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老头子被捅一刀后的第二天下午,那场事件的所有目击者,都以为老头已经死了。心脏中了一刀,不死没天理啊。但没人觉得应该悲伤,也没人觉得老头子可怜,所有人都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等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持刀者陈猛已经跑得无影无踪;砸锅者小钢炮一步一趋地跟着彪哥,不但尽心为彪哥泡茶,还帮彪哥重新找了一个透明塑料瓶子,以备出门之需。这是小钢炮有生以来,对彪哥最忠心的一天。
下午大概四点左右,东城良哥和西门彪哥,各自接了个神秘电话,被通知去皇庭酒店吃饭庆功,杯酒释仇怨,将前一天的不快全在酒桌上消除。宴会所需的资金,由彪哥和良哥一人派一半。另外,为了双方团结,神秘人物便不再问东西究竟在谁身上,强调的是,不管东西在谁的身上,庆功宴后,悄悄地送到该酒店的某某房间。
关键一点,对于东西必须保密,不能借酒劲大嘴巴乱说话,搞得人尽皆知。
那位神秘人物根本不知道,所有卷入此事的人,包括彪哥和良哥,其实都没见过所谓的棋局残页。
也没有人想到,老头子此刻没死,正在给汤山讲述有关神秘棋局残页的故事。而且,就在良哥与彪哥启程赴约之时,老头子的故事还没讲完。准确地说,故事只是开了一个头。
汤山听完老头子的第一波讲述,觉得是天方夜谭。文天祥的棋局,在象棋史上有重大意义,这话应该不假,而且容易查证,但要说它是把钥匙,甚至是部密码书,还能打开一道宫殿之门,就真的只能当个故事听听。
汤山中午没吃饭,折腾到现在,已经前胸贴后背,精神也不济,开始哈欠连天。如果不是担心老头子出什么事,他早就掉头走人了。
老头子尽管气血已衰,但精明仍在,一眼便看穿了汤山的怀疑。他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你小子虽然好奇心重,倒也不容易轻信别人。要说服你还真难。”
汤山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话说得有气无力:
“你的故事缺乏必要的细节,所以没说服力。我猜,你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对别人讲述过这个故事,所以没有组织情节与细节的经验,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么就是,你有街头卖假药骗人的天赋,却没有讲故事的才华。”
老头子叹口气:“事情过去了七百多年,别说事情本来就模糊不清,即便我能说出很多细节,但缺乏证据,你也会觉得不可信。”
汤山提议道:“你试着用推理的方式讲一讲,至少让我觉得,此事逻辑上说得通。”
老头子:“好,那么我们就来作个基本的推理。首先,文天祥爱好象棋,而且棋艺高超,这是个观事实。在他罢官家居期间,每天以棋酒为乐,消闲解闷,理所当然,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后来他做了丞相,位极人臣,又恰逢南宋末年,多事之秋,国家倾危,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玩弄象棋。更别说还要创制棋谱了。”
在老头喘气之际,汤山接口:“文章尚且小道,壮夫不为。象棋游戏,壮夫就更不为了。”
老头子接道:“可事实是,《玉帛金鼎》除了第一局是在家居期间完成的,后面几十局,都创作记录于他起兵抗元、戎马倥偬之际,甚至,在流离逃亡、身陷囹囫之时,他仍然抓紧时间摆弄象棋残局,直到他就义前夕,才真正完成《玉帛金鼎》所有四十局。是他真的对象棋相当痴迷,到了置家国之事于不顾的程度吗?从他的诗文,以及他后来的英勇就义行为看来,显然不是。那么,《玉帛金鼎》的产生,看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
汤山点头:“如此一说,确实不太合常理。《玉帛金鼎》即便对象棋有贡献,但相对于他对家国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像他这种以家国情怀作为自己生命源泉的人,应该不至于在国难当头,还有什么心情去为象棋发展作贡献。”
老头子:“所以,《玉帛金鼎》不仅仅是一部棋谱。在文天祥眼中,它跟家国之事同等重要。”
汤山:“很可惜,这些都止步于猜测。”
老头子:“接下来说的,不是猜测。众所周知,文天祥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度过的,身份是蒙元的囚犯。当时元人佩服他的气节,一直在劝降,而他却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劝降的回应模糊不清,既不说降,也不说不降。当时南边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批评文天祥摇摆不定,甚至还有人写文章要他殉节。其实,那些人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后面的事实看来,文天祥的模糊不清,只不过在争取时间。”
汤山:“你的意思是,文天祥争取时间在完成他的棋谱?”
