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你们俩真是够愚蠢的!被人家卖了还的替人家数钱的主儿!告诉你们吧,你们被无法无天两兄弟给骗了!”
“不可能!你胡说八道!我们不会相信你的!”
聂欢忽然间将手放到她们俩的头上,运气神力,将她们体内的阴魔之气给排除掉!
达山北坡的峡谷攀援而上,既能看到山清水秀的牧场,也可以探寻雪厚冰坚的世界。博格达峰的冰川积雪,终年闪耀着白白的亮亮的光芒,与山谷中的天池绿水交相辉映,造就出风光独特的避暑胜地。
对攀登博格达峰的人来说,首先是体能训练,每天要进行5000米长跑,博格达峰虽然不高,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即使有技术也难以发挥。再就是冰雪技术的训练,包括冰坡行走,冰壁攀登,雪坡及冰坡横切,冰岩混合地带的攀登等。
对队方来说,首先要制定详细的登山计划,根据计划准备登山物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队伍攀登的大本营,大本营选址一般考虑交通方便,地势平坦、避风,避滚石,取水方便等因素。
博格达峰登山大本营通常选在三个岔达坂附近的盆地中,海拔3540米,当年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将大本营设在此处,京都队遇难的白水小姐石碑和98年香港三名失踪人员纪念碑就竖立在此,这个营地就是由来登山的传统大本营。从这个大本营登山必须跨越5公里左右的博峰北坡的大冰川,白水小姐就是在跨越冰川时掉入冰裂缝牺牲。在这个营地,队员出发后大本营无法跟踪队员的登山全过程,不利于指挥,另外由于冰川和山峰的屏蔽作用造成几处通讯死角,手持对讲机器有时不能和4700米的二号营地联通,但这个营地进出山的交通较为方便。另一个大本营设在四工河源头的冰川附近,距白水营地3公里处,这个营地视野宽阔,可清楚地看到整个登山过程,并且没有通讯的死角,有利于大本营的指挥。从大本营出发沿冰川东侧边缘行军三个时左右可以到达4300米的二号营地。1998年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首攀博格达峰时就将大本营地设在这里。
博格达峰主要有四条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东南山脊。除东北山脊坡度稍缓(平均坡度为60度),其余的几条山脊坡度达70-80度,且北山脊是雪崩的多发区,1998年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首攀登时目睹了一次特大雪崩,威力之大,令人惊骇。从大本营到4300米的一号营地,如果从98年中国队大本营出发,沿博峰北坡扇形冰川的东侧边缘行进,2小时间可达扇形冰川上端,海拔接近4000米,再往上是40-50度的冰坡,坡上盖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坡长有300米左右,行进很吃力,再用1小时可到达4300米的一号营地。这段路程不需要跨越冰川,相对比较安全。如果从传统大本营地出发,要跨越4公里的扇形冰川,在6-7月份川上覆盖了20-30公分厚的积雪,冰川上裂缝虽然不多,但所通过之处还要插了标志旗,当年日本队的白水小姐就是在这个冰川上坠入冰缝的。另外冰川上有3条冰河,沟深水急,要选择冰河狭窄处过河或从河的源头绕过去,在向上攀登到一号营地,整个路段负重行军大约需要4-5小时。4300米以上是一个“v”型谷,谷的东侧边是通向4800米的山脊,脊上布满了刀刃般的岩石,谷的右侧是通往主峰的山体,山体顶部基岩裸露,中部则为冰雪覆盖,常年不化,谷底则是冰川陡谷,地势险要,巨大的冰瀑区向上沿伸到4700米的鞍部,冰瀑上大小裂缝深不可测,很少人涉足此处。从4300米到4700米的鞍部距离不足1000米,一般保守的路线是沿着“v”型谷东侧的山坡向上斜切过去,斜切的坡度在50度左右。在7月底,冰上的积雪融化,坡面冰光闪闪,十分难走,稍不留心,就会滑进谷底,掉进冰缝,这段路距离太长,修路需要大量的绳索和冰锥岩锥。对于登山技术不太娴熟的队员最好不要结组,也不要采用交替保护的方式通过,最好在铺设路线绳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斜切通过通常需要五五小时。如果登山技术和经验都比较过硬,也可以从“v”型谷的谷底快速通过,但要注意两侧的流雪和滚石头以及冰瀑区犬牙交错的裂缝。谷底攀登只需三个小时就可到达4700米的二号营地。
4700米以上的路线平均坡度达60度。4900米以下的路段是一个雪质松软个大雪坡,踩下去就到了大腿根。由于坡度太陡,走在前面的人往上攀登,带下大量的流雪,雪的冲击力之大给随后攀登者带来很大的危险,站得不稳就有被雪裹胁下去的危险。在接近4900米处有一段宽30余米的冰槽,坡度达70度,攀登者必须向南横切过去,难度很大,稍不留心就会滑坠到4700米以下,或坠入南坡的万丈深渊,这地段必须要用8毫米以
