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于有些军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幸。但对于另外一些军人来说,那是他们展现自我的最好舞台。比如说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的那几个名字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当然,在这其中也有巴顿。
“巴顿是那种天生的军人!”
这是巴顿的朋友给他的评价,只不过在1944年3月份,这位“天生”的军人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掌掴事件”,这位十足的好战份子此时处于“失业状态”,只能充当迷惑德军的吉祥物。
这样的日子自然不是一心想要上战场的巴顿所期待的,他不得不一次次给老朋友(艾森豪威尔)和老上级(马歇尔)写信,强烈的要求去打仗。
不过他的要求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上头对这个桀骜不驯而且十分爱惹事的刺头很不放心。当然,这也不是说上头已经完全将巴顿放弃了,只是暂时觉得有没有这货都无所谓。
在霸王行动的准备阶段,英美双方都是信心十足,至少他们嘴上是这么说的。至于实际上是不是真那么有信心,那就真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认为霸王行动势在必行,而且越快越好。原因也非常简单: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交界处又遭受了一场惨败,7个装甲师中的四个被歼灭,三十余万轴心国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苏联红军大踏步的解放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而更可怕的是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又开始新一轮狂飙突进,其兵锋已经直指华沙!
也就是说俄国人离德国本土是越来越近了,如果不想将整个西欧都送给俄国人。那么英美就必须加快步伐,所以哪怕对组织一场空前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抱有疑虑,但两国元首都一致认为。再也不能等了!
作为西欧战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无疑压力很大,时间紧任务急而且对面的德军还不是吃素的。而盟军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还需要他去协调。这份活计真心是不好干。
不过按照他的老朋友巴顿的说法:“艾克不像一个军人,而更像一个政客。”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艾森豪威尔的军事能力实话实说只能算中规中矩,他更强大的能力是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也就是政客更擅长的能力。早在三十年代,艾森豪威尔就表现出这种能力,并引起了马歇尔的注意并记入了他的小本本(这个本本里还包括巴顿、布莱德利等名将)。
在霸王行动的组织阶段,艾森豪威尔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让霸王行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这一章不是说艾森豪威尔的故事,这一章属于巴顿,为了赢得重新到战场的资格,巴顿不得不厚着脸皮给这位老朋友写信,恳求这位老朋友再给一个机会。
说起这两位的友谊,那真心是源远流长,1919年他们就认识,三十年代双方的关系是如漆似胶。美国参战后,在北非和西西里巴顿都给艾森豪威尔留下了好印象。不过这一切都因为掌掴事件完全改变了,艾森豪威尔认为巴顿越来越像一个捣乱份子了。
所以对于老朋友的请求他完全丢在了一边,在他看来现在有没有巴顿都一样。反正盟军不缺乏优秀的将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之流完全可以取代巴顿的作用。
这一艾森豪威尔可是看走眼了,霸王行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登陆阶段,有没有巴顿确实都一样,在强大的海空优势支持下,登陆成功确实不算难。难的是第二阶段,向着卡昂一线纵深推进的时候,盟军就遇到了大麻烦,一度被压制在海岸区域动弹不得。等巴顿接手第三集团军之后,才开始了一线狂飙突进。这么说吧。每一次艾森豪威尔遇到麻烦的时候,解围的那个人总是巴顿霸王行动是如此。后来的阿登反击战(突出部之役)也是如此。
艾森豪威尔忽视了巴顿了作用,但是李晓峰却不会忽视巴顿的能力,哪怕他对这个所谓的血胆老将真心不太感冒,但他也不能忽视这位在装甲兵运用上的能力。
这么说吧,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和没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在装甲兵运用上完全是两事。巴顿更擅长冒险更崇尚进攻,而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说实话在装甲兵运用上都趋于保守,缺乏那种狂飙突进的想象力。
一个狂飙突进的巴顿可不是李晓峰喜欢看见的巴顿,事关战后西欧政治底盘的划分,他是绝对不允许巴顿来搅和他的好事的。
“查清楚了?英美准备在五月份发动霸王行动?”
