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这充分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沧州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武艺在身的年轻人,总是受到军队青睐的。明朝末年,尽管热兵器正在逐渐的取代冷兵器,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强,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军队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士兵。虎贲军同样如此。日后的pla海军陆战队同样如此。
“海滨,你估计,如果有战事发生的话,董家堡能拉出来多少年轻人?”
张准兴致勃勃的问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来七八百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来一千五百人。这都是有武学基础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壮年,可能超过两千人。”
张海滨肯定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去拜会一下这个董家堡”
张准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将虎贲军的势力,扩展到北直隶一带,河间府是个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沧州人素来好武,一旦加入军队,能够很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兵源,虎贲军当然要尽快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就算不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让他们加入朝廷的军队。
这那啥,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为我所用的,也一定不能为敌所用。当然,张准相信事情应该不会发展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在鞑子即将发动第三次入寇的大背景下,沧州人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拒绝虎贲军的到来。
“大人……恐怕董家堡不会欢迎我们的。”
张海滨有些担心的说道。
原来,董家堡的堡主董三槐,乃是崇祯年间的武进士,在沧州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董三槐的董家枪,据说是源自赫赫有名的岳家枪。大家都知道,在南北宋时期,枪法是最盛行的,尤其是在军队里面,枪是最强的武器,号称兵器谱之王。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
不过,随着大规模战争的逐渐平息,一些原本隐藏起来的问题,渐渐的凸显。即所谓的以武犯禁是也。明朝廷对于沧州的武术人物,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这些人为国效力,又担心这些人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因此,锦衣卫和东厂,对沧州盯得还是很紧的。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意识的打压沧州武人的地位。
大明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基本原则,同样是进士、举人考试,文武待遇完全不同。在明朝,文进士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至少可以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开始做起。武进士大多只有从军立战功而升迁一条路,而且,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很顺畅。有的武林人物考中进士之后境况是相当悲惨的。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武宗正德年间,沧州武师安国等六十人由武举考试中第,刘瑾以安排官职为名,向他们索贿。安国等人无钱可给,刘瑾便将他们全部编入行伍,遣戍边境,令有警听调,禁其擅归。安国等六十人皆大受其困,同于一般戍卒,而边将畏惮刘瑾yin威,也不敢收恤。最后,安国等六十人,都全部老死在边关。
此外,大明朝军队实行的世袭制,全部的军官职位,都是世袭的,有空缺的还不够皇亲国戚又或者是豪门权贵安插他们的亲属,自然没有空缺来安置这些所谓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因此,久而久之,大部分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又渐渐的疏远。即使通过科举考试,他们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样的科举,还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文官系统对于武官系统,其实是比较排斥的。明知道沧州人遭受的委屈,却绝对不会在此事上为他们打抱不平。于是,沧州武人的行动,逐渐的低调,最后几乎是默默无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和反贼在走到一起。练武人很讲究一个所谓的“侠”字,大规模反对朝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事实上,这些人因为能打,拳头硬,作风强悍,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一等一的地头蛇。更关键的是,他们采取的乃是宗族的组织形式,又有众多的弟子,因此,凝聚力比较强。他们还热衷于修建坚固的堡垒。这些堡垒,面积没有城镇大,坚固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海滨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城堡。北直隶的地形,是非常平坦的,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的防守作用。张准试图和鞑子骑兵野战,也不能完全一点支撑都没有。如果有董家堡这样的堡垒作为核心的,虎贲军的营地,将会安全很多。
至于董家堡是不是欢迎张准的到来,张海滨是有点担心的。张准的身上固然是披着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头衔,其实真正的身份,却是大反贼。董三槐要是连这一点都不清楚,也枉为董家堡的堡主了。
“大人,前面就是董家堡了。”
张海滨指着前面说道。
骑马一路疾驰,向北大约十余里,就到了董家堡的外面。准确来说,董家堡应该叫做董家村。董家堡只是修建在董家村的核心区域。在它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村屋房舍,里面居住着董家村几千口人。
张准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打量着董家堡。
董家堡的面积应该不大,方圆可能就三四里左右,形状有点怪异,好像是没有专业的设计,想到哪就建到哪。结果有部分的城墙很高,有部分的城墙很低。最高的城墙,可能有四丈,最低的城墙,却不到两丈。不过,它的确应该非常的坚固。因为,张准从千里镜里面可以看出,城墙基本是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在北直隶这样没有山区,不出产石头的地方,要用石头堆砌起一座堡垒,难度不亚于在石山里挖出一块空地来。
从这里面,张准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董家村还是很有实力的,民众也非常的团结。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光是依靠董家村自己的力量,就将坚固的董家堡修建起来,难度不亚于明朝修建万里长城。由此推测,这个董三槐,肯定不是普通人物。
在董家堡的外面,有不少的当地人在忙着干活。看他们劳作的情形,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安全,还是比较放心的。在董家村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孩在玩耍,时不时的传来小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四周的原野,也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这样的安逸景象,张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
【今天的第四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
[奉献]
《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这充分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沧州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武艺在身的年轻人,总是受到军队青睐的。明朝末年,尽管热兵器正在逐渐的取代冷兵器,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强,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军队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士兵。虎贲军同样如此。日后的pla海军陆战队同样如此。
“海滨,你估计,如果有战事发生的话,董家堡能拉出来多少年轻人?”
