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
“孩他爹,时辰要到了。”
睡眼朦胧的韩老爹顿时精神起来。
麻利的穿好衣物,从妻子手中接过一碗白粥、三个用杂面蒸的馍。
韩老爹一手拿碗,一手拿馍,吃相豪迈。
一时屋内都是大口喝粥的“呼噜”声。
扔下碗,一脚跨出房门,又想起几句话。
“俺们几个爷们去祠堂,你们几个婆娘替我们备好中午的酒菜。”
屋外,同一甲几户人家的成年男丁差不多已经到齐,街道上满是行人。
“今年真够热闹的。”
韩老爹感叹道。
“人多了不是。”
众人翘首以待的甲长终于出现在眼前,左手拉着孙儿,身后还跟着儿子。
“老孙,怎么还带着小的来了。”
韩老爹有些嫉妒。
按照最初的乡规,各家各户只要出一名成年男丁代表即可,但不知是乡民天生喜爱热闹,还是为了省些香钱。
约定中的一名男丁逐渐变为全家成年男子。
孙甲长比划个手势。
“八岁了,也该教他些规矩。”
随后,孙甲长便开始点验人数。
众人闲聊之际,街上又走来一群年龄各异的汉子,为首的老头向着路边的孙甲长等人喊道。
“同去?”
韩老爹摆了两下膀子。
“同去!同去!”
众人笑着应道。
两拨人加起来足足有四、五十人,浩浩荡荡地向祠堂走去。
“今天咱们来得可早,还能看见牌匾。”
队伍中有人感叹道。
“三月初五那天,若不是你张三睡昏头了,咱们能站到街面上去?”
一条街上的住户,即便不是同一甲,依旧能听声辨人。
“田七,你小子好意思说我,去年咱们两甲几十号人可是足足等了你一炷香。”
同样的,张三根本无需转身,也能听出这是田七在揶揄自己。
维持秩序的礼房吏员、各保保长已经提前等候在这里。
“三保七甲二十一人。”
“三保九甲二十七人。”
刀笔吏一一记录在册上。。
“老孙,带着他们靠左边站。”
保长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祠堂门前的空地并不大,小广场两侧栽种的树木、门口的两座石狮呈对称状摆放。
按照规矩,前来祭祖的人应当每十人一为列,自左向右、自前向后排开。
两甲人来得正巧,成了第二梯队的前两名。
最左边的一列人最幸运,紧挨着树木,过些时候也能遮些太阳。
众人很快站定。
天气暂时还算凉爽,一只翠绿蚂蚱趴在正静静地站在叶上饮着露水。
“爹爹,快看蚱蜢!”
甲长的孙子拉着父亲的手兴奋地喊道。
孙甲长皱起眉头,低声说道:
“狗儿以后要记住,只要在这祠堂门前站定,就不能再出声。”
看着祖父严肃的面容,狗儿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天空逐渐明亮,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在此。
位于本队末尾的韩老爹悄悄地扭头看了眼,身后已经站满了乡民,其中不乏熟面孔。
实际上,不止祠堂前的这一小块空地,临近祠堂的街道上都已经站满了人。
队伍谈不上有多整齐,但勉强能看出百姓们排列的也算方正,一队一列中,倒是鸦雀无声。
清明、中元、寒衣、除夕。
每年至少四次大规模祭祖活动都要如此整齐集队,可不单单是为了祭奠先人。
祠堂之外,百姓等待之际,又有一队人从衙门出发。
“人都到齐了?”
“应当差不多,街面上已经站满。”
刚刚提拔的礼房主事神色恭敬回道。
“好!”
身穿绘熊青色官服、头戴乌纱的赵安加快了步子。
身后跟着十来位同样穿着官服的镇抚、百户、各房主事。
随着领导们站到众人之前,整个祭祀大典正式开始。
城内年纪最大的几个老头齐声喊道:
“众子弟,跪!”