雅科夫答道:“消息比较确定,虽然具体的时间还没有定,但可以肯定在五月中旬左右。地点是诺曼底和加莱二选一。”
李晓峰讥笑了一声:“将加莱划掉,那是个假目标,只能用来骗骗德国人。”
这话让雅科夫有些惊奇,因为据他所知,安插在英美中的内线一致反应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和美国的争议是比较大的。而在他看来距离更短离德国更近的加莱可能性更大。
“那我们就打个赌好了,一定是诺曼底!”李晓峰信心十足的说道。
雅科夫可不会同某人去打这个赌,因为某人还从来没有输过这样的打赌,鉴于以往的“血泪史”,这话就当没听见好了。
“巴顿呢?那个家伙在干什么?”
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巴顿掌掴事件曝光得更早,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更大,而这一切后面自然是有李晓峰在推波助澜,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坑死巴顿的好办法。
“还在充当所谓的登陆巴尔干的第一集团军司令。不过他最近频频给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写信,强烈要求返前线。”
李晓峰啧了一声。沉吟了片刻之后命令道:“执行屠狮计划。”
所谓的屠狮计划,其实就是暗杀巴顿的计划,这项计划从火炬行动成功之后就成型了。而实际上的布置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可以说kgb为了这项计划是费了不少心思。
雅科夫就想不明白:“有这个不要吗?从艾森豪威尔的态度看,他短时间内并没有启用巴顿的想法。而且从英美那边的情况看。有没有巴顿都能干掉德国人在西线部署的那些二流部队吧?”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没那么容易,”李晓峰讥笑了一声,断然道:“所以我么必须提前解决巴顿,眼下这个时间他死了,造成的影响反而小!”
雅科夫只能不情不愿的去执行某仙人的命令了,倒不是他对巴顿有好感,而是他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一个过气的老将有什么可怕的?就为了区区一个巴顿。有必要那么大动干戈吗?
是的,为了解决掉巴顿,kgb可真心是大动干戈,屠狮计划的伏笔其实在1932年就打下了,整整12年就为了一个巴顿,这可以说是超级大手笔了。
要说清楚这个大手笔,就必须到1932年7月28日,那一天很可惜不是星期五,而是星期四。华盛顿d宾夕法尼亚大道,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国家美术馆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大楼和特区网球场。在1932年。那里还伫立着一排丑陋的老式红砖建筑,里面是仓库、廉价旅馆、汽车展厅以及一家中餐馆和殡仪馆。
这一片丑陋的红砖建筑群大部分墙壁已经被推倒,原本应该在几个星期前就改被夷为平地。但是在6月17日深夜。“补偿金大军”悄悄潜入并占领了这里。
当时主管特区警察的警察局长是一名叫佩勒姆格拉斯福德的退伍陆军准将。这位富有同情心(请注意,这个同情心真的很不一般!)的退伍老将不愿将远征军赶出这片安身之所,尤其是看到这么多人还带着妻儿的时候,他就更加不忍心了。
插一句嘴,可能有同志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补偿金大军”是怎么一事,稍稍解释两句。所谓的补偿金是怎么事呢?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美*人在每人每日1美元的薪金之外,还另加25分做为海外生活补助金。但在战时,这笔薪金并没有发放给参战的美*人。战后。由于美国政府无法负担这笔费用,因此在1924年订定并通过la(服役证明修正法)。在法案中。美国政府先发给一战老兵一张补助金证,承诺所欠薪金在二十年后依当兵日数以每日1美元的比率以现金偿付。
但是同志们都知道美国在1929发生大萧条。1932年。全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找不到工作而急需救济。于是这些退伍军人就要求美国政府立刻支付应在1945年才支付的拖欠薪金。美国海外退伍军人协会更认为对一个饿肚子的人承诺二十年后才支付买食物的钱是不合理的。
当时约有25000名身无分文的一战失业老兵带着妻儿涌入了华盛顿,在街区公园、垃圾场和废弃的仓库里安营扎寨,向政府讨要这笔补偿金。当时华尔街的支配的报业笔杆子将这些人就称之为“补偿金军队”、“补偿金游行队”,而这些老兵则自称“补偿金远征军”。
当时美国的经济十分的不景气,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失业(大家可以查查美国当时有多少人口,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吓人了),而胡佛总统始终不承认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更不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他发明了一个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萧条”。
这位奇葩总统认为“大萧条”是公共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经济问题,他认为只要美国企业额形象得以改善,这场噩梦就会立刻结束。所以他选择了用“大萧条”形容这场灾难,原因是这个词听起来没有“恐慌”和“危机”那么可怕。
1929年12月,胡佛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情况将在60天内结束。1930年5月底。他预测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六月份就全面崩溃,而当时他是怎么告诉为了公共工程项目请愿的代表的?