张准兴致勃勃的问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来七八百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来一千五百人。这都是有武学基础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壮年,可能超过两千人。”
张海滨肯定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去拜会一下这个董家堡”
张准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将虎贲军的势力,扩展到北直隶一带,河间府是个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沧州人素来好武,一旦加入军队,能够很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兵源,虎贲军当然要尽快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就算不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让他们加入朝廷的军队。
这那啥,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为我所用的,也一定不能为敌所用。当然,张准相信事情应该不会发展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在鞑子即将发动第三次入寇的大背景下,沧州人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拒绝虎贲军的到来。
“大人……恐怕董家堡不会欢迎我们的。”
张海滨有些担心的说道。
原来,董家堡的堡主董三槐,乃是崇祯年间的武进士,在沧州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董三槐的董家枪,据说是源自赫赫有名的岳家枪。大家都知道,在南北宋时期,枪法是最盛行的,尤其是在军队里面,枪是最强的武器,号称兵器谱之王。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
不过,随着大规模战争的逐渐平息,一些原本隐藏起来的问题,渐渐的凸显。即所谓的以武犯禁是也。明朝廷对于沧州的武术人物,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这些人为国效力,又担心这些人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因此,锦衣卫和东厂,对沧州盯得还是很紧的。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意识的打压沧州武人的地位。
大明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基本原则,同样是进士、举人考试,文武待遇完全不同。在明朝,文进士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至少可以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开始做起。武进士大多只有从军立战功而升迁一条路,而且,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很顺畅。有的武林人物考中进士之后境况是相当悲惨的。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武宗正德年间,沧州武师安国等六十人由武举考试中第,刘瑾以安排官职为名,向他们索贿。安国等人无钱可给,刘瑾便将他们全部编入行伍,遣戍边境,令有警听调,禁其擅归。安国等六十人皆大受其困,同于一般戍卒,而边将畏惮刘瑾yin威,也不敢收恤。最后,安国等六十人,都全部老死在边关。
此外,大明朝军队实行的世袭制,全部的军官职位,都是世袭的,有空缺的还不够皇亲国戚又或者是豪门权贵安插他们的亲属,自然没有空缺来安置这些所谓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因此,久而久之,大部分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又渐渐的疏远。即使通过科举考试,他们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样的科举,还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文官系统对于武官系统,其实是比较排斥的。明知道沧州人遭受的委屈,却绝对不会在此事上为他们打抱不平。于是,沧州武人的行动,逐渐的低调,最后几乎是默默无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和反贼在走到一起。练武人很讲究一个所谓的“侠”字,大规模反对朝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事实上,这些人因为能打,拳头硬,作风强悍,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一等一的地头蛇。更关键的是,他们采取的乃是宗族的组织形式,又有众多的弟子,因此,凝聚力比较强。他们还热衷于修建坚固的堡垒。这些堡垒,面积没有城镇大,坚固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海滨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城堡。北直隶的地形,是非常平坦的,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的防守作用。张准试图和鞑子骑兵野战,也不能完全一点支撑都没有。如果有董家堡这样的堡垒作为核心的,虎贲军的营地,将会安全很多。
至于董家堡是不是欢迎张准的到来,张海滨是有点担心的。张准的身上固然是披着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头衔,其实真正的身份,却是大反贼。董三槐要是连这一点都不清楚,也枉为董家堡的堡主了。
“大人,前面就是董家堡了。”
张海滨指着前面说道。
骑马一路疾驰,向北大约十余里,就到了董家堡的外面。准确来说,董家堡应该叫做董家村。董家堡只是修建在董家村的核心区域。在它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村屋房舍,里面居住着董家村几千口人。
张准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打量着董家堡。
董家堡的面积应该不大,方圆可能就三四里左右,形状有点怪异,好像是没有专业的设计,想到哪就建到哪。结果有部分的城墙很高,有部分的城墙很低。最高的城墙,可能有四丈,最低的城墙,却不到两丈。不过,它的确应该非常的坚固。因为,张准从千里镜里面可以看出,城墙基本是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在北直隶这样没有山区,不出产石头的地方,要用石头堆砌起一座堡垒,难度不亚于在石山里挖出一块空地来。
从这里面,张准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董家村还是很有实力的,民众也非常的团结。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光是依靠董家村自己的力量,就将坚固的董家堡修建起来,难度不亚于明朝修建万里长城。由此推测,这个董三槐,肯定不是普通人物。
在董家堡的外面,有不少的当地人在忙着干活。看他们劳作的情形,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安全,还是比较放心的。在董家村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孩在玩耍,时不时的传来小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四周的原野,也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这样的安逸景象,张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
【今天的第四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