雪鬓霜鬟的老人们的声音自然达不到传入所有人耳中的地步。
“当~”
祠堂内的大钟适应时宜地被敲响。
悠扬的钟声在街道上回荡。
自赵安双手撩起袍子,从广场到街面,官民齐齐下跪。
“当~”
又是一声,按规矩得磕头了。
无数百姓一同俯首,场面颇为壮观。
“当~”
最后一响,众人起身。
紧接着,便是大致以五甲为一个批次,进入祠堂。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该孙甲长这一甲入内。
“狗儿不许顽皮。”
老孙头郑重提醒道。
左右两侧的各房中供奉着每一保内所有居民的祖先。
正中央的大殿内供奉的则是赵家先祖。
得益于自己亲爹是个百户,赵安还能找到族谱。
祠堂建成之初,赵安便费劲心思查阅族谱,只要能扯上一点血缘关系的先人全都被供奉在大殿中。
就连与自己素未蒙面的总兵爷爷也被搬进来唬人。
旁人走进一瞧,见到案上供奉这么多灵位,又独占一房,下意识地便会认为这是本地传承已久的大家族。
今年的祠堂比起清明又多了些牌位。
“这是韩老太公,娃儿给他磕四个头。”
孙甲长先是上了一炷香,又让孙子磕头。
“这是王太公,狗儿……”
王太公是两个月前驾鹤西去的,灵牌还是簇新的。
也不知狗儿到最后总共磕了多少头。
本保的前人一一拜完了,还会给其他保的先祖上炷香。
一间崭新的房屋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这是……”
孙甲长目光惊愕,扭头看向身后的韩老爹。
后者微微点头,没有言语。
“娃儿,这些都是保家卫国的好汉,给他们烧些纸钱。”
这间一个多月前建成的屋子内供奉的都是战死沙场英魂。
门外又响起脚步声,百姓纷纷让开空地。
原来是赵安带着堡内的文武官员到来。
赵安站在最前,领着众人弯腰行礼,又亲自奉上一炷香。
面容严肃,举止庄重。
“再去给赵老太爷磕俩头,让他老人家保佑你出人头地。”
半个时辰后,祭祖结束,众人自后门出。
“城北李家的两个小子都没了?”
孙老头忍不住发出疑问。
“唉,两个都丢在了朝鲜。”
韩老爹摇了摇头,同时有些庆幸自己的两个孩儿都平安归来,小儿子还升了总旗。
到了甲长家,婆娘们都在准备中午的饭食,汉子们都在大厅吹牛打屁。
每逢祭祖之后,一甲的军户、民户会各家合资,摆上几桌酒菜。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是乡俗。
各家的孩童也聚在街面上玩耍。
今天是他们最高兴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抛开热闹不谈,最重要的是今天能吃到肉菜。
小孩们疯耍的时候,赵大人正坐在书房中愁眉不展。
对着桌上的空白纸张,刚提起毛笔,一番纠结之后,又恼怒地摔在桌上……
“孩他爹,时辰要到了。”
睡眼朦胧的韩老爹顿时精神起来。
麻利的穿好衣物,从妻子手中接过一碗白粥、三个用杂面蒸的馍。
韩老爹一手拿碗,一手拿馍,吃相豪迈。
一时屋内都是大口喝粥的“呼噜”声。
扔下碗,一脚跨出房门,又想起几句话。
“俺们几个爷们去祠堂,你们几个婆娘替我们备好中午的酒菜。”
屋外,同一甲几户人家的成年男丁差不多已经到齐,街道上满是行人。
“今年真够热闹的。”
韩老爹感叹道。
“人多了不是。”
众人翘首以待的甲长终于出现在眼前,左手拉着孙儿,身后还跟着儿子。
“老孙,怎么还带着小的来了。”
韩老爹有些嫉妒。
按照最初的乡规,各家各户只要出一名成年男丁代表即可,但不知是乡民天生喜爱热闹,还是为了省些香钱。
约定中的一名男丁逐渐变为全家成年男子。
孙甲长比划个手势。
“八岁了,也该教他些规矩。”
随后,孙甲长便开始点验人数。
众人闲聊之际,街上又走来一群年龄各异的汉子,为首的老头向着路边的孙甲长等人喊道。
“同去?”
韩老爹摆了两下膀子。
“同去!同去!”
众人笑着应道。
两拨人加起来足足有四、五十人,浩浩荡荡地向祠堂走去。
“今天咱们来得可早,还能看见牌匾。”
队伍中有人感叹道。
“三月初五那天,若不是你张三睡昏头了,咱们能站到街面上去?”
一条街上的住户,即便不是同一甲,依旧能听声辨人。
“田七,你小子好意思说我,去年咱们两甲几十号人可是足足等了你一炷香。”
同样的,张三根本无需转身,也能听出这是田七在揶揄自己。
维持秩序的礼房吏员、各保保长已经提前等候在这里。
“三保七甲二十一人。”
“三保九甲二十七人。”
刀笔吏一一记录在册上。。
“老孙,带着他们靠左边站。”
保长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祠堂门前的空地并不大,小广场两侧栽种的树木、门口的两座石狮呈对称状摆放。
按照规矩,前来祭祖的人应当每十人一为列,自左向右、自前向后排开。
两甲人来得正巧,成了第二梯队的前两名。
最左边的一列人最幸运,紧挨着树木,过些时候也能遮些太阳。
众人很快站定。
天气暂时还算凉爽,一只翠绿蚂蚱趴在正静静地站在叶上饮着露水。
“爹爹,快看蚱蜢!”