胡佛说:“先生们。你们晚来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当各界普遍评论和斥责胡佛扯**蛋的时候。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总统先生却在1930年12月2日提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根本的经济实力并未受损”。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美国国际苹果经销商协会面临苹果滞销的困境,协会决定以每个5美分的价格将苹果赊给失业者,以供他们零售。一夜之间美国举国上下到处都是冻得瑟瑟发抖的苹果小贩。
当胡佛被问及经济良好但何以出现这种囧况时,胡佛自信满满的答说:“很多人都辞去了原有的工作而转投更有利可图的事业,卖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胡佛总统的冷漠无情和奇葩政策反正是能在后世的人惊爆眼球。正是因为他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一代美国人都受到了影响。最直观的数据是八年后,“大萧条”时期的少年开始应征入伍。国民体质中心主任约翰凯利发现,应征者中40%的青年男子身体不合格,绝大部分牙齿有问题、然后是视力差、心脏和循环系统有疾病、胳膊和腿有畸形。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青春发育期的营养不良。
很显然,造成营养不良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位胡佛总统救富人不救穷人的奇葩政策。越是在艰难时刻,胡佛对大资本家越友好,芝加哥银行的查尔斯道斯被任命为主管解决大萧条问题的复兴金融公司总裁。而这位银行家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复兴金融公司借9000万美元给他自己芝加哥银行。
其实这个复兴金融公司一开始就是用来拯救银行业的产物。当年为了挽救美国岌岌可危的畜牧业,复兴金融公司答应了国会的要求,拨款2500万美元用于喂养陷入困境的农场主的牲畜,但是其同意的条件竟然是国会必须搁置为饥饿人口拨款12万美元的救济金计划(看看这两个数字。是不是很有讽刺感?)。
那个年代的大资本家可是真心喜欢胡佛,比如当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青少年营养不良四处流浪的时候,著名的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是怎么为胡佛辩护的:“四处漂泊对这些男孩来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几个月里获得的经验比在学校待几年还要多!”
而当全国上下的普通老百姓想尽办法节衣缩食渡过难关的时候。这位胡佛总统的生活是个什么状态呢?每天,他都西装革履的走进餐厅并独自享用七道菜肴。请注意他享用的这些菜还并不是季节菜而是反季节菜(更稀有更贵),餐桌上必须有鲜花,定制的雪茄盒里放着又长又粗的正宗哈瓦那手工雪茄。再次请注意,胡佛一天得抽二十只这种雪茄。胡佛一家进餐时,一名管家和众多男仆(他们必须身高相同!)以立正姿态站稳并保持绝对沉默,未经命令不准有任何举动。
而当胡佛享受美好的总统生活时,失业者和他的家庭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当时人们将用锡铁罐、纸板和麻袋搭建的窝棚村称之为“胡佛村”,收废品的破口袋叫“胡佛袋”。在北卡罗来纳。贫困的农民将被丢弃的廉价汽车的前脸锯下,安到骨瘦如柴的骡子身上。称之为“胡佛马车”。“胡佛毯”是公园长椅上流浪者裹着的旧报纸,“胡佛猪”是饥饿的农民抓来充饥的长耳朵野兔。
民众也抓住一切机会讥讽这位总统:“什么?你说生意变好了?你的意思是胡佛死了吗?”甚至有报纸公然嘲讽道:“胡佛向财政部长梅隆要5美分给朋友打电话。梅隆答说:‘最小的都是10美分,拿去打给两个人吧!’”。
好吧,言归正传,到最初的话题“补偿金远征军”,这些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希望政府将原本就欠他们薪资支付给他们,让他们有钱糊口养家。那么这笔钱大概是多少呢?平均每人大约是500美元。
也就是说这两万五千老兵需要的仅仅是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还原本就是他们应得的),这笔钱很多吗?想想之前提到的复兴金融公司,其“救济”芝加哥银行一举就花了9000万美元,这比较起来,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对于这些老兵,胡佛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美国高官显贵们又是什么态度呢?简单点说吧,四个字喊打喊杀!(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2018、骑王、补刀王、第一近卫坦克旅、玄雨风和尤文图斯同志!