老头子:“没错。因为文天祥的态度模糊不清,使得蒙元误以为他或许会转变。因此,在等待答复的这段时间里,元人既不限制他摆弄象棋,也不干预他写诗作文。甚至,他还暗中通过一个家丁,跟女儿文柳娘通过书信。直到三年之后,文天祥完成棋谱,才正式向元人摊牌,拒不投降,慷慨就义。”
汤山:“文天祥在大都三年不假,但要说他拖延这三年,是为了完成棋谱,史无明载,全是你的一面之词。”
老头子却不理汤山的质疑,继续说:“文天祥的棋谱完成之后,连同那方陪伴他多年的砚台,都托付给了追随他的家丁。并向这位姓文的家丁详细交待后事:带着棋谱一直往南,到其家乡江西吉安去,找当年文天祥的弈友,走通棋谱上的残局,就能进入金鼎宫,里面的秘密,如果能够得到善用,或许可以改变宋元的历史。”
汤山一时张口结舌,觉得自己在听一段玄幻故事。
老头子却自顾自地说下去:“可惜的是,那位家丁历尽千辛潜回家乡,当年文天祥的弈友们,不是死亡便是逃散,一个都找不到,关键是,陆秀夫负帝跳海多时,南宋灭亡,元朝天下已定,无论所谓的‘金鼎宫’里有什么,想来也已无力回天了。事已至此,文姓家丁毫无办法,他自己不识字,更不懂象棋残局,如果自己留着《玉帛金鼎》全本,时间久了万一被元人发现,不但招来杀身之祸,更麻烦的是,蒙元朝庭里,难免也有象棋高手,万一解开棋局进入金鼎宫,岂不是更加如虎添翼?可要就此毁掉《玉帛金鼎》,又对不住文山先生的一番心血。”
汤山还是说不出话。老头子换了口气继续讲述:
“于是那位家丁想了个办法,将整本《玉帛金鼎》拆开,一页一页夹在文天祥留下的藏书里,然后又将这些藏书半卖半送,散入民间。由此,《玉帛金鼎》便化整为零,同样散入民间。不过,家丁留下了其中两页,传给自己的后人:一页是第一局‘玉帛金鼎’;另一页是最后一局‘单骑见虏’。自那之后,文天祥创制的残局,就只留下个名称,在江湖上口耳相传。”
老头子气血明显不足,说大段话而又语速较快时,就会后继无力。因此到这里他又停下喘了一口气,然后再调缓语速说下去:
“其实,那位家丁的后人们,都认为他干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
汤山一愣:“什么不明智的事?”
老头子:“他不应该将文山先生的《玉帛金鼎》拆开,像这种书,一旦化整为零,就意味着失传了。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七百多年来,这棋谱再也没有以完整的面目重见天日。”
汤山:“但那位家丁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棋谱一旦被元朝上层找到,怎么能保证人家就解不开其间的秘密呢?”
老头子:“从象棋的发展史来看,经历了很多个阶段的变迁,它的真正成形,也就是棋子数目和走法跟现在一般无二,时间大致在南北两宋相交之际,而其技艺的成熟,则要到南宋末年,以文天祥为领袖的江西弈派,代表了那个时代象棋艺术的最高水平。而文天天祥自己恰好又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如果他要在棋谱里面渗入点什么秘密,能够参透的,同时代中也只有江西弈派的人物,准确点说,只有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五人。”
汤山不服:“当时虽然战乱频仍,南北交流却未完全断绝,北边为何不会偶尔出一两个高手?”
