要事汇报的禀告,急忙推开了手头的事务,命身边的宦官去将苏秦等人带到了养清宫。
苏秦先口头向赵侯汇报了魏国的动向,又呈递上了密报,赵侯看后,大惊失色。他稳了稳心神,问苏秦道:“苏丞相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
苏秦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对策,他建议说:“微臣知道当年魏国大将庞涓围困邯郸,我的师兄齐**师孙膑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国于马陵。”
他建议道:“当今之计,我们不妨仍走这个路子。不等魏国来攻,我主动出使齐国,魏国见赵、齐结好,一定害怕重蹈覆辙,不敢轻举妄动。”
“苏丞相妙计,魏国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相信赵、齐通好,他们必然有所忌惮。”赵侯听了苏秦的建议,方才踏实下来。
“事不宜迟,微臣三天后就动身前往齐国,望君上恩准。”苏秦向赵侯请求道。
赵侯正求之不得,哪能不应允,他说道:“那就偏劳苏丞相。你这次出使不妨多去几个国家,为赵国多约定些诸侯,彻底消弭兵戈。”
“这也正是微臣所愿。微臣已经有所准备,我在外的时候,赵国相府的政事,暂由肥义协调,随时向君上请示,相信不会出现大的纰漏。”苏秦说道。
赵侯对肥义也比较了解,再加上自己可以总揽大小的政事,暂时兼理丞相的政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赵侯点了点头,对苏秦的安排表示满意。
他又说道:“寡人曾经说过要资助你丰厚的钱财,用来结交诸侯,令他们宾服于我赵国。这次出使齐国,寡人就首先兑现这个承诺。”
“苏秦定不负使命,请君侯放心。”苏秦见赵侯诚心诚意,心中很是感动。
赵侯手抚胡须,思忖了片刻,又说道:“寡人就给你豪华车辆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上好锦绣千匹。用来疏通各国君臣,约定盟誓。这次你出使齐国需要携带多少,任由你来调配。”
苏秦听到赵侯所资助的财物,其丰厚程度也出乎他的意料。这些财物的价值简直是做人臣的想都不敢想的。可见赵侯赵语资助苏秦的决心。苏秦等待了几十年,到今日方才算是真正的拨开云头见日出。
有了如此富厚的赏赐,何愁各路诸侯不被打动,。如果哪路诸侯犹豫不定,先贿赂其权臣、宠臣,料也可以拿下。
苏秦感恩怀德,情真意切地说道:“微臣不才,愿为赵国奔走驱驰,定将诸侯邀请到赵国,以君上为盟主,缔结誓约。”苏秦说着,又深施一礼,拜谢赵侯。
赵侯就当场让贴身宦官冯中书将刚才所赏赐的物品记录下来,书写两份,盖上自己的玺印,一份即刻发给掌管赵国财物的官衙,另一份交由苏秦保存。
而冯中书竟然也愣住了,惊得眼珠瞪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赵侯“嗯”了一声,他才反应过来,连忙口称:“臣遵旨。”
苏秦在赵侯身边等待片刻,与他叙话期间,冯中书将文书准备好,苏秦接过其中的一份,辞别了赵侯。
他又带着肥义和周绍回到了相府,苏秦特别把肥义留在丞相大堂,向他简要地说明了自己下一步的动向,命他即日起熟悉相府的大小事务,自己走后,随时注意与赵侯沟通政务,向他汇报和请示。
苏秦接着又召见了相府的其他重要官吏,向他们明确各自职责,布置了任务,这才结束了一天的差事。晚上回到桃花园,已是掌灯时分。
苏秦刚到桃花园后,宁钧又来给他报告了桃花园的经营情况。他满脸愧疚地说:“受上次事件的影响,生意仍然不是很好。”
不过,宁钧一边说着,一边望着苏秦,神秘地一笑,说道:“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吧。我又听说苏先生得到了赵侯丰厚无比的赏赐,现在是财大气粗,这点小花销何足论哉!”
苏秦听罢宁钧的话,心头有点讶异,想到:“消息传得可真快!”
他故作轻松地说道:“你们都知道赵侯赏赐我财物的事情啦。”
“苏先生所得到的赏赐甚巨,恐怕是千古以来未有的数目。消息自然是不胫而走,恐怕就在今日已不限于邯郸城之内了。”
宁钧有点羡慕,但打心里还是为苏秦自豪和骄傲。
苏秦心想:“不知是在哪个环节传出了消息,是宫内的宦官?还是掌管财物的官衙?”他不得而知。
但转念思忖:此事也没什么不合理的,毕竟这是赵国历史上空前的封赏,听起来的确令人乍舌。自然消息就传得很快。
他边走边与周绍商议事情,两人看到苏秦,都站在原地,躬身给苏秦施礼。苏秦摆手示意免礼。
肥义向苏秦说道:“我俩一早就找过丞相,想要向您汇报一件紧要的事情。”
苏秦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来晚了。他掩饰了一下难为情的神色,让肥义和周绍随自己到大堂再说。
苏秦进到大堂,未等坐在席上,就问道:“究竟是什么事情,令你们如此急迫?”