“巴顿是那种天生的军人!”
这是巴顿的朋友给他的评价,只不过在1944年3月份,这位“天生”的军人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掌掴事件”,这位十足的好战份子此时处于“失业状态”,只能充当迷惑德军的吉祥物。
这样的日子自然不是一心想要上战场的巴顿所期待的,他不得不一次次给老朋友(艾森豪威尔)和老上级(马歇尔)写信,强烈的要求去打仗。
不过他的要求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上头对这个桀骜不驯而且十分爱惹事的刺头很不放心。当然,这也不是说上头已经完全将巴顿放弃了,只是暂时觉得有没有这货都无所谓。
在霸王行动的准备阶段,英美双方都是信心十足,至少他们嘴上是这么说的。至于实际上是不是真那么有信心,那就真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认为霸王行动势在必行,而且越快越好。原因也非常简单: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交界处又遭受了一场惨败,7个装甲师中的四个被歼灭,三十余万轴心国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苏联红军大踏步的解放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而更可怕的是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又开始新一轮狂飙突进,其兵锋已经直指华沙!
也就是说俄国人离德国本土是越来越近了,如果不想将整个西欧都送给俄国人。那么英美就必须加快步伐,所以哪怕对组织一场空前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抱有疑虑,但两国元首都一致认为。再也不能等了!
作为西欧战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无疑压力很大,时间紧任务急而且对面的德军还不是吃素的。而盟军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还需要他去协调。这份活计真心是不好干。
不过按照他的老朋友巴顿的说法:“艾克不像一个军人,而更像一个政客。”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艾森豪威尔的军事能力实话实说只能算中规中矩,他更强大的能力是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也就是政客更擅长的能力。早在三十年代,艾森豪威尔就表现出这种能力,并引起了马歇尔的注意并记入了他的小本本(这个本本里还包括巴顿、布莱德利等名将)。
在霸王行动的组织阶段,艾森豪威尔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让霸王行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这一章不是说艾森豪威尔的故事,这一章属于巴顿,为了赢得重新到战场的资格,巴顿不得不厚着脸皮给这位老朋友写信,恳求这位老朋友再给一个机会。
说起这两位的友谊,那真心是源远流长,1919年他们就认识,三十年代双方的关系是如漆似胶。美国参战后,在北非和西西里巴顿都给艾森豪威尔留下了好印象。不过这一切都因为掌掴事件完全改变了,艾森豪威尔认为巴顿越来越像一个捣乱份子了。
所以对于老朋友的请求他完全丢在了一边,在他看来现在有没有巴顿都一样。反正盟军不缺乏优秀的将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之流完全可以取代巴顿的作用。
这一艾森豪威尔可是看走眼了,霸王行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登陆阶段,有没有巴顿确实都一样,在强大的海空优势支持下,登陆成功确实不算难。难的是第二阶段,向着卡昂一线纵深推进的时候,盟军就遇到了大麻烦,一度被压制在海岸区域动弹不得。等巴顿接手第三集团军之后,才开始了一线狂飙突进。这么说吧。每一次艾森豪威尔遇到麻烦的时候,解围的那个人总是巴顿霸王行动是如此。后来的阿登反击战(突出部之役)也是如此。
艾森豪威尔忽视了巴顿了作用,但是李晓峰却不会忽视巴顿的能力,哪怕他对这个所谓的血胆老将真心不太感冒,但他也不能忽视这位在装甲兵运用上的能力。
这么说吧,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和没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在装甲兵运用上完全是两事。巴顿更擅长冒险更崇尚进攻,而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说实话在装甲兵运用上都趋于保守,缺乏那种狂飙突进的想象力。
一个狂飙突进的巴顿可不是李晓峰喜欢看见的巴顿,事关战后西欧政治底盘的划分,他是绝对不允许巴顿来搅和他的好事的。
“查清楚了?英美准备在五月份发动霸王行动?”