5080米是个小台阶,在山下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它是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雪檐,此处风很大,是4700米到顶峰唯一可以设营的地方,从4700米到5080米,垂直高度不足400,则要攀登9-10小时,可见它的攀登难度。从5080到顶峰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雪坡上行,然后顺东北山脊的岩石部上攀,这条路对王铁男和张东就从这里登上了顶峰。非常危险,通往顶峰的山脊,岩石壁立,平均坡度在60-70度,局部达80-90度。在攀登到山脊顶部方可发现山脊顶部与主峰有三个断崖,每个相距一点五米左右,而且断崖的顶部只有板凳面大小,攀登者需有足够的勇气和胆略连续跳跃这三个断崖,方能抵达通向主峰的雪山。1998年8月4日,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的王铁男和张东沿这条道路用9个半小时登上主峰,打破了无中国人登顶的纪录,同时用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开辟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线。这条线路极易迷惑人,看起来是通往顶峰的最佳线路,但实际是一条最危险的线路。香港攀石会三名队员极有可能从这个这里向主峰攀登时滑坠坠入博格达峰南壁的万丈深渊。另一条线路是沿雪坡上攀到岩石部,再向右折几十米,有一条通向主峰的雪槽,最陡处坡度达70度左右,顺雪槽而上可登达主峰前面的大雪包,翻过雪包,再向南继续攀登150米可登达主峰,这个雪槽是这条路最危险地段,如发生滑坠是致命的,因下滑50米就会坠入1000米下的“v”型谷的谷底。
1998年8月4日,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
博格达峰以雄伟壮丽的姿态和险峻的地势而著称于世,过去曾有数支外国登山队登上顶峰,但中国的登山队尚无一支登顶。这支由12人组成的登山队来自社会各界,包括国家干部、教师、企业家、新闻记者、医生等。8月3日,登山队分为4个节组,每节组3人,开始从北坡海拔4700米的3号营地向顶峰冲击。队长王铁南带领第一节组到达海拔5080米的突击营地攀顶时,遭遇风雪、浓雾,能见度不足两米,只好原地休息准备,其中一人因体力不支而下撤。8月4日晨8时40分,王率另一队员张东向顶峰突击,经8小时艰难攀爬,终于登顶,随后,登山队第二三四节组中的6名队员也攀上了顶峰。
据了解,为此次攀登,这支登山队于1997年就进行了专项准备工作。国家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说,博峰属典型的技术型山峰,业余登山队能登顶,在中国登山史上是一个奇迹。
2003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对9人登顶。2004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的高度。2005年7月,北京一只业余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2005年8月,香港登山队登达海拔4700米。2005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13人登顶。2006年8月,北大山鹰社17名队员登顶。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叫新疆。更早的历史中,她更多地被称为西域,一个在历史中熠熠闪光的地域名词。她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因而更加瑰丽迷人。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载者,新疆这个地方在历史中或浓或淡的一笔,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解忧公主和香妃丝绸路上动人的女子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一个冬日,去往长安的官道上行着一队人马,车轮骨碌碌碾压着已经冰冻的土地,车上的锦帐被掀开一角,车里的老妇双目炯炯,远远城墙上的箭楼已隐约可见。“公主,我们回来了。”车里被唤作公主的人,叫刘解忧。54年前她20岁,汉武帝让她远嫁九千九百五十里(汉代丈量尺寸)之外的乌孙国和亲。陪她远嫁的侍女冯嫽50多年来从未离开她,并且在乌孙成为她的得力助手,此刻又一同回到了大汉。
西汉时,乌孙是西域最强大的部落,12万户,63万人。以畜牧为业,善养良马。公元前119年,张骞成了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率300人带着数以万计的牛羊金帛到了乌孙国,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随后,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国更是遣使送张骞归汉,献马报谢。后又遣使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先把自己的侄女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了年迈的乌孙王昆莫,细君公主5年后离世。刘解忧正是在堂姐去世后,成为了另一位和亲的公主。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风俗不习,但解忧没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史书上记载她“欣然从命”。
