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我这么说了,也没有含糊了,立马正襟危坐了起来,也没了方才的客气了,直接便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就明说了!”
“您说!”我一听,也是松了口气。
“这时说来话长,还要从你爹带来来的时候说起,我们村儿有一片祖坟,你是知道的吧?”徐老头儿问着我。
我点点头说:“我知道,就在后山!”
“好,那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后山我从来不让人去?为什么村儿里人不在了,我都不让人葬在祖坟?”徐老头儿又问着我。
这我真不知道,只好摇头。
“因为你爹,你爹当时做的事情,让我们不敢去!”徐老头儿突然面目狰狞的说着。
他接着说道:“我们村儿祖坟,成了养尸地!”
这我是真的动容了……
但我也有些疑惑,这后山风水我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啊,怎么会成了养尸地?
这养尸地的形成分两种特点方式,一,为荡风过穴,逢凹必阴湿,是为无气,而尸凝。
二,是九阴之地,老猫伏地,聚阴气而受阳气冲,结阴湿冰冷,尸如在冰窖中,永不烂!
分开细说,先讲荡风过穴!
先了解何谓荡风,当高山出凹风,而刚好处在地形前后落差不同而两个这种凹风相对的时候,则为荡风。
比凹风更狂,更大,更猛,风极冷。而荡风必定是处在上升气流与横向气流相交,相交口为荡风口,荡风口左右之山土色,草木颜色必定不同,当有死山,休山在侧。
荡风两两相对,中间有禄存星出,凹沟低佳处有狭长山体,无枝开窝,必是荡风吹打之处,结养尸地!
老猫伏地,他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首先这个穴星它就跟一只猫一样的。等于是瘦弱的猫,它趴在地上一样的。
背脊是非常非常瘦的。猫形地,它就是九阴之地,为什么说猫熊第19因子的,因为猫本来就是基因。
当猫一旦形成的时候,那么它的地是这只猫的从屁股后面数第二根胁骨那个地方。
他一定会有什么呢,会开一个喔,那个窝里面,它就是九阴之地,而如何说这个地方她一定会出僵尸的,它有一个前提,那么就是在这个猫的身上一定有一条路。
也就是说这个路是在坟的上面,是在窝上边坟在路下边知道吧。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呢?
他每天受日照时间非常长,就是说,比方说太阳刚一起来,他这个地方太阳光就有,别的地方都没有太阳光了夕阳时,但是这个地方还有最后一缕阳光。
看他是极阳,其实还是极阴。他的穴山是一非常瘦长而狭的山形,侧看似天马,而鞍背太长,实乃是猫。
首先前提一定要有路,路旁边有窝,窝旁边有石头,石头上面有绿色的斑纹,斑纹,中间有白色的花点,记住啊。这种地一旦葬下去过后,他一开始会先发个几年,发一段时间,后面他就会被挖掉。
这些风水知识我还是了解的,依我们村儿后山的风水来说。
虽然不是特别的好,但是也不至于是阴穴。
“您确定是我爹干的?”我疑惑的问道。
当然,我也想到了另一个说法。
在一般的风水地理秘本中,当提及养尸时,大多也是语焉不详,鲜有明确提及其吉凶者,而民间大多则是按凶来理解。
这是因为这类地形并非是产生尸体不腐的完整条件,它们仅仅只会导致棺材被雨水所侵,让葬下几年后,开棺所见到尸骸发黑腐烂。
自然,在民间的风水师眼里,这些地方,普遍是大凶之地。
实际上,在葬法中,有专门的养尸葬法,如果葬成功了,却是大吉。
这就如同人去世后,尸身如果不腐,也不会被认为凶兆一样,甚至一些有拜尸习俗的宗教中,还会将这样的尸体做成神像,用于膜拜。
当然,这种吉吉凶凶的事,其实还是在于人。
总的来说,究其本质 ,还是因为缺乏了其它的必要条件,导致了养尸失败,所以反而成了凶地。
有一些墓穴,在打开棺后,尸体却仍然能尸身完好,肌肉仍然富有弹性,这类其实才能称为养尸成功。
那么,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需要从尸体不腐的原理说起。
通常所说的对于未腐烂的尸体,可以分为湿尸与干尸两种。
首先抛开尸体这个概念,无论是人还是生物,死后尸身本质就是一团肉,而肉类会发生腐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微生物以及酶对蛋白质的分解,对于微生物群,要么是能够抑制它们繁殖,要么是能够构建不分解肉体的微生物群群落,而对于酶的产生,则也要能够起到抑制作用。
当遇到足够干燥的环境时,如果又有通风,那么就能导致干尸的出现,想想腊肉,这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相对较为复杂的是湿尸,通常在没有酸性的条件下,尸体在水里与在土壤中腐化速度是有区别的,因为土壤能够吸收一部分水分,尸体更易干燥,所以在土壤中尸体腐化速度要比在水里慢一倍。
如果是过于潮湿的地方,则要土壤酸碱非常不平衡的,尤其是酸性土壤,地方如果再低陷潮湿,日久就会有液体涌入棺中浸泡尸体,由为酸度如果较高,那么在液体中都能够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所以,棺材如果葬下的环境比较封闭,可以简单理解为为尸体在棺材或下葬的墓穴里面,就成了罐头,只要密封性良好,再配合较高的酸度,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另一种情况,即是尸体并未被液体所浸泡,但是棺内缺乏氧气,会导致尸体腐化速度大幅度降低,从而出现几年后开棺,尸骨上带有不少的半腐烂的肉块,然而这种情况,民间通常将其视为不吉之兆。