雅科夫答道:“消息比较确定,虽然具体的时间还没有定,但可以肯定在五月中旬左右。地点是诺曼底和加莱二选一。”
李晓峰讥笑了一声:“将加莱划掉,那是个假目标,只能用来骗骗德国人。”
这话让雅科夫有些惊奇,因为据他所知,安插在英美中的内线一致反应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和美国的争议是比较大的。而在他看来距离更短离德国更近的加莱可能性更大。
“那我们就打个赌好了,一定是诺曼底!”李晓峰信心十足的说道。
雅科夫可不会同某人去打这个赌,因为某人还从来没有输过这样的打赌,鉴于以往的“血泪史”,这话就当没听见好了。
“巴顿呢?那个家伙在干什么?”
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巴顿掌掴事件曝光得更早,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更大,而这一切后面自然是有李晓峰在推波助澜,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坑死巴顿的好办法。
“还在充当所谓的登陆巴尔干的第一集团军司令。不过他最近频频给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写信,强烈要求返前线。”
李晓峰啧了一声。沉吟了片刻之后命令道:“执行屠狮计划。”
所谓的屠狮计划,其实就是暗杀巴顿的计划,这项计划从火炬行动成功之后就成型了。而实际上的布置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可以说kgb为了这项计划是费了不少心思。
雅科夫就想不明白:“有这个不要吗?从艾森豪威尔的态度看,他短时间内并没有启用巴顿的想法。而且从英美那边的情况看。有没有巴顿都能干掉德国人在西线部署的那些二流部队吧?”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没那么容易,”李晓峰讥笑了一声,断然道:“所以我么必须提前解决巴顿,眼下这个时间他死了,造成的影响反而小!”
雅科夫只能不情不愿的去执行某仙人的命令了,倒不是他对巴顿有好感,而是他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一个过气的老将有什么可怕的?就为了区区一个巴顿。有必要那么大动干戈吗?
是的,为了解决掉巴顿,kgb可真心是大动干戈,屠狮计划的伏笔其实在1932年就打下了,整整12年就为了一个巴顿,这可以说是超级大手笔了。
要说清楚这个大手笔,就必须到1932年7月28日,那一天很可惜不是星期五,而是星期四。华盛顿d宾夕法尼亚大道,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国家美术馆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大楼和特区网球场。在1932年。那里还伫立着一排丑陋的老式红砖建筑,里面是仓库、廉价旅馆、汽车展厅以及一家中餐馆和殡仪馆。
这一片丑陋的红砖建筑群大部分墙壁已经被推倒,原本应该在几个星期前就改被夷为平地。但是在6月17日深夜。“补偿金大军”悄悄潜入并占领了这里。
当时主管特区警察的警察局长是一名叫佩勒姆格拉斯福德的退伍陆军准将。这位富有同情心(请注意,这个同情心真的很不一般!)的退伍老将不愿将远征军赶出这片安身之所,尤其是看到这么多人还带着妻儿的时候,他就更加不忍心了。
插一句嘴,可能有同志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补偿金大军”是怎么一事,稍稍解释两句。所谓的补偿金是怎么事呢?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美*人在每人每日1美元的薪金之外,还另加25分做为海外生活补助金。但在战时,这笔薪金并没有发放给参战的美*人。战后。由于美国政府无法负担这笔费用,因此在1924年订定并通过la(服役证明修正法)。在法案中。美国政府先发给一战老兵一张补助金证,承诺所欠薪金在二十年后依当兵日数以每日1美元的比率以现金偿付。
但是同志们都知道美国在1929发生大萧条。1932年。全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找不到工作而急需救济。于是这些退伍军人就要求美国政府立刻支付应在1945年才支付的拖欠薪金。美国海外退伍军人协会更认为对一个饿肚子的人承诺二十年后才支付买食物的钱是不合理的。
当时约有25000名身无分文的一战失业老兵带着妻儿涌入了华盛顿,在街区公园、垃圾场和废弃的仓库里安营扎寨,向政府讨要这笔补偿金。当时华尔街的支配的报业笔杆子将这些人就称之为“补偿金军队”、“补偿金游行队”,而这些老兵则自称“补偿金远征军”。
当时美国的经济十分的不景气,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失业(大家可以查查美国当时有多少人口,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吓人了),而胡佛总统始终不承认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更不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他发明了一个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萧条”。
这位奇葩总统认为“大萧条”是公共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经济问题,他认为只要美国企业额形象得以改善,这场噩梦就会立刻结束。所以他选择了用“大萧条”形容这场灾难,原因是这个词听起来没有“恐慌”和“危机”那么可怕。
1929年12月,胡佛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情况将在60天内结束。1930年5月底。他预测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六月份就全面崩溃,而当时他是怎么告诉为了公共工程项目请愿的代表的?