一个女人要是能超脱个人天地里的日常琐屑、情爱恩仇,走出去看天下风云,总是大气而令人激赏的——解忧是这样,她的侍女冯嫽也是如此。她们走出了自我,整整努力了54年。她嫁人、生子、参政——什么都做了,她累了,想回家。于是,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这年冬天,解忧回到了汉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国。另一位女子,与解忧不同,她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出发,她的目的地是北京。伊帕尔罕,她的本名并不为人们所知,如果说香妃,那便是大大闻名了。对于这位传说中有着迷人体香的维吾尔族女子,武侠小说、影视作品都有不少描写。她是从天山脚下飞来的一朵美丽的蝴蝶,迷住了大她20多岁的乾隆爷,也迷住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于是,有关她真实的历史已经被各色的传奇故事所掩盖。历史上,乾隆皇帝那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妃子,入宫便封了和贵人,此后又成了容妃,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颇受荣宠。史载,她不仅随乾隆南巡,且在乾隆东巡,游泰山、拜孔庙时,也随行伴驾。
容妃55岁离世,葬在了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不过新疆也有一个香妃墓在今日喀什市东北郊区。传说,是乾隆令能工巧匠雕刻了一位仿真“香妃”,送“她”回到了故乡。
鸠摩罗什和玄奘佛教传播史上的译经家,几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往来者必有坚韧的毅力,笃定的信仰。张骞如是,解忧如是,鸠摩罗什如是,玄奘亦如是。
鸠摩罗什这位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的男子,自幼随母出家。《高僧传·鸠摩罗什传》中说他“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长安。前秦苻坚久仰大名,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派7万大军出征,临行前嘱大将吕光:“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公元383年吕光攻破龟兹,鸠摩罗什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其脚步也停在了甘肃。公元401年12月20日,后秦姚兴大败凉军后,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16年!时年58岁。此后从事译经,成为一大译经家。神奇的是,鸠摩罗什圆寂后,其舌头化为舌舍利,印证其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
另一位高僧则从东土经西域诸国前往印度求学,一路也风餐露宿走了17年。这便是小说《西游记》描述的广泛被人们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从大唐国土出境后,途经八百里流沙,历七十余国。小说中玄奘出行前,唐王与其结拜为兄弟。而历史上,玄奘法师在西行求法中,确实有过一次结拜行为,不过不是与唐王,而是当时西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高昌。当时的高昌王麹文泰盛情邀请玄奘,原本没打算去高昌的玄奘改道而行。麴文泰从清早等到半夜,听说玄奘到了,打开城门,出宫列烛相迎。高昌王想方设法要留住玄奘,奈何其西行意志坚强,不惜以绝食抗拒,后两人结拜为兄弟。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书信,给沿途24个国家的国王,助他西行。
岑参和李白边塞景、关山月流传千年
长安在唐时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西域的异域风情自然在商业往来中大量涌现。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姬”“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唐诗又是文学史上的瑰宝。而唐诗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描写边塞的。“天苍苍,野茫茫”的西部大地,金戈铁马、雄浑苍凉,正符合诗人豪迈奔放的血质。
在西域众多文化名人中,岑参是在诗词创作方面做出贡献最多的一位,公元749年(天宝八年),30岁的岑参充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到了安西。但是到边疆后并不得意,便于751年(天宝十年)初秋回到长安。754年(天宝十三年),岑参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岑参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关于火焰山的诗作,在《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边塞诗无论多么雄浑豪放,始终萦绕着一种无计消除的乡愁。不过有一个人与他们不同,因为他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虽说关于他的出生地不止一种说法,其中出生于碎叶城得到众多人认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唐代诗人李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20多岁时的李白在北庭写出了《关山月》《静夜思》的名篇。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李白喜欢听西域音乐,看西域歌舞。在长安时,他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西域的大漠、雪山、戈壁、长河、落日、古战场、废弃的城池以及辽远的地平线,气势磅礴,带着一种深情在其中。李白的热血、诗情与西部这条雄伟的骨架和脉络相合,他是中华大地之子,也是西域天山之子。