“我们一早收到了来自魏国的密报,魏王闻听赵国内部发生相位的争夺,矛盾重重,所以召集武将朝会,意欲不利于赵国。”周绍语气急促地汇报道。
“下官看到周都尉拿来的这个密报,不敢怠慢,所以就紧急带着周绍来禀告丞相了。”肥义也补充了一句。
他向苏秦递过了一方丝帛,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二十多个字,苏秦一看,眉头紧皱起来。俗语说:一国之隙,敌国之机。果真如此。
值此乱世,各国都对周边邻国虎视眈眈,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根本马虎不得。
苏秦思忖了片刻,立即命肥义和周绍带着密报,随自己去觐见赵侯。他连坐席都未坐暖,转身就带着肥义和周绍去了邯郸宫。
赵侯听到苏丞相紧急求见,有要事汇报的禀告,急忙推开了手头的事务,命身边的宦官去将苏秦等人带到了养清宫。
苏秦先口头向赵侯汇报了魏国的动向,又呈递上了密报,赵侯看后,大惊失色。他稳了稳心神,问苏秦道:“苏丞相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
苏秦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对策,他建议说:“微臣知道当年魏国大将庞涓围困邯郸,我的师兄齐**师孙膑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国于马陵。”
他建议道:“当今之计,我们不妨仍走这个路子。不等魏国来攻,我主动出使齐国,魏国见赵、齐结好,一定害怕重蹈覆辙,不敢轻举妄动。”
“苏丞相妙计,魏国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相信赵、齐通好,他们必然有所忌惮。”赵侯听了苏秦的建议,方才踏实下来。
“事不宜迟,微臣三天后就动身前往齐国,望君上恩准。”苏秦向赵侯请求道。
赵侯正求之不得,哪能不应允,他说道:“那就偏劳苏丞相。你这次出使不妨多去几个国家,为赵国多约定些诸侯,彻底消弭兵戈。”
“这也正是微臣所愿。微臣已经有所准备,我在外的时候,赵国相府的政事,暂由肥义协调,随时向君上请示,相信不会出现大的纰漏。”苏秦说道。
赵侯对肥义也比较了解,再加上自己可以总揽大小的政事,暂时兼理丞相的政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赵侯点了点头,对苏秦的安排表示满意。
他又说道:“寡人曾经说过要资助你丰厚的钱财,用来结交诸侯,令他们宾服于我赵国。这次出使齐国,寡人就首先兑现这个承诺。”
“苏秦定不负使命,请君侯放心。”苏秦见赵侯诚心诚意,心中很是感动。
赵侯手抚胡须,思忖了片刻,又说道:“寡人就给你豪华车辆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上好锦绣千匹。用来疏通各国君臣,约定盟誓。这次你出使齐国需要携带多少,任由你来调配。”
苏秦听到赵侯所资助的财物,其丰厚程度也出乎他的意料。这些财物的价值简直是做人臣的想都不敢想的。可见赵侯赵语资助苏秦的决心。苏秦等待了几十年,到今日方才算是真正的拨开云头见日出。
有了如此富厚的赏赐,何愁各路诸侯不被打动,。如果哪路诸侯犹豫不定,先贿赂其权臣、宠臣,料也可以拿下。
苏秦感恩怀德,情真意切地说道:“微臣不才,愿为赵国奔走驱驰,定将诸侯邀请到赵国,以君上为盟主,缔结誓约。”苏秦说着,又深施一礼,拜谢赵侯。
赵侯就当场让贴身宦官冯中书将刚才所赏赐的物品记录下来,书写两份,盖上自己的玺印,一份即刻发给掌管赵国财物的官衙,另一份交由苏秦保存。
而冯中书竟然也愣住了,惊得眼珠瞪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赵侯“嗯”了一声,他才反应过来,连忙口称:“臣遵旨。”
苏秦在赵侯身边等待片刻,与他叙话期间,冯中书将文书准备好,苏秦接过其中的一份,辞别了赵侯。
他又带着肥义和周绍回到了相府,苏秦特别把肥义留在丞相大堂,向他简要地说明了自己下一步的动向,命他即日起熟悉相府的大小事务,自己走后,随时注意与赵侯沟通政务,向他汇报和请示。
苏秦接着又召见了相府的其他重要官吏,向他们明确各自职责,布置了任务,这才结束了一天的差事。晚上回到桃花园,已是掌灯时分。
苏秦刚到桃花园后,宁钧又来给他报告了桃花园的经营情况。他满脸愧疚地说:“受上次事件的影响,生意仍然不是很好。”
不过,宁钧一边说着,一边望着苏秦,神秘地一笑,说道:“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吧。我又听说苏先生得到了赵侯丰厚无比的赏赐,现在是财大气粗,这点小花销何足论哉!”
苏秦听罢宁钧的话,心头有点讶异,想到:“消息传得可真快!”
他故作轻松地说道:“你们都知道赵侯赏赐我财物的事情啦。”
“苏先生所得到的赏赐甚巨,恐怕是千古以来未有的数目。消息自然是不胫而走,恐怕就在今日已不限于邯郸城之内了。”
宁钧有点羡慕,但打心里还是为苏秦自豪和骄傲。
苏秦心想:“不知是在哪个环节传出了消息,是宫内的宦官?还是掌管财物的官衙?”他不得而知。
但转念思忖:此事也没什么不合理的,毕竟这是赵国历史上空前的封赏,听起来的确令人乍舌。自然消息就传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