老头子笑了笑:“别抬扛了。据说年代在文天祥稍前一点的耶律楚材,是个盖世奇才,深通政治、诗文以及象棋艺术,曾经指导过元人下象棋,但并未形成风气,所以北方的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南边。再说,文天祥既然敢于在元人的眼皮底下,编制藏有秘密的棋谱,除了对自己的技艺比较自信以外,很显然也是对元人的虚实进行了调查和考量的。他深知,用别的方法向朋友们传达秘密,可能更容易被发现,惟有棋谱,反而没几个人能解开。”
汤山真的不再抬扛。当然,他就算想抬扛,也说不出什么名堂。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有限。他看着面前滔滔不绝的老人,没料到此人形貌猥琐,在某些方面却非常博学。再联系其怪异的行为,以及其隐秘的身份,汤山猛然想通了一些关节,颤声道:
“你姓文。你就是那个家丁的后人?《玉帛金鼎》的第一局和最后一局,都在你手里。你所说的,就是家族里口耳相传几百年的故事。”
此时,持刀者陈猛已经跑得无影无踪;砸锅者小钢炮一步一趋地跟着彪哥,不但尽心为彪哥泡茶,还帮彪哥重新找了一个透明塑料瓶子,以备出门之需。这是小钢炮有生以来,对彪哥最忠心的一天。
下午大概四点左右,东城良哥和西门彪哥,各自接了个神秘电话,被通知去皇庭酒店吃饭庆功,杯酒释仇怨,将前一天的不快全在酒桌上消除。宴会所需的资金,由彪哥和良哥一人派一半。另外,为了双方团结,神秘人物便不再问东西究竟在谁身上,强调的是,不管东西在谁的身上,庆功宴后,悄悄地送到该酒店的某某房间。
关键一点,对于东西必须保密,不能借酒劲大嘴巴乱说话,搞得人尽皆知。
那位神秘人物根本不知道,所有卷入此事的人,包括彪哥和良哥,其实都没见过所谓的棋局残页。
也没有人想到,老头子此刻没死,正在给汤山讲述有关神秘棋局残页的故事。而且,就在良哥与彪哥启程赴约之时,老头子的故事还没讲完。准确地说,故事只是开了一个头。
汤山听完老头子的第一波讲述,觉得是天方夜谭。文天祥的棋局,在象棋史上有重大意义,这话应该不假,而且容易查证,但要说它是把钥匙,甚至是部密码书,还能打开一道宫殿之门,就真的只能当个故事听听。
汤山中午没吃饭,折腾到现在,已经前胸贴后背,精神也不济,开始哈欠连天。如果不是担心老头子出什么事,他早就掉头走人了。
老头子尽管气血已衰,但精明仍在,一眼便看穿了汤山的怀疑。他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你小子虽然好奇心重,倒也不容易轻信别人。要说服你还真难。”
汤山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话说得有气无力:
“你的故事缺乏必要的细节,所以没说服力。我猜,你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对别人讲述过这个故事,所以没有组织情节与细节的经验,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么就是,你有街头卖假药骗人的天赋,却没有讲故事的才华。”
老头子叹口气:“事情过去了七百多年,别说事情本来就模糊不清,即便我能说出很多细节,但缺乏证据,你也会觉得不可信。”
汤山提议道:“你试着用推理的方式讲一讲,至少让我觉得,此事逻辑上说得通。”
老头子:“好,那么我们就来作个基本的推理。首先,文天祥爱好象棋,而且棋艺高超,这是个观事实。在他罢官家居期间,每天以棋酒为乐,消闲解闷,理所当然,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后来他做了丞相,位极人臣,又恰逢南宋末年,多事之秋,国家倾危,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玩弄象棋。更别说还要创制棋谱了。”
在老头喘气之际,汤山接口:“文章尚且小道,壮夫不为。象棋游戏,壮夫就更不为了。”
老头子接道:“可事实是,《玉帛金鼎》除了第一局是在家居期间完成的,后面几十局,都创作记录于他起兵抗元、戎马倥偬之际,甚至,在流离逃亡、身陷囹囫之时,他仍然抓紧时间摆弄象棋残局,直到他就义前夕,才真正完成《玉帛金鼎》所有四十局。是他真的对象棋相当痴迷,到了置家国之事于不顾的程度吗?从他的诗文,以及他后来的英勇就义行为看来,显然不是。那么,《玉帛金鼎》的产生,看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
汤山点头:“如此一说,确实不太合常理。《玉帛金鼎》即便对象棋有贡献,但相对于他对家国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像他这种以家国情怀作为自己生命源泉的人,应该不至于在国难当头,还有什么心情去为象棋发展作贡献。”
老头子:“所以,《玉帛金鼎》不仅仅是一部棋谱。在文天祥眼中,它跟家国之事同等重要。”
汤山:“很可惜,这些都止步于猜测。”
老头子:“接下来说的,不是猜测。众所周知,文天祥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度过的,身份是蒙元的囚犯。当时元人佩服他的气节,一直在劝降,而他却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劝降的回应模糊不清,既不说降,也不说不降。当时南边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批评文天祥摇摆不定,甚至还有人写文章要他殉节。其实,那些人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后面的事实看来,文天祥的模糊不清,只不过在争取时间。”
汤山:“你的意思是,文天祥争取时间在完成他的棋谱?”