吴承恩和林则徐吐鲁番称火洲,坎儿井灌葡萄,岑参的诗里虽然写了火焰山,但让它名闻遐迩的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得化成汁哩!”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吐鲁番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但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却有“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园”的生命奇迹。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将天山上的雪水,引到了一片片绿洲,延续着不息的生命。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军前效力”时是1843年,1845年年底被道光皇帝释回内地,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新疆留下许多佳话。1844年12月,林则徐从惠远城出发,在乌鲁木齐过了春节,又经过吐鲁番到焉耆,过阿克苏,穿越沙漠到莎车,于1845年5月4日到达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在和田河畔的荒原上勘察完垦务后折向喀什,回到吐鲁番,于1845年11月到哈密,历时一年,行程万里,足迹遍及新疆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是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河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诞生在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是在茫茫戈壁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神话。
“不可能!你胡说八道!我们不会相信你的!”
聂欢忽然间将手放到她们俩的头上,运气神力,将她们体内的阴魔之气给排除掉!
达山北坡的峡谷攀援而上,既能看到山清水秀的牧场,也可以探寻雪厚冰坚的世界。博格达峰的冰川积雪,终年闪耀着白白的亮亮的光芒,与山谷中的天池绿水交相辉映,造就出风光独特的避暑胜地。
对攀登博格达峰的人来说,首先是体能训练,每天要进行5000米长跑,博格达峰虽然不高,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即使有技术也难以发挥。再就是冰雪技术的训练,包括冰坡行走,冰壁攀登,雪坡及冰坡横切,冰岩混合地带的攀登等。
对队方来说,首先要制定详细的登山计划,根据计划准备登山物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队伍攀登的大本营,大本营选址一般考虑交通方便,地势平坦、避风,避滚石,取水方便等因素。
博格达峰登山大本营通常选在三个岔达坂附近的盆地中,海拔3540米,当年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将大本营设在此处,京都队遇难的白水小姐石碑和98年香港三名失踪人员纪念碑就竖立在此,这个营地就是由来登山的传统大本营。从这个大本营登山必须跨越5公里左右的博峰北坡的大冰川,白水小姐就是在跨越冰川时掉入冰裂缝牺牲。在这个营地,队员出发后大本营无法跟踪队员的登山全过程,不利于指挥,另外由于冰川和山峰的屏蔽作用造成几处通讯死角,手持对讲机器有时不能和4700米的二号营地联通,但这个营地进出山的交通较为方便。另一个大本营设在四工河源头的冰川附近,距白水营地3公里处,这个营地视野宽阔,可清楚地看到整个登山过程,并且没有通讯的死角,有利于大本营的指挥。从大本营出发沿冰川东侧边缘行军三个时左右可以到达4300米的二号营地。1998年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首攀博格达峰时就将大本营地设在这里。
