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邵文挺汗颜的。说起来,他的杨氏布业公司如今也算是个涉足纺织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的综合企业,可自己这个总经理对行业的了解,还不如卢广胜这个传统土布批发商人来得宽泛。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啊。
“卢会长似乎对泰西的纺织工业也颇有研究啊,这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卢广胜听了有些不爽:“我如此急哄哄的封杀你引入机纱,排斥新技术。在你眼里,我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对吧?”
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没出言否认。
“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螳臂当车,只是为了农民们的生计不得不如此作为罢了。也不是我风格有多高,而是自己就是从他们当中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我们佟家,靠着佟海奶奶他们那一辈人的辛苦劳作,利用纺出来的一点点纱线手中才算是有了一点积蓄。正是利用这点**的积蓄,我才能做起广昌隆的事业。”
卢广胜随后又简单提了提自己开广昌隆的经历。杨邵文自己也是个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艰苦与不易,因此也听得非常有共鸣。
“佟海奶奶那一辈,每天纺纱织布虽然也很艰苦。但只要你肯吃苦肯钻研手艺,图个温饱总是可以的。如果能够省吃俭用,仔细过日子,还能省出点积蓄做起点小买卖。可以后几年却是越来越不行了,纱价布价连年下跌,农户们辛苦一整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有积蓄了。光绪十六年的时候,机纱流入本地,情势更是危机,许多人连纺纱的营生都不能保证。这可怎么得了,我们这里人多地少,靠种地可养活不了自己,所以……”
那一次,卢广胜虽然顶住了机纱的进攻,但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从那时开始,他便经常留意有关西人纺织工业的讯息,以研究应对之策。他的研究也吸引了本地一些有识之士的兴趣,其中富通钱庄的富弘毅就是其中一个,颇有洋务思维的闵靖远有时候也会一起加入探讨。
这时候的晚清朝廷搞洋务运动有了一段时间,这方面的信息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在开辟已有半个世纪的上海,许多报刊书籍上总归还是有些提及泰西纺织工业讯息的。只是只言片语的介绍毕竟是隔靴搔痒,只能看个外表轮廓却难及其里。自然,他们也没找到什么有用的应对策略。
卢广胜有些叹息道:“我们这一辈人是老了,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原本是寄望自己儿子,想让他去泰西考察留学,将人家的纺织工业看个明白。可这小子啊,就是不给我争气。我有时候还真是羡慕周恒源,儿子从曼彻斯特留学归来,学到了真本事。虽然做事急躁了点,但好歹也能给家里帮忙了。”
富弘毅劝道:“广胜,佟海现在挺好的,你就别再说他了!”
“好什么呀!他不孝是一定的。我让他去学纺织,他要当海军。我让他当海军吧,他给你打个大败仗,灰溜溜的跑回来。跑回来也不让你省心,整天就知道酗酒。然后呢,又去引机纱进来。你说,他干的那样是中我意的……”
看来,这老头对自己儿子还是余怒未消啊。
这时,久不言语的闵靖远说道:“杨邵文,我们现在对你的看法相比以前改变了许多。主要是听说你正在研究一些纺纱机具,看得出来,你对那些失业的纺织农户也不是无动于衷的,算得上有点担当。二来嘛,你短短一年多时间,便能白手起家做起如此大的买卖,足见你非常善于经营。我个人是非常希望看到你们公司在纺纱上也能有所作为的。如果你能担任本地布业商会会长,对武进的纺纱业有所作为,本知县更会一力支持。”
闵靖远三人都目光炯炯的看着杨邵文,眼神满含期许,看得他不禁有些心虚。他虽然有这方面的打算,不过也没绝对的把握一定能把手工纺纱业做起来。他不想打这个保票。
他没有马上答复他们,而是问道:“你们研究了洋纱洋布这么久,还有些其他的成果吗?多说与我听听。我发现自己虽然也算是入行近两年了,不知道的东西还是非常多。”
杨邵文这也是有感而发,乡下地方实在是闭塞了点,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交通与通讯极不方便的年代,想知道点什么信息都非常困难。既然眼前的几位对这方面有些研究,他当然不会放弃请教的机会。
富弘毅乐呵呵的说道“虽然我们几个没找到什么解决知道,但研究了几年,也还是有不少心得的。说给你听听又何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随即,他又有些自得的问道:“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机纱大多都是从海外引进的,但你知道到底是从哪个地方进口的吗?”
这方面杨邵文没具体了解过,他按照常理推断道:“应该主要是英国吧,我们公司的机纱就是英资的老公茂洋行提供的。美国德国也该也有不少,他们几个都是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品大有剩余,有强烈的意愿想海外输出。嗯,甲午战争后,日本货应该也要进来了。”
“错!既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美国,日本纱或许以后会有很多,但现在还不成气候。在我们国内,几乎全部的机纱都是来自印度,我们本地用的机纱大多都是印度纱!”
“印度纱?”
这个答案实在有些出乎杨邵文的预料。在他的印象里,或许会承认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工业实力,但从来没觉得印度也会压中国一头。机器纺织工业,在目前的满清算得上是个“高科技”行当了,总共就没有几个像样的纺织厂。而此时的印度竟然有了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已经能够强大到反攻中国市场了?
这个现实有点让他受打击,实在有些难以想象满清竟然已经羸弱到如此不堪的境地了。
看杨邵文似乎有些不怎么相信,闵靖远进一步解释道:“没错的,就是印度纱。人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多英资纺织厂的。我曾经看过一则外媒报道,说印度的机器纺织厂,有纱锭近400万枚,咱们大清国也不知道目前有没有超过10万枚。我们比起印度来,差距甚大,被人家的机纱打进门来也没什么奇怪的。”
“卢会长似乎对泰西的纺织工业也颇有研究啊,这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卢广胜听了有些不爽:“我如此急哄哄的封杀你引入机纱,排斥新技术。在你眼里,我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对吧?”