老头子:“没错。因为文天祥的态度模糊不清,使得蒙元误以为他或许会转变。因此,在等待答复的这段时间里,元人既不限制他摆弄象棋,也不干预他写诗作文。甚至,他还暗中通过一个家丁,跟女儿文柳娘通过书信。直到三年之后,文天祥完成棋谱,才正式向元人摊牌,拒不投降,慷慨就义。”
汤山:“文天祥在大都三年不假,但要说他拖延这三年,是为了完成棋谱,史无明载,全是你的一面之词。”
老头子却不理汤山的质疑,继续说:“文天祥的棋谱完成之后,连同那方陪伴他多年的砚台,都托付给了追随他的家丁。并向这位姓文的家丁详细交待后事:带着棋谱一直往南,到其家乡江西吉安去,找当年文天祥的弈友,走通棋谱上的残局,就能进入金鼎宫,里面的秘密,如果能够得到善用,或许可以改变宋元的历史。”
汤山一时张口结舌,觉得自己在听一段玄幻故事。
老头子却自顾自地说下去:“可惜的是,那位家丁历尽千辛潜回家乡,当年文天祥的弈友们,不是死亡便是逃散,一个都找不到,关键是,陆秀夫负帝跳海多时,南宋灭亡,元朝天下已定,无论所谓的‘金鼎宫’里有什么,想来也已无力回天了。事已至此,文姓家丁毫无办法,他自己不识字,更不懂象棋残局,如果自己留着《玉帛金鼎》全本,时间久了万一被元人发现,不但招来杀身之祸,更麻烦的是,蒙元朝庭里,难免也有象棋高手,万一解开棋局进入金鼎宫,岂不是更加如虎添翼?可要就此毁掉《玉帛金鼎》,又对不住文山先生的一番心血。”
汤山还是说不出话。老头子换了口气继续讲述:
“于是那位家丁想了个办法,将整本《玉帛金鼎》拆开,一页一页夹在文天祥留下的藏书里,然后又将这些藏书半卖半送,散入民间。由此,《玉帛金鼎》便化整为零,同样散入民间。不过,家丁留下了其中两页,传给自己的后人:一页是第一局‘玉帛金鼎’;另一页是最后一局‘单骑见虏’。自那之后,文天祥创制的残局,就只留下个名称,在江湖上口耳相传。”
老头子气血明显不足,说大段话而又语速较快时,就会后继无力。因此到这里他又停下喘了一口气,然后再调缓语速说下去:
“其实,那位家丁的后人们,都认为他干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
汤山一愣:“什么不明智的事?”
老头子:“他不应该将文山先生的《玉帛金鼎》拆开,像这种书,一旦化整为零,就意味着失传了。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七百多年来,这棋谱再也没有以完整的面目重见天日。”
汤山:“但那位家丁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棋谱一旦被元朝上层找到,怎么能保证人家就解不开其间的秘密呢?”
老头子:“从象棋的发展史来看,经历了很多个阶段的变迁,它的真正成形,也就是棋子数目和走法跟现在一般无二,时间大致在南北两宋相交之际,而其技艺的成熟,则要到南宋末年,以文天祥为领袖的江西弈派,代表了那个时代象棋艺术的最高水平。而文天天祥自己恰好又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如果他要在棋谱里面渗入点什么秘密,能够参透的,同时代中也只有江西弈派的人物,准确点说,只有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五人。”
汤山不服:“当时虽然战乱频仍,南北交流却未完全断绝,北边为何不会偶尔出一两个高手?”
老头子笑了笑:“别抬扛了。据说年代在文天祥稍前一点的耶律楚材,是个盖世奇才,深通政治、诗文以及象棋艺术,曾经指导过元人下象棋,但并未形成风气,所以北方的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南边。再说,文天祥既然敢于在元人的眼皮底下,编制藏有秘密的棋谱,除了对自己的技艺比较自信以外,很显然也是对元人的虚实进行了调查和考量的。他深知,用别的方法向朋友们传达秘密,可能更容易被发现,惟有棋谱,反而没几个人能解开。”
汤山真的不再抬扛。当然,他就算想抬扛,也说不出什么名堂。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有限。他看着面前滔滔不绝的老人,没料到此人形貌猥琐,在某些方面却非常博学。再联系其怪异的行为,以及其隐秘的身份,汤山猛然想通了一些关节,颤声道:
“你姓文。你就是那个家丁的后人?《玉帛金鼎》的第一局和最后一局,都在你手里。你所说的,就是家族里口耳相传几百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