博格达峰主要有四条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东南山脊。除东北山脊坡度稍缓(平均坡度为60度),其余的几条山脊坡度达70-80度,且北山脊是雪崩的多发区,1998年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首攀登时目睹了一次特大雪崩,威力之大,令人惊骇。从大本营到4300米的一号营地,如果从98年中国队大本营出发,沿博峰北坡扇形冰川的东侧边缘行进,2小时间可达扇形冰川上端,海拔接近4000米,再往上是40-50度的冰坡,坡上盖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坡长有300米左右,行进很吃力,再用1小时可到达4300米的一号营地。这段路程不需要跨越冰川,相对比较安全。如果从传统大本营地出发,要跨越4公里的扇形冰川,在6-7月份川上覆盖了20-30公分厚的积雪,冰川上裂缝虽然不多,但所通过之处还要插了标志旗,当年日本队的白水小姐就是在这个冰川上坠入冰缝的。另外冰川上有3条冰河,沟深水急,要选择冰河狭窄处过河或从河的源头绕过去,在向上攀登到一号营地,整个路段负重行军大约需要4-5小时。4300米以上是一个“v”型谷,谷的东侧边是通向4800米的山脊,脊上布满了刀刃般的岩石,谷的右侧是通往主峰的山体,山体顶部基岩裸露,中部则为冰雪覆盖,常年不化,谷底则是冰川陡谷,地势险要,巨大的冰瀑区向上沿伸到4700米的鞍部,冰瀑上大小裂缝深不可测,很少人涉足此处。从4300米到4700米的鞍部距离不足1000米,一般保守的路线是沿着“v”型谷东侧的山坡向上斜切过去,斜切的坡度在50度左右。在7月底,冰上的积雪融化,坡面冰光闪闪,十分难走,稍不留心,就会滑进谷底,掉进冰缝,这段路距离太长,修路需要大量的绳索和冰锥岩锥。对于登山技术不太娴熟的队员最好不要结组,也不要采用交替保护的方式通过,最好在铺设路线绳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斜切通过通常需要五五小时。如果登山技术和经验都比较过硬,也可以从“v”型谷的谷底快速通过,但要注意两侧的流雪和滚石头以及冰瀑区犬牙交错的裂缝。谷底攀登只需三个小时就可到达4700米的二号营地。
4700米以上的路线平均坡度达60度。4900米以下的路段是一个雪质松软个大雪坡,踩下去就到了大腿根。由于坡度太陡,走在前面的人往上攀登,带下大量的流雪,雪的冲击力之大给随后攀登者带来很大的危险,站得不稳就有被雪裹胁下去的危险。在接近4900米处有一段宽30余米的冰槽,坡度达70度,攀登者必须向南横切过去,难度很大,稍不留心就会滑坠到4700米以下,或坠入南坡的万丈深渊,这地段必须要用8毫米以
5080米是个小台阶,在山下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它是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雪檐,此处风很大,是4700米到顶峰唯一可以设营的地方,从4700米到5080米,垂直高度不足400,则要攀登9-10小时,可见它的攀登难度。从5080到顶峰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雪坡上行,然后顺东北山脊的岩石部上攀,这条路对王铁男和张东就从这里登上了顶峰。非常危险,通往顶峰的山脊,岩石壁立,平均坡度在60-70度,局部达80-90度。在攀登到山脊顶部方可发现山脊顶部与主峰有三个断崖,每个相距一点五米左右,而且断崖的顶部只有板凳面大小,攀登者需有足够的勇气和胆略连续跳跃这三个断崖,方能抵达通向主峰的雪山。1998年8月4日,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的王铁男和张东沿这条道路用9个半小时登上主峰,打破了无中国人登顶的纪录,同时用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开辟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线。这条线路极易迷惑人,看起来是通往顶峰的最佳线路,但实际是一条最危险的线路。香港攀石会三名队员极有可能从这个这里向主峰攀登时滑坠坠入博格达峰南壁的万丈深渊。另一条线路是沿雪坡上攀到岩石部,再向右折几十米,有一条通向主峰的雪槽,最陡处坡度达70度左右,顺雪槽而上可登达主峰前面的大雪包,翻过雪包,再向南继续攀登150米可登达主峰,这个雪槽是这条路最危险地段,如发生滑坠是致命的,因下滑50米就会坠入1000米下的“v”型谷的谷底。
1998年8月4日,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
博格达峰以雄伟壮丽的姿态和险峻的地势而著称于世,过去曾有数支外国登山队登上顶峰,但中国的登山队尚无一支登顶。这支由12人组成的登山队来自社会各界,包括国家干部、教师、企业家、新闻记者、医生等。8月3日,登山队分为4个节组,每节组3人,开始从北坡海拔4700米的3号营地向顶峰冲击。队长王铁南带领第一节组到达海拔5080米的突击营地攀顶时,遭遇风雪、浓雾,能见度不足两米,只好原地休息准备,其中一人因体力不支而下撤。8月4日晨8时40分,王率另一队员张东向顶峰突击,经8小时艰难攀爬,终于登顶,随后,登山队第二三四节组中的6名队员也攀上了顶峰。
据了解,为此次攀登,这支登山队于1997年就进行了专项准备工作。国家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说,博峰属典型的技术型山峰,业余登山队能登顶,在中国登山史上是一个奇迹。