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没出言否认。
“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螳臂当车,只是为了农民们的生计不得不如此作为罢了。也不是我风格有多高,而是自己就是从他们当中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我们佟家,靠着佟海奶奶他们那一辈人的辛苦劳作,利用纺出来的一点点纱线手中才算是有了一点积蓄。正是利用这点**的积蓄,我才能做起广昌隆的事业。”
卢广胜随后又简单提了提自己开广昌隆的经历。杨邵文自己也是个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艰苦与不易,因此也听得非常有共鸣。
“佟海奶奶那一辈,每天纺纱织布虽然也很艰苦。但只要你肯吃苦肯钻研手艺,图个温饱总是可以的。如果能够省吃俭用,仔细过日子,还能省出点积蓄做起点小买卖。可以后几年却是越来越不行了,纱价布价连年下跌,农户们辛苦一整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有积蓄了。光绪十六年的时候,机纱流入本地,情势更是危机,许多人连纺纱的营生都不能保证。这可怎么得了,我们这里人多地少,靠种地可养活不了自己,所以……”
那一次,卢广胜虽然顶住了机纱的进攻,但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从那时开始,他便经常留意有关西人纺织工业的讯息,以研究应对之策。他的研究也吸引了本地一些有识之士的兴趣,其中富通钱庄的富弘毅就是其中一个,颇有洋务思维的闵靖远有时候也会一起加入探讨。
这时候的晚清朝廷搞洋务运动有了一段时间,这方面的信息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在开辟已有半个世纪的上海,许多报刊书籍上总归还是有些提及泰西纺织工业讯息的。只是只言片语的介绍毕竟是隔靴搔痒,只能看个外表轮廓却难及其里。自然,他们也没找到什么有用的应对策略。
卢广胜有些叹息道:“我们这一辈人是老了,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原本是寄望自己儿子,想让他去泰西考察留学,将人家的纺织工业看个明白。可这小子啊,就是不给我争气。我有时候还真是羡慕周恒源,儿子从曼彻斯特留学归来,学到了真本事。虽然做事急躁了点,但好歹也能给家里帮忙了。”
富弘毅劝道:“广胜,佟海现在挺好的,你就别再说他了!”
“好什么呀!他不孝是一定的。我让他去学纺织,他要当海军。我让他当海军吧,他给你打个大败仗,灰溜溜的跑回来。跑回来也不让你省心,整天就知道酗酒。然后呢,又去引机纱进来。你说,他干的那样是中我意的……”
看来,这老头对自己儿子还是余怒未消啊。
这时,久不言语的闵靖远说道:“杨邵文,我们现在对你的看法相比以前改变了许多。主要是听说你正在研究一些纺纱机具,看得出来,你对那些失业的纺织农户也不是无动于衷的,算得上有点担当。二来嘛,你短短一年多时间,便能白手起家做起如此大的买卖,足见你非常善于经营。我个人是非常希望看到你们公司在纺纱上也能有所作为的。如果你能担任本地布业商会会长,对武进的纺纱业有所作为,本知县更会一力支持。”
闵靖远三人都目光炯炯的看着杨邵文,眼神满含期许,看得他不禁有些心虚。他虽然有这方面的打算,不过也没绝对的把握一定能把手工纺纱业做起来。他不想打这个保票。
他没有马上答复他们,而是问道:“你们研究了洋纱洋布这么久,还有些其他的成果吗?多说与我听听。我发现自己虽然也算是入行近两年了,不知道的东西还是非常多。”
杨邵文这也是有感而发,乡下地方实在是闭塞了点,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交通与通讯极不方便的年代,想知道点什么信息都非常困难。既然眼前的几位对这方面有些研究,他当然不会放弃请教的机会。
富弘毅乐呵呵的说道“虽然我们几个没找到什么解决知道,但研究了几年,也还是有不少心得的。说给你听听又何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随即,他又有些自得的问道:“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机纱大多都是从海外引进的,但你知道到底是从哪个地方进口的吗?”
这方面杨邵文没具体了解过,他按照常理推断道:“应该主要是英国吧,我们公司的机纱就是英资的老公茂洋行提供的。美国德国也该也有不少,他们几个都是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品大有剩余,有强烈的意愿想海外输出。嗯,甲午战争后,日本货应该也要进来了。”
“错!既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美国,日本纱或许以后会有很多,但现在还不成气候。在我们国内,几乎全部的机纱都是来自印度,我们本地用的机纱大多都是印度纱!”
“印度纱?”
这个答案实在有些出乎杨邵文的预料。在他的印象里,或许会承认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工业实力,但从来没觉得印度也会压中国一头。机器纺织工业,在目前的满清算得上是个“高科技”行当了,总共就没有几个像样的纺织厂。而此时的印度竟然有了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已经能够强大到反攻中国市场了?
这个现实有点让他受打击,实在有些难以想象满清竟然已经羸弱到如此不堪的境地了。
看杨邵文似乎有些不怎么相信,闵靖远进一步解释道:“没错的,就是印度纱。人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多英资纺织厂的。我曾经看过一则外媒报道,说印度的机器纺织厂,有纱锭近400万枚,咱们大清国也不知道目前有没有超过10万枚。我们比起印度来,差距甚大,被人家的机纱打进门来也没什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