还有一种情况,例如尸体生前重病,大量服用药物,或是尸身注入了太多的防腐剂导致尸骸腐化速度大大减慢。
古代也可见类似的防腐操作,例如佛教,通常有高僧去世后,会制作肉身佛,通常会让生者在快去世前不断吞食一些如朱砂等药物,或是将尸体进行进行腌制或是蜡化处理,从而制作出所谓的”不腐金身“。
而现代的处理技术,也有将考古出土尸骸进行塑化处理,从而起到防腐的作用。
但这些毕竟是经过二重处理的,在在自然情况下,能够满足产生湿尸条件的,要能够长年不化,与土壤还有气候条件有关。
大体来说,由于我国南部土壤大部分为酸性土壤,降雨丰富,与现今不同,古时多为南涝北旱及北涝南旱型气候时常轮换,但是在南方出现不易腐的情况要比北方更常见。
加上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尸毛的生长,所以也会更加容易出现“毛僵”的现象,南方与北方,对于僵尸的描述与北方大有不同。
通常古籍里常记载僵尸多与旱魃有关,其实这是因为北方文化影响占主流的缘故,而在实际上民间的认识里,南方多是把僵尸当成一种精怪一样的存在,会害人,也可以制服,而在北方,则认为僵尸主要是会导致干旱,主要的功能是挖出来烧了祈雨用。
能让尸体不腐烂的土壤,大多是红色的,因为这种是酸性土地,还有一种是黑色的,中性偏酸,失衡严重时也会变成酸性土地。
同时可以注意到,在传统的丧葬择日传统里,会刻意避开红砂日与黑砂日,一般说法是红砂日或黑砂日下葬会带来灾祸,而另一些地方则直接会传说这两类日子下葬到对应的土地中,尸体更有不化,并长出毛来。
实际上,尸体长毛变成”毛僵”,实际上并不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肉类本身就有许多毛霉菌,根霉及枝霉,往往会形成白色和灰色的薄片,发育到一种程度,就会覆盖整个尸体,这便是尸体长毛的来历。
这些的恐惧的源头,起初来源于红黑砂地有可能导致尸体不腐而来,由于焚烧毛僵行为曾经一度盛行,新葬的尸体,如果被要求开墓烧尸,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虽说不腐烂,但其实尺度是很大的,并非统统是指完全无损,尸体像活人睡着一样,目睹过尸体的人,都明白,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通常开墓后,没有腐烂得够干净的,通常也会被当作未腐来处理,在流行烧尸的地方,自然免不了一把火,但对于一些有捡骨风俗的地区,对这类情况更加司空见惯,会专门请那些捡骨的人,将腐肉从骨头上剔下并进行焚烧。
可能女性身体脂肪相对更多的缘故,女尸比男尸更容易形成不腐,这也是就是为什么传说中故事里,大多会说未成年的女性,或是孕妇意外死亡后,会更容易变成僵尸。
然而,在现实中,尸骨不化的墓地真的是大凶之地吗?
这也是我想到的另外一个可能跟我爹有关联的东西。
因为我爹当时对我说过,我们掘墓人除了挖坟外,就是跟尸体打交道,我们要了解关于尸体的所有特性。
其中就说了养尸。
只不过,我们所说的养尸,只是维持尸体不腐烂而已。
我根本不信,我爹会去做这种养尸,还成了所谓的养尸地,其中肯定有隐情的。
“我也不瞒你了,我并不是责怪你爹,但事情确实是你爹所为,他有责任!”徐老头儿叹了口气。
然后,继续说道:“我们村儿这山上,其实以前有一座山神庙的,你知道吧?”
这我确实是知道的,这个山神庙现在已经荒废了,据说以前挺热闹的,好多人去拜祭。
“你敢相信,我们所有人拜了几十年的山神,是一个邪神吗?”徐老头儿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很悲伤。
但我感觉,他这样说话不说完,让我很着急。
徐老头儿问我,有没有听说过五通神。
见我没说话,徐老头儿继续说道:“五通,分为上五通、中五通、下五通。
上五通,古籍中有云“灵观五大天帅”,这“五大”不是单指五个,而是指五类,金木水火土精气化生,上者一化生就皈依正道,为天师级别的护法。
中五通,为五岳之气所化,中者为道家弟子、城隍、庙中护法,和普通道家弟子平等地位。”
我一听,惊叹道:“这听起来,不像是邪神啊?”
徐老头儿点点头说:“确实,这是上五通,也是我们口中的正神,现在我来给你讲讲下五通!
下五通,山精水怪,畏惧大道,托神托圣,贪吃好色,其中有一部分本事挺大,但是不皈依大道,喜欢讲自己是什么什么大神,一般只供奉在破败庙宇,像上篇文章鬼娶亲里面的常天宝,它其实就可以说是下五通。
下五通可细分可粗分,例如江浙一带的五路五通神,南方的独角山魈五猖神,北方民间的野物精怪,这些都是下五通。
在古代,历代皇帝都把五通庙定义为淫祀,这个是有缘故的,像正神、中五通好五通的庙,你拜不拜都没事,反正它们不会加害于你。
但是如果你去下五通的庙去求子求横财,很灵验,你也得到想要的东西了,这个时候还不算完,后面你还要持续拜,一旦不拜,一切都会慢慢消失甚至损失更多,比如灾祸或者破财,甚至家破人亡都有可能。”
“所以,咱们村儿后山供奉的就是下五通?”听了半天,我也算是听出来了。
徐老头儿铺垫了这么多,估计就是要说这个了。
“是的,也就是你爹来的时候,也是邪神猖狂之时,兴许是受了我们的供奉,让他逐渐有了灵性,便开始要求我们供奉血食,还让我们给他奉献村中妇女给它做妻子!我们不肯,他就在村中作乱,民不聊生!”徐老头儿说道。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