2003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对9人登顶。2004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的高度。2005年7月,北京一只业余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2005年8月,香港登山队登达海拔4700米。2005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13人登顶。2006年8月,北大山鹰社17名队员登顶。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叫新疆。更早的历史中,她更多地被称为西域,一个在历史中熠熠闪光的地域名词。她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因而更加瑰丽迷人。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载者,新疆这个地方在历史中或浓或淡的一笔,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解忧公主和香妃丝绸路上动人的女子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一个冬日,去往长安的官道上行着一队人马,车轮骨碌碌碾压着已经冰冻的土地,车上的锦帐被掀开一角,车里的老妇双目炯炯,远远城墙上的箭楼已隐约可见。“公主,我们回来了。”车里被唤作公主的人,叫刘解忧。54年前她20岁,汉武帝让她远嫁九千九百五十里(汉代丈量尺寸)之外的乌孙国和亲。陪她远嫁的侍女冯嫽50多年来从未离开她,并且在乌孙成为她的得力助手,此刻又一同回到了大汉。
西汉时,乌孙是西域最强大的部落,12万户,63万人。以畜牧为业,善养良马。公元前119年,张骞成了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率300人带着数以万计的牛羊金帛到了乌孙国,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随后,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国更是遣使送张骞归汉,献马报谢。后又遣使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先把自己的侄女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了年迈的乌孙王昆莫,细君公主5年后离世。刘解忧正是在堂姐去世后,成为了另一位和亲的公主。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风俗不习,但解忧没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史书上记载她“欣然从命”。
一个女人要是能超脱个人天地里的日常琐屑、情爱恩仇,走出去看天下风云,总是大气而令人激赏的——解忧是这样,她的侍女冯嫽也是如此。她们走出了自我,整整努力了54年。她嫁人、生子、参政——什么都做了,她累了,想回家。于是,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这年冬天,解忧回到了汉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国。另一位女子,与解忧不同,她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出发,她的目的地是北京。伊帕尔罕,她的本名并不为人们所知,如果说香妃,那便是大大闻名了。对于这位传说中有着迷人体香的维吾尔族女子,武侠小说、影视作品都有不少描写。她是从天山脚下飞来的一朵美丽的蝴蝶,迷住了大她20多岁的乾隆爷,也迷住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于是,有关她真实的历史已经被各色的传奇故事所掩盖。历史上,乾隆皇帝那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妃子,入宫便封了和贵人,此后又成了容妃,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颇受荣宠。史载,她不仅随乾隆南巡,且在乾隆东巡,游泰山、拜孔庙时,也随行伴驾。
容妃55岁离世,葬在了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不过新疆也有一个香妃墓在今日喀什市东北郊区。传说,是乾隆令能工巧匠雕刻了一位仿真“香妃”,送“她”回到了故乡。
鸠摩罗什和玄奘佛教传播史上的译经家,几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往来者必有坚韧的毅力,笃定的信仰。张骞如是,解忧如是,鸠摩罗什如是,玄奘亦如是。
鸠摩罗什这位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的男子,自幼随母出家。《高僧传·鸠摩罗什传》中说他“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长安。前秦苻坚久仰大名,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派7万大军出征,临行前嘱大将吕光:“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公元383年吕光攻破龟兹,鸠摩罗什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其脚步也停在了甘肃。公元401年12月20日,后秦姚兴大败凉军后,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16年!时年58岁。此后从事译经,成为一大译经家。神奇的是,鸠摩罗什圆寂后,其舌头化为舌舍利,印证其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