胡佛说:“先生们。你们晚来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当各界普遍评论和斥责胡佛扯**蛋的时候。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总统先生却在1930年12月2日提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根本的经济实力并未受损”。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美国国际苹果经销商协会面临苹果滞销的困境,协会决定以每个5美分的价格将苹果赊给失业者,以供他们零售。一夜之间美国举国上下到处都是冻得瑟瑟发抖的苹果小贩。
当胡佛被问及经济良好但何以出现这种囧况时,胡佛自信满满的答说:“很多人都辞去了原有的工作而转投更有利可图的事业,卖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胡佛总统的冷漠无情和奇葩政策反正是能在后世的人惊爆眼球。正是因为他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一代美国人都受到了影响。最直观的数据是八年后,“大萧条”时期的少年开始应征入伍。国民体质中心主任约翰凯利发现,应征者中40%的青年男子身体不合格,绝大部分牙齿有问题、然后是视力差、心脏和循环系统有疾病、胳膊和腿有畸形。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青春发育期的营养不良。
很显然,造成营养不良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位胡佛总统救富人不救穷人的奇葩政策。越是在艰难时刻,胡佛对大资本家越友好,芝加哥银行的查尔斯道斯被任命为主管解决大萧条问题的复兴金融公司总裁。而这位银行家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复兴金融公司借9000万美元给他自己芝加哥银行。
其实这个复兴金融公司一开始就是用来拯救银行业的产物。当年为了挽救美国岌岌可危的畜牧业,复兴金融公司答应了国会的要求,拨款2500万美元用于喂养陷入困境的农场主的牲畜,但是其同意的条件竟然是国会必须搁置为饥饿人口拨款12万美元的救济金计划(看看这两个数字。是不是很有讽刺感?)。
那个年代的大资本家可是真心喜欢胡佛,比如当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青少年营养不良四处流浪的时候,著名的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是怎么为胡佛辩护的:“四处漂泊对这些男孩来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几个月里获得的经验比在学校待几年还要多!”
而当全国上下的普通老百姓想尽办法节衣缩食渡过难关的时候。这位胡佛总统的生活是个什么状态呢?每天,他都西装革履的走进餐厅并独自享用七道菜肴。请注意他享用的这些菜还并不是季节菜而是反季节菜(更稀有更贵),餐桌上必须有鲜花,定制的雪茄盒里放着又长又粗的正宗哈瓦那手工雪茄。再次请注意,胡佛一天得抽二十只这种雪茄。胡佛一家进餐时,一名管家和众多男仆(他们必须身高相同!)以立正姿态站稳并保持绝对沉默,未经命令不准有任何举动。
而当胡佛享受美好的总统生活时,失业者和他的家庭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当时人们将用锡铁罐、纸板和麻袋搭建的窝棚村称之为“胡佛村”,收废品的破口袋叫“胡佛袋”。在北卡罗来纳。贫困的农民将被丢弃的廉价汽车的前脸锯下,安到骨瘦如柴的骡子身上。称之为“胡佛马车”。“胡佛毯”是公园长椅上流浪者裹着的旧报纸,“胡佛猪”是饥饿的农民抓来充饥的长耳朵野兔。
民众也抓住一切机会讥讽这位总统:“什么?你说生意变好了?你的意思是胡佛死了吗?”甚至有报纸公然嘲讽道:“胡佛向财政部长梅隆要5美分给朋友打电话。梅隆答说:‘最小的都是10美分,拿去打给两个人吧!’”。
好吧,言归正传,到最初的话题“补偿金远征军”,这些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希望政府将原本就欠他们薪资支付给他们,让他们有钱糊口养家。那么这笔钱大概是多少呢?平均每人大约是500美元。
也就是说这两万五千老兵需要的仅仅是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还原本就是他们应得的),这笔钱很多吗?想想之前提到的复兴金融公司,其“救济”芝加哥银行一举就花了9000万美元,这比较起来,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对于这些老兵,胡佛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美国高官显贵们又是什么态度呢?简单点说吧,四个字喊打喊杀!(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2018、骑王、补刀王、第一近卫坦克旅、玄雨风和尤文图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