甲长的孙子拉着父亲的手兴奋地喊道。
孙甲长皱起眉头,低声说道:
“狗儿以后要记住,只要在这祠堂门前站定,就不能再出声。”
看着祖父严肃的面容,狗儿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天空逐渐明亮,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在此。
位于本队末尾的韩老爹悄悄地扭头看了眼,身后已经站满了乡民,其中不乏熟面孔。
实际上,不止祠堂前的这一小块空地,临近祠堂的街道上都已经站满了人。
队伍谈不上有多整齐,但勉强能看出百姓们排列的也算方正,一队一列中,倒是鸦雀无声。
清明、中元、寒衣、除夕。
每年至少四次大规模祭祖活动都要如此整齐集队,可不单单是为了祭奠先人。
祠堂之外,百姓等待之际,又有一队人从衙门出发。
“人都到齐了?”
“应当差不多,街面上已经站满。”
刚刚提拔的礼房主事神色恭敬回道。
“好!”
身穿绘熊青色官服、头戴乌纱的赵安加快了步子。
身后跟着十来位同样穿着官服的镇抚、百户、各房主事。
随着领导们站到众人之前,整个祭祀大典正式开始。
城内年纪最大的几个老头齐声喊道:
“众子弟,跪!”
雪鬓霜鬟的老人们的声音自然达不到传入所有人耳中的地步。
“当~”
祠堂内的大钟适应时宜地被敲响。
悠扬的钟声在街道上回荡。
自赵安双手撩起袍子,从广场到街面,官民齐齐下跪。
“当~”
又是一声,按规矩得磕头了。
无数百姓一同俯首,场面颇为壮观。
“当~”
最后一响,众人起身。
紧接着,便是大致以五甲为一个批次,进入祠堂。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该孙甲长这一甲入内。
“狗儿不许顽皮。”
老孙头郑重提醒道。
左右两侧的各房中供奉着每一保内所有居民的祖先。
正中央的大殿内供奉的则是赵家先祖。
得益于自己亲爹是个百户,赵安还能找到族谱。
祠堂建成之初,赵安便费劲心思查阅族谱,只要能扯上一点血缘关系的先人全都被供奉在大殿中。
就连与自己素未蒙面的总兵爷爷也被搬进来唬人。
旁人走进一瞧,见到案上供奉这么多灵位,又独占一房,下意识地便会认为这是本地传承已久的大家族。
今年的祠堂比起清明又多了些牌位。
“这是韩老太公,娃儿给他磕四个头。”
孙甲长先是上了一炷香,又让孙子磕头。
“这是王太公,狗儿……”
王太公是两个月前驾鹤西去的,灵牌还是簇新的。
也不知狗儿到最后总共磕了多少头。
本保的前人一一拜完了,还会给其他保的先祖上炷香。
一间崭新的房屋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这是……”
孙甲长目光惊愕,扭头看向身后的韩老爹。
后者微微点头,没有言语。
“娃儿,这些都是保家卫国的好汉,给他们烧些纸钱。”
这间一个多月前建成的屋子内供奉的都是战死沙场英魂。
门外又响起脚步声,百姓纷纷让开空地。
原来是赵安带着堡内的文武官员到来。
赵安站在最前,领着众人弯腰行礼,又亲自奉上一炷香。
面容严肃,举止庄重。
“再去给赵老太爷磕俩头,让他老人家保佑你出人头地。”
半个时辰后,祭祖结束,众人自后门出。
“城北李家的两个小子都没了?”
孙老头忍不住发出疑问。
“唉,两个都丢在了朝鲜。”
韩老爹摇了摇头,同时有些庆幸自己的两个孩儿都平安归来,小儿子还升了总旗。
到了甲长家,婆娘们都在准备中午的饭食,汉子们都在大厅吹牛打屁。
每逢祭祖之后,一甲的军户、民户会各家合资,摆上几桌酒菜。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是乡俗。
各家的孩童也聚在街面上玩耍。
今天是他们最高兴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抛开热闹不谈,最重要的是今天能吃到肉菜。
小孩们疯耍的时候,赵大人正坐在书房中愁眉不展。
对着桌上的空白纸张,刚提起毛笔,一番纠结之后,又恼怒地摔在桌上……