另一位高僧则从东土经西域诸国前往印度求学,一路也风餐露宿走了17年。这便是小说《西游记》描述的广泛被人们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从大唐国土出境后,途经八百里流沙,历七十余国。小说中玄奘出行前,唐王与其结拜为兄弟。而历史上,玄奘法师在西行求法中,确实有过一次结拜行为,不过不是与唐王,而是当时西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高昌。当时的高昌王麹文泰盛情邀请玄奘,原本没打算去高昌的玄奘改道而行。麴文泰从清早等到半夜,听说玄奘到了,打开城门,出宫列烛相迎。高昌王想方设法要留住玄奘,奈何其西行意志坚强,不惜以绝食抗拒,后两人结拜为兄弟。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书信,给沿途24个国家的国王,助他西行。
岑参和李白边塞景、关山月流传千年
长安在唐时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西域的异域风情自然在商业往来中大量涌现。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姬”“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唐诗又是文学史上的瑰宝。而唐诗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描写边塞的。“天苍苍,野茫茫”的西部大地,金戈铁马、雄浑苍凉,正符合诗人豪迈奔放的血质。
在西域众多文化名人中,岑参是在诗词创作方面做出贡献最多的一位,公元749年(天宝八年),30岁的岑参充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到了安西。但是到边疆后并不得意,便于751年(天宝十年)初秋回到长安。754年(天宝十三年),岑参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岑参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关于火焰山的诗作,在《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边塞诗无论多么雄浑豪放,始终萦绕着一种无计消除的乡愁。不过有一个人与他们不同,因为他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虽说关于他的出生地不止一种说法,其中出生于碎叶城得到众多人认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唐代诗人李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20多岁时的李白在北庭写出了《关山月》《静夜思》的名篇。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李白喜欢听西域音乐,看西域歌舞。在长安时,他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西域的大漠、雪山、戈壁、长河、落日、古战场、废弃的城池以及辽远的地平线,气势磅礴,带着一种深情在其中。李白的热血、诗情与西部这条雄伟的骨架和脉络相合,他是中华大地之子,也是西域天山之子。
吴承恩和林则徐吐鲁番称火洲,坎儿井灌葡萄,岑参的诗里虽然写了火焰山,但让它名闻遐迩的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得化成汁哩!”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吐鲁番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但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却有“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园”的生命奇迹。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将天山上的雪水,引到了一片片绿洲,延续着不息的生命。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军前效力”时是1843年,1845年年底被道光皇帝释回内地,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新疆留下许多佳话。1844年12月,林则徐从惠远城出发,在乌鲁木齐过了春节,又经过吐鲁番到焉耆,过阿克苏,穿越沙漠到莎车,于1845年5月4日到达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在和田河畔的荒原上勘察完垦务后折向喀什,回到吐鲁番,于1845年11月到哈密,历时一年,行程万里,足迹遍及新疆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是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河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诞生在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是在茫茫戈壁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